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憂思錄

出版時間:2012-7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作者:孫郁  頁數(shù):329  字數(shù):183000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魯迅憂思錄》為著名魯迅研究專家孫郁先生多年來有關魯迅文章的一次總結,按主題精選、修訂和重新撰寫了數(shù)十篇文字,著力描寫魯迅作為一個文人、作家的凡俗與偉大?!遏斞笐n思錄》善于從歷史細節(jié)處挖掘人物特點,講魯迅的家庭,將他的收藏,講他與當時文人的關系,不失為一本了解魯迅為人為文的全面之作。

作者簡介

  孫郁,本名孫毅,做過知青、文化館館員、記者等,曾任北京魯迅博物館館長,現(xiàn)為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院長。20世紀70年代開始文學創(chuàng)作,80年代起轉(zhuǎn)入文學批評和研究,長期從事魯迅和現(xiàn)當代文學研究。主要著作有《魯迅與周作人》、《魯迅與胡適》、《魯迅與陳獨秀》、《周作人和他的苦雨齋》、《張中行傳》等;主編“回望魯迅叢書”、“回望周作人叢書”、《倒向魯迅的天平》、《被褻瀆的魯迅》、《苦境:中國近代文化怪杰心錄》等。

書籍目錄

《民報》之風
日本經(jīng)驗
浙東脾氣
過客與看客
凝視生存隱秘
“新民間”的歧途
奴性國度
譯介之魂
發(fā)現(xiàn)俄國
話語的維度
魯迅眼里的美
走向十字街頭
后記

章節(jié)摘錄

奴性的國度還是在北京時期,《京報副刊》讓讀書人推薦必讀書目的時候,魯迅交了白卷。他說中國書要少讀,應多讀外國書。這招惹了不少怨言。周作人曾說魯迅好唱反調(diào),故意與人作對,也包括類似的事件在內(nèi)。那時候能夠理解他的,幾乎沒有幾個。那罵聲,現(xiàn)在還在一些人那里出現(xiàn)著。我個人想,魯迅的用意,大概是逃逸中國陳舊的語言。在他看來,中國的語言是被污染過了的,即我們都在使用一種奴性的語言。要改變它,一是回到漢唐時代的某些語境,恢復陽剛之美;二是取之民間,采野風而用之;三是從外國那里得到參照,加進邏輯的因素。回到漢唐的秩序,自然是夢想,去往的路已經(jīng)阻隔,不過神往一下而已。到民間去,那里早就被皇權化了,所獲也是不多的。而讀外國書,也許能夠有種參照,或許有鮮活的感覺出來。據(jù)他的翻譯經(jīng)驗,是可以改變母語的一些表達方式的。而那達成的路,則有古語言的因素,或者說古語言被激活了。這里大概有他的敘述策略。對士大夫語言的厭惡,是從留日開始的。自從接觸了章太炎的觀點,便對清朝以來的流行文章有鄙視的態(tài)度。而那時候通過日文的閱讀,才知道語言的表達的豐富性是應該可以做到的。他苦苦翻譯域外小說,乃是為了擺脫舊的文章之氣,輸進新鮮血液。而那時候給他語言快感的一是六朝文章,二是日語與德語里的俄國小說。日本文字儒雅的行文對他有一定的影響,那些朗然的文字,讓他看到了精神自新的一種可能。他回國后的文體,與晚清的悠然的古風大相反對,完全沒有那些套路。在教育部的行文里,毫無官氣,而書信中的詞語是漢唐氣魄的。他自覺地與身邊的語言保持著一種距離。比較一下他和許壽裳、蔡元培的文字,是可以感受到這些的。五四前后,白話文出現(xiàn),魯迅十分高興,對這一新的語體寄予了諸多希望。胡適溫文爾雅的筆觸,周作人博學的談吐,李大釗剛直的詞語,在魯迅看來,都是新的語言的誕生。倘說中國還會有什么希望,從一種新的表達式開始,才是重要的。他加入《新青年》的隊伍,也有語言革命的一種呼應心理。雖然他內(nèi)心對同人的觀點并不都認可,而志向是有交叉的地方的。魯迅到《新青年》去湊熱鬧的作品,是《狂人日記》,在文風上是卓絕于文壇的。那完全是詭異的表述,文字幽玄而深邃,象征的句式背后乃一個顛覆舊俗的預言。那樣的文辭里沒有溫吞的思緒,直來直去,而且以非奴態(tài)的直逼,向著本真挺進。后來他寫下的《野草》,撕碎了士大夫的偽飾的外衣,精神進入幽深之所。那些對認知極限的打量的文字,是被地火熔煉過的,晦氣與陰暗的東西統(tǒng)統(tǒng)消失,誕生的卻是心靈燭照的光澤。那么純粹、幽遠、神異,像晨曦般穿射在精神洞穴里。一切虛偽、自戀、奴態(tài)的詞語都與其沒有關系,那完全是新式的精神表達式。新文化的業(yè)績之一,其實就是出現(xiàn)了這樣的個人主義的新文體。而那時候,北京文壇新舊之間的較量從未停止過。舊式文人的存在,與那些復辟者的言行成了一種可怕的勢力。他們主張尊孔,提倡讀經(jīng),印制古書。在魯迅看來,古書未必都壞,還有先人美妙的遺存在。但是在根本的層面上,古書的邏輯,多是為主子拍馬的文體,與今人的感受殊異。在一個專制的國度,表達方式要有個性,要擺脫的正是奴隸之心。他后來看到林語堂、周作人、劉半農(nóng)回到明清士大夫的小品文里,內(nèi)心是失望的。京派文人的儒雅和自戀,就把文詞的亮度減弱了,好像有了錢牧齋的沉悶。他覺得新文化人應在基本點上,保持一種與傳統(tǒng)的距離。舊文體里是有毒素的,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看出這一點。這個看法,也許值得商榷。然而那背后的對未來的期待,我們都可以感受到一二。在《二十四孝圖》里,他談到了對士大夫的文言文的反感:我總要上下四方尋求,得到一種最黑,最黑,最黑的咒文,先來詛咒一切反對白話,妨礙白話者。即使人死了真有靈魂,因這最惡的心,應該墮入地獄,也將決不改悔,總要先來詛咒一切反對白話,妨害白話者。自從所謂“文學革命”以來,供給孩子的書籍,和歐,美,日本的一比較,雖然很可憐,但總算有圖有說,只要能讀下去,就可以懂得的了??墒且话鄤e有心腸的人們,便竭力來阻遏它,要使孩子的世界中,沒有一絲樂趣……妨害白話者的流毒卻甚于洪水猛獸,非常廣大,也非常長久,能使全中國化成一個麻胡,凡有孩子都死在他肚子里。對文言文厭惡到這種程度,是刻骨的經(jīng)驗在起作用的。他說菲薄古書的,唯有讀過古書者最有力,這是對的。那些舊的文選有許多乃信口雌黃,或者自欺與欺人。在他看來,那些古老的遺存,與今人的個性殊遠,根底是,它們還是奴性的語言。今天的青年不易理解魯迅的這種想法。普遍的看法是,孔子的話,朱熹的話,康有為的話,不是很有人情味兒和哲理么?可是現(xiàn)在誰能知道,那些被人借用過的語言,扼殺過多少青年的生命;那些濺血的遺存,以及低眉的戰(zhàn)栗之語,早被儒雅的士大夫的歷史敘述遮掩過了。

