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1-5-1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作者:張文儒,郭建寧 頁數(shù):447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自本世紀80年代國內(nèi)掀起學習與研究中國現(xiàn)代哲學的熱潮以來,北京大學哲學系中國現(xiàn)代哲學教研室同仁便參考其中,1992年曾以《中國現(xiàn)代哲學史》為名,出版過一本專著,那本書是以歷史線索為經(jīng)線,兼顧各個時期的哲學人物及哲學思想。本書是在上一本書的基礎(chǔ)上另設框架,分11章,集中介紹與評述每一位現(xiàn)代哲學家的思想與著作。
書籍目錄
緒論一 中國現(xiàn)代哲學的歷史背景二 中國現(xiàn)代哲學的基本線索三 中國現(xiàn)代哲學與文化選擇第一章 李大釗的哲學思想第一節(jié) 李大釗的生平第二節(jié) 李大釗早期的哲學思想第三節(jié) 李大釗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傳播與運用第二章 陳獨秀的哲學思想第一節(jié) 陳獨秀的生平與著述第二節(jié) 陳獨秀五四前期的哲學思想第三節(jié) 陳獨秀五四后期的哲學思想第三章 胡適的哲學思想第一節(jié) 胡適的生平與著述第二節(jié) 實驗主義的方法論第三節(jié) 實用主義的真理觀第四節(jié) 自由主義的文化觀第四章 梁漱溟的哲學思想第一節(jié) 梁漱溟的生平第二節(jié) 梁漱溟與印度佛學第三節(jié) 梁漱溟與中國文化研究第四節(jié) 梁漱溟的《人心與人生》第五章 李達的哲學思想第一節(jié) 李達的生平與著述第二節(jié) 關(guān)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歷史地位第三節(jié) 關(guān)于唯物辨證法的規(guī)律和范疇第四節(jié) 關(guān)于辨證唯物論的認識論第五節(jié) 關(guān)于歷史唯物論的基本原理第六章 艾思奇的哲學思想第一節(jié) 艾思奇的生平與著述第二節(jié) 哲學并不神秘第三節(jié) 關(guān)于本體論第四節(jié) 關(guān)于認識論第五節(jié) 關(guān)于辨證法第七章 毛澤東的哲學思想第一節(jié) 毛澤東早期的哲學思想第二節(jié) 毛澤東哲學思想的初步形成第三節(jié) 毛澤東哲學思想的系統(tǒng)化第四節(jié) 毛澤東哲學思想的進一步展開第八章 馮友蘭的哲學思想第一節(jié) 馮友蘭的生平與著述第二節(jié) 馮友蘭論哲學第三節(jié) 馮友蘭與中國哲學史第九章 熊十力的哲學思想第一節(jié) 熊十力的生平與思想第二節(jié) “體用不二”的本體論第三節(jié) “性、量分途”的認識論第四節(jié) “內(nèi)圣外王”的人生論第十章 金岳霖的哲學思想第一節(jié) 金岳霖的生產(chǎn)和著述第二節(jié) “道——式、能”的本體論第三節(jié) 實在主義的知識論第十一章 賀麟的哲學思想第一節(jié) 賀麟的生平和著述第二節(jié) 儒家思想的新開展第三節(jié) 知行合一新論與直覺論第四節(jié) “心即理”的唯心論第五節(jié) 黑格爾哲學的研究與介紹結(jié)束語一 中國古代哲學與中國現(xiàn)代哲學二 中國現(xiàn)代哲學研究中不同觀點的交匯三 中國現(xiàn)代哲學與外國哲學后記
章節(jié)摘錄
許多發(fā)明都是運用‘假設’的效果;因此他們漸漸地覺得,知道現(xiàn)在所有的科學律例不過是一項最適用的假設,不過是現(xiàn)在公認為接受自然現(xiàn)象最方便的假設?!雹俳茖W家們這種對于科學律例的態(tài)度的變遷,包含有三層意義:其一,科學律例是人的發(fā)明,絕不是宗教神話;其二,科學律例能否成立,“全靠他解釋事實能不能滿意,方才可定他是不是適用的”;其三,科學律例絕不是永久不變的天理,它作為一種“假設的律例”,“不過是記載我所知道的一切自然變化的‘速記法”’。胡適認為,“這種對于科學律例的新態(tài)度,是實驗主義的一個最重要的根本學理?!雹凇 ∫浴皩嶒灥膽B(tài)度”處理問題,至少注重三件事:一是從具體的事實與境地下手,注重具體的境地,這意味著免去許多無謂的假問題,省去許多無意義的爭論;二是視一切學說和理想、一切知識都只是待證的假設,并非天經(jīng)地義,從而“可以解放許多‘古人的奴隸’”;三是一切學說與理想都需要實驗,“實驗是真理的唯一試金石”,這意味著“可以稍稍限制那上天下地的妄想冥思”??傊?,“實驗主義只承認那一點一滴做到的進步,——步步有智慧的指導,步步有自動的實驗——才是真進化”。③ 所謂“歷史的態(tài)度”就是“凡對于一種事物態(tài)度,總想尋出他的前因后果,不把他當作一種來無蹤去無影的孤立東西”。④“持這種態(tài)度”一方面要求人們不要把任何一個制度或?qū)W說看做一個孤立東西,“總把他看做一個中段,一頭是他所以發(fā)生的原因,一頭是他自己發(fā)生的效果,上頭有他的祖父,下面有他的子孫”⑤。把事物的來龍去脈摸清楚,然后,用歷史眼光分析和評估一切歷史問題,不苛責歷史。另一方面,它又處處“拿一個學說或制度所發(fā)生的結(jié)果來評判他本身的價值”,表現(xiàn)出嚴厲的批評精神。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