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老天荒讀書閑

出版時間:2010-11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作者:朱小棣  頁數(shù):256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這是一本內(nèi)容豐富的“雜書”,歷數(shù) “紅”朝舊事,趣賞梨園人物,鉤沉正史野史?! ∽髡摺白x”具慧眼,以其獨特的文筆和深沉的感悟,靜品閑書,以書喻今,熱話紅塵,為我們展現(xiàn)另一面世界。

作者簡介

朱小棣,美籍華人,海外知名作家,哈佛學人。1998年由美國麻州大學出版社出版發(fā)行的英文自傳《紅屋三十年》,榮獲美國圖書館專業(yè)權(quán)威雜志《選擇》編輯部頒發(fā)的全美國1998年度“杰出學術(shù)圖書獎”。2006年出版英文小說《狄仁杰故事集》,2010年被譯成法文在法國巴黎出版,并即將出版中文版;2009年于國內(nèi)出版隨筆集《閑書閑話》,引起熱烈反響。

書籍目錄

書中自有言如玉(自序)朝聞道夕思禪? 書緣?食話?史料?天下 上哪兒再找比我老的老頭 他是什么家? 后覺與先知 朝聞道?夕思禪 為了忘卻的回憶 好大一棵樹 人杰多無奈?風云余側(cè)記 銀翹解毒“乃”有“益” 打油喝酒自成仙 丟車保帥之后的車女人的一半是智慧? 方方的房子?長長的路 長恨當歌?舊時安憶 虹與影的魅力 我看《張看》 蕭蕭落葉?滿山遍紅 婉約冰瑩?永安上?!≌l是最可愛的人 小資是怎樣煉成老大的 是青春在召喚?還是在召喚青春 女人的一半是智慧密云不雨 密云不雨,二月河干 老王的故事 翰林院內(nèi)?其鳴也久 先知與后覺 紅樓夢海汝獨昌?石頭記外各有緣 徐徐城北?直上三樓 致古典 三探苦雨齋(之一) 三探苦雨齋(之二) 三探苦雨齋(之三)梨園花馨 閑讀拾偶(一) 閑讀拾偶(二) 閑讀拾偶(三) “亂彈”京劇須生流派 笛聲何處 越桂芳華 評彈私語 票友伶人宗師?流派不創(chuàng)自成 譚派的回歸振興與守成 波城梅影?梨園花馨小兵與歷史 小兵與歷史 人生”悲劇”話《吃雞︾? 噩夢之前有輝煌 橋的缺憾 這個女人不尋常 領(lǐng)袖抱過的電影明星 人啊人 年年月月寫日記?平平淡淡恰是真 由《新聞是歷史的初稿》而想到 墨跡?曾子墨跡 上海的老外?老外的上

編輯推薦

  叢書簡介  讀好書,光陰慢?! ≈挥性陂喿x里,時間才會放慢腳步。  本套叢書為著名學者、作家或文化名人撰寫散文隨筆系列,既有文人文事,也有學術(shù)見聞和讀書心得,內(nèi)容豐富,筆觸細致?! ≡谑耪呷缢沟墓怅庈筌壑?,不妨稍作停留,讓心靈暫且安定,品位一下文人學者在書山文海中的生花妙筆,感受一顆顆赤子之心的精神溫度。讓時間慢下來,讓光陰慢下來,讓我們在文化慢光中細數(shù)人世塵埃。  眾里尋他千百度,文化慢光叢書為讀者呈現(xiàn):學者的深度,散文家的溫度,知識人的態(tài)度。  文化慢光叢書(第一輯?4種)  《關(guān)于我父母的一切》(修訂版)南帆28.00  《地老天荒讀書閑》朱小棣28.00  《書里書外的流年碎影》趙勇32.00  《文人的左與右》孫郁28.00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地老天荒讀書閑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2條)

 
 

