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驗實踐美學引論

出版時間:2011-10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作者:李應龍  頁數:184  

內容概要

  《經驗實踐美學引論美與自由的技術操作》把美學的研究對象確立為審美實踐,論證了審美實踐的“在場”本體性及其經驗形而上學取向,提出了經驗實踐美學的基本理論,終結了美學研究中的邏輯形而上學傾向。
  《經驗實踐美學引論美與自由的技術操作》認為:出于人們自身生存的需要,人與對象構成的技術操作聯(lián)系是人與對象在場實踐的本源,它萌生意向性的經驗意義及人與對象價值實踐的在場方式,并產生在場的價值實踐效益和效應。審美實踐是原始的血緣經驗實踐方式及約定俗成的群體經驗進入文明時期萌生的,是人與對象自由的技術操作聯(lián)系相對獨立構成的感性實踐;美感因自由的技術經驗聯(lián)系引發(fā),表現(xiàn)為”心、物”、“內、外”經驗情感的在場融合令個體身心產生的自由愉悅的價值效應;審美實踐的在場性質表現(xiàn)為人與對象經驗情感的在場融合、和諧共生、生生不息,它從歷時性的維度呈現(xiàn)為”自由的感性顯現(xiàn)”——微觀個體的身心從物質的壓抑、從概念的束縛中歷史地解放出來,在場為自由、全面的發(fā)展;審美實踐的在場特征就在于經驗的意象化、情感化和藝術化;后者在場為文藝創(chuàng)作——基本特征是通過可操作的技術經驗在場顯現(xiàn)不可操作的經驗歷史情感及微觀個體的生命意蘊。

作者簡介

  李應龍,1952年6月生,湖北鐘祥人,江西科技師范學院教授,研究生導師,柏林洪堡大學訪問學者。著有《審美研究的文化轉向》,主持編著《中學生美育讀本》,發(fā)表美學、文藝理論論文40余篇。承擔并完成江西省社科研究和教育科學研究項目7項,獲江西省社科成果二等獎、三等獎,南昌市社科成果二等獎。

