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樂舞新論

出版時間:2004-4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作者:沈冬  頁數(shù):198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本書可以說是建立在中國文史和西方民族音樂學的學術訓練之上,但潛藏于字里行間,學術的推敲辯證之后的,仍是作者青少年時“游于藝”的天真,以及對中國音樂的熱愛。相對于傳統(tǒng)文論,文學史研究該向何處,如何洗心革面、奮發(fā)有為、值得認真反省。

書籍目錄

“文學史研究叢書”總序序緒論——唐代音樂的先聲文物千官會,夷音九部陳——“樂部”考引言  樂部的義界與發(fā)展  樂部制度的形成結語  咸歌破陣樂,共賞太平人——《破陣樂》考引言 《破陣樂》的創(chuàng)作及變遷 《破陣樂》的舞容樂風 《破陣樂》的創(chuàng)作及其變遷的意義小妓攜桃葉,新歌踏柳枝——《楊柳枝》考引言  唐代《楊柳枝》淵源辨誤  唐代《楊柳枝》源于北朝的《折楊柳》蠡測  聽取新翻《楊柳枝》  唐代《楊柳枝》的演變與詞體之興起  結語異音來驃圖,初被奉常人——“驃國樂”考引言  驃國的歷史  驃國獻樂的經過  驃國的樂器結語參考書目舉要

