出版時間:2005-11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作者:陳太勝 頁數(shù):250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象征主義是具有世界性影響的文學潮流。被中國本土化的象征主義—— 中國象征主義——構成了中國新詩現(xiàn)代性的核心內(nèi)容。本書在法國象征主義運動的背景中,從詩和詩學的雙重視界考察中國象征主義在1925—1949年間的發(fā)展演變。詩與詩學雙重視界的契合與悖離是本書的切入點。通過對詩與詩學文本的細讀,本書既考察中國象征主義接受歐洲象征主義影響的一面,也注意到中國象征主義在接受過程中本土化的一面,并將之放在特定的文化語境與個人情境中加以研究。
作者簡介
陳太勝,1971 年出生于浙江省仙居縣,1994 年畢業(yè)于浙江師范大學中文系本科,1997 年畢業(yè)于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獲文藝學碩士學位。1997 年留校任教,現(xiàn)為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講師,在職攻讀博士學位。工作以來擔任過文學理論、西方文論史、詩歌欣賞與人生體驗(公共選修課)等課程的教學工作。近年來主要從事于中國現(xiàn)代詩學和西方文論研究。在《文學評論》、《魯迅研究月刊》、《文藝爭鳴》等刊物上發(fā)表過學術論文三十余篇。有譯著《理解人性》(與人合作,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2000 年出版),另有譯文多篇。
書籍目錄
《文藝學與文化研究叢書》總序 童慶炳導論:從詩與詩學的雙重視界看中國象征主義第一章 法國象征主義及其全球傳播 一 法國象征主義運動 二 波德萊爾的“契合”與“洞觀者” 三 魏爾倫的“音樂” 四 蘭波的“幻覺者”與“語言煉金術” 五 馬拉美的“魅幻之美” 六 瓦雷里的“純詩” 七 象征主義詩學四要素 八 象征主義的全球傳播第二章 中國象征主義的發(fā)生與發(fā)展 一 自由詩派與新詩的“中衰” 二 “純詩化”與中國象征主義的發(fā)生 三 中國象征主義簡史(1918—1949)第三章 李金發(fā)與穆木天等人的中國早期象征主義 一 李金發(fā):“失敗的經(jīng)驗” 二 穆木天:象征主義的詩學與浪漫主義的詩 三 王獨清:詩的公式與詩的寫作第四章 梁宗岱與中國象征主義理論 一 中國象征主義詩歌理論家 二 梵樂希(瓦雷里):用文字來創(chuàng)造音樂 ——《保羅梵樂希評傳》(1928) 三 新詩創(chuàng)造的方向:經(jīng)驗、傳統(tǒng)與語言 ——《論詩》(1931) 四 象征的靈境與賦形 ——《象征主義》(1934) 五 純詩 ——《談詩》(1934) 六 法國象征主義詩學的本土化第五章 現(xiàn)代派詩人與中國象征主義的成熟 一 現(xiàn)代派詩人與象征主義 二 戴望舒:無法避免的“音樂性”與意象的創(chuàng)造 三 卞之琳:“非個人化”與“戲劇性處境” 四 現(xiàn)代派與傳統(tǒng)第六章 前線批評家李健吾 一 倡導作為藝術的批評:在印象與學問之間 二 發(fā)現(xiàn)新詩史前沿的前線詩人 三 析《魚目集》:批評的奇遇第七章 西南聯(lián)大詩人與中國象征主義的融合轉化 一 西南聯(lián)大詩人與象征主義 二 馮至:抒寫經(jīng)驗之歌 三 穆旦:抒寫一個不確定的“我”結語:象征主義與中國新詩的現(xiàn)代性附錄 中國新文化運動第二期革命的勃興與夭折參考文獻索引后記
章節(jié)摘錄
書摘在法國的文學史中,象征主義一般被視為是對此前的浪漫派與巴那斯派的反動。確實,象征主義借以辨明自身的東西,可能恰恰是與浪漫派、巴那斯派文學觀念相區(qū)別的東西,盡管它與這兩者都有聯(lián)系。浪漫派是指法國19世紀出現(xiàn)的以夏多布里昂、史塔爾夫人、拉馬丁、維尼、雨果、繆塞等人為代表的文學潮流;1827年雨果發(fā)表的《克倫威爾》一劇的序言,被視為浪漫派的綱領;而1830年雨果《歐那尼》一劇的上演及其成功,被視為浪漫派的勝利。在三四十年代,浪漫派形成了與以司湯達、巴爾扎克等人為代表的現(xiàn)實主義文學潮流并駕齊驅(qū)的局面。依照法國文學史家的描述,法國的浪漫主義精神包括:自我的唯我獨尊、對情感生活的表現(xiàn)的重視、通過“夢或回憶的詩學”拓展想像領域。[11]法國浪漫派的這些精神,與英國浪漫派對情感、天才、想像、靈感這種精神性的東西的特別強調(diào),在其總體的精神特征上并無兩樣。而法國浪漫派強調(diào)的這些東西,恰恰都是象征主義者要加以修正或反對的東西。 19世紀50至70年代出現(xiàn)于法國文壇的巴那斯派文學運動,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象征主義運動的溫床。就像法國文學史家說的,這個詩歌派別“通過泰奧菲爾·戈蒂埃來自于浪漫派,并且奇特地通向象征主義”[12]。象征主義者魏爾倫和馬拉美前期的大部分詩歌,都發(fā)表在《當代巴那斯》這本刊物上。巴那斯派一般被認為是對浪漫主義詩歌的反動,是詩歌自然主義的一種方式,是現(xiàn)實主義詩歌的伴隨物。[13]在寫作理論上,它拒絕浪漫靈感;針對詩歌創(chuàng)作容易的現(xiàn)象,它代之以刻苦的勞動,甚至對困難的探求;選擇冷漠的形式并不排斥詩人的敏感性。因而,就總體而言,巴那斯派藝術趨向于“一種客觀的特性”,它通過細致的描寫、詩歌與科學的結合或“通俗現(xiàn)實主義”來實現(xiàn)。唯其如此,巴那斯派時隔不久的失敗也被認為是“不容置疑的”。法國文學史家將個中原因歸結為“詩歌與形式主義、實證主義與自然主義之間完全的不相容性”,“因為將美定義為詩歌的目的,而又在詩歌之外尋求美,真是一種奇特的思路”[14]。那么,我們是否可以說,象征主義將美定義為詩歌的目的,同時也恰恰是在詩歌“之內(nèi)”而不是“之外”來尋求這種美呢?或許,這恰恰是象征主義不再像巴那斯派那樣曇花一現(xiàn),反而成為影響久遠的世界性文學潮流的原因?那么,象征主義發(fā)現(xiàn)了怎樣的秘密來在詩歌內(nèi)部建造這種美? 要想給象征主義下一個總體的、完美的定義幾乎是不可能的。正像金絲燕說的:“較之早期研究者,后來的人變得聰明一些。他們不再竭力定義‘象征主義’,不再用‘是什么’的模式,而去研究詩人怎么說的、怎么做的、反對的是什么、所引起的對古典詩學的革命及其結果?!盵15]我在這兒也想通過對幾個象征主義代表人物的詩學與詩文本的雙重考察,看看他們都為后世稱做“象征主義”的東西貢獻了什么樣的屬于詩歌內(nèi)部的東西。 P12-13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