  •   很好的書,關(guān)于讀書的那些人和事
  •   喜歡這種談書的書,插圖也不錯。
  •   專業(yè)要精,這是對的,但專業(yè)書別看得太多,因為除了工作,還有生活。工作之余,還有別的愛好。光說看書吧,除了“正書”,還有“閑書”,別冷落了它們。
  •   光這題目也值得讀讀看。
  •   很好的一本書,給領(lǐng)導買的,甚是喜歡。
  •   有些文章還是很有意思的,值得一讀.
  •   一本研究生級的讀后感而已,不過要是能將所評圖書盡讀一遍,想來也是收獲!
  •   有關(guān)書的書,近來讀了不少,此書所給予我的寥寥,乏善可陳。
  •      這本書確實適合還愿意看書,并樂意從書中取樂,而不是‘急用先學’‘活學活用’的讀者們。人生的挑戰(zhàn)往往包括成名。成名與否、成名大小、成名早晚先后、成名經(jīng)久短暫都可以是挑戰(zhàn)的內(nèi)容。可是很少有人經(jīng)歷過甚至思考過成名以后的挑戰(zhàn),除非是那些業(yè)已成名的人。
       母親苦苦追求了一輩子,卻在眼淚都已干涸的時候才大徹大悟:窮盡一生的努力,一生的奮斗,換來的究竟是什么?當她重溫年輕時的理想,當她不能不承認后來犧牲一切所追隨的,有些是與自己那時的理想相悖,仿佛繞地球一圈又會到了原地。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這是社交格言,體現(xiàn)了人際交往中的某種潛規(guī)則。讀書則不必受此限制,可以高攀也可以低就,你可以任意讀任何人寫的書,甚至可以專挑那些與自己有諸多不同的作者的書來讀,無論政治立場、人生態(tài)度、性格做派、格調(diào)品味上有多少不同。也只有這樣才可以擴大知識面,了解各色人等,以補實際生活中社交圈子狹小之不足。
  •     
       (原文載于中國教育報2011-4-2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1-04/02/content_44341.htm)
      
       ■楊桂青
      
       光陰可以慢下來嗎?
      
       當“一卷在握,便能寧靜致遠”的時候,當邊邊角角的材料、漫不經(jīng)心的話語,能讓人讀出“心態(tài)用意、人物嘴臉、高風亮節(jié)以及世態(tài)人情”的時候,光陰似乎真的慢了下來。就像《地老天荒讀書閑》封面上說的:“讀好書,光陰慢?!?br />   
       朱小棣先生的《地老天荒讀書閑》,和時間捉了一次迷藏。里面主要寫人,尤其是現(xiàn)代和當代的文化人。朱小棣看人,我們則在看他“看人”,這情形用現(xiàn)代詩人卞之琳的詩《斷章》來形容極?。骸澳阏驹跇蛏峡达L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庇行恼呒毤毎淹?,會從這種“看”與“被看”中勘破多少歷史迷霧和人生感慨。
      
       讓時間做最后的審判
      
       歷史總是青睞名人,青史留名者,都成了后人回望的山峰。
      
       但時間總在和人開玩笑,又特別愛和名家捉迷藏。朱小棣先生悟道:“能否把握歷史賦予的契機,適時拿出更有價值的東西,進一步超越功成名就的自我,是對進入古稀之年所有名家的無言挑戰(zhàn)?!?br />   
       “凡·高活了三十七歲,畫了十年畫,留下許多作品。陸志庠活了八十多歲,畫了近七十年畫,留下多少作品呢?”“世上最多只有十幅陸志庠的原作了。”這是畫家黃永玉在《比我老的老頭兒》中對陸志庠藝術(shù)人生的嘆惋。黃永玉寫到另一位比他老的“老頭兒”丁井文時則這樣說,丁井文雖然畫得一手好麻雀,卻從不自吹,“處理‘黨務’時,是位出名嚴正認事不認人的人”?!叭绻隁q可以捐獻的話,老??!拿我的年歲去吧!他活得比我有價值,我高山仰止!”黃永玉這番話,帶著調(diào)侃,帶著佩服。
      
       于光遠與時間的故事,則另有一種味道。女作家韋君宜生前最后一篇散文是《雜家于光遠》,文中說:“老熟人于光遠最近好像挺出風頭,一會兒給這個報題字,一會兒給那個刊物取名,有人說他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家,有人說他是經(jīng)濟學家,也有人說他是科學家。他到底是什么家???”1993年得了癌癥之后,于光遠一發(fā)不可收拾地寫作散文,打電話給韋君宜時竟“不無得意”地說:“哈哈,看我算不算個文壇新秀?”
      