章節(jié)摘錄

書摘    論述至此,以北朝君王對于胡樂的耽玩好尚及胡人樂工的貴盛得意為線索,“繁手淫聲,爭新哀怨”的胡樂,寢寢然已凌駕中國音樂之上,由此蔚成風潮,成為流行音樂的大宗,試觀《舊唐書·音樂志》的記述:    自周、隋以來,管弦雜曲將數(shù)百曲,多用西涼樂。鼓舞曲多用龜茲樂,其曲度皆時俗所知也。唯彈琴家猶傳楚漢舊聲?!颂幩^“雜曲”,應是指北方俗樂。數(shù)百曲俗樂調,非西涼即龜茲,可見其普遍流行,大量“傾銷”之一般;而其曲度皆時俗所知,又可以見其廣受歡迎,浸潤人心之深?!耙院怂住痹诖艘呀浀玫搅俗罴训挠∽C了。    (三)以俗入雅    上文是“以胡人俗”、“以胡人雅”兩種現(xiàn)象的論述,而“以俗入雅”又是音樂發(fā)展的另一脈?!耙运兹胙拧钡那樾卧缭诒蔽阂延兄?,試觀《魏書·樂志》二例:    (太祖初)……正月上日,饗群臣,宣布政教,備列宮懸正樂,兼奏燕、趙、秦、吳之音,五方殊俗之曲。四時饗會亦用焉。    太和初,高祖垂心雅古,務正音聲。時司樂上書,典章有闕,……雖經眾議,于時卒無洞曉聲律者,樂部不能立,其事彌缺。然方樂之制及四夷歌舞,稍增列于太樂。金石羽旄之飾,為壯麗于往時矣。北魏拓跋硅時代,一方面創(chuàng)制了“真人代歌”,另一方面,“宮懸正樂”中還要兼奏“燕趙秦吳”、“五方殊俗”之曲,并用于“四時饗會”之中,這正是因為雅樂陵替,所以只好吸收民間俗樂以濫竽充數(shù)。魏孝文帝銳意漢化,試圖正樂,充實雅樂的內容,結果也是一場徒勞無功,更泄露了當時太樂中頗多“方樂”及“四夷歌舞”的事實,可見“以俗人雅”、“以胡入雅”在當時都是不足為奇的了。    江南之地,雖然胡風點染不如北方之甚,對于所有雅樂宮懸的保存使用,也遠較北朝為嚴謹,但是南朝之樂并非始終一成不變,其內在變遷的脈絡仍可一一尋索?!耙运兹搜拧闭悄铣魳钒l(fā)展的主脈?!赌鲜贰肪矶锻跎瘋鳌繁爿d僧虔“以朝廷禮樂,多違正典,人間競造新聲”,上書請正聲樂一事,《宋書》卷十九《樂志》收有王僧虔這封奏議,其論雅樂曰:    今總章舊佾二八之流,掛服既殊,曲律亦異,推今校古,皎然可知?!竺髦?,即以宮縣合和*、拂,節(jié)數(shù)雖會,慮乖雅體。將來知音,或譏圣世。僧虔所論,證明南朝雅樂也代有變異,掛服、曲律均有不同;并且以俗樂的稗舞、拂舞人于宮懸樂舞之中,更說明了南朝亦不能逃于“以俗人雅”的發(fā)展規(guī)律。在俗樂方面,南朝向來以清商最為大宗,更是不能免于南方謠俗的影響,王僧虔于此也有議論,《宋書》載其言曰:    又今之清商,實由銅雀,魏氏三祖,風流可懷,……而情變聽改.稍復零落,十數(shù)年間,亡者將半。自頃家競新哇,人尚謠俗,務在焦危,不顧紀律,流宕無涯,未知所極,排斥典正,崇長煩淫?!市笾疲帐⒂阝芾?,風味之韻,獨盡于衣冠。由此可見,所謂“新哇”、“謠俗”是清商變遷的主因?!杜f唐書·音樂志》曾追述清商的淵源發(fā)展曰:    清樂者,南朝舊樂也。永嘉之亂,五都淪覆,遺聲舊制,散落江左。宋、梁之間,南朝文物,號為最盛;人謠國俗,亦世有新聲。清商雖是漢末以來的“遺聲舊制”,但“散落江左”之后,亦是“世有新聲”,此處說明了清商也由新環(huán)境中汲取了新的滋養(yǎng)。此外,南朝君主之中,耽好音樂者亦不乏其人,如陳后主,《隋書·音樂志》稱其“尤重聲樂”,多制新曲,“又于清樂中造《黃鸝留》及《玉樹后庭花》、《金釵兩臂垂》等曲”。再如篤信佛法的梁武帝,也曾制《善哉》、《大樂》等佛曲。因此,南朝俗樂的變化也是相當可觀的。    “以俗入雅”的著例出現(xiàn)在隋代。隋文帝繼承了北周的基礎,一統(tǒng)中國,對于江南風土,無比向慕,以為南朝所傳,均是“華夏正聲”?!杜f唐書·音樂志》曰:    開皇九年平陳,始獲江左舊工及四懸樂器,帝令廷奏之,嘆曰:“此華夏正聲也,非吾此舉,世何得聞?!蹦苏{五音為五夏、二舞、登歌、房中等十四調,賓、祭用之。隋世始有雅樂,因置清商署以掌之?!迨姥乓?,惟清樂十四調而已。隋末大亂,其音猶存。開皇九年,隋平陳,詔于太常寺之下,于原有的太樂署之外另立一“清商署”,負責處理保存南朝舊樂?!锻ǖ洹肪硪凰囊辉唬?   隋平陳,獲宋齊舊樂,詔于太常置清商署以管之,蓋采此為名。求得陳太樂令蔡子元、于普明等,復居其職。所謂“蓋采此為名”,意即雖采用了清商之名,而實際內容包括了宋齊舊樂”,不止于清商俗樂,可知隋代“清商署”的內容兼含了雅樂宮懸的“四懸樂器”。    隋文帝嘆美“華夏正聲”并設立“清商署”的舉措,可謂“以俗人雅”的典范。顧名思義,“清商署”本應掌理清商俗樂,但隋代以清商署作為“雅音”的代表,并說是自茲而后“隋世始有雅妻”,在名義上已將“清商”視為“雅樂”了。由內涵上看,隋代的“清商署”雅俗兼收,所收的是代有變異的雅樂和屢傳新聲的清商。這些雅樂早已經歷世變,恐怕較王僧虔所大肆抨擊的宋代雅樂更“有乖雅體”。至于清商俗樂,不僅包括了“新哇謠俗”的江南新聲,也有陳后主新造的《玉樹后庭花》之類“極于輕薄”的清樂,因而祖孝孫評曰:“陳、梁舊樂,雜用吳、楚之音,”并非無的放矢之論。此一雅俗淆雜的“清商署”,非但為隋人備極推崇,并且被文帝許為“華夏正聲”,列在太樂,目為隋世雅音,“以俗人雅”,莫此為甚。    本章檢視了永嘉以下,迄于隋唐之間二百八十余年間的音樂大勢,此一時期內,雅、胡、俗三樂急遽交化,雅樂淪喪既已是無可挽回的趨勢,因而出現(xiàn)了三條發(fā)展脈絡:其一是以胡入俗,其二是以胡人雅,其三是以俗人雅。證諸史籍,北朝以熏習胡風,“以胡入俗”、“以胡入雅”的情形均較南朝為烈;南朝則雜用南聲,常有“以俗入雅”之事例。胡樂在此時大舉進人中國,其聲勢令人矚目。但經由以上的考論,可以見出北朝對于胡樂的吸收,除了政治的考量安排之外,也是“樂操土風”的自然需求。經過這三百年音樂資源的匯聚,此后所急需的,是整理融會的工夫,是反省深思的熔練,而要成就此一大工程,還有賴于氣勢恢宏,心胸開闊的大環(huán)境。《新唐書·禮樂志》評論唐以前的音樂發(fā)展,謂“稍欲有作,而時君褊迫,不足以堪其事”,的確是一針見血,切中肯綮之論;唯務爭伐,割據一方,而又氣局褊狹的君主,是無法成就文化藝術上的豐功偉業(yè)的。唐代社會既有開放的外在氛圍,又繼承了三百年的音樂資源,因而唐代音樂如鵬搏九霄,一發(fā)不可遏止,終于成就了姿彩繽紛,光彩爛然的音樂盛世;回溯其背景,有賴于音樂史內部的自然發(fā)展和外在社會環(huán)境的同時促成,豈是偶然哉!……

