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理交融

出版時間:2003-4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作者:孫小禮  頁數:498  

前言

科學應該包括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有些國家的科學院,既包括自然科學的分支,也包括社會科學的分支。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研究對象不同,自然科學是以自然界為研究對象,社會科學是以人類社會為研究對象。自然科學研究是為了揭示自然界存在及發(fā)展變化的規(guī)律,社會科學研究是為了解釋人類社會的種種現(xiàn)象,發(fā)現(xiàn)人類社會演變的規(guī)律。人類社會是由具有自覺意識的人組成的,人類的行為受主觀意志愿望的支配,而自然界發(fā)展是被各種客觀的力量推動的。對人類社會的研究,對一些社會現(xiàn)象的判斷,往往與研究者的利益相關。自然界的現(xiàn)象相對于人類社會來說,與研究者的關系就遠一點。這些原因,造成了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在研究方法上有較大的區(qū)別。除此而外,現(xiàn)代的自然科學更多地與西方文藝復興以后的文化傳統(tǒng)有關,而社會科學更多地受地域文化的影響,如中國的社會科學,也就更多地與中國傳統(tǒng)的研究問題的方法有很大關系。研究方法的差異,使我們容易把這兩類學科互相獨立地分開研究,而比較少考慮他們之間的聯(lián)系。但是,不論是社會科學還是自然科學,都是人類文化的組成部分,都是為人類所用,要解決人類所面臨的問題。正像本書所說,很多自然科學成果的應用與人類的社會的發(fā)展有密切關系。特別是,由于自然科學的迅猛發(fā)展,對自然界造成的影響越來越大,人們提出了可持續(xù)發(fā)展問題。這就比較清楚地說明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關系越來越密切,孤立地研究其中一方面的問題變得更加困難。

內容概要

  《文理交融:奔向21世紀的科學潮流》從各種角度、多個層面作了論述。文、理之間,也就是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之間是森嚴壁壘、相互隔絕呢,還是應該相互交叉、走向融合呢?早在蔡元培時代就已提出了“融通文理”的理想,現(xiàn)在,文理結合的交叉科學時代已經到來。面對21世紀的各種新的挑戰(zhàn),哲學家和科學家,社會科學家和自然科學家應該怎樣攜起手來,通力合作,高質量地發(fā)展我國的科學和教育呢?怎樣有力地實施“科教興國”和“可持續(xù)發(fā)展”兩大戰(zhàn)略呢?對于眾所關心的這樣一些問題。

作者簡介

孫小禮,1932年生于北京,原籍浙江杭州,曾就讀于重慶南開中學、浙江大學附中、北平貝滿女中、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1953年北京大學數學力學系畢業(yè),留校先后在數學系、物理系、哲學系任教。1986年任北京大學科學與社會研究中心主任(至1996年)、教授?,F(xiàn)為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副理事長。在科學哲學、科學史、科學方法論、科學與社會等領域撰文二百多篇,代表性論文有“從判決性實驗引起的思考——實踐檢驗真理的若干問題”、“模型——現(xiàn)代科學的核心方法”、“萊布尼茨與中西文化交流”、“可續(xù)發(fā)展與科學技術”、“數字地球與數字中國”等。主要著作有《自然辯證法講義》(合著,1979)、《數學·科學·哲學》(1988)、《科學方法論史綱》(1988)、《超越時代——哲人科學家萊布尼茨》(合著,1997)、《文理交融——奔向21世紀的科學潮流》(2003);主編《科學技術與生產力發(fā)展概論》(1993)、科學技術與世紀之交的中國(1997)、《自然辯證法通論》(3卷,1992—1999)、《科學方法中的十大關系》(2004),以及《北京大學科學與社會叢書》(14種,1988—2003)等。

