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4-1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作者:【美】道格拉斯?肯里克等 頁數(shù):382 譯者:謝曉非等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自我.群體.社會:進入西奧迪尼的社會心理學課堂(原書第5版)》與其他社會心理學書籍的不同:
大案例:《自我.群體.社會:進入西奧迪尼的社會心理學課堂(原書第5版)》用14個章節(jié)深度剖析了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人物和歷史事件,研究者如同偵探一般,用哈佛經(jīng)典案例式的大案例分析方法,將社會心理學的方法和應(yīng)用融入故事。既可以激發(fā)讀者興趣,又能保留學習的過程。
新視野:全篇圍繞兩大問題“行為背后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目的背后的人和環(huán)境發(fā)揮了怎樣的作用”,詳解社會心理學最核心的12個主題:個人與情境、社會認知、自我、態(tài)度、順從、友誼、愛情、親社會行為、攻擊行為、偏見、群體、沖突與合作。
新趨勢:社會心理學從創(chuàng)建以來,一直以解釋社會現(xiàn)象為導(dǎo)向,本書則代表了社會心理學未來的趨勢,即不再單純解釋現(xiàn)象,而是探索社會現(xiàn)象背后,以目的為基礎(chǔ)的行為機制。《自我.群體.社會:進入西奧迪尼的社會心理學課堂(原書第5版)》是從解釋心理學邁向預(yù)測心理學的轉(zhuǎn)型之作。
作者簡介
羅伯特·西奧迪尼 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終身校董事講席教授(Regents
Professor),也是研究生特聘教授。他在威斯康辛大學獲得了學士學位,在北卡羅來納大學取得了研究生學位。他曾任美國人格與社會心理學協(xié)會的主席,并獲得了協(xié)會頒發(fā)的突出科學貢獻獎。他的研究發(fā)表在許多雜志上,包括《社會心理學手冊》(Handbook
of Social Psychology)、《個性與社會心理學雜志》(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等。他的著作《影響力》已被翻譯成26種語言,在全球售出了200萬冊。
書籍目錄
第1章 導(dǎo)論
本章案例:《三杯茶》的人生
1.1 什么是社會心理學
1.2 社會心理學的主要理論視角
1.3 社會行為的基本準則
1.4 心理學家是如何研究社會行為的
1.5 為什么社會心理學家們需要博采眾長
1.6 社會心理學與其他知識領(lǐng)域的聯(lián)系
第2章個人與情境
本章案例:馬丁?路德?金——從平凡到非凡
2.1 個人
2.2 情境
2.3 個人與情境的交互作用
第3章 社會認知:了解我們自己和他人
本章案例:希拉里?克林頓的“畫像”
3.1 社會思考者
3.2 努力地保存
3.3 管理自我形象
3.4 尋求準確的理解
第4章 呈現(xiàn)自我
本章案例:弗雷德?德馬拉的傳奇人生
4.1 什么是自我呈現(xiàn)
4.2 表現(xiàn)得討人喜歡
4.3 表現(xiàn)能力出色
4.4 傳達地位和權(quán)力
第5章 態(tài)度和說服
本章案例:彼得?賴利的蛻變