       在這樣的故事里,不知道是人在雕刻時光,還是時光在雕刻人。或樂觀,或悲觀,人總要到時間的盡頭,聽候最后的審判。
      
       游蕩在過去與未來之間
      
       人生活在時間里,無法更改一絲一毫的刻度。
      
       朱小棣為現(xiàn)代女作家蕭紅寫下一篇《蕭蕭紅葉,滿山遍紅》,其中提到了魯迅先生和蕭紅的相遇。文中說,年長蕭紅31歲的魯迅先生,無疑讓她有一種找到父愛的感覺。兩人見面前的通信過程中,就因為魯迅先生使用了“女士”這一稱呼而遭致她“直率地、孩子氣地‘抗議’”?!遏斞溉返谑碇惺杖肓唆斞赶壬鷮懡o蕭軍、蕭紅的回信,信中對稱呼問題是這樣說的:“對于女性的稱呼更沒有適當?shù)模呐浚ㄖ甘捈t,曾用筆名“悄吟”——作者注)在提出抗議,但叫我怎么寫呢?悄嬸子,悄姊姊,悄妹妹,悄侄女……都并不好,所以我想,還是夫人太太,或女士先生罷?!边@封信用“儷安”結(jié)尾,魯迅先生還在旁邊注道:“這兩個字抗議不抗議?”
      
       當蕭紅終于和魯迅先生見面時,沒想到“年僅五十三歲的魯迅先生會是如此的衰弱和蒼老?!彼褂纸o魯迅先生寫信,直率地表達了自己的感慨。倒是魯迅先生反過來安慰她說:“我知道我們見面之后,是會使你們悲哀的,我想,你們單看我的文章,不會料到我已這么衰老,但這是自然的法則,無可如何?!苯酉聛?,魯迅先生講述了在中國這樣一個古國做人的艱難。
      
       魯迅先生逝世時,蕭紅身在日本而不能扶棺,朱小棣說:“這是蕭紅心頭的痛中之痛?!庇郎耐纯嗨坪跏箷r間延長了。
      
       湖南省博物館陳列的一個長沙窯唐代青釉褐采詩文瓷壺上有這樣一首詩:“君生我未生,我生君與(已)老;君恨我生遲,我恨君生早。”這首詩可以寫忘年之交,也可以寫忘年之戀。其中那種因為時間而造成的遺憾,讓人惋惜,更覺世道滄桑。
      
       王安憶《長恨歌》中的王琦瑤,以另一種方式感受著時間帶給她的無奈。朱小棣在《長恨當歌,舊時安憶》中說,這位昔日上海灘“三小姐”,“分明恰恰需要等到徐娘半老之后,才如那文火燉熟的豬肉,開始濃香撲鼻,令人垂涎三尺……渾身上下滲透著十足女人味的她,此時就等待著適時出現(xiàn)的、小她幾十歲的年輕男人來品嘗了”。在朱小棣眼里,《長恨歌》中的上海不是過去的,反倒是未來的。他說:“有沒有這樣的未來,或者說這樣的未來有沒有可能實現(xiàn),則取決于對這種生活方式的態(tài)度??梢远髿⑺?,也可以放棄它,這都很容易做到,一如書中的兩位男人最后的所為。而想要得到它,則不是很容易。追求得太過熱烈,反而會被拒絕;到手了也是一個似是而非的東西,不是那種理想中苦苦追求的王琦瑤。嗨,追求一個女人,或者說是一種生活方式,原來竟是那樣的難。”
      
