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5-2-1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作者:楊善華,謝立中 頁數:264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西方社會學理論》(上)從時代背景、學術淵源、現實關懷、基本觀點、思想演變和歷史影響等不同方面對托克維爾、馬克思、涂爾干、韋伯和齊美爾五位經典社會學大師的社會學理論進行了全面系統(tǒng)和深入細致的介紹與評論,是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從事社會學理論教學和研究工作的教師繼《當代西方社會學理論》之后推出的又一部既有一定學術深度也有較高質量的社會學理論教材。
作者簡介
楊善華,男,社會學博士,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社會學理論、家庭社會學。主要著作有:《經濟體制改革和中國農村的家庭與婚姻》、《當代中國城市家庭研究》(主編之一)、《城市家庭:市場經濟與非農化背景下的變遷》、《當代中國農村研究:實證調查》(主編之一)、《當代西方社會學理論》(主編)、《現代社會學理論》(譯作)、《當代中國農村的社會生活》(主編)等。
書籍目錄
前言第一章 科爾曼的“理性行動理論”/林彬第一節(jié) 理性行動理論的背景第二節(jié) 理性行動理論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框架第三節(jié) 法人行動與現代社會結構第四節(jié) 理性行動理論的影響及評價第二章 新功能主義社會學理論/謝立中第一節(jié) 學術背景、主要代表人物及基本思路第二節(jié) 新功能主義與社會學方法論第三節(jié) 新功能主義與社會行動理論第四節(jié) 新功能主義與社會結構理論第五節(jié) 新功能主義與社會過程理論第六節(jié) 新功能主義與社會變遷理論第七節(jié) 簡要評論:新功能主義的成就與局限第三章 哈貝馬斯的“溝通行動理論”/阮新邦 尹德成第一節(jié) 語言本質與溝通理性第二節(jié) 西方理性化發(fā)展的悖論第三節(jié) “生活世界”、“系統(tǒng)”與理性化過程第四節(jié) “生活世界”殖民化第五節(jié) 事實與規(guī)范之間:建立一個法律與民主的商談理論第四章 安東尼·吉登斯/李康第一節(jié) 吉登斯的生平與學術歷程第二節(jié) 吉登斯思想的基本態(tài)度第三節(jié) 結構化理論基本原則的展開第四節(jié) 吉登斯的現代性分析第五節(jié) 吉登斯思想的對象與源泉第五章 烏爾里希·貝克/鄭莉第一節(jié) 貝克其人及主要著作第二節(jié) 風險社會理論第三節(jié) 自反性現代化理論第四節(jié) 全球化與世界社會第五節(jié) 結語第六章 皮埃爾·布迪厄/李猛第一節(jié) 布迪厄的學術生涯與思想淵源第二節(jié) 關系論的思維方式與反思社會學第三節(jié) 實踐理論第四節(jié) 語言與符號暴力第五節(jié) 對布迪厄理論的評價第七章 諾伯特·埃利亞斯/李康第一節(jié) 動蕩年代的堅定一生第二節(jié) 文明化的過程第三節(jié) 過程性視角的發(fā)展第四節(jié) 投入與超脫:知識的社會生成第五節(jié) 整體過程現照下的人類發(fā)展第六節(jié) “過程”社會學——原則與影響第八章 米歇爾·???李猛第一節(jié) ??碌纳脚c思想淵源第二節(jié) 真理的體制:話語的考古學第三節(jié) 監(jiān)獄與性:權力的譜系學第四節(jié) 自我、權力與知識:批判與反抗第五節(jié) ??碌挠绊懪c評價第九章 讓·布希亞/夏光第一節(jié) 導言第二節(jié) 商品和符號的政治經濟學第三節(jié) 模仿世界中的定局與對策第四節(jié) 結語第十章 齊格蒙特·鮑曼/鄭莉第一節(jié) 鮑曼其人及主要著作第二節(jié) 后現代理論視閾下的現代性分析第三節(jié) 后現代性的描述性分析與批判性質疑第四節(jié) 結語
