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12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 作者:李河 編 頁數:338 字數:312000 譯者:安延明
Tag標簽:無
前言
狄爾泰(Wilhelm Dilthey)是德國哲學家、歷史學家、心理學家和文學批評家。他于1833年出生于德國萊茵河畔的彼布里希城,1852年進入海德堡大學,次年轉人柏林大學,1864年在柏林大學獲得哲學博士學位,1867年應聘任教于瑞士巴塞爾大學。1882年,他繼洛采以后,接任柏林大學黑格爾教席,并且在此位置上一直工作到1911年去世為止。狄爾泰的一生工作目標是將康德的主要處理人類知性認知的“純粹理性批判”擴展為處理人類體驗的全部領域的“歷史理性批判”,將知識論的主體由單純的人類知性擴展為人類知性、感情和意志的系統整體。他認為,自然科學的首要任務是依據各種規(guī)律去說明自然,精神科學的核心任務則是由前述整體出發(fā)去理解社會-歷史世界。研究該整體的具體學科就是他所謂的“描述的和分析的心理學”,這個整體的理解對象就是人類和人類生活。為了建立和論證這一哲學綱領,他深入研究了西方,特別是德國的思想史以及諸多精神科學門類,寫下了大量著作。其德文《全集》現已出至26卷。這些著作有的直接處理上述綱領本身,有的間接涉及該綱領,同時又具有獨立的學術意義。例如,他的《青年黑格爾》為國際黑格爾研究開啟了一個全新的視角。他關于歌德、荷爾德林等人的諸多評論深刻影響了西方20世紀的文學和美學理論。他對于施萊爾馬赫以及解釋學史的研究重新喚起人們對于施萊爾馬赫的興趣,甚至復活了一門幾乎了無生氣的古老學科。特別是,他對于理解和解釋問題的研究和論述直接影響了海德格爾、伽達默爾、哈貝馬斯和利科等,并且通過他們使解釋學問題成為當代學術界的關注重點之一。
內容概要
《精神科學中歷史世界的建構》(1911)是狄爾泰后期最重要的著作,也是解釋學史上最有影響的文獻之一。在此,伙爾泰以一種特殊的方式區(qū)分開自然科學和精神科學,考察了歐洲,特別是德國思想史上建構精神科學系統的努力。在此基礎上,他深入探討了知性認知在精神科學中的運用問題、精神科學的普遍有效性問題、精神科學中的歷史學與諸系統學科之間的關系問題等。同時,他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概念,特別是作為社會-歷史理解之對象的"生活的客觀物"概念,作為精神世界之創(chuàng)造者的"生產關聯體"概念等。
作者簡介
作者:(德) 狄爾泰 (Dilthey.W.) .
書籍目錄
第一部 關于精神科學基礎的研究 第一份研究報告 心理結構關聯體 ?、瘢蝿?、方法以及奠基工作概況 1.任務 2.知識論的任務 3.基本方法 4.描述知識起源過程的出發(fā)點 5.描述在基礎系統中的位置 ?、颍P于描述活動的準備性概念 1.心理結構 2.對心理結構的體認 3.結構單元 4.結構關聯體 5.結構關系的種類 第二份研究報告 知識的結構關聯體 Ⅰ.客體體認 1.客體體認的界定 2.體驗與心理對象的關系 3.直觀與感性客體的關系 4.對于體認的體驗的結構 5.作為結構統一體的各種對于體認的體驗及其內在關系 ?、颍腕w擁有 1.情感 1)界定關于情感的體驗 2)情感體驗中的態(tài)度的一般性質 3)對 于情感的體驗的結構整體 4)各種情感之間的結構關系 5)有別于客體體認系統和意志系統的情感關系系統 補充:情感的結構關聯體的內在目的性完成于客體系統之中 2.意志 第一斷篇 1)意志體驗的界定 2)對意志的分析 第二斷篇 1)意志的客體體認基礎和情感基礎 2)意志與情感的區(qū)別 3)意志態(tài)度的結構統一體 4)結構整體在體驗中的層次以及各種體驗之間的關系 5)意志態(tài)度中的體驗系統 第三份研究報告 精神科學的界定(第三草稿)第二部 精神科學中歷史世界的建構 Ⅰ.精神科學的界定?、颍匀豢茖W建構與精神科學建構的區(qū)別歷史的準備 Ⅲ.