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史

出版時間:1999-05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作者:翦伯贊  頁數(shù):355  字數(shù):290000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這本書,上起開天辟地,下迄殷周之世,其所論述的范圍,是秦以前的中國古史。    秦以前的古史資料,早已隨著時代之悠邁而消逝。在春秋時代,孔子欲研究夏殷制度,已感文獻之不足征。西漢初,司馬遷著《史記》,亦謂“自殷以前,諸侯不可得而譜;周以來乃頗可著”。所以司馬氏于“三代”,于“五帝”,于“神農(nóng)以前”,皆曰“尚矣”,曰“吾不知已”,曰“靡得而記云”。    幾千年來,秦以前的古史,只不過是飄浮于神話與傳說中之一些撲朔迷離的陰影而已。歷代學者,對于這一段古史的論著,也只是傳神書怪,捕風捉影,因誤正誤,以訛傳訛,浸至荒誕不經(jīng),極奇離詭譎之大觀。    秦以前的古史之走向科學的階段,不過是最近二十年左右之事。其所以能致此者,一方面,固然是新的科學,如地質學、古生物學、人類學、考古學、民俗學等的發(fā)展;另一方面,又是中國史學自身發(fā)展之必然的歸結。所謂中國史學自身的發(fā)展,即由盲目的信古而進到疑古,更由消極的疑古,而進到積極的考古。前者就是所謂辨?zhèn)螌W而后者便是所謂金石學、考古學。    中國的辨?zhèn)沃畬W,自漢唐以來,即已肇始其端緒,迄于兩宋而流風益煽。降至清乾嘉以后,則此種學問,大為昌明。其間學者輩出,如漢之鄭玄、何休,唐之劉知幾、柳宗元,宋之歐陽修、鄭樵,明之宋濂、胡應麟,清之顧亭林、姚際恒、閻若璩、萬斯同、崔述以至康有為等,他們都感到“經(jīng)既茍且,史又荒唐”,于是不僅對于百家不雅馴之言,加以批判;即對于圣經(jīng)賢傳,亦予以辨證。竅其幽隱,發(fā)其訛誤,分其瑕瑜,定其真?zhèn)巍!耙环终鎮(zhèn)味艜テ浒?,一分瑕瑜而列朝書又去其八九”。(張之洞《輶軒語》) 自此以后,中國文獻上的古史資料,便獲得一些訂正。中國的金石之學,幾乎與辨?zhèn)沃畬W是平行的發(fā)展。自漢唐以來,中國古代器物,即間有發(fā)現(xiàn)?!墩f文》序云:“郡國往往于山川得鼎彝,其銘即前代之古文”是也。不過在當時因罕見古物,偶有所得,輒引為神瑞之象征。若有能辨其文者世驚為奇。古代的器物之開始當作學問而研究,始于北宋。當時,高原古冡,頗有發(fā)現(xiàn),古代器物,出土漸多,始不以古器為神瑞而或以玩賞加之。在當時雖不必如阮元所云“士大夫家有其器,人識其文?!钡珦?jù)《籀史》所載,宋代著錄金文之書,多至三十余家,而南渡以后諸家之書,尚不在內。是知宋代金石學的發(fā)展,亦可謂盛極一時。當時學者如歐陽修、呂大臨、趙明誠、黃伯思、董逌、王俅、薛尚功、張綸、李誠之輩,或搜羅古器,征求墨本;或摹寫形制,考訂名物;或訓釋銘文,辨證經(jīng)史,其用力甚大,創(chuàng)獲亦多。至于文字訓釋方面,雖亦有穿鑿紕繆可譏之處,但宋人對于金石學,實有鑿空之功。    金石學在宋代,雖涂術已啟,而流派未宏;其輝煌之發(fā)展,則亦在清乾嘉以后。在清代古物之出土者,已數(shù)十倍于宋代,而學者如王昶、錢大聽、畢沅、翁方綱、陸心源、孫星衍、阮元、李宗瀚、瞿中溶、吳榮光、吳式芬、陳介祺、吳大澂、端方等接踵輩出,其所著述,不下四百種之多。于是金石學遂蔚為大觀。降至清末,古物出土者更多,如洹陰之甲骨,齊燕之陶器,敦煌之簡牘,巴蜀齊魯之封泥,皆發(fā)現(xiàn)于近數(shù)十年間,于是金石學的范圍,遂日益擴大。晚近王國維對于金石學則已開始科學的研究。繼王國維之后,郭沫若又有更多的發(fā)揮。于是向之以為神瑞象征之古器,遂一變而為科學的瑰寶;向之不為人所注意的銘文,遂一變而為古史之珍貴的資料。自金石學發(fā)展以后,中國的古史,始得上溯于兩周之世。    中國古史之能更進一步的發(fā)展,乃是由于近年以來考古學之不斷的發(fā)現(xiàn)。由于考古學之不斷的發(fā)現(xiàn),于是埋藏于地下的遠古遺物到處出土。此種遠古器物之出土,因而提供了中國古史研究以新而又新、真而又真的資料。這些新的真實資料,不但可以考驗文獻上的史料之真?zhèn)危疫€可以補充文獻上的史料之缺失。    首先是殷墟的發(fā)現(xiàn),大批殷商古器物及甲骨文字先后出土。考甲骨文片之出現(xiàn),早在殷墟發(fā)掘之前,而且學者如孫詒讓、羅振玉、王國維諸氏,并已開始搜集、拓印、考釋的工作。惟甲骨文字之進入科學研究的階段,則是在殷墟發(fā)掘以后。因為在殷墟發(fā)掘以后,甲骨文字的研究始得與出土實物相互印證而愈益有所發(fā)明。自是以后,甲骨文及殷代的青銅器之研究風靡一時?;蚍治鲆笮娴貙?,或拓印殷墟器物,或研究殷墟文字,或考釋殷商制度,于是中國的古史,始得上溯于殷商之世。 其次是甘肅、河南的新石器文化之發(fā)現(xiàn),大批彩陶及磨制石器,相繼出土。于是中國的古史始得上溯于傳說中之“夏代”乃至“堯、舜、禹”及“神農(nóng)、黃帝”之世。    最后,則為中國舊石器文化之發(fā)現(xiàn),許多原始的燧石器、骨角器物及其同時代的古生物化石不斷出土。同時并發(fā)現(xiàn)了中國最原始的人類化石,“北京猿人”的頭蓋骨。自此種舊石器文化出土以后,在中國蒙昧時代之歷史的黑暗面給與了一線的光明,因而中國古史遂有上溯至傳說中之“伏犧氏”、“燧人氏”、“有巢氏”時代,乃至有上溯至中國歷史之出發(fā)點的可能。    我們生于今日,得觀古人未見之古史資料,孔子所不能征之夏禮與殷禮,吾人已能征之;司馬遷“靡得而記”之太古時代,吾人已能記之。然而直至今日,中國還有不少的歷史家,對于近千年來固有文化的成果并不接受;對于科學的發(fā)現(xiàn),亦視若無睹,而仍然昏迷于神話與傳說之中;以至近來許多歷史的巨著,不是把史前的社會避而不論,便仍然以神話的匯編當作真實的古史。

