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10 出版社:薛曉源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0-10出版) 作者:薛曉源 頁數(shù):213
Tag標簽:無
前言
2006年春天,我考上范曾先生的博士研究生,宿愿實現(xiàn),曷勝欣喜。在拿到錄取通知書的那天晚上,先生勉勵我要勵志于學,并親手書寫《中庸》名言“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賜我。每當我看到這幅風神雋永的條幅,心中總是充滿了溫暖和感動。我在先生身邊侍讀四年,看先生寫字、畫畫,聽先生縱論古今學問,與先生和諸位學兄在碧水湖邊書房做詩鐘對聯(lián),沐浴在詩情畫意之中,徜徉于哲思睿智之境,仿佛進入海德格爾所吟詠的境界:“詩意的棲居”。期間陪同先生去南昌參觀八大山人故居,憑吊遺跡,睹物思人,令人神思渺渺;登廬山諸峰,聽先生暢談“天地大美”,恍然有悟;游白鹿洞書院,尋訪朱子蹤跡,觀看先生為書院書寫朱熹名詩:“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禮尊先哲,當世懿范,令人感動;奔赴河南鄭州,親觀炎黃二帝巨像落成,先生手書《炎黃賦》巨碑揭幕,聆聽千人吟唱《炎黃賦》,不禁心潮澎湃,感動不已;于南京玄武湖畔,聽先生述說睥睨古今的抱石皴的由來,大師風度如在眼前,不覺砰然心動;于南通先生故里,夜游濠河,聽先生言說晚清大詩人其先曾祖范伯子臨風賦詩,鐵肩擔道,心神往之。
內(nèi)容概要
本書系統(tǒng)梳理中外哲學、美學對“動”的理解與闡釋,運用現(xiàn)象學和解釋學的方法,對中國古代思想、詩歌、繪畫、書法等諸領域的“飛動”進行了呈現(xiàn)和展示:聽風——“動”的審美類型學研究之—,看云——“動”的審美類型學研究之二,觀水——“動”的審美類型學研究之三。這三種審美類型關(guān)注了《詩經(jīng)》、《楚辭》、賦、唐詩、宋詞中諸文獻對“動”的直接描述和間接闡釋,尤其關(guān)注“動”的基本價值類型——風、云、水等審美意象的呈現(xiàn)、再現(xiàn)與表現(xiàn)。心動——通過中國思想史四個著名場景的展現(xiàn),來展示“天人合一”的美學意境,飛白——研究中國書法藝術(shù)對“動”的理解與闡釋;飛天——研究中國繪畫藝術(shù)對“動”的理解與闡釋,一線穿空若有聲——研究范曾先生的繪畫藝術(shù)實踐。
作者簡介
薛曉源,1966年7月出生于江蘇省徐州市。北京大學哲學碩士。2004-2005年,在德國波恩大學做訪問學者。2006年考入南開大學文學院.師從范曾先生攻讀博士學位,2010年獲博士學位。現(xiàn)任中央編譯局研究員,中央編譯局中國現(xiàn)實問題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處處長、馬克思主義與現(xiàn)實雜志社副社長,被聘為中央編譯局高級職稱評審委員會委員、訪問學者導師、博士后導師;被中南財經(jīng)政法大學、鄭州大學聘任為兼職教授。在中央級報刊發(fā)表學術(shù)論文三十余篇,主編、策劃、出版學術(shù)圖書五百多種。
書籍目錄
導論——凝視飛動之美第一節(jié) 問題的緣起第二節(jié) 研究的現(xiàn)狀第三節(jié) 研究的方法第四節(jié) 研究的目標與創(chuàng)新第一章 聽風——“動”的審美類型學研究之一第一節(jié) 傾聽“十五國風”第二節(jié) 傾聽風之吟唱——宋玉《風賦》的現(xiàn)象學解釋第三節(jié) 春風與秋風——風的情感現(xiàn)象學分析第四節(jié) 風雅展示的現(xiàn)象學分析——散文《風從哪里來》賞析第二章 看云——“動”的審美類型學研究之二第一節(jié) 詩意呈現(xiàn)與象征——《詩經(jīng)》與《楚辭》對云的描述第二節(jié) 