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1998-10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作者:倪晉仁 頁數:396 字數:320000
Tag標簽:無
前言
早在1961年,AdrianE.Scheidegger就撰寫了《理論地貌學》一書,在書中嘗試用動力學的方法來描述地貌現象。這類嘗試所能達到的效果除取決于對復雜地貌過程的準確認知和合理抽象簡化外,還直接地取決于相鄰學科研究的進展水平。應用動力學方法對地貌過程進行模擬、預測和解釋是地貌學研究由定性描述走向定量分析的標志,作為動力地貌學中的主要內容之一,河流動力地貌學則主要嘗試用固液兩相流的基本理論來描述復雜多變的河流地貌形態(tài)及其發(fā)展過程?! 〗?0年來,相鄰學科的理論研究取得了長足的進展,如果說Scheidegger著《理論地貌學》出版時河流動力學方初具規(guī)模的話,那么,時至今日,河流動力學研究已日臻完善。相鄰學科突飛猛進的發(fā)展,尤其是流體力學、泥沙運動力學及顆粒流力學的逐步完善,為河流動力地貌學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然而,盡管我國在泥沙運動力學方面的研究不斷取得成果,但由于多種原因未能有效地促進它與地貌學的緊密結合,從而造成了在河流動力地貌學學科進展方面滯后于西方。鑒于此,我們在六年前開始了本書的寫作?! ∮捎跁麨椤逗恿鲃恿Φ孛矊W》,所以在寫法上與以往的《河流地貌學》及《地貌學》等就有所不同。首先,既然研究對象為“動力地貌”,在描述地貌過程時就不可避免地要與河流動力學中的一些基本原理相聯(lián)系,這就使得書中關于從動力學角度解釋的河流地貌現代過程的內容多于河流地貌歷史過程的內容;在描述方法上定量分析的內容也較通常地貌學巾的為多,其次,由于主要討論“基本問題”,所以在各章都力求對某一類問題的描述“方法”進行重點介紹,而不過多地局限于細節(jié)上的處理。這種寫法有助于讀者提高解決類似問題的能力。
內容概要
本書是將水沙兩以基本理論應用于河流地貌學研究的著作。該書較為系統(tǒng)地探討了河流動力地貌學的基本問題及其可能解決的途徑,作為一種嘗試,并對河流地貌過程進行了大量描述與模擬。 全書共九章,第一章概論;從第二章第九章,重點介紹描述水系與流域、階地與古河道、河相關系、河型過程、河口地貌過程的動力學方法,最后對河流地貌的模擬進行了介紹,書中不僅反映了作者近年來的研究成果,而且也對國際上有代表性的成果進行了深入系統(tǒng)的評述,如對已有各理論優(yōu)缺點及其之間關系的闡述,對河流動力地貌學未來發(fā)展趨勢的探討,尤其是對流域產沙與坡形發(fā)育關系、流域與河流的響應關系、河型發(fā)育過程的一般規(guī)律及江心洲河型成因等方面的見解皆頗有新意,本書選題新穎,內容豐富、全面,闡述詳細,每章末并附有詳盡的參考文獻。 本書對從事地理、農林、水利、環(huán)境與資源類專業(yè)工作的研究人員及高等院校相關專業(yè)的師生等皆具有參考價值,也可作為相關專業(yè)大學生、研究生的教材。
書籍目錄
前言第一章 概論 1.1 河流與人類活動 1.2 河流動力地貌學的研究對象 1.3 河流動力地貌學的研究方法 1.4 河流動力地貌學的發(fā)展簡史 1.5 河流動力地貌學的基本問題 參考文獻第二章 水流運動基本理論 2.1 水流運動的基本方程 2.2 水流運動的基本特性 參考文獻第三章 泥沙運動基本理論 3.1 單顆泥沙運動的基本特性 3.2 顆粒群體運動的基本特性 3.3 水沙流與河床的相互作用 參考文獻第四章 水系與流域的形成 4.1 引言 4.2 影響流域與水系發(fā)育的因子 4.3 水系形成與流域產沙的模式 4.4 坡面侵蝕與坡形變化的機理 參考文獻第五章 河流階地與古河道 5.1 引言 5.2 河谷中階地的分類及其成因 5.3 沖積層中的古河道及其成因 5.4 階地與河谷發(fā)育的簡單模式 參考文獻第六章 沖積河流相關系 6.1 引言 6.2 極值假說及應用 6.3 河相關系及其實質 6.4 河流對流域的響應第七章 河型成因及其轉化 7.1 引言 7.2 河型成因的各種理論及其間關系 7.3 河型發(fā)育過程及其相互轉化規(guī)律 7.4 河型發(fā)育過程及其相互轉化規(guī)律 參考文獻第八章 河口地貌形成過程第九章 河流地貌過程模擬名詞索引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