       在他筆下,時間總是這樣游蕩在過去與未來之間。
      
       泛起沉落于歷史深處的碎屑
      
       一個人的時間,總是融合在歷史長河之中。
      
       朱小棣筆下一個一個形象,特別是文人形象,串起的不僅是某個人的命運,也有時運、國運和歷史變遷。書中借用袁鷹《風云側(cè)記》中的一段話說:“老來回首,才發(fā)現(xiàn)水流花謝,積淀下的豈止是個人的喜怒哀樂,更有幾十年風云激蕩中的社會變遷、民族命運,其中是非榮辱、明晦恩仇,反復思量,一言難盡?!?br />   
       朱小棣在《上哪兒再找比我老的老頭》中寫“大見識、大手筆、博聞風雅,慷慨大方”的張伯駒,把自己珍藏的那么多國寶都獻給了國家,卻“月入八十元與潘素夫人相依為命”。朱小棣提到,“張伯駒臨終半個月前,孤寂一人來至北京西郊的莫斯科餐廳,點紅菜湯一盆,面包四片,及果醬黃油。從容品味紅菜湯畢,小心取出小手巾一方,‘將抹上果醬及黃油之四片面包細心裹就’,帶回去與夫人共食。”“情深若是,發(fā)人哀思。”
      
       這樣一位張伯駒,卻為別人一句話而飲恨至死。朱小棣在寫梨園舊事的《閑讀拾偶(二)》中寫道:“張伯駒除熱愛古玩繪畫以外還是著名票友,熱捧余叔巖,可是在五七年‘反右’時被不幸打成右派,而令他最為耿耿于懷的還不是這政治上的打擊,卻是在批判會上譚富英在發(fā)言中指稱他向以名票自居,其實嗓音小得跟蚊子哼哼一般?!薄翱犊蠓健钡膹埐x,竟因被人指為嗓音小而耿耿于懷。敢有大愛,亦存小恨,寥寥數(shù)筆,勾出一個鮮活的、有血有肉的文人形象。
      
       在《地老天荒讀書閑》中,像寫張伯駒一樣,朱小棣寫文人主要是寫“既讓人感慨往日之不可追,也讓人更加貼近歷史人物,看到那些不常為人所見的方方面面”。
      
       借吳祖光之口,朱小棣寫出了書畫大師齊白石不常為人所知的“高人怪癖”。吳祖光和新鳳霞夫婦有一次在家請客,客人包括梅蘭芳、歐陽予倩、洪深、陽翰笙、于伶、陳白塵、黃苗子、郁風和前輩書畫家齊白石。據(jù)吳祖光回憶,齊老“看見鳳霞之后便目不轉(zhuǎn)睛地被吸引住了,坐在一張大沙發(fā)里看著”,陪他來的看護“在旁邊推了他一下說:‘不要老看著人家,不好?!R老生氣了,說:‘她生得好看,我就要看!’”后來,齊白石認新鳳霞為干女兒,不僅熱心教畫,還常用身上掛著的鑰匙打開常年緊鎖的大柜,要她吃里面的點心、隨意取用里面的大捆鈔票。吳文里記載,“鳳霞看見點心已經(jīng)發(fā)霉生毛仍吃下一些,鈔票從來不拿?!焙竺孢€寫了吳祖光帶陳毅去看齊白石,陳毅提出要老人畫一幅畫,齊白石當場畫了三尺螃蟹,吳祖光按規(guī)矩代陳毅付了30元,齊白石悉數(shù)收下,毫無謙讓。陳毅出門后操著川音說:“還要給錢的啊?”
      
