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2-1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作者:斯威徹爾 頁數(shù):174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在各種語言中,情態(tài)詞、連接詞、條件詞、知覺動詞恐怕都是最生動、也是最難以把握其意義的詞類。其意義的多歧性不僅困擾語言學家,也困擾分析哲學家。盡管如此,Eve E.Sweetser的論述仍然向我們證實了它們是可以被分析,而且可以是成系統(tǒng)的分析。 語義關系并非獨立于人類的認知結(jié)構之外,包括這種結(jié)構的隱喻與文化方面。無論是詞匯的多義性還是語用的含糊性,都會通過認知和言語過程的作用,為世俗的隱喻方式所定型。本書從多義現(xiàn)象入手,將這類特殊的詞置于印歐語系的歷史之下來探討其語義結(jié)構的變化,提示了隱喻和文化在語認結(jié)構演變中的角色?! ”緯矊⑽切氖抡J知科學與隱喻、哲學研究的學者。
作者簡介
作者:(英國)斯威徹爾(Eve Sweetser)
書籍目錄
Contents1 Introduction2 semantic structure and semantic change:English perception-verbs in an Indo-European context3 Modality4 Conjunction, coordination, and subordination5 Conditionals6 Retrospect and prospect
章節(jié)摘錄
書摘
媒體關注與評論
出版說明喬姆斯基的轉(zhuǎn)換生成語法強調(diào)人類語言的普遍性,試圖從語法原則與參數(shù)的高度揭開人類語言的普遍結(jié)構,更進一步揭示人類認知的奧秘。人類歷史上似乎從未有哪一門學科如此富于創(chuàng)造性和挑戰(zhàn)性,也很少有一種科學能夠如此深刻地對相關學科產(chǎn)生如此廣泛而深遠的影響。這一理論在不斷拓展的語料視野面前,在不斷回應新思想方法的挑戰(zhàn)過程中,不斷地調(diào)整自己的思路和方法。跋涉了半個世紀,其所取得的成就不僅使語言學家激動和自豪,也令當代哲學、心理學、信息學、計算機科學、人工智能等眾多領域的學者所矚目。 喬姆斯基自稱其理論遠紹十七世紀法國普遍唯理語法。1898年,馬建忠在他的《馬氏文通》后序中這樣說:“蓋所見為不同者,惟此已形已聲之字。皆人為之也。而亙古今,塞宇宙,其種之或黃或白,或紫或黑之鈞是人也,天皆賦之以此心之所以能意,此意之所以能達之理。則常探討畫革旁行諸國語言之源流。若希臘、若拉丁之文詞而屬比之,見其字別種,而句司字,所以聲其心而形其意者,皆有一定不易之律;而因以律吾經(jīng)籍子史諸書,其大綱蓋無不同。于是因所同以同夫所不同者。是則此編之所以成也?!瘪R氏是留法的,普遍唯理語法對他的影響同樣是深刻的。 不過,在中國,普遍主義的思想也就此曇花一現(xiàn),很快就湮沒在強調(diào)漢語特點的思路中。半個多世紀之后,轉(zhuǎn)換生成語法逐漸為中國學者所知,可是很多人都認為它不適合漢語語法研究,只有在國外的學者在這方面做了些工作,取得了不少成績。這種研究盡管還存在許許多多的問題,但至少可以說明,漢語研究同樣可以走普遍語法的道路。 馬氏的模仿是顯然的。然而我們今天的研究就能肯定不是模仿了么?朱德熙先生曾經(jīng)說:“長期以來印歐語語法觀念給漢語研究帶來的消極影響……主要表現(xiàn)在用印歐語的眼光來看待漢語,把印歐語所有而漢語所無的東西強加給漢語。”“我們現(xiàn)在在這里批評某些傳統(tǒng)觀念。很可能我們自己也正在不知不覺之中受這些傳統(tǒng)觀念的擺布。這當然只能等將來由別人來糾正了,正所謂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其言蓋有深意焉。然而問題其實并不在于是否模仿,而在于模仿來的方法、視角是不是可以得出符合漢語事實的結(jié)論。反對模仿蘊涵著一個前提:即漢語與印歐語的結(jié)構沒有相同之處。但是今天的我們對漢語的結(jié)構究竟了解了多少呢? 任何語言都有自己的特點,這一點毋庸置疑。但是不了解語言的普遍性,也就談不上特點,也就無所謂走自己的道路。而且,在某一水平面上成為特點的規(guī)律,在更高或更深層的水平上也許就不成其為特點,而僅僅是普遍性的一種特殊表現(xiàn)而已。 當代社會文化領域中多元化是主流,當代語言學理論也趨于多元。在西方,形式語言學不大可能再如以往如此這般地波瀾壯闊,而是進入一個相對平靜的穩(wěn)定發(fā)展的時期,語言的功能方面的研究已經(jīng)占據(jù)一席之地。在未來的一段時期內(nèi),語言學將是一個醞釀期,為下一個重大突破作準備。而在中國,語言學在長期的“借鑒’’之后,也在思考如何能夠從漢語出發(fā),取得重大突破。反哺世界學林。語言學發(fā)展到今天,又重新面臨著路怎樣走這一根本問題。 不管下一步怎么走,充分了解西方學者的成績,借鑒他們的思路和方法無疑是必不可少的。特別是對于取得了如此重大成就的當代西方語言學,如果不能有正確的了解,無異于閉門造車,要想出門合轍。不亦難乎? 北大出版社多年來堅持學術為本的出版方針,我們愿意為語言學在新世紀的發(fā)展盡一分綿薄之力。為了推動我國語言學事業(yè)的發(fā)展.在總編張文定先生的主持下,我們將原版引進一批高質(zhì)量的語言學專著和教材,命之日“西方語言學叢書”。以饗學林。引進的作品將包括語音學、韻律學、句法學、語義學、語言史、詞源學、方言學等各個領域;既包括宏觀的理論研究,也包括重要問題的個案研究;既包括形式語言學的方法,也包括認知、功能等視角。但不管是哪一種,都是經(jīng)過精挑細選,庶幾開卷有益。 我們期待著中國語言學的新突破! 北京大學出版社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