書籍目錄

第一章 美學研究的三個基本問題
 一、美學的學科性質
  (一)“本體論”階段
  (二)“認識論”階段
  (三)“語言學”階段
 二、美學研究的方法論
  (一)邏輯與歷史具體統(tǒng)一的方法與哲學基礎的關系
  (二)美學研究方法的多元綜合問題
 三、美學的研究對象
第二章 美學研究方法的歷史走向
 一、美學研究中認識論方法的歷史走向
  (一)鮑姆嘉通的美學觀點
  (二)康德美學
  (三)黑格爾美學
  (四)蔡儀的《新美學》
 二、西方美學研究中存在性方法的歷史走向
  (一)西方美學研究的經驗論研究方法
  (二)現(xiàn)當代西方美學研究的存在性取向
 三、中國美學研究中存在性方法的歷史走向
  (一)中國古典美學研究的存在性方法的特征
  (二)中國現(xiàn)當代美學研究方法的存在性走向
 四、經驗實踐美學研究的方法與基本思路
  (一)經驗實踐美學研究的方法
  (二)經驗實踐美學研究的基本思路
第三章 審美實踐的歷史基礎
 一、何謂價值實踐的符號化
  (一)價值實踐符號化的歷史根源
  (二)價值實踐符號化的在場現(xiàn)狀
  (三)價值實踐符號化的歷史形態(tài)
 二、價值實踐的符號化功能
  (一)價值實踐符號化的原生性功能
  (二)價值實踐符號化的繼生性功能
 三、價值實踐的符號化意義
  (一)價值實踐符號化意義的經驗性
  (二)價值實踐符號化意義的在場性質
  (三)價值實踐符號化意義的分類
 四、價值實踐的符號化形式
  (一)行為實踐的符號化形式
  (二)認知實踐的符號化形式
  (三)感性實踐的符號化形式
第四章 審美實踐的歷史闡釋
 一、審美實踐的歷史分期
 二、原始時期審美實踐的發(fā)生學形態(tài)
  (一)原始時期感性實踐聯(lián)系的生成
  (二)原始時期感性實踐聯(lián)系的核心價值
  (三)原始時期審美實踐的發(fā)生學趨向
 三、文明時期審美實踐的成熟形態(tài)
  (一)審美實踐的相對獨立
  (二)審美實踐的核心價值
  (三)審美實踐的在場特征
  (四)審美實踐與日常生活的關系
第五章 審美實踐的在場性質
 一、審美實踐“在場性質”的提出
 二、審美實踐的在場性質
  (一)經驗轉移的審美發(fā)生學意義
  (二)自由的感,陛顯現(xiàn)
 三、審美實踐的價值效應
  (一)審美實踐的微觀價值效應
  (二)審美實踐的經驗歷史效應
第六章 審美實踐的在場特征
 一、審美實踐的意象化特征
  (一)審美實踐意象化的歷史前提
  (二)審美實踐意象化的在場生成
  (三)審美實踐的意象化內涵
  (四)關于審美意象的一點思考
 二、審美實踐的經驗情感特征
  (一)審美經驗情感的歷時性生成
  (二)審美經驗情感的共時性生成
第七章 審美實踐的藝術化特征
 一、審美實踐藝術化的價值活動特性
  (一)審美“創(chuàng)生”與審美“體驗”的關系
  (二)審美實踐藝術化的體驗性
  (三)審美實踐藝術化的創(chuàng)生性
 二、審美實踐藝術化的操作特征
  (一)“以形寫神”的形、神關系
  (二)“以形寫神”中“寫”的自由意義
結語審美實踐“在場”的本體性
參考文獻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經驗的外向性轉移指的是個體身心蘊涵的經驗意義通過實踐或者“虛擬”的方式,物化、對象化為心物、內外融合的外部現(xiàn)象。具體表現(xiàn)為:內在的經驗意向通過支配個體自己“手”的操作行為,使對象的外部形態(tài)按照個體內在的經驗意向被改造,實際上是內在的經驗意義與對象外部的物質形態(tài)“融合”一體;或者,通過群體文化的約定俗成,內在的經驗意義與對象的外部形態(tài)在群體心理意識中“虛擬”性地融合一體,由此,對象在群體經驗意識成為具備某種“象征”意義的客觀征象。上述兩種情況,無論是通過經驗操作實踐“改造”的對象,還是通過群體經驗意識“虛擬”的對象,它們對于參與“改造”或“虛擬”的經驗群體及其每個成員來說,都是能夠被理解的“經驗對象”,由此,對象在后續(xù)的經驗實踐過程也會在人的身心產生相應的價值實踐效應。這里,就對象方面來說,通過經驗的外向性轉移產生的、人的感性能夠直觀的對象,包括自然的與被改造的,后者如技術工具、語言、習俗、家庭直至社會組織方式等,只要它們是歷史的,那么,它們就是一定的社會群體通過不同方式約定俗成的經驗對象。這就是說,從經驗實踐的歷史視野來說,不存在絕對論的純粹自然對象,只存在尚未通過經驗實踐改造、尚未通過群體實踐約定俗成的自然對象。在這個意義上,無論對于對象,還是對于把對象當著人的“無機身體”的人來說,在人與對象價值實踐聯(lián)系的經驗歷史過程中,“約定俗成”是經驗實踐特殊重要的另一種繼生性功能。2.約定俗成經驗實踐實現(xiàn)“經驗轉移”的繼生性功能,主要表現(xiàn)為經驗實踐歷史的傳承性、持續(xù)性,它通過個體經驗與群體經驗、經驗的內向性與外向性等方面螺旋式的循環(huán)更新、復制和傳承,使得“第一次歷史活動”與后續(xù)的每一次歷史活動及其相互之間的價值聯(lián)系貫穿起來,形成了價值實踐符號化的經驗歷史形態(tài)及持續(xù)更新的進程。然而,經驗轉移之所以能夠實現(xiàn),內在的根據在于被轉移的“經驗”必然是通過社會群體約定俗成的,否則就既缺乏經驗被轉移時必需的語言傳播媒介,也沒有被轉移經驗的接受者。

編輯推薦

《經驗實踐美學引論:美與自由的技術操作》是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經驗實踐美學引論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