5.1 態(tài)度的本質(zhì)
5.2 什么是說服
5.3 對世界有一個準確的認識
5.4 維持態(tài)度和行為的一致性
5.5 獲得社會認同
第6章 社會影響:從眾、順從和服從
本章案例:史蒂夫?哈桑的兩次驚人轉(zhuǎn)變
6.1 社會影響的分類:從眾、順從和服從
6.2 確選擇:向準確屈服
6.3 贏得社會認可:向被喜歡屈服
6.4 管理自我形象:向一致性屈服
第7章 歸屬與友誼
本章案例:兩位囚犯的友誼
7.1 什么是朋友
7.2 獲得信息
7.3 獲得地位
7.4 物質(zhì)利益的交換
第8章 愛情與浪漫關(guān)系
本章案例:“大象與鴿子”的風流韻事
8.1 ?情與浪漫吸引的定義
8.2 獲得性滿足
8.3 建立家庭聯(lián)系
8.4 獲得資源和社會地位
8.5 分手還是在一起
第9章 親社會行為
本章案例:杉原千畝的救人之舉
9.1 親社會行為的目標
9.2 獲得社會地位與認同
9.3 自我形象管理
9.4 管理我們的情緒與心境
9.5 純粹的利他行為存在嗎
第10章 攻擊行為
本章案例:一場無意義的暴力行為
10.1 什么是攻擊
10.2 應(yīng)對憤怒的情緒
10.3 獲得物質(zhì)和社會獎賞
10.4 減少暴力性行為
第11章 偏見、刻板印象和歧視
本章案例:安?奧特沃特和埃利斯的不可能之路
11.1 行星偏見
11.2 支持和保護自己的群體
11.3 尋求社會贊許
11.4 自我形象管理
11.5 尋求心理效率
11.6 減少偏見、刻板印象與歧視
第12章 群體
本章案例:揭露隱藏的群體病變
12.1 群體的實質(zhì)
12.2 完成任務(wù)
12.3 做出正確的決策
12.4 獲得領(lǐng)導(dǎo)地位
第13章 社會困境:是合作還是沖突
本章案例:兩種截然不同的未來世界
13.1 定義社會困境
13.2 獲得立即滿足
13.3 維護自己及重要的他人
第14章 整合社會心理學
本章案例:奧巴馬的登頂之路
14.1 我們已經(jīng)取得了什么樣的進展
14.2 社會心理學的主要理論視角
14.3 結(jié)合不同的觀點
14.4 研究方法為什么重要
14.5 社會心理學是怎樣嵌入知識網(wǎng)絡(luò)的
14.6 社會心理學的未來
術(shù)語表
譯后記
?
章節(jié)摘錄
第1章 導(dǎo)論《三杯茶》的人生高中畢業(yè)后的十多年,格雷戈?莫滕森(Greg Mortenson)就過著平常人的生活,磕磕絆絆地尋找一份適合自己的職業(yè)。他可不像有些人那樣,生來便注定干某一行,并能在這行中功成名就。因為無力支付大學費用,他先在軍隊待了兩年,然后靠刷盤子支撐自己讀完了大學。大學畢業(yè)后,他被醫(yī)學院錄取了,但他最終卻決定不去醫(yī)學院。之后,他修讀了印第安納大學的神經(jīng)生理學研究生課程,卻又中途輟學,移居到了加利福尼亞。在加州,他在一家攀巖館混日子,勉強掙些錢來維持自己攀巖的愛好。他35歲了,但仍然沒有固定的伴侶。莫滕森對自己的職業(yè)生涯并沒有一個明確的目標,便匆匆趕往喜馬拉雅去挑戰(zhàn)世界第二高峰——喬戈里峰。他希望以此來祭奠自己23歲便英年早逝的姐姐。莫滕森接近了頂峰,卻沒有最終到達峰頂。在長達一周的下山途中,他飽受高空缺氧和刺骨寒風的折磨,并且他還與自己的向?qū)ё呱⒘?。他迷路了,跌跌撞撞中意外撞入一個地圖上沒有標注出的名為科飛(Korphe)的小村子。村長哈吉?阿里(Haji Ali)招呼了他,給他送上熱茶并留他住宿。在科飛村的日子里,莫滕森很驚訝地發(fā)現(xiàn),村里的孩子既沒有學校也沒有老師。