關于精神科學系統的一般論題 第一部分:客體體認 第二部分:精神科學的結構 第一章 生活/生命與精神科學 第二章 各種展現精神世界的工作方式 第三章 生活的客觀物 第四章 作為生產關聯體的精神世界 第三部 精神科學中歷史世界的建構續(xù)篇計劃 歷史理性批判草稿 第一部分:體驗、表現和理解 I.體驗與自傳 1.歷史理性批判的任務 2.覺識、實在性:時間 3.生活關聯體 4.自傳 5.對第三節(jié) 的補充:生活關聯體 ?、颍畬τ谒思捌渖钫宫F的理解 1.生活展現 2.理解的基本形式 3.客觀精神與基本理解 4.理解的高級形式 5.轉移、再創(chuàng)造、再體驗 6.闡釋或解釋 附錄 1.對音樂的理解 2.體驗與理解 3.理解的方法 4.理解的界限 ?、螅罘懂牎 ?.生活/生命 2.體驗 3.在理解中被體認到的綿延 4.意義 5.意義與結構 6.意義、意蘊、價值 7.價值 8.整體與部分 9.發(fā)展、本質以及其他范疇 Ⅳ.傳記 1.傳記的科學性 2.作為藝術品的傳記 第二部分:關于普遍史關聯體的知性認知 導論 1.歷史 2.新的任務 精神科學中歷史世界的建構續(xù)篇第一草案 1.基本關系:歷史構成物的結構 2.各種歷史關聯體的結構 3.歷史陳述的主體 4.作為具體歷史主體的種族和民族等 5.文化系統 6.經濟生活 7.法律系統及其在共同體中的組織 8.社會的勾連 9.習慣、禮俗倫常、生活理想 10.宗教及其組織 11.藝術 12.科學 13.世界觀與哲學 14.國家中的組織系統 15.作為力量、文化等因素之載體的國家 16.人類與普遍史 17.體系的本質。本書的目的 精神科學中歷史世界的建構續(xù)篇第二草案 1.歷史問題 ……第四部 附錄德、英、中譯名對照中、德、英譯名對照索引
章節(jié)摘錄
這就是思想之所以能夠影響一切生活態(tài)度的原因。雖然這種影響一再受到來自生動的感情和親切的直觀的抵抗,但是它最終會取得勝利。因為它起自于一種內在的必然性,即在感官知覺、欲望和情感的時斷時續(xù)的變化中找到某種穩(wěn)定物,并且據此為人們提供一種恒定的、統一的生活方向。這種工作完成于科學思想的所有形式中。歸根結底,哲學的功能就在于,通過集合、概括、證明等活動完成對于生活的科學反思。因此,思想在與生活的聯系中獲得了一種明確的功能。生活在其平靜的流淌中,持續(xù)不斷地創(chuàng)造出各種實在。它的許多殘留物就儲存在我們的自我那渺小的岸沿。同樣的過程也使我們可以在自己的情感和欲念生活中享受各種價值——感官的、宗教的和藝術的生活價值。從需要和滿足需要的手段之間的不斷變動的關系中,產生出設定目的這一過程。各種目的系統形成了,它們滲透進整個社會,包裹和制約著它的每一個成員——律法、條令和宗教訓誡等都是一些制約著個體的強制性力量。思想的工作就是要體認意識之中的那些生活實在之間的關系,就是要從呈現在清晰的意識之中的那些特殊、偶然和給定的事實出發(fā),走向包含于它們之中的必然、普遍的關聯體。思想只能強化我們的認識生活實在的能量。一種內在的必然性使它注定要觸及被體驗物和被給定物。哲學只是一種從事認識的最高努力:它是對于各種意識形式的意識,是一種有關一切知識的知識。歸根結底,它要將各種形式和規(guī)則對于思想的限制方式,將那種把思想和給定物聯系一道的內在必然性,當做自己的問題。這就是哲學自我反思的最后和最高階段。
編輯推薦
《精神科學中歷史世界的建構》:狄爾泰是德國哲學家、歷史學家、心理學家和文學批評家。他一生致力于將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擴展為“歷史理性批判”,將對于知識主體的研究從知性擴展到知性、感情和意志的整本。他認為,自然科學的任務是依據各種規(guī)律去說明自然,精神科學的,任務則是借助上述整體去理解人類和人類生活。關于該整體的學科就是“描述的和分析的心理學”,該學科的理解對象就是認識者自身、他人和社會-歷史世界。他關于歷史意識和歷史理解的理論直接引發(fā)出海德格爾和伽達默爾等人的工作,并且通過他們使理解和解釋問題成了當代學術界的關注焦點之一。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