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宋之間

出版時間:2010-12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作者:劉仲華  頁數(shù):472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翁方綱是乾嘉時期的著名學者,精通經史、金石、目錄、書法、詞章之學,勤于著述,在諸多學術領域成就卓著。所著“群經附記”,條辨舊說,充分反映了乾嘉時期漢宋兼采的學術趨向。所撰((四庫纂修提要稿》不僅是《四庫全書總目))的重要基礎,而且是保存至今篇幅最大的一部提要稿,對于我們今天深入研究乾隆朝纂修《四庫全書》的過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主張以金石證書法,學唐碑不余遺力,是晚清碑學風氣的開創(chuàng)者之一。作為乾嘉時期北方詩壇的盟主,倡導肌理詩,主張詩文同源,以學為詩,?晚清宋詩運動的先驅者。本書在全面掌握最新披露的翁方綱相關文獻的基礎上,透過乾嘉時期的學術脈絡,對其學術貢獻進行深入清理,是國內首部全面探討翁方綱學術思想的著作,相信此書的出版一定會推動清代學術史研究的進程。

作者簡介

  劉仲華,1973年11月生于新疆焉耆。1991年9月至1998年7月,在蘭州大學歷史系攻讀本科、碩士。1998年9月至2001年7月,在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攻讀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清代學術文化史?,F(xiàn)為北京市社會科學院歷史所副研究員。著作有《清代諸子學研究》、《紀曉嵐傳奇》、《北京教育史》(主編)等,在《清史研究》、《光明日報》等報刊發(fā)表論文數(shù)十篇。

書籍目錄

第一章 生平、交游與著述 第一節(jié) 生平與宦游 第二節(jié) 交游 第三節(jié) 著述考第二章 尊奉《十翼》為治《易》之指南 第一節(jié) 主張以傳解經 第二節(jié) 漢宋兼取的治《易》途徑 第三節(jié) 批評清代漢學家治《易》之弊第三章 折中漢宋的《詩經》研究 第一節(jié) 主《毛傳》,尊《詩序》 第二節(jié) 批評《詩經》漢學,維護朱熹《詩集傳》 第三節(jié) 漢宋兼采的《詩經》學第四章 以闕疑的態(tài)度尊信《古文尚書》 第一節(jié) 反對將《古文尚書》定為偽書 第二節(jié) 補正《尚書》宋學派 第三節(jié) 批評清儒在《尚書》研究中的考據(jù)弊端 第四節(jié) 闕疑、審慎的《尚書》研究態(tài)度第五章 “纂言而不纂禮”的“三禮”研究 第一節(jié) 打破漢學家“不信經而信注”的迷信 第二節(jié) 批評陳澔《禮記集說》 ?三節(jié) 回歸《禮記》的《中庸》與《大學》 第四節(jié) “纂言而不纂禮”的治禮方法第六章 推尊《左傳》 第一節(jié) 反對舍傳求經,獨尊《左傳》 第二節(jié) 批評杜注、孔疏,推崇趙、訪《春秋》學 第三節(jié) 肯定清前期《左傳》學,補正顧棟高《春秋大事表》第七章 擺脫“四書”體系的《論語》、《孟子》研究 第一節(jié) 《論語附記》 第二節(jié) 《孟子附記》第八章 以金石證書法及其尚古質厚的書法思想 第一節(jié) 勤于搜羅,精于鑒賞 第二節(jié) 考證金石的目?是考辨書法源流,而非??苯浭贰〉谌?jié) 崇尚質厚的書學思想第九章 根柢經學的文學理念及其詩學思想 第一節(jié) 文必根柢經傳的文學理念 第二節(jié) 對歷代詩學的評論 第三節(jié) 剖析王士稹之“神韻說” 第四節(jié) “肌理說”及其詩學思想 第五節(jié) 創(chuàng)作實踐及其詩學影響第十章 與《四庫全書》纂修結緣的目錄學成就 第一節(jié) 《四庫纂修提要稿》 第二節(jié) 補正朱彝尊《經義考》第十一章 兼采漢宋的治經思想與治學風格 第一節(jié) 以儒學為先,以程?為尊 第二節(jié) 讀書識字必以《說文》為主 第三節(jié) 漢宋兼采的學術主張 第四節(jié) 謹慎、保守的治經風格結語引用書目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九曜石相傳是南漢時所移太湖石,石上多宋人題刻。翁方綱的夫人韓氏為了搜剔九曜石上的書刻,可謂煞費周折。數(shù)百年來,由于刻石本身的重力作用,這九塊巨石的基部已經深陷泥淖之中。要全部拓出石上的題刻,并非易事。有一年春天,在“仙掌石”下,翁方綱夫婦用戽斗汲水,連干三天,兩人都已累得筋疲力盡,水還沒有汲干,無奈只好暫時作罷。入冬以后,地下水位下降,“仙掌石”下積水減少,正是搜拓題刻的最佳時機,而此時翁方綱已經離開廣州主持地方考試,夫人韓氏便親自動手。在幾個家童的協(xié)助下,她浚探石底,發(fā)現(xiàn)一處空罅,還捉到了幾升魚,把水汲干后,在淤泥上鋪墊木板,探身進去,仰臥捫索,發(fā)現(xiàn)在空罅處隱隱有字。反復洗刷之后,韓氏終于在此處拓出了南宋淳淳祐年間顧孺修、元朝至正年間韋德安、明朝成化年間蕭子鵬留下的三條行楷石刻。翁方綱將此美事與前人偶然間得到《瘞鶴銘》相比。他說:“昔人乘江水歸壑時,入焦山之麓,藉落葉而讀《瘞鶴銘》,此段風味不謂于小園得之?”翁方綱還揮毫寫下了一首題詠“仙掌石”的詩。翁方綱得到古人題刻后的得意情狀,以及他對夫人之參與金石搜訪活動的贊許,在詩中充分地流露出來。翁方綱不但第一次拓摹了九曜石,而且在乾隆三十六年(1771)離開廣州學政任之前,他重新整理刻石,清理塘中淤泥,種植蓮藕。

媒體關注與評論

乾嘉之際,文人薈萃,通儒輩出,是清代學術發(fā)展的高峰期,而且這一時期高壽的學者不少,翁方綱就是其中之一。翁方綱一生勤于讀書,筆不輟耕,在經學、詩學、金石學、目錄學、書學等方面留下了大量著作。但以往對他重視不夠,《清史稿》甚至沒有他的傳,對他的研究也大多集中在以“肌理說”為標志的詩學和金石學等方面,至于其經學等方面的成就,關注的人更少?!瓌⒅偃A此書雖然只是對翁方綱個人學術思想的探討,卻為我們了解清代乾嘉時期社會精英的思想狀況和精神面貌,提供了細致入微的圖景。  ——戴逸

編輯推薦

《漢宋之間:翁方綱學術思想研究》:清史研究叢書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漢宋之間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條)

 
 

  •   送貨太快了,下單到收到一共才11個小時,簡直有點瘋狂??!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