附近的孩子每天自愿在近村的懸崖上集合,誦讀經(jīng)文給彼此聽。盡管莫滕森幾乎一無所有,但他卻對哈吉?阿里發(fā)誓,他一定會回來的,還要為孩子們建所真正的學校。 莫滕森飛回了加州伯克利,為攢張飛回巴基斯坦的機票,他節(jié)衣縮食地過日子。但是除了返回的機票外,他還得購買材料、雇用勞力去建造學校。他開始給數(shù)百個素不相識的人寫信,希望他們能夠幫幫這些巴基斯坦邊遠山區(qū)渴望學習的兒童。可惜,在一臺陳舊的打字機上敲完了350封信后,他一分錢也沒有募捐到。就在莫滕森快要放棄的時候,他寫了封信給簡?霍尼(Jan Hoerni)。此人在成為硅谷大亨前,曾經(jīng)成功地攀登過喬戈里峰?;裟嵩儐柲ㄔ煲凰鶎W校大概需要多少錢,然后給他開了張支票,金額剛好能夠建學校。但是,在買完材料后,莫滕森卻發(fā)現(xiàn)了個大難題,原來科飛村坐落在一個難以逾越的裂谷腹地,根本沒辦法將沉重的建筑材料運過去。莫滕森沒有氣餒,又飛回美國,籌集更多的資金來建造一座橋梁。自1993年開始,莫滕森在霍尼以及其他捐助者的幫助下,共建造了55所學校。他還成立了一個機構(gòu)來募集資金,為教師們發(fā)放薪水以及維持學校的日常運轉(zhuǎn)。他幫助科飛村興建供水系統(tǒng)以降低嬰兒死亡率,還興建了圖書館,為科飛村的婦女以及巴基斯坦大城市難民營中的婦女建立職業(yè)培訓中心。然而,他的努力并沒有得到所有人的稱贊。當?shù)氐淖诮填I(lǐng)袖曾經(jīng)用死亡威脅他,因為他的學校接收女童入學。他還被塔利班綁架過?;氐矫绹?,他時不時地會收到國人的恐嚇信,這些人認為他幫助穆斯林兒童的舉動是“不道德”、“不愛國”的表現(xiàn)。有一封信中曾這樣寫道:“老天有眼,你會為你的背叛付出昂貴的代價!”另一封信中則這樣寫道:“我真希望我們的炸彈能夠轟碎你,你簡直是在和我們的軍隊對著干!”但是莫滕森依舊堅持著,他每晚僅睡數(shù)個小時,來回穿梭于美國與巴基斯坦的貧困地區(qū)。這些地區(qū)飽受印巴軍火沖突與阿富汗難民群的雙重蹂躪,已是滿目瘡痍。在數(shù)年之間,他成功地使數(shù)千名兒童接受了教育,這些兒童中有許多是難民營中的孤兒或者是與父母失散的兒童(Mortenson & Relin, 2006)。莫滕森的故事引發(fā)了一些疑問。為什么一個在35歲還靠打零工勉強度日的美國人, 會如此不遺余力地幫助遠在半個地球以外的人們?更別說許多美國人還把這些人看做是敵人!確實,莫滕森不僅置極端分子的威脅于不顧,他還呼吁國會代表和五角大樓的官員們要“扭轉(zhuǎn)恐怖主義戰(zhàn)爭的方式,用書本取代炸彈”。為了這些,他剝奪了自己享受平常舒適生活的機會,他幾個月不能和自己的孩子見面,自己的薪水也少得可憐。本書將用一章來闡述親社會行為(也叫積極的社會行為),探討慈善行為到底是由基因因素決定的,還是由撫養(yǎng)方式或者文化、宗教決定的。在其他章節(jié)中,我們會探討個體動機以及情境壓力對攻擊、偏見、從眾、領(lǐng)導(dǎo)力、友誼和愛的影響。如果你去莫滕森為之奮斗的地方——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的一些地區(qū),你不僅會被那里壯麗的景色打動,你可能還會對居住在那里的人們的文化傳統(tǒng)驚嘆不已。一天中總有數(shù)次,你能聽到附近清真寺的鐘聲,接著你視野所及范圍內(nèi)的所有人都會拜倒在地,朝著麥加方向祈禱。在一些村莊,你根本就看不到女人,因為當?shù)氐膫鹘y(tǒng)是,女人就應(yīng)該養(yǎng)在深閨,與男人保持隔離。