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講座(第4輯)

出版時間:2003-11  出版社:北京大學  作者:《北大講座》編委會 編  頁數(shù):283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何謂“講座”?學者臺上講,學子座下聽。有人曾“戲言”:在北大課可以不上,但講座決不能不聽。如今在我們的校園里,海報欄上有各種各樣的講座預告,講前教室里擠滿了學生,課桌上都是占座用的物品,講時則是酸甜灌頂般的醒悟,講后則是詰問、辯論與深深的思索。這一切成了北京大學最別致的一道校園風景。透過這景色,你既能看到傳統(tǒng)上認為的象牙塔內不甘寂寞的“居民”收回目光里的清高,開始對校園內的自我進行省思;你也能看到,塔外的世人,用羨慕、好奇和探詢的目光注視著行色匆匆的塔內學人,甚至開始駐足校園、流連忘返。講座不僅增添了北大這塊神圣土地的內涵,而且讓這個古老的校園更加生機盎然、青春煥發(fā),并因此而成為北大學子的寶貴精神財富。

書籍目錄

一國兩制下的香港立法會 為捍衛(wèi)人類的尊嚴和福祉而斗爭 從《走向共和》談晚清人物的評價 考古學對中國上古史建設的重大貢獻 從中西文明比較看中國的崛起 發(fā)展與安全的統(tǒng)一——兼論經濟制裁與反制裁 中國未來安全環(huán)境與中美關系 順應時代潮流,邁向當代經濟學價值論的新境界 “NGO反對WTO”的社會歷史背景     ——全球化進程與人世后的中國第三部門 人民幣匯率前瞻 經濟的區(qū)域化和法制的建設 冷戰(zhàn)后的世界文化格局 中國農村教育發(fā)展中的幾個問題 《紅樓夢》是一部開放性的小說 電影中的史與詩 有效溝通與成功心理 現(xiàn)代通信、密碼與代數(shù)組合論 稀土配合物電致發(fā)光的研究進展 腫瘤侵襲及轉移