       在《女人的一半是智慧》中,朱小棣贊賞女作家九丹的洞察力,說“她準確把握住了王小波作為普通人的那種渴望被社會承認接納和稱頌的心態(tài)。并用作曲家布魯克納的例子證明,這種卑微的態(tài)度又恰恰是大師們所常有的,而我們當今社會的所謂知識精英們,卻從不會這樣卑微自謙,或曰有自知之明”。
      
       這就是時間的妙處,當時間之河不斷向前流去的時候,總有一些沉落在歷史深處的碎屑被揚長而去的水波從幽暗的河底泛起來,顯露在水面上,慢慢地“浮游”。人們借著這些碎屑,看到了那些歷史名人頭頂光環(huán)之下鮮為人知的故事,重新認識了別人,也重新認識了自己。
      
       枕藉歷史的溫馨和吊詭
      
       朱小棣一邊讀書,一邊在歷史人物的時間里游走,巧得很,竟然“他鄉(xiāng)”遇故知。時間的背影里,蘊藏著歷史的溫馨。
      
       寫到不久前仙逝的翻譯大家楊憲益,他想起楊憲益在南京的小妹楊苡(原名楊靜如)。楊苡是朱小棣的恩師,他在上大學期間和畢業(yè)后的近十年里,直到出國,幾乎隔三差五就要去她家一次,差不多每回都要被她提到的有兩個人,一個是她的哥哥楊憲益,一個是她的老友巴金。楊憲益與朱小棣的父親同庚,上世紀50年代初期在南京算是共過事。
      
       看到《紅樓無限情:周汝昌自傳》,他又自然而然地想起外祖父和外祖母來,因為他們各自的家里都是清末民初金陵城內(nèi)有名的緞商,“當年頂有名氣的幾家綢緞業(yè)商號是魏廣興、于啟泰、楊義隆,還有一個張茂豐。楊家的大閨女嫁給了于家,張茂豐鋪子里的三小姐嫁給了楊義隆商行里的三公子(也就是我的外婆外公),而魏家的一位小姐則嫁給了我外婆的弟弟。幾家中只有魏家有人當過翰林,在朝中為官,算是紅頂商人。這些緞商的經(jīng)濟地位有點類似《紅樓夢》當年的江寧織造府,并且由于通婚而‘一損俱損,一榮俱榮’?!?br />   
       柳鳴九所著的《“翰林院”內(nèi)外》,不僅讓朱小棣讀出對錢鐘書先生的獨到評價,也看到了自己熟悉的身影?!昂鋈话l(fā)現(xiàn)作者的太太竟是我多年來相識的朱虹老師。老太太在波士頓某大學執(zhí)教中文怕有一二十年了,數(shù)年前她退休以后我還在哈佛校園外的大街上邂逅寒暄過幾分鐘?!?br />   
       這樣溫暖的紙上“邂逅”,在歷史的褶皺中隨時會與人不期而遇。在時間的皺紋里,蘊藏著人世的溫馨。往事再現(xiàn),時光似乎回轉(zhuǎn)。
      
       但時間的背影里,也永遠隱藏著歷史的吊詭。時間,是當代文化的一個玩具,這在春樹的故事里露出了馬腳。朱小棣在《是青春在召喚,還是在召喚青春》中分析了“北京娃娃”春樹等用身體寫作的美女作家的出名秘訣。從“棉棉寫《糖》時已近而立之年,可是春樹寫《北京娃娃》時還不滿十八”這樣一句別人的話里,朱小棣看出,“原來這根本就是媒體和出版業(yè)在召喚青春,徐娘半老似乎已經(jīng)不夠賣座了,十八佳人才是招財進寶的不二法門”。在名利場上,青春這一最美妙的“時間”,成了換取金錢的商品。當自己的成長時間被“出賣”了,歷史在和這個人開著什么玩笑呢?
      
       這樣的問題有答案嗎?
      
