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tài)理性哲學導論

出版時間:2005-6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作者:唐代興  頁數(shù):334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當代人類何以才能理性地生存發(fā)展”,這是作者二十多年始終不渝地探討的基本問題。圍繞這一問題,作者從形而上學、倫理學、美學、語言哲學和科學等方面展開了多展次的思考,初步構建起以生態(tài)語義場為本體論的生態(tài)理性哲學新思想,提煉出生態(tài)整體的哲學方法的反思性的整體拓展與超越研究,即融鑄成本書。  哲學是對人的世界性存在的境遇性生存困境之覺悟與追問,其基本方式是沉思——悟性之思與理性之思。前者開辟出詩意智慧的中國傳統(tǒng);后者開創(chuàng)出以“經(jīng)驗理性-觀念理性-科學理性”為歷史道路的技藝智慧之西方傳統(tǒng)?! ”緯鲝埖纳鷳B(tài)理性哲學融合與貫通“不變中求變”之思辨智慧“變中求不變”之悟性智慧,以人與世界生態(tài)一體存在為基點,以“已在-此在-彼在”相融流共生、互生為視角,以人-文化生態(tài)語義場和世界萬物之間相向言說的整體生態(tài)智慧。生態(tài)理性哲學以更高遠的存在境界和更廣闊的生存視域,在生存論分有與解構中謀求存在論的融合與貫通,在配享融合與貫通智慧洗禮的進程中達向更高水平的分有與解構;并在新的分有與解構中開辟更為廣闊無限的融合與貫通之路,以此而生生不息。質(zhì)言之,本書致力于在“哲學終結(jié)”論和全球生態(tài)危機的雙重時代背景中拓荒,即從對象、視域、方法等方面擔負起重建當代人類新哲學的任務。

作者簡介

唐代興,男,1956年9月生于四川廣安,四川師范大學文學院美學教授,課程教學論專業(yè)碩士生導師。76年參加工作,從教28年。研究生課程主要開設:語文教育哲學、教育哲學、哲學思維與研究能力;同時開設《當代倫理學前沿》、《中西哲學比較研究》和美與自由:當代生存美學探索》三門院、校選修課。 
  研究專長和主要方向:哲學、美學和倫理學;20多年來一直圍繞“21世紀人類如何才能理性地生存發(fā)展?”而展開多層面的《生存研究》(計劃32卷),初步構建出“生態(tài)理性”哲學整體思路,提煉出生態(tài)化綜合(亦稱“生態(tài)整體”)的哲學方法;共完成書稿、文稿近2000萬字;初步發(fā)表哲學、美學和倫理學等等方面論文六十余篇;出版學術專著七部:《作家哲學論》(1990);《人類書寫倫》(1991);
   《語義場導論:人類行為動力研究》(1998);《生存的智慧》(1998);《當代語義美學論綱:人類行為意義研究》(2001);《利益?zhèn)惱怼罚?002);《公正倫理與制度道德》(2003);另有倫理學志著《優(yōu)良道德論:新論理學研究》(44萬字)即將出版。