書籍目錄

序作者前言第一篇 21世紀:文理交融的世紀第一章 蔡元培的“融通文理”理想一、蔡元培:科學救國的代表人物1.一生關注、學習和考察科學2.主張科學救國,創(chuàng)辦科研機構3.應用研究與純粹研究并重4.強調科學研究之自由精神二、播下了“融通文理”的種子1.文理之間彼此交錯之處甚多2.北京大學試行“融通文理”之措施第二章 迎接文理結合的交叉科學時代一、科學發(fā)展的形式和規(guī)律1.單一學科形式和交叉學科形式2.學科交叉:科學發(fā)展的生長點3.走向綜合:科學發(fā)展的總趨勢二、交叉科學時代必然到來1.自然問題與社會問題難以分離2.自然科學方法與社會科學方法相互滲透3.文理交融:21世紀的世界性科學潮流三、促進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聯(lián)盟1.建立“兩科聯(lián)盟”。要掃除思想障礙2.建立“兩科聯(lián)盟”,研究復雜的課題3.通過“兩科聯(lián)盟”,落實“科技是第一生產力”4.借助“兩科聯(lián)盟”,培養(yǎng)交叉科學時代的人才第三章 怎樣理解“科教興國”的“科”?一、“科”,當然包括社會科學1.打破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之間的傳統(tǒng)壁壘2.哲學、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同等重要二、科學是物質力量,也是精神力量1.經濟建設必須依靠科學技術2.科學與人的頭腦的現(xiàn)代化第四章 馬克思主義與自然科學的血緣關系一、自然科學也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來源1.馬克思主義的來源問題仍是一個研究課題2.自然科學:馬克思主義的理論來源和實踐來源之一3.馬克思主義對科學的社會屬性的闡明及其世界影響二、馬克思主義應與自然科學同步發(fā)展1.列寧四論“泰羅制”的啟示2.用“發(fā)展”和“變革”的觀點探討馬克思主義三、毛澤東:“大家要來研究自然科學”1.自然科學和人類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2.自然科學是人們爭取自由的一種武裝3.改造自然與改造社會4.馬克思主義者要研究自然科學第五章“科學、技術與社會”:文理交融的研究領域一、STS(科學、技術與社會)及相關領域群1.對科學、技術與社會的認識的簡短歷史回顧2.“科學、技術與社會”研究領域應運而生3.STS研究適應時代的需要不斷發(fā)展4.STS的相關研究領域群二、聯(lián)系我國實際開展“科學、技術與社會”研究1.20世紀我國有關研究的熱點和特點2.21世紀的STS研究——服務于我國需要與同國際接軌第二篇 21世紀:高質量高科技的世紀第六章 可續(xù)發(fā)展:21世紀的必然選擇一、可續(xù)發(fā)展思想與《21世紀議程》1.可續(xù)發(fā)展思想的形成2.《21世紀議程》二、中國國情與《中國21世紀議程》1.中國國情2.《中國21世紀議程》三、可續(xù)發(fā)展的幾個重大科學問題1.人口問題2.資源問題3.環(huán)境問題4.開發(fā)海洋問題5.開發(fā)太空問題四、可續(xù)發(fā)展與科學發(fā)展的相互促進1.可續(xù)發(fā)展對科技發(fā)展的強大推動2.科學技術是實現(xiàn)可續(xù)發(fā)展的必要條件3.科技工作者是促進可續(xù)發(fā)展的中堅力量4.可續(xù)發(fā)展與新科學技術觀五、可續(xù)發(fā)展與新型全球伙伴關系第七章 質量第一:21世紀的基本國策一、產品質量、質量意識、質量管理1.我國的產品質量問題2.增強全民族的質量意識3.質量概念與質量管理4.向科學技術要質量二、必須重視精神產品的質量問題1.學術研究與精品意識2.提高科普著作水平3.提高翻譯作品質量4.規(guī)范學術行為,嚴格質量管理第八章 建立科學、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一、何謂現(xiàn)代化生活方式1.關于農村生活的現(xiàn)代化2.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與閑暇時間二、為現(xiàn)代化生活提供物質準備1.大力發(fā)展各種服務業(yè)2.加強公共基礎設施建設3.用現(xiàn)代科技裝備文化事業(yè)三、樹立現(xiàn)代生活觀念1.生育觀2.消費觀3.休閑觀4.服務觀四、計算機網絡與生活方式的變化1.以新的方式工作和生活2.與“虛擬世界”打交道3.人們面臨一系列新的難題第九章 數字地球與數字中國一、信息資源之極端重要1.企業(yè)家的切身體會2.信息資源與可續(xù)發(fā)展3.信息資源的價值在于利用二、關于數字地球1.數字地球的提出2.數字地球與地球信息資源三、21世紀的數字中國1.建設數字中國的必要性2.建設數字中國的可能性3.信息技術與發(fā)展中國家的決策4.