而在另一些村莊,你興許能看到女人,但是她們幾乎完全躲在重紗之后,袍子裹住了她們的身體和頭部,就連眼睛也藏在薄面紗的后面。關(guān)于什么才是“合適”的社會行為,為什么世界范圍內(nèi)的差異會如此迥異?在沙特阿拉伯,一個男人可以娶很多女人;在阿富汗,婚前性行為會受到死刑的懲罰;而在澳大利亞,婚前依舊保持貞潔會被看做有點不正常。巴西的雅諾馬莫人認為男人毆打妻子和孩子是天經(jīng)地義的;而在加州的帕洛阿爾托,這種行為則被認為是糟糕的、粗野的、犯法的。揭開文化多樣性的謎底,我們或許能夠解決當今世界的大多數(shù)難題。經(jīng)濟全球化以及人口過?;谷藗儾坏貌慌c其他部落、種族、國家的人打交道,而在以往,由于受到距離的限制,人們興許還能將這些事情忽略。像莫滕森這樣的故事引發(fā)了許多更寬泛的問題,我們會在本書中逐一解答。個體頭腦中的想法(你鄰居的觀念和偏見)是如何影響簡單的人際互動的(如友誼和戀愛)?波及一國乃至全球的社會事件又是如何從成千上萬個個體的互動中孕育出來的呢?有人相信,我們只有揭開了社會心理學的神秘面紗,才能解決當今世界的緊迫難題。盡管我們中的大多數(shù)人都沒有與巴基斯坦的山民們一起工作過,但是,我們所有人都會面臨與莫滕森一樣的問題:我們?nèi)绾问顾藰芬馀c我們合作?我們?nèi)绾伪苊馀c陌生人、朋友和同事發(fā)生沖突?為什么不同宗教、黨派、種族背景的人擁有與我們?nèi)绱隋漠惖挠^念與見解?我們中的大多數(shù)人都會試圖在腦海中解決這些疑問:通過閱讀新聞、書籍或是和朋友聊天,聽聽他們的感受和意見。社會心理學家則在他們的探索性工作中更進一步,他們運用系統(tǒng)的方法研究科學問題。第3章.社會認知:了解我們自己和他人希拉里?克林頓的“畫像”她曾是保守派的共和黨人,如今卻變成一位自由派的民主黨人;她在美國中西部長大,在東北部上的大學并學習了法律,她曾經(jīng)生活在南方腹地;她是一位母親,一位很有造詣的律師,她還是站出來為窮人說話的一位令人信服的領(lǐng)導(dǎo)者;她曾是美國第一夫人,美國眾參議員中的一員,并且曾在總統(tǒng)選舉中處于領(lǐng)先地位;她現(xiàn)在是美國的國務(wù)卿,主要負責美國的外交事務(wù);她曾經(jīng)因為一系列的犯罪和道德淪喪被指控但卻從來沒有正式被起訴過;她曾經(jīng)歷過丈夫?qū)τ诨橐龅牟恢?,?jīng)歷過公開的丑聞,也經(jīng)歷了被彈劾的過程;她是全世界最具知名度的女性之一。這個人就是希拉里?克林頓。不可否認,希拉里?克林頓擁有一段非同尋常且多姿多彩的人生。 即便如此,也很少有人能夠預(yù)料到她的回憶錄的出版發(fā)行會引起如此強烈的反響。在希拉里的回憶錄——《親歷歷史》(Living History)剛剛發(fā)行的24小時之內(nèi),就賣出了20萬冊。而在一個月之內(nèi),該書更是賣出了100萬冊之多,這簡直不可思議。在該回憶錄出版發(fā)行的第一天,上千市民在曼哈頓的一家書店外排隊等候。他們手持剛剛購買的《親歷歷史》,希望得到希拉里參議員的簽名,而這一場景在兩天之后的華盛頓特區(qū)被復(fù)制,場面甚至更加宏大。政治評論家以及普通民眾滔滔不絕地爭論著這本書的功過是非,當然,他們其實是在爭論作者的功過是非。實際上,和近代史上眾多名人一樣,希拉里所得到的評價呈現(xiàn)兩極分化的態(tài)勢——她雖被一部分人崇拜和尊敬,卻受到另一部分人的謾罵與嘲諷。似乎是為了強調(diào)這一點,在她的回憶錄出版發(fā)行之前曾進行了一項民意測驗,結(jié)果證實了民眾對希拉里的矛盾態(tài)度:有43%的美國民眾認為希拉里是“討人喜歡”,但同樣有43%的民眾認為她“不討人喜歡”(“希拉里?