書籍目錄

序理性生存的執(zhí)著追問——讀唐代興《生態(tài)理性哲學導論》前言:存在的當代之需與哲學的生態(tài)之路 一 哲學之源:天人相通的遐想與人神相融的敬畏 二 哲學家:邊緣域中的心靈-精神和智慧-真理的拓荒者 三 形而上學:哲學道路開辟的必須方式 四 人類精神全景:哲學探詢的自身領域藍圖 五 生態(tài)整體:生態(tài)理性哲學的方法論視域 六 從經(jīng)驗理性到科學理性:生態(tài)理性道路開辟的認知背景 七 共生與互生:生態(tài)理性哲學的基本精神 八 生態(tài)智慧:以生命為中心的整體動力學智慧 九 限度生存:生態(tài)理性哲學的實踐方向第一章 經(jīng)驗·觀念·科學:理性的歷史之思 一 理性之思的精神本質(zhì) 二 經(jīng)驗理性:人類哲學的童年精神 三 觀念理性:人類哲學的成長方向 四 科學理性:人類哲學的認識論荒原 五 無限度觀念的源流:觀念理性向科學理性的泛濫 六 強權主義:科學理性哲學的自我終結(jié)方向第二章 人的世界性存在展布:生態(tài)理性之思的對象視域 一 哲學:人的世界性存在展布的生存困境之覺悟與追問 二 哲學激情和哲學對象:哲學消亡論的虛幻依據(jù) 三 生態(tài)反思:哲學對象的源頭錯位 四 人的世界性存在:重探人類哲學的當代對象 五 哲學:人的時代性存在的精神奠基 六 書寫與被書寫:原發(fā)存在與創(chuàng)生存的本與源 七 生存:原發(fā)存在向創(chuàng)生存在敞開之路 八 生態(tài)場域:哲學探詢的當代視域第三章 生態(tài)化綜合:生態(tài)理性之思的哲學方法 一 思維方法與思想方法的哲學意韻與認知視野 二 生態(tài)化綜合方法生成的人類精神背景 三 生態(tài)化綜合生成的存在論境遇 四 生態(tài)化綜合方法的思想源泉 五 生態(tài)化綜合的認知方向 六 生態(tài)化綜合的生存構架 七 生態(tài)化綜合方法的哲學精神 八 生態(tài)化綜合的美學境界 九 生態(tài)化綜合的倫理品質(zhì) 十 生態(tài)化綜合的教育理想第四章 生態(tài)理性之思的整體道路 一 語言·存在·世界之于人 二 生態(tài)語義場:世界本體信紙 三 書寫:生命存在論 四 形式化:存在的生存論展開 ……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畢達戈拉斯最早提出“哲學”概念,他把“哲學”定位為是生活的旁觀者的沉思。但畢達戈拉斯把哲學理解成是旁觀者的沉思,只是從哲學家的態(tài)度和其思維一認知方式角度來定位哲學,并不標明哲學何以為哲學的來源。在我看來,哲學來源于哲學家對神秘悠悠的天宇和浩瀚無垠的自然的無邊想象與幻想(我想這也是科學、宗教、藝術以及人類一切精神想望與探求的最終根源):康德終身都沒有走出生養(yǎng)他的故土可尼斯堡,卻開創(chuàng)了先驗主義哲學思想體系;海德格爾的哲學人生始終與他的林間小路融為一體,而無邊的想象與幻想?yún)s成就了他的大道大言。哲學始終是哲學家在時代境遇中對人的世界性存在的心靈化探詢,心靈與天宇、大地、生命萬物的相交相融,與天籟之音、地籟之音、物籟之音、人籟之音相合樂成章,需要具備三個條件:一是具有天啟般的無限想象與幻想;二是能獲得獨特體驗與領悟向天、地、神、人會際的現(xiàn)實生活甬道:對康德來講,其生活甬道是那條密植著菩提樹的鄉(xiāng)間小徑;而對海德格爾來講,則是使其終身以許的“田野道路”;三是一顆平常又平常的心:康德和海德格爾都生于平常之家,前者誕生于一個小手工業(yè)家庭,后者的家族世代是普通農(nóng)民和手藝人。