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4-06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作者:袁明 頁數(shù):293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中國人要真正懂美國,可能需要邁出比托克維爾多得多的步伐,去走近西方人的精神家園。
美國是一個有鮮明特色的國家,這是由其獨特的歷史、地理位置和民情造成的。《美國文化與社會十五講》深入涉及了美國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方面,介紹了美國特色,堪為“中國人看美國”提供一個全面新穎的視角。
作者簡介
袁明,女,1945年8月生于中國上海?,F(xiàn)任職: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院長,國際關系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1962年進入北京大學西語系英語專業(yè)學習,1968年畢業(yè)后到河北、陜西等地工作。1979年考入北京大學法律系,攻讀國際法專業(yè)研究生,1982年獲法學碩士學位,留校任教。1983年至1985年赴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作訪問學者。回國后擔任北京大學國際關系研究所副所長。1989年至1990年赴英國牛津大學作高級訪問學者。現(xiàn)任全國政協(xié)委員,全國政協(xié)外事委員會委員,兼任亞太安全合作理事會中國委員會委員,外經(jīng)貿(mào)部中美顧問小組成員,中國人民外交學會理事。國際上兼任美國紐約“亞洲協(xié)會”董事會董事。主要著作有:《中美關系史上沉重的一頁》、《跨世紀的挑戰(zhàn):中國國際關系學科的發(fā)展》、《國際關系史》等,另撰寫幾十篇國際問題論文。
書籍目錄
《名家通識講 座書系》總序
本書系編審委員會
前言
第一講 中國人看美國 袁明
一 中美交往的歷史遺產(chǎn)
二 觀察美國
三 美國的特色
四 美國的難題
第二講 美國歷史概覽 董正華
一 為什么要了解美國歷史
二 美國歷史的地理因素
三 美國社會多樣性和種族問題的歷史根源
四 美國的獨立與“建國”問題
五 兩條發(fā)展道路之爭
六 社會批判與社會改革的歷史
第三講 美國的種族與少數(shù)族群問題 馬戎
一 美國種族、民族問題的由來
二 當前美國人口的種族、民族構成
三 美國社會各民族群體之間的結構性不平等
四 美國種族、民族發(fā)展的三個階段
五 美國現(xiàn)實社會中的種族、民族關系
第四講 美國憲法的價值探討 王錫鋅
一 引言:美國憲法的理想與現(xiàn)實
二 憲法作為一種文化的載體:美國憲法的宗教、文化和政治哲學基礎
三 美國1787年憲法的誕生:自由與秩序的妥協(xié)
四 什么樣的憲法?美國憲法的基本內(nèi)容
五 憲法與公民自由權:《權利法案》中的個體自由權
六 平等權與憲法
七 憲法的長壽之道及其對于“自由/平等”之爭的意味
第五講 美國的經(jīng)濟體制和經(jīng)濟結構 海聞
一 美國的基本經(jīng)濟體制
二 企業(yè)
三 市場結構
四 金融業(yè)
五 政府在經(jīng)濟中的作用
六 財政稅收
第六講 漫談美國政治制度 金燦榮
一 憲政主義
二 聯(lián)邦制
三 ,總統(tǒng)制
四 定期的選舉制度
五 兩黨制
六 利益集團政治
七 輿論和新聞媒介的政治作用
八 美國的政治文化與意識形態(tài)
九 后冷戰(zhàn)時期美國政治的新變化及其政策影響
第七講 美國的高等教育 閔維方
一 起源
二 兩次跨越式發(fā)展
三 宏觀管理特點
四 微觀管理特點
第八講 美國文學的特點 陶潔
第九講 美國媒體與社會 李琨
一 所有制及其特點
二 媒體結構
三 歷史
四 法律的限制與政府管制
五 權利與責任:新聞道德
六 國際化
七 結語
第十講 好萊塢傳統(tǒng)與美國電影新格局 戴行鉞
一 好萊塢傳統(tǒng)
二 美國電影新格局
三 獨立制片主流化
四 對好萊塢的抵制普遍化
五 影視盜版數(shù)碼化
六 經(jīng)營方式多樣化
七 電影題材中性化
八 敘事手段R級化
第十一講 美國的政黨 李永輝
一 政黨的產(chǎn)生與發(fā)展
二 政黨的功能
三 美國政黨制度的特點
四 兩黨制與兩大政黨
五 政黨的衰落與復興
第十二講 美國宗教縱橫談 符曉
一 引子
二 豐富多彩的宗教博物館
三 從“圣經(jīng)共和國”到“世俗之城”
四 離不開宗教的美國人
五 結語