詩意表現(xiàn)與隱喻——賦體散文對云的贊美第三節(jié) 詩意拓展與喻志——陶淵明、李白、王維對云的吟詠第三章 觀水——“動”的審美類型學研究之三第一節(jié) 哲人觀水第二節(jié) 詩人觀水第三節(jié) 畫家觀水第四章 心動——“天人合一”的美學解釋第一節(jié) 心搖——“天人合一”的審美路徑第二節(jié) 心寂:在動靜之間——“天人合一”竟境的瞬間生成第三節(jié) 心動——“天人合一”與審美對象世界的建構(gòu)第四節(jié) 心觀——“天人合一”與詩意世界的建構(gòu)第五章 飛白——中國書法藝術(shù)對“動”的理解與闡釋第一節(jié) 飛白書的由來及其影響第二節(jié) 飛白書的特點及其魅力第三節(jié) 飛白書的境界——暢游在“飛”與“白”之間第四節(jié) 以飛白書入畫第五節(jié) 飛白書的式微第六節(jié) 飛白書的現(xiàn)象學解釋第六章 飛天——中國繪畫藝術(shù)對“動”的理解與闡釋第一節(jié) 飛天——建構(gòu)一個飛動的世界第二節(jié) 飛天——展示一個千姿百態(tài)的舞的世界第七章 “一線穿空若有聲”——范曾先生繪畫藝術(shù)管窺第一節(jié) 建構(gòu)有“意味”的線條第二節(jié) 描繪動相第三節(jié) 氣韻生動第四節(jié) 傳神阿睹——“精神”的現(xiàn)象學分析第五節(jié) 畫境彰顯形上學追求參考文獻
章節(jié)摘錄
插圖:“風”作為先民最原初的感受和審美意象,鐫刻在千古流芳的《詩經(jīng)》之中?!笆鍑L”是《詩經(jīng)》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先民歡喜、憤怒、悲哀、快樂的活的精神“化石”。在遠古,詩歌、舞蹈、音樂三者是密不可分的。鄭振鐸等大多數(shù)學者考證認為,《詩經(jīng)》中“十五國風”的“風”和音樂有關(guān),“風”就是曲調(diào)。鄭振鐸說:“詩都是可歌的;其所謂‘風’、‘雅’、‘頌’完全是音樂上的分別。鄭樵說:‘樂以詩為本,詩以聲為用,八音六律為之羽翼耳。仲尼編詩,為燕享祀之時用以歌,而非用以說義也。’(《通志樂略》)又說:‘仲尼……列十五國風以明風之士之音不同,分大小二雅以明朝廷之音有聞,陳《周》、《魯》、《商》三頌所以侑祭也……一風’是民謠,‘頌’是劇本或跳舞樂。”十五諸侯國因為地理疆域不同、氣候面貌各殊,文化審美習慣不同,因此,形成了審美風格差異的“十五國風”?!兜乩碇尽吩疲骸懊裼袆?cè)峋徏?,音聲不同,系水土之風氣,故謂之風。好惡、取舍、動靜,隨君上之情欲,故謂之俗?!眳枪蛹驹^周樂于魯,欣喜之余,對周樂以及新樂的十五國風風格類型、氣象差異發(fā)表自己的評論和看法,成為后世研究《詩經(jīng)》最為重要的參照系和價值尺度。
媒體關(guān)注與評論
本書從美學類型學的視野洞開全篇,援引現(xiàn)代西方現(xiàn)象學和解釋學的方法原理,凝練出“動”這一中國藝術(shù)理論和表現(xiàn)形式的核心范疇,分別以“聽風”、“看云”、“觀水”、“心動”、“飛白”、“飛天”、“有意味線條”之視角,攝義理于斑駁眾藝之高鑒,融新說于混沌雜陳之尖端,“凝視”中國藝術(shù)的“飛動之美”?! 袊鴤惱韺W會會長、清華大學哲學系主任 萬俊人教授本書是一篇極具創(chuàng)新價值的博士論文,首先是選題新,“動”作為中國傳統(tǒng)審美的維度,相關(guān)研究成果稀少,作者以此為題,現(xiàn)出學術(shù)敏感性;其次,方法新,作者有良好的西學功底,諳熟各種方法論,此文所運用的價值類型學方法為藝術(shù)學界所罕用;第三,論文的創(chuàng)新性結(jié)論令人矚目,尤其是提煉的七種審美類型,更是發(fā)前人之所未發(fā),是中國美學史上的重要創(chuàng)見?! 袊鴩耶嬙焊痹洪L 張曉凌研究員
編輯推薦
《飛動之美:中國文化對"動勢美"的理解與闡釋》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