       朱小棣在書中的一句話啟發(fā)了我們:“選取好觀察的位置往往是得出正確結(jié)論的重要基石和保障,可惜這樣的位置向來不是可以自由選擇的。于是那些被歷史中的偶然因素放置到關(guān)鍵位置,從而可以看清一切的人無疑是幸運的,同時也就有了某種歷史的責任,要將其看到的、聽到的全都側(cè)記下來,對歷史有所交代?!?br />   
      
  •      有的書是可以看了即用的,有的書是可以讓人后悔閱讀的,而有的書是讓那些還愿意慢下來閱讀,并從中取樂的。
       過去在這里那里無意間抒寫各種心事的文字,竟因了同樣的內(nèi)里可以歸納為“朝聞道,夕思禪”、“女人的一半是智慧”、“密云不雨”、“梨園花馨”和“小兵與歷史”五個部分??磿强醇?,看書是看人。
       羞愧,自己乏積累。慶幸,自己尚年輕。
  •     
      作者:董鼎山
      來源:美國《僑報周刊》
      
       少年時期我初學寫作,深深迷上了“漢園三詩人”何其芳、卞之琳、李廣田的著作,特別喜愛何其芳的《畫夢錄》,因為他的文章詞藻美麗、內(nèi)容詭秘,尤如深奧哲理,一時間形成一股特殊散文的風氣,學習寫作的青年都把《畫夢錄》當作聖經(jīng)一樣的熟讀,模仿何其芳作風。(卞之琳30年前訪美時常來我家相聚)。
        成年後我才發(fā)現(xiàn)那種空洞的所謂“抒情散文”,只不過是美麗詞藻的堆砌。1980年代,我開始返國探親,發(fā)現(xiàn)國內(nèi)文藝界已恢復這類作風,甚至《人民日報》文藝副刊也滿是堆砌美麗詞藻的空洞散文。我稱呼這些作者為“失敗的詩人”,曾寫過幾篇短文批評,收在1986年香港三聯(lián)書店出版的《西窗漫記》中。我覺得“散文”一詞也失去原意。真正言之有物的散文,不如稱之為“隨筆”,而任何隨筆應儘量少用形容詞與助動詞(所謂“虛詞”)是也。所幸的是後期何其芳著作也完全否定了他初期的文風。
        精粹的、言之有物的隨筆又往那裡去找呢?我手頭有兩部朱小棣作品,2009年的《閑書閑話》我已在去年一篇“看閑書,說閑話”中評論過,現(xiàn)在看到他的新作《地老天荒讀書閑》,我的讀後感不變,青年人性急,贈書之後,多度催我作評。此文延遲了一下,在這裡向朱先生致歉。我年老眼花,閱讀與寫作緩慢,不能立時放下其他去替他效勞。我的書房中未讀的報紙、雜誌、新書(中英文都有)堆積如山,常怕自己沒有餘下時間來完成。
        話歸正傳,《地老天荒讀書閑》與《閑書閑話》內(nèi)容相似,都是讀書後感,寫的是書與人(現(xiàn)代的,過去的)。作者的興趣既與我這作評者並行,所謂“書評”已無意義,我之喜愛此書無可諱言,任何愛讀書而討厭抒情散文者都應人手一冊。而他所讀過的書,如袁鷹的《風雲(yún)側(cè)記》,黃宗英的《上了年紀的禪思》,楊憲益的《銀翅集》,吳祖光的回憶錄《一輩子》等等,都是我所應讀而未讀的。為什麼?因為他們不是我的相識,便是我的知友。例如黃宗英,她與文化界知名、綽號“二哥”的馮亦代黃昏戀時,反而稱呼我為“鼎山大哥”,其實亦代無論在解放之前或後來當我回國探親之時都把我當作小弟一樣的照顧。讀者如認為這類瑣事有趣,便要讀讀朱小棣這本新書。
        寫到這里,我不禁想到見亦代最後一面時的感慨。好友李輝特地開了車讓我去看他。他躺在病床上向我凝視,我坐在床邊握了他手向他慰問,他不發(fā)一言,不能說話,突然間我看到他淚汪汪的,就知道他已認出了我。如此坐了一會兒,我就起身淒然告別,不久他就謝世。黃宗英當時不在,因她自己去了上海就醫(yī),我已好久沒有聽到她的情況了,記掛得很。
        《地老天荒讀書閑》提醒我應該趕讀此書中所提的各種書,可是我那裡還有時間?
         請恕老年人的唏噓。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