當一個人擁有一顆平常的心,并找到一種終身以許的方式去無限地想象和幻想神秘悠悠的天宇和浩瀚無垠的自然,去關懷人的世界性存在命運的時候,哲學就構成了他的生存方式和生命進程?! ∥抑悦舾泻秃闷嫒说氖澜缧源嬖诰秤?,之所以與當代人類生存困境以及對其生存困境的追問結(jié)下不解之緣,主要不是哲學家們的哲學智慧的開啟,也不是學校教育的結(jié)果,而是為早年的生活經(jīng)驗和坎坷的人生經(jīng)歷所激勵?! ∥页錾谝粋€普通農(nóng)民家庭,少年失學,與放牛割草為伴,可以引以為美好回憶的外在東西并不多。生養(yǎng)我的故鄉(xiāng),是位于四川東北地區(qū)的廣安縣楊坪鄉(xiāng),這是一個淺丘陵地帶,既沒有大江大河也沒有高山深壑,舉目一望,塞滿眼底的只有光禿禿的連綿不斷的小山包,冬天北風呼嘯,夏天干旱綿綿,災荒不斷。這就是我的故鄉(xiāng),一個把人的生存完全暴露在貧困掙扎線上的地方。但正是這樣一個貧乏的地方,卻使我童年的心靈孕育出自然與人、大地與生命相共生的原始關聯(lián)性的斷裂意識,并潛滋暗長地扎根在我無知的生命中?! ⊥甑纳钍秦毨Ш蛦握{(diào)的,然而童年的幻想與神秘卻是無窮的,這種無窮的幻想與神秘幾乎構成了我時時為饑餓所困擾的生命的全部神圣之源:我家住在一個擁有十幾戶人家的三合院里,院前是一座小山丘,腳下一片溝田順勢由西而東向遠方鋪開,離家向東大約三百米之外的狹窄處,有一座小石橋,架通南北通往縣城的石鋪大道。這座沒有水的田溝小橋,卻有一個非常令人遐想不已的好名字:仙魚橋。聽父輩們講,相傳很久以前這里是一條流水清澈的大河,有一天一位神仙由北而來,從這里經(jīng)過,疲乏了,就在石橋(橋的北頭是一塊大石壩)旁邊坐下來在河水里洗腳。清澈的河水加上頭頂?shù)呐柊焉裣纱哌M了夢鄉(xiāng),當他醒來的時候,身邊鼓鼓囊囊的包袱和酒葫蘆不見了,神仙一跺腳,不幸踹入河中,化成一條魚游走了。神仙走了,從此,清澈的河水干枯了,昔日的河流變成了干枯的溝田。沿著小石橋再往下約200米處,是一條亂石散漫的大溝,被人們稱作“石牛溝”。亂石溝中有一條身首分離的青石牛,身首異處的牛頭怒目圓睜,望著分離的牛身,給人以陰森恐怖的感覺。兒時伙伴們?nèi)宄扇?,總喜歡在牛背、牛頭上玩耍,但若是一個人時,只能遠而望之,恐怖至極。相傳很久以前不知從哪里跑來一頭大青牛,到處亂吃莊稼,無人敢近,無人能治,四周的莊稼人叫苦不迭,長此以往,震怒天庭,一天大青牛正在溝邊一塊地里瘋吃莊稼,突然天空中一聲炸雷,把大青牛炸得身首異處,變成了青石牛,從此,這里的一鄉(xiāng)農(nóng)人重新獲得了安寧。代代人相傳的傳說故事,給予我蒙昧的心靈注入悠悠的遐想與敬畏:天人相通、人神相融;天人相通則生,人神相逆則死。P2-3

媒體關注與評論

  當代人類何以才能理性地生存發(fā)展?哲學是對人的世界性存在的境遇性生存困境之覺悟與追問,其基本方式是沉思——悟性之思與理性之思。前者開辟出詩意智慧的中國傳統(tǒng);后者開創(chuàng)出以[經(jīng)驗理性-觀念理性-科學理性]為歷史道路的技藝智慧之西方傳統(tǒng)。

編輯推薦

  本書致力于在“哲學終結(jié)”論和全球生態(tài)危機的雙重時代背景中拓荒,即從對象、視域、方法等方面擔負起重建當代人類新哲學的任務。主張的生態(tài)理性哲學融合與貫通“不變中求變”之思辨智慧與“變中求不變”之悟性智慧,以人與世界生態(tài)一體存在為基點,以“已在一此在一彼在”相融流共生、互生為視角,以人一文化生態(tài)語義場和世界存在生態(tài)語義場之相向書寫進程為視域,探詢?nèi)伺c天宇、大地、生命萬物之問相向言說的整體生態(tài)智慧。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生態(tài)理性哲學導論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條)

 
 

  •   有新的思想,有啟發(fā),很不錯的一本書。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