數字中國與中國的可續(xù)發(fā)展四、數字地球·數字國家·數字城市第三篇 21世紀:中國從數學大國走向數學強國第十章 馬克思與數學一、馬克思為什么鉆研數學1.數學是重要的研究工具2.數學是辯證唯物主義哲學的基礎之一3.數學是馬克思獨特的精神休養(yǎng)法二、怎樣看待馬克思數學手稿1.兩種極端的看法2.數學手稿的具體內容3.數學手稿的出版、翻譯情況4.數學手稿:一份寶貴的歷史文獻第十一章 數學是人類文化的重要力量一、打開科學大門的鑰匙二、科學的語言三、思維的工具四、理性的藝術五、數學技術與高技術六、數學與思想解放第十二章 現(xiàn)代數學的新特點一、數學發(fā)展的三個階段二、現(xiàn)代數學的新特點1.高度的抽象和統(tǒng)一2.公理化和結構分析3.各分支的相互滲透和結合4.數學模型的日益復雜化5.電子計算機改變數學的面貌6.數學進入人類的一切領域第十三章 中國從數學大國走向數學強國一、加強現(xiàn)代數學教育1.數學掃盲與數學教育改革2.讓公眾理解數學二、21世紀:中國向數學強國邁進1.數學:趕超世界科學先進水平的突破口2.經濟強國與數學強國3.21世紀:中國向數學強國奮進第四篇 21世紀:哲學與科學重新走向融合第十四章 哲學與科學融合的先驅一、牛頓:“哲學中的推理法則” 二、萊布尼茨:超越時代的哲人科學家1.卓越的數學家2.杰出的哲學家3.西歐關注中國文化的先驅三、傅里葉:一首數學的詩1.杰出的科學成就2.對科學和哲學的深遠影響四、馬赫:“思維經濟原則”1.馬赫及其哲學思想2.“思維經濟原則”五、龐加萊:卓越的科學家和科學哲學家1.卓越的科學成就2.杰出的科學哲學思想第十五章 19世紀哲學和科學關系的兩大思想傳統(tǒng)一、馬克思主義和實證主義的興起1.辯證唯物主義與自然科學2.實證主義與自然科學二、兩大思想傳統(tǒng)的比較與演變1.哲學與科學的關系方面的比較2.兩種哲學在20世紀的演變3.兩種哲學不是敵對的第十六章 歷史的教訓——20世紀40年代蘇聯(lián)的自然科學批判運動一、日丹諾夫在《西歐哲學史》討論會上的講話1.日丹諾夫的動員令2.日丹諾夫所列自然科學事例簡析二、史無前例的自然科學批判運動1.沖向現(xiàn)代物理學的第一波2.對世界主義和對凱德洛夫的批判3.批判現(xiàn)代生物學掀起的最高潮4.批判浪潮沖向各門科學三、蘇聯(lián)那一時期的指導思想及其以后的糾正四、前事不忘,后事之師第十七章2 1世紀的哲學與科學一、哲學與科學相互促進1.科學需要哲學2.哲學需要科學二、哲學家與科學家相互尊重與合作1.提倡“寬容”2.建立聯(lián)盟,攜手共進——20世紀末兩次世界哲學大會的啟示第五篇 21世紀:尋求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共同的方法論第十八章 方法和方法論的重要意義一、方法的重要性1.領袖人物重視方法2.科學家重視方法3.教育家重視方法4.思想家重視方法二、方法論的重要意義1.以方法作為研究對象的學問一2.方法論的三個層次三、方法的比較:研究自然與研究社會1.社會研究面臨的難題2.馬克思、恩格斯的一些基本觀點3.經濟學與力學4.社會研究能借鑒自然科學方法嗎? 第十九章 科學認識活動的三個要素一、關于認識客體1.自然客體、社會客體、精神客體2.三類客體的聯(lián)系、交叉與綜合二、關于認識主體1.大科學時代的主體系統(tǒng)2.科研人員的個人素養(yǎng)三、關于認識工具1.儀器、觀察和實驗2.思維、數學和理論第二十章 模型:現(xiàn)代科學的核心方法一、什么是科學模型及其兩大類型1.物質形式的科學模型2.思維形式的科學模型二、建立模型的方法論原則1.相似性與簡單性的統(tǒng)一2.可檢驗性3.多種知識和方法的綜合運用三、科學模型的多重功能1.科學模型的研究綱領作用2.科學研究的間接方法3.抽象模型與思想實驗4.數學模型與計算機實驗5.研究復雜系統(tǒng)的關鍵步驟6.模型研究對實踐的指導作用四、模型的多樣性與局限性1.模型的多樣性2.模型方法的局限性五、社會研究與模型方法第二十一章科學實驗法庭和社會實踐法庭一、“判決性實驗”存在嗎?1.自然科學中的“判決性實驗”2.“迪昂一奎因論點”3.關于“判決性實驗”的討論二、實驗檢驗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1.實踐標準的確定性與不確定性2.實驗檢驗的確定性3.實驗檢驗的不確定性三、自然科學檢驗與社會科學檢驗1.社會科學檢驗與自然科學檢驗的區(qū)別2.社會科學檢驗與自然科學檢驗的共同之處四、案例分析1.借鑒迪昂觀點的一個實例分析2.借鑒拉卡托斯觀點的一個實例分析五、簡短的結論第二十二章 方法論的范疇研究一、三對認識論范疇探討1.已知與未知關系新探2.對部分與整體的若干討論3.對簡單與復雜的若干思考二、方法論的范疇研究構想1.求同存異,研究方法論的共性問題2.方法論范疇研究提綱附錄.一關于《羅素一愛因斯坦宣言》二20世紀中葉世界八大公害事件三綠色科學和綠色技術.四科學技術與我國農村生活.五祖沖之與圓周率六編寫教科書的三個原則七關于牛頓的質點模型參考書目后記人名索引