章節(jié)摘錄
以生產資料的私人占有來解釋包括不平等和犯罪等現象在內的各種社會問題或社會弊端,并不是馬克思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馬克思之前的許多社會主義學說,都是以此作為自己的基本出發(fā)點。馬克思的獨特之處,在于他后來力圖要以一種現代“科學”的態(tài)度來看待這種理論觀點,并試圖為這種觀點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的適用性提供一個“科學”的證明。正由于此,后來的馬克思主義者大都把馬克思的社會主義學說稱為“科學社會主義”。在崇尚現代科學、提倡以現代科學的方法來從事社會研究、將社會分析及其結果的合理性和可靠性寄托于科學方法的采用這一點上,馬克思的立場和實證主義社會學的創(chuàng)始人孔德、涂爾干等是一樣的(差別只在于對“現代科學方法”的具體理解有所不同)。后來列寧也正是依據這一點而稱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才是“真正的”、“科學的”社會學?! 〔贿^,正如眾所周知的那樣,馬克思并不是從一開始就對社會分析或“現代性”分析持這種“科學”的立場的。從1842到1845年間,馬克思的理論與方法論立場經歷過一個重要的轉變過程?! ‰m然馬克思的社會學理論從總體上看是作為對西方早期現代性危機的一種反應、一種問題解決方案而出現的,但激發(fā)青年馬克思最初走上理論研究之路的主要問題卻并非是“現代性的危機”這樣一個普遍性的時代問題,而是普魯士專制政府統(tǒng)治下不同社會等級之間的利益沖突以及國家在處理這些利益沖突時所應該起的作用這樣一個特殊時空條件下的問題。1842年初,馬克思在獲得博士學位后,進入一家由萊茵省的激進資產階級分子集資創(chuàng)辦的報紙《萊茵報》工作(先是充當報紙的固定撰稿人,但很快便成為報紙的主編)。根據馬克思自己后來的回顧,在這家報紙工作期間,他遇到了一個以前不曾遇過的“難題”:即必須就當地發(fā)生的一系列涉及到不同社會等級之間利益關系的具體社會事件發(fā)表意見。這些社會事件當中最典型的包括以下幾個:(1)關于要求出版自由的斗爭。當時萊茵省的許多城市都發(fā)生了要求制定一項以出版自由為原則的出版法來代替既有的書報檢查制度的請愿活動。請愿者要求省議會就此進行辯論,并將辯論情況公開。萊茵省議會對此進行了辯論,但否定了請愿者的要求(包括公開辯論記錄)。(2)關于林木盜竊法的辯論。1842年萊茵省議會召開會議時,部分林木占有者代表提出議案,要求制定一項法律,將貧苦農民到森林里撿枯枝的行為算作盜竊林木加以懲處。萊茵省議會竟然同意了這一要求。(3)摩塞爾地區(qū)的許多農民向《萊茵報》投信,反映他們那里農民生活的悲慘狀況以及官僚壓迫及高利貸盤剝情況?!度R茵報》就此發(fā)表了兩篇實地采寫的通訊,但卻被萊茵省總督馮一沙培爾怒氣沖沖的指責為“惡意造謠中傷”。作為報紙的主要撰稿人或主編,馬克思必須對這些事件進行評論。在這一過程中,馬克思逐漸地感覺到自己原來信奉的那一套黑格爾主義的哲學與社會理論與現實生活存在著比較大的差距和矛盾。 馬克思在柏林大學學習的時候,曾經深受黑格爾哲學的影響,并一度成為“青年黑格爾派”當中的重要一員。作為一個青年黑格爾主義者,馬克思在很大程度上接受了黑格爾的那一套唯心主義的社會理論。按照黑格爾的這一套理論,社會現象的本質是倫理理性,而倫理理性的真諦是自我與他人、個人與社會、特殊利益與普遍利益的統(tǒng)一(因為只有這種統(tǒng)一才能確保社會的存在和秩序),家庭、市民社會和國家都只是倫理理性的表現或自身發(fā)展的幾個邏輯環(huán)節(jié)。 ……
編輯推薦
《西方社會學理論》(上)除了適合于用作社會學專業(yè)的本科生教材及研究生課外閱讀材料外,也適合于對社會學理論感興趣的其他各類具有大學以上教育水平的人士閱讀。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