后記

從2006年開始,我在中國人民大學開設魯迅研究的課程。那時候還在魯迅博物館工作,到大學授課有點新鮮的感覺,也成了每周最快樂的事。離開高校近二十年,完全不了解其間的模式的變化。我的課,也不過一種談天,借著博物館的資料說一點感受,按照學術的規(guī)范來講,那自然是不合格的。    三年后真的到了大學,成了文學院的一員,我的課也漸向許多領域擴展,然而講得最多的還是魯迅。這一本小書,就是近幾年上課的底稿,現(xiàn)在整理出來付印,仿佛是對過去生活的交代,對我來說,也并不滿意,一出版,難免還是帶有自戀的成分。    這門課涉獵的內(nèi)容遠不止這些,因為有些講稿,陸續(xù)收到別的書里,怕重復發(fā)表,不便再收。好在魯迅的世界,沒有體系,講解他的書,自然也遠離體系為好。對魯迅的描述,也就變得星星點點,字數(shù)也就顯得有限。至于觀點,似乎也老生常談者多,一些看法,也只是一孔之見。魯迅的世界博矣深矣,我的所思所想,還僅止于己身的興趣的層面。和那些堅實的著作比,分量是不夠的。    大學的課該怎么講,似乎沒有定規(guī)。我使用的辦法很簡單,就是一種體會和鑒賞,理論的發(fā)現(xiàn)和個性的發(fā)現(xiàn)都很有限。魯迅世界有別人所沒有的精神元素,把它一點點打撈出來,可能會進入深的領域。但這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在復雜的現(xiàn)象里,我們有時候看到的也僅是冰山的一角。    現(xiàn)在的高校,已不像八十年代那么簡單。學生們從早到晚上課,自由閱讀的時間不多。老師被考核和項目糾纏著,精神被什么罩住了。我是這里的一員,自然要在規(guī)則里。但我所在的學科,內(nèi)涵里大概是精神角斗較多的,厭倦規(guī)則的自我解放的文本恰是所研究的對象,這似乎是對我們今天的學術理念是一個諷刺。我們用一個簡單的模式去解釋豐富的歷史時,情況可能就有些尷尬??蓱z的是,這樣的尷尬還繼續(xù)著。    慶幸的是,還可以抽暇去寫一點規(guī)則之外的雜感錄。我們的文學院,教師的風格各異,左右都可相處,南北亦會溝通,大家在各自的路上。能否走到希望的地方,還很難說,我自己就覺得跋涉的艱難。下筆的時候,常常力不從心,無論知識的基礎還是思想的積累,都成問題,本書的缺陷,細心的讀者都會發(fā)現(xiàn)的。    我的魯迅研究,是與自己的困惑有關,或者說,研究這位作家,是想解決自己內(nèi)心的問題。而為了自己去研究所關心的對象,有時可能過于褊狹,或因自我的情調(diào)而使格局變小。但學術總是有針對性的,當我們知道那些存在屬于我們生命的一部分的時候,真的不能不小心翼翼的,否則,與良心有違,至于思想的攀緣則更談不上了。    寫這篇后記的時候,正在西北大學參加一個會議,這里的老師介紹起魯迅當年在此講中國小說史的情形,遂念及其對中國舊的遺存的態(tài)度。如今,他的思想也成了厚重的遺產(chǎn),有些生命的細節(jié)也漸漸模糊了。當年的西北之行,魯迅收獲頗豐,還支持了易俗社的秦腔改革。今夜的西安十分迷人,恰好晚上在大雁塔下,又聽到了熟悉的秦腔,覺得古老的三秦旋律,那么撩動人心。古今的不朽之人,均有不朽之文和形跡,而得其真意者寥寥。魯迅是深解古人的,故不是回到過去,而是知道怎樣像不凡的古人那樣去選擇,或者說逆向地前行。學問與人生,實在是有不可言說的隱秘在。