章節(jié)摘錄

  從中西文明比較看中國的崛起  辜正坤  辜正坤,北大外國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曾兼任清華大學、南開大學、美國瓦西塔大學客座教授,中國莎士比亞研究會副會長、北京大學文化文學與翻譯研究學會會長、北京神州書畫院一級書畫師等。研究方向:(1)中西文化比較;(2)互構語言文化學研究;(3)詩歌鑒賞學;(4)莎士比亞研究;(5)古希臘、羅馬文學史;(6)翻譯學研究。曾在國際和國內學術界首次提出的新理論新觀點有:(1)人類文化三欲原動力論;(2)翻譯標準多元互補論;(3)一國多制互補論;(4)互構語言文化學原理;(5)莎士比亞陰陽論;(6)人類語言音義同構論;(7)玄翻譯學原理;(8)審美遞增遞減律;(9)萬物自協(xié)調原理;(10)篩選積淀翻譯原理與人類文化發(fā)展模式等??砷喿x英語、法語、古希臘語、拉丁語、德語、日語及世界語文獻。在國內外共發(fā)表著、譯、編、校著作39種(部),論文100余篇。同時發(fā)表創(chuàng)作水墨國畫9幅,并獲獎?! ?.中西文明的三大差別  西方學者馬克斯·韋伯曾經說過:歐洲文明有三大特點:(1)城市性:歐洲城市是政治、文化中心,經濟也是自給自足的城市經濟;(2)沿海性:歐洲“古代文明史就是沿海城市史”;(3)奴隸性:歐洲的社會制度可以說基于奴隸制度之上。韋伯概括的這三個特點是站得住腳的。這三個特點也可以推而廣之地看成是整個西方文明的主體特征。不過我還想在韋伯的三點上邏輯地補充一點,即掠奪性:歐洲文明——至少近代西方文明從本質上來說,是掠奪性文明、好戰(zhàn)性文明?! 《袊拿髑『迷谏鲜鋈c上與歐洲文明背道而馳。中國文明的第一特點不是城市性,而是鄉(xiāng)村性,長期以來農業(yè)經濟構成其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中國文明的第二個特點不是沿海性(盡管它也有頗長的海岸線),而是內陸性。中國古代文明幾乎完全是在內陸,尤其是在中原一帶衍生壯大的。這前兩點幾乎不言自明。我想側重談談第三點。中國文明的第三個特點不是基于奴隸制度之上,而是具有鮮明的抗奴隸機制。中國社會雖有一定程度的奴隸現(xiàn)象(正如任何社會都會具有某種程度的奴隸現(xiàn)象一樣),但是其主體社會從未實行過真正的奴隸制度。中國社會之所以不可能產生西方意義上的奴隸社會制度,追溯起來,均與前述兩點息息相關。簡言之,中國古代社會由于在很長的時期內以農耕形式為主,這就必然造成以家庭為主要構成單位的部落式農耕社會集團。農耕形式要求生產者具備相對的穩(wěn)定性,而中國先天的環(huán)境封閉性則為這種穩(wěn)定性提供了更可靠的物質基礎,因此家族紐帶在和平的環(huán)境里日益盤根錯節(jié),最終自然生成強調安居樂業(yè)生活方式的家國(也就是國家)形態(tài)。在這樣的形態(tài)下,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幾乎多半會循根而歸結為家族成員之間的矛盾,因為歸根結底都是一家人,都是炎黃子孫。因此,強調和為貴,強調天下太平,強調仁愛為本,反戰(zhàn)、反掠奪、反競爭的民族心理慣性,對于中華民族來說幾乎是勢所必然。這種格局自然在本性上排斥那種完全剝奪個體生存自由與基本權利的奴隸制度。換句話說,它具有一種內在的抗奴隸制機制。第二,由于中國古代文明是在內陸上衍生壯大的,沒有把發(fā)展空間擴張向遼闊的海洋,自然就會由于內陸的局限性而塑造了相應的封閉性或收縮性,即不利于醞釀出強有力的掠奪擴張性民族性格。而西式奴隸制度主要興旺于地中海一帶。一望無際的海洋最容易激發(fā)出人的冒險精神和征服開拓的精神。征服開拓的精神實際上換一個角度看,也就是一種極力擴大自己的權力空間、壓縮剝奪被征服對象的權力空間的心理趨勢。這種心理趨勢不用說是奴隸制度得以產生的強有力的心理動機。在這樣的心態(tài)下,戰(zhàn)爭發(fā)生的頻率必定相對大些。戰(zhàn)爭的結果是大量的戰(zhàn)俘,戰(zhàn)俘是奴隸的主要來源。剝奪戰(zhàn)俘的人身自由,無償占有他們的勞動,構成了奴隸社會的本質特征。這種趨勢幾乎早就潛存于海洋性文明的核心中,同時恰恰是農耕性文明試圖加以克制的東西(克己復禮為仁的思想即其理性表達)。所以說中國古代文明具有頗強的抗奴隸機制,是在比較之下才更見其言之成理的。這一點,恰恰是中外學術界很少注意到卻又非常重要的中國社會特點。它是中西文明本質差別的基礎條件之一。  2.中國文明在新世紀面對重新崛起的機遇  美國學者埃德溫·賴肖爾在《中國的問題》一書的第10章中指出:“在有益于人類幸福的所有方面,中國文明都優(yōu)于歐洲文明。在中國,有年輕改革家們的強有力的運動,若能獲得適當時機,他們就能使自己返老還童,創(chuàng)造出較之西歐機械文明遠為優(yōu)秀的文明?!?埃德溫賴肖爾:《中國的問題》,理想出版社,第22頁)賴肖爾認為:在科學知識及應用領域,西方文明的確占據(jù)著優(yōu)勢,但在對人生終極目標和最高意義的洞察上,西歐文明卻遠非中國文明那樣深刻。英國史學泰斗湯因比(1889~1975)在70年代提出了“2l世紀將是中國文化的時代”的著名論題。1974年,在同日本學者池田大作進行的“展望21世紀”的對話中,湯因比斷言中國文化將是21世紀人類走向全球一體化、文化多元化的凝聚力和融合器。最需要的精神就是中國文明的精髓——和諧,尤其是天人合一式的保持人  與自然平衡的和諧。他認為,中國如果不能取代西方成為人類的主導,那么整個人類的前途就是可悲的。湯因比將人類6000年文明分成26個文明形態(tài)。他指出:“……世界統(tǒng)一是避免人類集體自殺的道路。在這一點上,現(xiàn)在世界各民族中具有最充分準備的是兩千年來培育了獨特思維方式的中華民族?!?湯因比、池田大作:《展望21世紀》,國際文化出版公司,第298頁)湯因比認為中國人將在21世紀初葉取得世界的領導地位。對上述樂觀推測,我們要嚴肅地提  出的問題是:  3.中國人如何面對這種機遇?  有關中國將要在2l世紀崛起的斷言不論在海內還是海外,都已經是一個火暴的話題。一些人害怕中國的崛起,寫了厚厚的書來證明中國的崛起對世界是一個威脅,因此應該對中國進行遏制(2001年我在美國還看見許多家書店的最顯眼的書架上陳列著精裝的英文版《中國威脅》一書);另一些人則盡量說服人們相信中國不會崛起?!  ?/pre>

編輯推薦

  大學培養(yǎng)綜合型人才,拓寬學生知識面,改變教學模式和課程安排自然是最根本的。但短期內完成的難度很大,通過眾多的講座使大學生了解其他學科的情況,激發(fā)其學習興趣,引導他們多學習基本的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知識,了解當代科技的進展和社會經濟發(fā)展中的熱點,使同學們更好地了解社會,融入社會。講座,也就成為校園文化中最為活躍的組成部分之一。講座,就是一個素質教育的開放課堂。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北大講座(第4輯)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