媒體關注與評論

書評中國學界之選擇“文學史”而不是“文苑傳”或“詩文評”,作為文學研究的主要體式,明顯得益于西學東漸大潮。從文學觀念的轉變、文類位置的偏穢,到教育體制的改革與課程設置的更新,“文學史”逐漸成為中國入耳熟能詳?shù)闹R體系。作為一種兼及教育與研究的著述形式,“文學史”在20世紀的中國。產量之高,傳播之廣,蔚為奇觀。    從晚清學制改革到“五四”新文化運動展開,提倡新知與整理國故終于齊頭并進,文學史研究也因而得到迅速發(fā)展。在此過程中,北大課堂曾走出不少名著:林傳甲的《中國文學史》(1904)還只是首開記錄,接踵而來者更見精彩,如姚永樸的《文學研究法》、劉師培的《中國中古文學史》和《漢魏六朝專家文研究》、黃侃的《文心雕龍札記》、吳梅的《詞余講義》(后改為《曲學通論》)、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略》、胡適的《五十年來中國之文學》和《白話文學史》、周作人的《歐洲文學史》和《中國新文學的源流》,以及俞平伯的《紅樓夢辨》、游國恩的《楚辭概論》等。這些著作,思路不一,體式各異,卻共同支撐起創(chuàng)立期的文學史大廈。    強調早年北大學人的貢獻,并無“惟我獨尊”的妄想,更不會將眼下這套叢書的作者局限在區(qū)區(qū)燕園;作為一種開放且持久的學術探求,本叢書希望容納國內外學者各具特色的著述。就像北大學者有責任繼續(xù)先賢遺志,不斷沖擊新的學術高度一樣,北大出版社也有義務在文學史研究等諸領域,為北大向世界一流大學邁進吶喊助陣。    在很長時間里,人們習慣于將“文學史研究”理解為配合課堂講授而編撰教材(或教材武的“文學通史”),其實,“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此乃學者揮灑學識與才情的大好舞臺,盡可不必畫地為牢。上述草創(chuàng)期的文學史著,雖多與課堂講授有關,也都各具面目,并無日后千人一腔的通病。    那是一個“開天辟地”的時代,固然也有其盲點與失誤,但生氣淋漓,至今令人神往。魯迅撰《(中國小說史略)序言》,劈頭就是:“中國之小說自來無史”;后世學者恰如其分地添上一句:“有之,自魯迅先生始?!碑敵醯奶幣兀缃褚选叭藵M為患”,可是否真的沒有繼續(xù)拓展的可能性?胡適撰《(國學季刊)發(fā)刊宣言》,以歷史眼光、系統(tǒng)整理、比較研究作為整理國故的方法論,希望兼及材料的發(fā)現(xiàn)與理論的更新。今日中國學界,理論框架與研究方法,早就超越胡適的“三原則”,又焉知不能開辟出新天地?    當初魯迅、胡適等新文化人“整理國故”時之所以慷慨激昂,乃意識到新的學術時代來臨。今日中國,能否有此跡象,不敢過于自信,但“新世紀”的誘惑依然存在。單看近年學界之熱心于總結百年學術興衰,不難明白其抱負與期待。    在20世紀的最后一年推出這套叢書,與其說是為了總結過去,不如說是為了面向未來。在20世紀中國,相對于傳統(tǒng)文論,“文學史”曾經代表著新的學術范式。面對即將來臨的新世紀,文學史研究究竟該向何處去,如何洗心革面、奮發(fā)有為,值得認真反省。    反省之后呢?當然是必不可少的重建——我們期待著學界同仁的積極參與。                                                        1999年2月8日于西三旗

編輯推薦

  中國學界之選擇“文學史”而不是“文苑傳”或“詩文評”,作為文學研究的主要體式,明顯得益于西學東東漸大潮。從文學觀念的轉變、文類位置的偏移,到教育體制的改革與課程設置的更新,“文學史”逐漸成為中國人 耳熟能詳?shù)闹R體系。作為一種兼及教育與研究的著述形式,“文學史”在20世紀的中國,產量之高,傳播之廣,蔚為奇觀。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唐代樂舞新論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7條)

 
 

  •   這本書是我的專業(yè)老師推薦的,所以買的,看過之后,還是不錯的!
  •   讀后有所收獲,值得購買!
  •   還沒看,有興趣
  •   看過后有很大的啟發(fā)。
  •   第二次翻開,書便掉頁了
  •   內容很好,可是紙質真的不怎么好,有污跡在上面,而且前面有插畫,粘的也不牢,感覺翻幾次就會掉了。
  •   還行吧,就是一打開前面就脫膠了,擔心后面會掉頁,希望有所改進.....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