章節(jié)摘錄

第一章蔡元培的“融通文理”理想蔡元培(1868年1月11日-1940年3月5日,字鶴卿,號孑民)是我國著名教育家和科學事業(yè)家。他一生關注和學習科學,有廣博的科學知識,了解科學的歷史發(fā)展,并通過自己的治學實踐熟悉近代科學研究方法,對于科學的巨大社會功能更是深有體會、確信無疑。他是20世紀率先在我國倡導“科學救國”的一位重要代表人物。歷史證明,僅靠科學救不了中國,蔡元培不可能實現(xiàn)其“科學救國”的愿望,然而他為籌建和推動中國的科學事業(yè),確實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的許多含意深刻、影響深遠的見解和主張,例如,他關于應用研究和純粹研究的關系的看法,倡學術研究的自由精神,以及他的“融通文理”思想和在北京大學試行“廢科設系”等措施,至今仍然富有啟示。一、蔡元培:科學救國的代表人物1.一生關注、學習和考察科學誠如蔡元培所自述,①他自幼愛讀書,“以一物不知為恥,種種都讀”,“算學書也讀,醫(yī)學書也讀”;“自甲午以后,朝士競言西學,孑民始涉獵譯本書”,他廣泛涉獵論述世界各種書籍,包括論述自然科學的譯本書。

后記

在我為這部書稿畫上句號的時候,已是2003年的1月9日。光陰似箭,2003年是我從北大畢業(yè)的第五十年,也是我從事教學工作的第五十年。2003年也是我的右眼失明以后左眼獨自為我服務的第二十年。醫(yī)書上說,我得的這種眼疾是雙側性的,兩眼先后發(fā)生,一般相隔數年至十數年。我多么高興,我已創(chuàng)造了不一般的記錄,我又多么希望.左眼能夠再為我服務二十年。《文理交融——奔向21世紀的科學潮流》一書即將付梓,我衷心地感謝十幾年來所有給予我?guī)椭膸熼L、同學和青年朋友們。在我籌劃、申請和研究有關科學方法論、科學與哲學、科學與社會等方面的課題時曾得到張岱年、錢保功、徐光憲、何祚庥、黃楠森、周光召、唐有祺、王選、袁方、孫德涌、郝真、陳志尚、蘇志中、吳同瑞等師長和朋友的種種鼓勵、建議和支持。在本書第四篇的傅里葉研究中,曾得到郭敦仁先生的非常細致的幫助與合作;在第一、二、三篇的寫作中先后得到過王太慶、張祖貴、朱明寬、李潔瑚、高文學、葉闖、石磊、任元彪、徐祥運、王蒲生、劉華杰、朱效民、杜殉的熱心幫助與合作;在方法論的研究中曾先后與李慎、傅世俠、韓增祿、金吾倫、弓鴻午、任定成、王駿、段培君、彭萬華、張增一有過愉快的合作,索麗婭曾為我們服務甚多;本書部分文稿曾分別請金良超、杜殉、丁同仁、趙凱華、馮國瑞、葛明德、鄒延肅、郭思旭審閱,他們提出過寶貴的修改意見;馬靄乃、李琦曾為我提供關于數字地球的參考資料,李禹、鄭燕玲曾提供給我關于質量問題的報刊材料;李和平、張增一、張立近幾個月為書稿的錄入、排版、校對,以及核查引文出處,打印、復印等工作付出了大量辛勤勞動,張立還在文字訂正、制圖和查實有關資料方面下了很多功夫,是他們的努力使我能夠把一份基本上達到“齊、清、定”的書稿送交北大出版社。

編輯推薦

《文理交融:奔向21世紀的科學潮流》可供高等學校文、理、醫(yī)、農、工各科大學生、研究生,大學和中學教師,自然科學和技術工作者,人文社會科學工作者,以及廣大干部和社會公眾閱讀。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文理交融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