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2-1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作者:溫儒敏 頁數:353
Tag標簽:無
前言
《中國現當代文學專題研究》是一門帶有研究性質的課程,共16講,涵括了現代和當代兩大部分。這門課是為已經學過“中國現代文學史”和“中國當代文學史”基礎課的同學設計的?;A課主要學習有相對穩(wěn)定性的知識,這種專題課則要深入一步,就一些比較集中的課題,讓大家了解現有的研究成果和研究趨向,包括一些有爭議的問題,同時通過對課題中某些方面的重點分析,引發(fā)對不同研究角度與方法的探討,從而拓展我們批評和鑒賞的眼界,學習如何評論作家作品與文學現象。也許還有一個很實際的目標,那就是引起同學們對某一研究課題的興趣,或者可以從中找到做畢業(yè)論文的題目’。這十六講并非對現當代文學的全面評述,但選題也是有教學上的考慮,即通過重點作家作品的分析,以點帶面,將“文學現象”的考察“帶”起來。同學們在學習過程中也應當“以點帶面”,充分運用以往學習過的文學史知識,從文學潮流發(fā)展變化的歷史聯系和特定的歷史文化氛圍中,去討論某一文學現象產生的原由,去評判作家作品的得失。對于當下發(fā)生的文學,如果我們學會運用相應的文學史眼光去考察,盡可能從文學歷史發(fā)展的坐標中來衡定其得失地位,也可能是有利于增加理解的深度的。當然,推展開來看,這種帶研究性的學術訓練,多少也就可能使我們的文學感悟力,以及分析概括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了。即使我們所從事的是文學以外的其他的工作,這種由初步學術訓練而帶來的眼界的拓展與能力的提高,對我們仍可能是獲益匪淺,畢生受用的。
內容概要
《中國現當代文學專題研究》是一門帶有研究性質的課程,共16課,涵括了現代和當代兩大部分。這門課是為已經學過“中國現代文學史”基礎課的同學設計的?;A課主要學習有相對穩(wěn)定性的知識,這種專題課則要深入一步,就一些比較集中的課題,讓大家了解現有的研究成果和研究趨向,包括一些有爭議的問題,同時通過對課題中某些方面的重點分析,引發(fā)對不同研究角度與方法的探討,從而拓展我們批評和鑒賞的眼界,學習如何評論作家作品與文學現象。也許還有一個很實際的目標,那就是引起同學們對某一研究課題的興趣,或者可以從中找到做畢業(yè)論文的題目。
書籍目錄
前言第一講 魯迅研究四題一、如何看待魯迅在傳統(tǒng)批判中的偏激?二、魯迅的國民性批判是否丑化了中國人?三、魯迅對文化轉型的思考有哪些值得我們今天重新關注?四、如何理解魯迅的《吶喊》《彷徨》在現代文學史上的崇高地位?第二講 關于郭沫若的兩極閱讀現象一、如何消除經典閱讀中的歷史隔膜?二、知人論詩讀《女神》三、郭沫若研究概況第三講 茅盾研究中的“矛盾”一、茅盾研究概況二、茅盾的文學主張三、《子夜》分析四、茅盾的藝術風格第四講 老舍創(chuàng)作的視點與“京昧”一、如何理解老舍“市民世界”的文化反思二、《駱駝祥子》對城市文明病與人性關系的探討三、老舍作品的“京味”與幽默第五講 曹禺與現代話劇藝術的成熟一、曹禺研究概況二、曹禺話劇的詩意特征三、曹禺話劇藝術的其他幾個特征四、對幾個有爭議的戲劇人物的藝術剖析第六講 沈從文與“京派”文學一、關于“京派”二、沈從文的文學理想與城鄉(xiāng)對照的兩個文學世界三、介紹一些關于沈從文研究的主要著作第七講 張愛玲的《傳奇》與“張愛玲熱”一、《傳奇》的評析二、張愛玲的藝術“創(chuàng)新”與“襲舊”三、“張愛玲熱”與張愛玲研究狀況第八講 穆旦與九葉詩派一、新詩發(fā)展的歷史輪廓二、九葉詩派的聚集、資源與藝術成就三、穆旦詩歌的藝術創(chuàng)新及其文學史地位第九講 現代散文五家一、周作人的“言志”散文二、“冰心體”與朱自清的抒情文體三、郁達夫的行旅散文四、何其芳的“獨語體”第十講 趙樹理評價問題與農村寫作一、“趙樹理方向”是怎樣構建出來的二、在褒貶毀譽之間三、對趙樹理的再評價第十一講 “樣板戲”及對它的評價一、如何看待江青對樣板戲的作用二、專業(yè)工作者和觀眾對“樣板戲”的影響三、“樣板戲”的藝術成就第十二講 朦朧詩及其敘述一、朦朧詩的“朦朧”引起的論爭及其意義二、朦朧詩的文學史敘述三、朦朧詩的發(fā)展和變異第十三講 汪曾祺與當代小說文體一、汪曾祺小說的審美世界二、汪曾祺的小說對當代小說文體的意義第十四講 王安憶與女性寫作一、女性寫作:對一種文學現象的整體描述二、女性寫作的三次高潮三、王安憶的寫作描述第十五講 王朔現象與大眾文化一、王朔現象帶給批評界的挑戰(zhàn)與爭論二、社會轉型與大眾文化的勃興三、王朔作品的大眾文化特征四、如何閱讀與評價王朔作品第十六講 余華與先鋒小說的變化一、余華與先鋒小說的悲劇性命運二、余華在細雨中無聲的呼喊三、先鋒小說家的“勝利大逃亡”
章節(jié)摘錄
第一講 魯迅研究四題魯迅是現代文學研究的焦點,是永遠說不盡的話題。因為魯迅所提供的精神文化資源是那樣豐厚,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不斷地發(fā)掘、理解與詮釋。這就是通常所說的經典的魅力。也因為魯迅實際上已經成為中國現代民族文化的象征。在文化轉型期艱難的探索中,魯迅獨異的文學想象,以及對傳統(tǒng)文化的批判、對民族命運的焦慮和思考,都給人深刻的啟迪。魯迅不是優(yōu)雅的、平和的、休閑的,而是真實的、嚴峻的、深邃的。從‘‘生活化”的立場也許人們并不“喜歡”魯迅,但不能不承認,魯迅的確是我們民族歷史與現實最清醒的觀照,是可以不斷引發(fā)問題意識的思想動力源。據說,英國人寧可失去英倫三島,也不能不要莎士比亞。這是形容一種文化象征的極端重要性。英國人,乃至許多西方人,已經把莎士比亞這樣的經典當做民族精神的依持,當做可以生生不息地解讀各種基本文化命題的精神源泉。魯迅對于我們民族的現代文化,也有類似莎士比亞之于西方文化的經典價值,而且魯迅的影響是更為現實的。在當下這樣一個價值標準比較混亂,民族精神的重構面臨極大挑戰(zhàn)的時期,我們需要加倍珍惜魯迅這份精神遺產。特別是文科的學生,如果沒有讀過幾種魯迅的書,不了解魯迅的文學史和文化史的價值,無論如何是說不過去的。在??齐A段,現代文學史已經介紹過有關魯迅文學創(chuàng)作的基本知識,在此基礎上,這里有針對性地談談魯迅研究與評價的幾個問題,并就魯迅小說的文學史地位,做一些更深入的分析。
編輯推薦
《中國現當代文學專題研究》是一門帶有研究性質的課程,這門課是為已經學過"中國現代文學史"基礎課的同學設計的。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