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11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作者:沈千帆 編 頁數:217
內容概要
本書雖然確立了科學調研的研究思路,但囿于文化研究的特性還有諸多未盡實證裁定的方面。比如對于傳統文化的概念梳理和內涵分析,可能存在見仁見智的問題;在問卷調研方面,受課題組人力物力的限制,形成有效問卷2000份,尚不足對北京地區(qū)全體居民形成充分代表。這些方面還需要讀者在閱讀本書過程中適當諒解、自覺甄別。
書籍目錄
第一章 研究背景與研究界定
一、關于“文化”
二、“文化”視角下的“傳統文化”
三、“傳統文化”與“文化傳統”
四、“傳統”與“現代”的價值對接
五、在首都弘揚傳統文化的意義和優(yōu)勢
第二章 研究框架與研究方法
一、邏輯體系與分析框架
二、研究方法
第三章 首都的傳統文化推廣現狀
一、問卷調查方法和設計
二、樣本信息介紹
三、首都傳統文化推廣狀況分析
四、小結
第四章 首都地區(qū)傳統文化推廣的優(yōu)勢與挑戰(zhàn)
一、首都地區(qū)傳統文化推廣的優(yōu)勢
二、首都地區(qū)傳統文化推廣的挑戰(zhàn)
第五章 其他國家和地區(qū)的優(yōu)秀經驗
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借鑒外部經驗的必要性
二、立體復合、多向發(fā)力
——臺北的實施經驗
三、文以興國、化民成俗
——東亞地區(qū)的實施經驗
四、以產代建、制度先行
——歐美地區(qū)的實施經驗
第六章 弘揚傳統文化、推動首都發(fā)展的原則及對策
一、弘揚傳統文化、促進首都社會建設的原則
二、弘揚傳統文化、促進首都社會建設的對策
中國傳統文化推廣現狀專題調研問卷
中國傳統文化推廣現狀專題訪談提綱
跋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插圖:第一,中國傳統文化以中華民族的固有語言形態(tài)為載體。以儒家思想為例,儒家文化的語言載體是“漢語”。儒家的思想、典籍、制度都在漢語的使用中展開。章太炎先生認為,漢語是中國文化得以延續(xù)和保存的重要因素。今天,雖然白話文取代了文言文、簡體字取代了繁體字,但漢語的某些基本要素并未完全改變,傳統文化的文字載體依然存在?!盎睢痹跐h語之中,某種程度上意味著我們并沒有和傳統完全斷裂。第二,中國傳統文化有其完整的思想體系和信仰體系。簡單地說,傳統文化的“意識形態(tài)”和“信仰”體現在以儒、釋、道三家思想為代表的思想體系當中。這些思想層面上的東西依然被現代人所保存,并未隨著時代的改變而徹底消失。很多中國人即使沒有明確的信仰,但在意識層面上都或多或少地保存了儒、釋、道三家思想的諸多內容。第三,中國傳統文化在世俗生活層面有著完整的習俗、禁忌、禮儀要求。如“二十四節(jié)氣”既是農業(yè)生產的一般規(guī)律,也是傳統社會的重要習俗,每一個節(jié)氣下都有一系列習俗相伴而生,涉及歷史、典故、德性、詩詞、飲食、游戲、禁忌等諸多方面。以清明節(jié)為例,歷代有諸多談清明的詩詞;清明團子是清明節(jié)的重要食品;清明有踏青、掃墓的習俗,還有放風箏、蕩秋千等傳統游藝項目;清明節(jié)前一二日為寒食節(jié),還涉及對介子推這一人物的紀念。由此可見,傳統文化在世俗生活層面,習俗、禁忌相當完整,而且這些內容也影響到現實生活。
編輯推薦
《弘揚傳統文化與建設首善之區(qū)》是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