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1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作者:董京泉 頁數(shù):387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大眾閱讀系列:老子道德經(jīng)新編(通識本)》最大的特色是對老子的《道德經(jīng)》(《老子》)通行本的章次進行了“重構(gòu)”,將其分別編入道論篇、德論篇、修身篇和治國篇之中,力圖更全面準確地反映《道德經(jīng)》的思想內(nèi)涵和內(nèi)在邏輯聯(lián)系,為讀者提供一種更容易理解老子哲學思想及其時代價值的新文本。其次,作者認真比較和研究了《老子》的多種版本和古今幾十種最有代表性、影響較大的注釋本和研究性著作,在文字的???、考釋和意義解讀方面下了很大工夫,并且密切聯(lián)系歷史經(jīng)驗和社會現(xiàn)實問題,對老子哲學思想特別是其中某些最重要的概念和命題作了許多創(chuàng)造性詮釋。作者還在譯文的準確、簡練、精美和符合現(xiàn)代漢語韻律方面認真推敲琢磨,較好地保持了《老子》哲理詩的風格,不減其誘人魅力。為了增強可讀性,作者還采集了30多個經(jīng)典故事,并譯成白話文,分別插入有關(guān)章節(jié)之中。
作者簡介
董京泉,山東濟南人,早年畢業(yè)于山東大學政治系,后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第一屆研究生,并獲哲學碩士學位。曾長期在中宣部理論局工作,曾任副局長,后任全國社科規(guī)劃辦公室主任,研究員;現(xiàn)任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特聘研究員,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評審專家,某些著名高等院校兼職教授。曾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經(jīng)濟日報》、《求是》、《哲學研究》、《文史哲》、《社會科學戰(zhàn)線》等報刊上發(fā)表重要理論文章和學術(shù)論文數(shù)十篇。主要著作有:《建設(shè)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簡論》、《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研究》、《結(jié)合論》、《社科研究與理論創(chuàng)新》等。作者歷經(jīng)十年的精深研究所寫的近百萬字的學術(shù)性著作《老子道德經(jīng)新編》,已于2008年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引起學術(shù)界的關(guān)注,海內(nèi)外一些著名學者給予高度評價,其逾百萬字的修訂版將于近期出版。
書籍目錄
導言一、道論篇引言一章(第一章)二章(第二十一章)三章(第四章)四章(第五章)五章(第六章)六章(第十四章)七章(第六十七章上)八章(第三十七章)九章(第二十五章)十章(第三十四章)十一章(第四十章上)十二章(第四十章下)十三章(第四十二章上)十四章(第七十三章)十五章(第十一章)十六章(第十六章)十七章(第十章)十八章(第四十八章)十九章(第四十七章)二十章(第五十二章)二、德論篇引言二十一章(第三十八章)二十二章(第四十一章)二十三章(第五十一章)二十四章(第八章)二十五章(第二十八章)二十六章(第四十五章)二十七章(第五十四章)二十八章(第五十五章)三、修身篇引言二十九章(第三十九章上)三十章(第三十二章)三十一章(第六十二章)三十二章(第二十三章)三十三章(第十九章)三十四章(第二章)三十五章(第四十三章)三十六章(第二十六章)三十七章(第七十六章)三十八章(第七章)三十九章(第四十六章下)四十章(第十二章)四十一章(第四十四章)四十二章(第九章)四十三章(第六十七章下)四十四章(第二十七章)……四、治國篇后記
章節(jié)摘錄
這豈不是說天道“有親”了嗎?而且這與老子的思想和體道的圣人的做法也是相抵牾的,因為在老子看來,應(yīng)以博大的胸懷,對“不善之人”也應(yīng)一視同仁,給予關(guān)愛和感化,使其轉(zhuǎn)變?yōu)樯迫?。所以上述譯文似欠妥?! ±献诱f的“常與善人”中的“善人”似乎不是一個偏正詞組(善良的人),它可能是兩個詞即“善”和“人”,相對于謂語“與”字而言,它們構(gòu)成一個雙賓語,意為“總是把善給予(在古漢語中,t給予,是‘與’字的第一義項。通行本第三十六章‘將欲取之,必固(姑)與之,中的‘與’字即此義)人”或“永遠與人以善”。在我國南方的某些地區(qū),人們說的“把書我”即是普通話“把書給我”的意思。“把書我”亦即“與書我”?! 』蛟S有人提出這樣的問題:作賓語的只能是名詞或代名詞,而“善”字是形容詞,怎么能作賓語呢?但是,通行本第四十九章“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中“德善”的“善”字已經(jīng)不是形容詞,而是名詞化了。所以有理由將“善、人”中的“善”字亦視為一個名詞,此“善”字說白了就是“好心”,從而可以作為賓語。從義理上說,我們從老子筆下的“道”對待萬物(包括人)的態(tài)度亦可以得知。者子說,道是“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衣被萬物而不為主”(三十四章)的,是“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五十一章)的,體道的圣人總是“能輔萬物之自然,而弗能為”(六十四章,簡本)的。這就是說,道或天道是無私的,它不是冷冰冰的政治法律或道德律令,并不實施強制和干預,它對萬物的存在和發(fā)展只是順其自然趨勢而發(fā)揮柔弱的輔助、支持或引導作用。這不是說天道總是與人以善嗎?這樣一來,“常與善人”實際上即是“常與善于人”。這樣一來,“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就可譯為:“天道對誰都無親疏之分,它總是把善給予世上所有人?!逼浜缶湟嗫杀硎鰹椋骸坝肋h善待世上所有人?!倍坝肋h善待世上所有人”正與“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的思想相符合。對此文加以提煉后,可表述為:“天道本無親疏之分,永遠善待一切人?!薄 @句話作這種釋譯,與本章的主旨也是相吻合的:本章的主旨是與人為善,一視同仁。我們知道,在通常情況下,債權(quán)人視按時按量(含利息)歸還債款的債務(wù)人的行為為“善”,而視不能按時按量歸還債款的債務(wù)人的行為為“惡”,而不管債務(wù)人是否有償還能力?! ?/pre>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