克林頓仍然是一個飽受爭議的人物”,2003)。雖然最近人們對她的印象在逐漸好轉(zhuǎn),但對其持消極態(tài)度的美國民眾仍不在少數(shù)(“隨著參議院聽證會的舉行,希拉里?克林頓的形象迅速提升”,2009)。下面是一些富有智慧和經(jīng)驗的政治觀察員和政治家對她的一些評價: “她擁有著超乎尋常的智慧和堅韌,并具備出眾的職業(yè)道德。我曾鄭重承諾要重建美國的外交并修復(fù)同盟關(guān)系,對希拉里的任命正是向我們的朋友和敵人傳達了這樣的一種決心?!保绹F(xiàn)任總統(tǒng)貝拉克?奧巴馬在2008年底宣布將任命希拉里?克林頓為美國國務(wù)卿。) “我不知道她將會變得多么危險……她和比爾(指美國前總統(tǒng)比爾?克林頓)都不熱愛美國,他們對總統(tǒng)職位的追逐并不是為了幫助這個國家,而是想利用其作為自己權(quán)力的平臺?!?[羅納德?里根和喬治?赫伯特?沃克?布什的前講稿撰寫人佩姬?努南(Peggy Noonan),引自Wakefield, 2002。]“希拉里?克林頓是這樣的一個人,她為年輕的小女孩提供了生活的榜樣,為小男孩對女性所能獲得的承諾與機會提供了嶄新的理解?!保劭▊?伯斯坦(Karen Burstein),2002,前紐約州議員、家庭法院法官。]“我們的第一夫人——一位毋庸質(zhì)疑的天才女性、一位同齡人中的榜樣,是一個天生的謊言家。”[威廉姆?薩菲爾(William Safire),1996,普利策獎得主,《紐約時報》記者。]“希拉里?克林頓扎根于紐約的目的是為了被選入?yún)⒆h院,這一做法是對基本的代議制民主思想的一種根本性的攻擊……希拉里并非想加入我們。除非我們把她送入華盛頓,否則她不會同意和我們住在一起。我們不過是個跳板,一旦希拉里戴上了揚基(“美國佬”的意思,有“土生土長的本地人”的意思)的帽子,接下來就該輪到我們的胃了?!保鄣峡?莫里斯(Dick Morris),1999,比爾?克林頓的前政治戰(zhàn)略家。]“希拉里?克林頓是理想主義與堅韌頑強的有效結(jié)合,而這一特點恰恰是紐約的那些漸進改革者所具備的。毫無疑問,這一紐帶關(guān)系足以使她成為一名合格的紐約當?shù)厝?,甚至和那些土生土長的揚基并無二致?!保郯?切斯勒(Ellen Chesler),1999,作家,生殖保健及生育權(quán)的倡導(dǎo)者。]需要指出的是,國務(wù)卿希拉里的很大一部分生活暴露在公眾的視線中,她生活中的主要事實也是廣為人知的,因此,觀察者對其形成較為一致的印象似乎才是合理的。然而,人們對其看法的分歧由來已久,直到今天,分歧依然是巨大的。實際上,即使是那些在她身邊工作的人,對其形象的刻畫有時也是截然不同的,盡管這部分人很可能比一般的觀察者對其的了解更多。這種公眾的觀點出現(xiàn)分歧的現(xiàn)象不僅僅適用于希拉里,對于我們?nèi)粘I钪兴熘蛴鲆姷娜藖碚f同樣適用。你的室友可能認為自己的新女友非常善解人意,而且令人著迷;但當他將女友帶回家時,他的父母卻有可能認為其令人討厭且非常膚淺。你可能覺得你的弟弟很有趣,但你的男友可能會認為他沒有禮貌。我們該如何解釋這些現(xiàn)象呢?我們究竟是如何思考他人的,以至于我們會對他人形成千差萬別的印象呢?當然,不僅僅是我們在思考向希拉里這樣的公眾人物時會出現(xiàn)差異,當我們思考那些每天生活在我們身邊的人的生活和行為時同樣如此。3.1.社會思考者大部分社會心理學家認為認知在決定人們的行為中扮演了一個核心角色。我們不僅對人們的實際行為感興趣,同時也對在人們頭腦中所經(jīng)歷的過程感興趣。