第十三講 美國外交思想與實踐 賈慶國
一 美國外交思想的起源
二 冷戰(zhàn)前美國外交思想的演變
三 冷戰(zhàn)后美國外交思想的走向
第十四講 美國與東亞 張小明
一 分析的視角
二 美國與東亞關系的緣起及其早期發(fā)展
三 美西戰(zhàn)爭與美國在東亞的擴張
四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的美國與東亞關系
五 冷戰(zhàn)時期的美國與東亞關系
六 冷戰(zhàn)后的美國與東亞關系
七 美國與東亞關系的未來走向
第十五講 探尋美國文化之路——美國的圖書館 侯穎麗
一 美國現(xiàn)代圖書館探源
二 探尋之路
三 結束語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 1831年,法國政治思想家托克維爾赴美國考察,1835年,其成名作《論美國的民主》(Democracy in America)問世。這本書在西方世界引起了轟動,僅法文版就出了17版,另還有英、德、荷、匈、意、丹、俄、西班牙、瑞典、塞爾維亞等譯本。日本明治維新后,這本書亦很快被翻譯介紹。 《論美國的民主》是一本政治理論著作。它在美國大受歡迎。在美國著名大學的政治系中,這本書無一例外地被指定為必讀書。一些政治人物甚至與它終身相伴。一位身居高位的美國政界人士曾告訴我,他每隔一段時間便要仔細研讀一遍《論美國的民主》,在他看來,這本書幾乎與《圣經(jīng)》一樣重要。 為什么一本由法國人所撰寫的關于美國的著作會引起美國人這么強烈的認同呢?我們不妨較為具體地來看一下。在最重要的緒論部分,托克維爾開宗明義地說:“我在合眾國逗留期間見到一些新鮮事物,其中最引我注意的,莫過于身份平等。我沒有費力就發(fā)現(xiàn)這件大事對社會的進展發(fā)生的重大影響。它賦予輿論以一定的方向,法律以一定的方針,執(zhí)政者以新的箴言,被治者以特有的習慣?!痹谟^察美國并回顧了法國及歐洲的歷史之后,托克維爾看到了浩浩蕩蕩的世界潮流,即:“平等的逐漸發(fā)展,是事所必至,天意使然。這種發(fā)展具有的主要特征是:它是普遍的和持久的,它每時每刻都能擺脫人力的阻撓,所有的事和所有的人都在幫助它前進?!?《論美國的民主》完成了一種有機的結合:總結歐洲思想的美國實踐。它揭示了世界歷史在基督教世界中的一段進程:歐洲人曾用戰(zhàn)爭手段去推動社會的變革,但美國人卻主要依靠非戰(zhàn)爭手段實現(xiàn)了歐洲的理想?!笆呤兰o初在美洲定居下來的移民,從他們在歐洲舊社會所反對的一切原則中析出民主原則,獨自把它移植到新大陸的海岸上。在這里,民主原則得到自由成長,并在同民情的一并前進中和平地發(fā)展成為法律?!睔W洲思想的美國實踐是世界歷史在基督教世界中的一段加速和升華。這是美國人對此由衷認同的根本理由。 另一個重要原因是,美國人對托克維爾所表現(xiàn)出來的宗教使命感亦由衷認同。托克維爾考察美國,但他真正關心的是法國的前途和整個基督教世界。他認為,“宣稱在上帝面前一律平等的基督教,不會反對全體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彼粲酢皩γ裰骷右砸龑?,如有可能,重新喚起對民主的宗教信仰”。 目前在美國,從喧鬧的首都華盛頓到中西部安靜的鄉(xiāng)村,對上帝的敬畏再次成為人們共同遵守的自我約束和戒律。即便在總統(tǒng)布什的工作會議開始之前,他也要帶領全體內(nèi)閣成員對上帝祈禱。他們的信仰和一百多年前托克維爾所闡明的一樣:“我不太清楚上帝的意圖,但我不能因為自己無法深知而就不相信它,我寧肯懷疑自己的智慧而不愿意懷疑上帝的公正?!?/pre>媒體關注與評論
書評本系列教材符合教學的基本要求,講求知識的相對穩(wěn)定性,有一定的系統(tǒng),重點突出,內(nèi)容和章節(jié)明晰,深入淺出,又能適當接觸學科前沿,引發(fā)不同專業(yè)學生的跨學科思考和學習的興趣。 本系列教材大都有意采用“講術講座”的風格,適當保留講課的口氣和生動的文風,有“講”的現(xiàn)場感,比較親切、有趣,有可讀性,更適合通識教學,同時也更能吸引社會上的一般讀者。 本系列教材有明確的定位,那就是適應新世紀的大學生所要求的“通識”。這是為配合高校推進素質(zhì)教育和學分制改革而設計的,是大學本科的教科書;同時又是高品位的學科普及讀物,能夠滿足社會上各類讀者獲取知識與提高素養(yǎng)的需求。編輯推薦
《美國文化與社會十五講》為《名家通識講座書系》之一,在中國現(xiàn)代化的道路上,美國因素具有全方位的影響。深入了解美國,成了一代代為中華崛起而奮斗之士的無法回避的課題。了解美國,是為了中國的將來。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