知古而明今的人,常常是新思想的創(chuàng)造者。西安的古道,也記敘了這些。    二十七年前,我曾在西安住過一些日子,那時候的大雁塔周圍頗為荒涼。我和愛人幾乎天天從塔下路過,極目望去,蕭索的冷意里還有神秘的色彩在,思古之情襲來的時候,便覺得四周彌漫著唐人的氣息。如今塔下金碧輝煌,建筑亦有嶄新的貴族氣,假古董破壞了我們的想象。站在這里,腦子卻是空空的,古人的面影卻不能召喚出來。此時的心情,亦不及彼時的心情。思想呢,卻日趨貧乏起來。想起這些,便有一點悲哀。懷念的是蒼冷孤寂的年月的與古人無偽的對話。而我們帶著裝飾的表達,或許把神異的東西丟掉了。    今天的學術,大概也是外飾的衣服過多,華貴氣漸漸升起,要邁四方步,應帶學者腔,文字也不得不繁復深奧。就我而言,未嘗沒有這些積習。魯迅那代人,確是沒有這些。越是細讀魯迅,常常不是覺得相隔很近,而是越來越遠了。先生當年憂社會,憂自己。而我們憂卻不及,早已麻木于自己的職業(yè)了。職業(yè)里的思考,有時可抵達精神的幽深之所,有時則不免浮華,滿足于概念。比如對社會的情懷,常常缺乏現(xiàn)實與歷史的觀照,則進入虛幻的理念中,對國人有誤導也是可能的。我個人想,學院的研究可改變的空間,真的多而又多。我們只是走在一條小徑上,如果以為我們真理在手,而別人都是錯的,這樣的學問,大為可疑。有魯迅遺產(chǎn)在,因為他的豐富,我們庶幾不會簡單地面對世界。對過去和現(xiàn)在,我們還所知不多。讀書人只會在頓悟里怡怡,卻不能在憂思里戚戚,則和真實相隔,與愛意亦遠,恰是魯迅以為荒謬的地方。我們還在這樣的歷史里,久而不察其意,乃一種大的悲涼。讀魯迅,才知道我們自己的奴性有多深。人類在思想上不都是進化,大約是確實的。    2012年4月21日于西安丈八賓館

編輯推薦

《魯迅憂思錄》編輯推薦:從魯迅的憂思,到憂思魯迅,百年中國凝結于一個人的命運,孫郁以刻刀般的力度和精準,為魯迅繪下木刻畫的精神塑像。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魯迅憂思錄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2條)

 
 

  •   孫郁先生對魯迅的解讀還是很有見地的
  •   書中是魯迅的所思所想,書里東西非常好,又回到了魯迅老先生的憂國憂民的思緒當中,由此想到的太多了,心情也很沉重,總覺得高興不起來,我們民族應該總有像魯迅這樣的人,時時刻刻來思考祖國,我們的國空、社會才能進步,發(fā)展...當代的青年人,都應看看這本書受教??!
  •   從另一個角度了解魯迅。
  •   一直喜歡魯迅,多讀書,多深思
  •   發(fā)人深省的好書
  •   好的書就是好朋友,可以慰藉你的心靈
  •   滿意.....................
  •   大學開始讀孫郁寫的魯迅研究的文章,他的角度不同于任何學者,作為魯迅博物館的館長,我們聽到的是一位忠誠地魯迅靈魂的守陵人的切切低語,讀他的而文章,帶你到你從未去過的民國,結識有血有肉的魯迅先生。
  •   魯迅是個好人兒 書是好書。
  •   喜歡孫郁的著作,思考很能引發(fā)共鳴。
  •   幫人買的 應該不錯 喜歡大師
  •   在看,受書質(zhì)量影響閱讀興趣下降!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