也就是說,在人們經(jīng)歷的社會事件和他們對該事件的行為反應(yīng)之間有一個認知的“黑箱”,我們同樣對這個“黑箱”感興趣。人們對于自身所處的社會的行為反應(yīng)如何,關(guān)鍵在于人們?nèi)绾慰创?,因此,我們在這一章中將重點探討社會認知(social cognition)這一過程,也就是人們在社會中思考并理解自己和他人的過程(Moskowitz,2005)。3.1.1.社會認知的四個核心過程目前為止,相信你們中的大部分人已經(jīng)和你們的社會心理學的教授有了幾個星期的接觸,通過這幾個星期的觀察和交流,你覺得他怎么樣?你是怎樣形成這種印象的?為了回答類似這樣的問題,我們需要從社會認知的四個核心過程去考慮:注意、解釋、判斷以及記憶。注意:選擇信息 我們在第2章中已經(jīng)學習過,注意是指有意識地關(guān)注一個人所處的環(huán)境或這個人本身特定的某一方面的信息過程。注意是有限的,人們只能注意他們可得信息中很小的一部分。更為關(guān)鍵的是,根據(jù)我們的目的,我們會對環(huán)境中的某些人分配更多的注意,而對其他人則分配較少的注意。即使是關(guān)注同一個人,我們也可能出于不同的目的而重點關(guān)注他某一特定的方面(見圖3—1)。因為不同的人暴露在不同的信息之下,又因為人們可以選擇性地注意某一方面的信息,因此,在對你們的教授形成某一印象的過程中,你所依賴的信息和你的同班同學所依賴的信息可能并不相同。在你們當中,有一些人可能參加了該教授所有的講座或課堂討論,或者經(jīng)常去他的辦公室,或者曾經(jīng)在當?shù)氐囊患也宛^或咖啡廳見過他;而另一些人除了對該教授在課堂上的表現(xiàn)有所了解以外,對他的其他方面則一無所知。當然,對不同信息的注意可能會導(dǎo)致不同印象的形成(e.g.Maner et al.,2003;Sanbonmastu, Akimoto, &Biggs,1993; Taylor&Fiske, 1978)。試想一下,某堂課上,你們的教授激動地談?wù)摿怂麆倓偝錾男『?,但是你恰恰錯過了這堂課。在這種情況下,班上的其他同學可能認為該教授是非常熱情友善的,但你可能就不以為然。通過本章,我們將探討他人和情境的特征是如何影響我們注意的內(nèi)容的,進而進一步探討我們對自己和他人印象的形成過程。解釋:給信息賦予意義 當我們注意某些信息之后,我們還需要弄明白這些信息的意思是什么,即我們還需要對它進行解釋。你們的教授可能會表現(xiàn)出一種積極樂觀的行為方式,這種行為方式是他熱心的性格的一種自然流露,還是為了讓你們對課程感興趣的一種做作的行為呢?大部分的社會行為都可以用多種途徑進行解釋。舉個例子來講,在希拉里的回憶錄出版發(fā)行的那段日子里,政治上的自由派人士會指責媒體對于希拉里的批評太過苛刻了;而那些政治上的保守派人士則堅信媒體對希拉里和她的回憶錄的反應(yīng)太過積極。類似這樣,對同一件事卻有不同解釋的現(xiàn)象是很常見的。對某些社會或政治事件的極端擁護者通常認為主流媒體更加偏愛與他們對立的觀點(Matheson &Dursun,2001;Vallone,Ross,&Lepper,1985)。在羅杰?希內(nèi)爾?索羅利亞(Roger Giner-Sorolla)和謝利?切肯(Shelley Chaiken)1994年的一項研究當中,他們讓親以色列和親巴勒斯坦的被試觀看一段完全相同的新聞報道,該新聞報道是關(guān)于巴以沖突的。研究結(jié)果發(fā)現(xiàn),他們對該報道的理解有很大的差異。