作者簡介

翦伯贊(1898-1968)湖南桃源人,維吾爾族。1919年畢業(yè)于武昌商業(yè)專門學校,1924年到美國加州大學研究經(jīng)濟,1925年冬回國后一直從事文化工作。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先后任燕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系主任、副校長,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文化教育

書籍目錄

校定本序序一 前氏族社會(原始群)  第一章 中國人種的起源與歷史的序幕  第二章 前氏族社會的經(jīng)濟構造  第三章 前氏族社會的生產(chǎn)關系與家族關系  第四章 前氏族社會的意識諸形態(tài)二 氏族社會  第五章 中國人種的分布與氏族社會的形成  第六章 氏族社會的經(jīng)濟構造  第七章 氏族社會的家族關系與社會組織  第八章 氏族社會的意識諸形態(tài)  第九章 商族的起源與古代國家的建立  第十章 商代的社會生產(chǎn)力  第十一章 商代的社會經(jīng)濟構造  第十二章 商代的社會關系及其發(fā)展  第十三章 商代的家族關系  第十四章 商代社會的意識諸形態(tài)四 初期封建社會  第一編 初期封建社會的形成    第十五章 周族的起源與初期封建國家的建立    第十六章 西周社會的經(jīng)濟構造    第十七章 西周時代的社會關系    第十八章 西周社會的意識諸形態(tài)    第十九章 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世界與中國    第二十章 春秋、戰(zhàn)國時代歷史發(fā)展的傾向    第二十一章 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社會經(jīng)濟構造    第二十二章 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社會關系    第二十三章 春秋、戰(zhàn)國社會的意識諸形態(tài)插 圖 目 錄  插圖一 北京人復原像  插圖二 中國舊石器時代人類化石和主要文化遺址分布圖  插圖三 周口店發(fā)現(xiàn)之最原始的燧石器  插圖四 周口店山頂洞文化的石器與骨針  插圖五 周口店山頂洞文化的遺物(I鳥骨)  插圖六 周口店山頂洞文化的遺物(Ⅱ獸齒)  插圖六(續(xù))周口店山頂洞文化的遺物(Ⅲ海貝、Ⅳ魚骨)  插圖七 鹿角制的指揮杖  插圖八 作為祖先崇拜之象征的珠靈卡  插圖九 山頂洞人之裝飾品  插圖十 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分布圖  插圖十一 齊家期的陶器及陶片  插圖十二 仰韶期的陶甕  插圖十三 馬廠期的陶器  插圖十三(續(xù))馬廠期的陶器  插圖十四 夏代形勢圖  插圖十五 彩陶上的花紋圖案  插圖十六 商代形勢圖  插圖十七 殷墟出土的青銅器皿:爵、卣、鼎、觚  插圖十八 殷墟出土的青銅武器:戈、矛  插圖十九 殷墟出土的白陶器  插圖十九(續(xù))殷墟出土的白陶器  插圖二十 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字  插圖二一 商代銅器花紋之一.  插圖二一(續(xù))商代銅器花紋之一  插圖二二 商代銅器花紋之二  插圖二二(續(xù))商代銅器花紋之二  插圖二三 西周形勢圖  插圖二四 西周時代的青銅器之一:鼎  插圖二五 西周時代的青銅器之二:甗  插圖二六 西周時代的青銅器之三:簋  插圖二七 西周大盂鼎銘文  插圖二八 西周銅器花紋  插圖二九 春秋形勢圖  插圖三十 戰(zhàn)國形勢圖  插圖三一 春秋時代的銅器之一:鼎  插圖三二 春秋時代的銅器之二:簠  插圖三三 春秋時代的銅器之三:匜  插圖三四 戰(zhàn)國時代的銅器之一:壺  插圖三五 戰(zhàn)國時代的銅器之二:豆  插圖三六 戰(zhàn)國時代的銅器之三:鼎  插圖三七 戰(zhàn)國銅器花紋之一  插圖三八 戰(zhàn)國銅器花紋之二附 表  附表一 夏朝帝系表  附表二 商朝帝系表  附表三 周王先世系表  附表四 西周王系表  附表五 東周王系表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先秦史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