親以色列的被試認為該報道偏向巴勒斯坦,而親巴勒斯坦的被試則認為該報道偏向以色列。在本章當中,我們將探討影響人們對某一事件進行解釋的各種因素。判斷:利用信息來形成印象及做出決策 我們收集并解釋信息是因為我們需要形成對某個人的印象或者做出一些重要的決定。我們需要判斷一個老師在課堂之外對我們有多大的幫助作用;我們需要判斷一個新認識的人是否會成為我們值得信任的朋友;我們還需要判斷對于一個不熟悉的顧客來說哪一種銷售策略更加有效。有時候,決策的過程非常簡單明了。舉例來說,如果你想知道你們的教授有多高,你可以讓他對墻站立,然后扯出你的卷尺進行測量。社會的印象和決策則要困難許多,因為它通常包含大量的不確定性。舉例來說,我們該如何權(quán)重我們所持有的信息,這一點似乎并不明確。(比如,我現(xiàn)在需要一名建議者對我能進入研究生院的機會進行評估,他可以對我進行一次坦率的、實事求是的評估,也可以通過激勵我的信心的方式進行評估,以便讓我為實現(xiàn)目標而更加努力地工作,那么以上的兩種建議方式哪種對我來說更為重要呢?)我們很多的印象形成和決策都是一種“最好的猜測”,是我們利用現(xiàn)有信息進行的一種最優(yōu)化估計。在本章中,我們將探討我們的目標、認知努力以及先前經(jīng)歷是如何影響我們的社會判斷過程的。
媒體關(guān)注與評論
和其他自然科學一樣,社會心理學從創(chuàng)建以來,一直以社會現(xiàn)象為研究導(dǎo)向,本書則代表了社會心理學研究的新范式:不再單純解釋現(xiàn)象,而是試圖探索社會現(xiàn)象背后、以人類目標需求為基礎(chǔ)的行為機制。是從解釋心理學邁向預(yù)測心理學的轉(zhuǎn)型之作。 這種大案例教學的方式也必將成為社會心理學應(yīng)用領(lǐng)域教學的趨勢。每一位從事社會心理學教學的教師、學習社會心理學的學生、喜歡社會心理學的人,都能從這本書中得到很多啟發(fā)。——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心理學終生教授 清華大學 心理學系系主任 彭凱平傳統(tǒng)的社會心理學教材會列出一列你感興趣的話題,但是卻少將事實與理論有機結(jié)合在一起。這種方式能夠抓住興趣點,但是卻失去了學習的過程。由《影響力》作者羅伯特?西奧蒂尼領(lǐng)銜撰寫,從大案例出發(fā),做足功課,不僅提供相關(guān)調(diào)查資料和工具,還擴展分析理論與應(yīng)用的相關(guān)案例,和異常行為探究專區(qū),讓學生對社會心理學具體研究的實施從此有跡可循。——北京大學 心理學系教授 侯玉波
編輯推薦
《自我?群體?社會:進入西奧迪尼的社會心理學課堂(原書第5版)》是一本與眾不同的書,雖然外表厚重,但內(nèi)容并不晦澀。娓娓道來的故事以及豐富的圖片,看過之后,你會重新認識自己與他人及社會的關(guān)系。 1.大案例,14章深度剖析了涉及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人物或事件。 2. 新視野,全書圍繞“行為背后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和“目的背后的人和環(huán)境發(fā)揮了怎樣的作用”兩個主題討論。 3. 新趨勢,本書并不是單純解釋心理學的現(xiàn)象,而是探索現(xiàn)象背后的原因,是從解釋心理學向預(yù)測心理學的轉(zhuǎn)型制作。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