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編中國文學批評發(fā)展史

出版時間:2010-5  出版社:袁濟喜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0-05出版)  作者:袁濟喜  頁數(shù):383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打破以往中國文學批評史的靜觀模式,側重從整個發(fā)展史的角度未闡述中國文學批評史,注重文學批評與思想史、哲學、美學等相鄰人文學科的聯(lián)系,并從學術史的整理與論述層面,闡明了古代文論與現(xiàn)代文論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 〉诙媾c時俱進,密切追蹤當下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學科進展,修訂了部分章節(jié),對上一版論述較為簡略的文學理論作了補充,同時還修正和改進了一些理論觀點和認識結論,因而體例更完備,內容更豐富?! ∪珪斅苑置?,語言簡約凝練,非常適合實際的講授和學習。

作者簡介

袁濟喜,1956年生,上海人,1978-1982年就讀于中國人民大學中文系本科,1985年畢業(yè)于該系中國文學批評史專業(yè),獲文學碩士學位。曾赴日本九州大學訪學,1994年被選為北京市第一批新世紀人文社科理論“百人工程”的成員,首批獲得該工程的項目資助,兩次被中國人民大學推選為教育部跨世紀人才與教育部第三屆青年教師獎候選人?,F(xiàn)為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孔子研究院學術委員,北京大學美學與美育研究中心客座教授,西南大學特聘教授,中國《文心雕龍》學會副會長,中華美學會常務理事,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常務理事等。從事中國古代文學批評與魏晉南北朝文學研究,代表性學術著作為《六朝美學》、《中國古代文論精神》、《魏晉南北朝思想對話與文藝批評》等,主撰的《六朝清音》獲第五屆國家圖書獎。

書籍目錄

第一編 先秦文學批評緒說第1章 禮樂文明與先秦文論第一節(jié) 禮樂文明的形成禮樂文明的核心是對人性教化的升華禮樂文明是種綜合型的文明體系禮樂文明與宗法制度禮樂文明與人格道德教育第二節(jié) 禮樂文明與文學觀念禮樂文明對文學批評的影響詩樂舞的分離與文學觀念的進化“文”的觀念解析中國古代文論的文化精神第2章 儒家文論第一節(jié) 孔子的文學思想孔子的憂道思想與人格精神“興觀群怨”說“中和為美”的批評標準第二節(jié) 孟子的文論士的獨立人格精神和文化批判職責強調人格的自我完善與自我尊貴人格本體的審美學說“以意逆志”的詩學闡釋觀念“知言養(yǎng)氣”說“知人論世”論第三節(jié) 荀子的文論“性惡論”“養(yǎng)情說”原道、征圣、宗經(jīng)三位一體“樂合同,禮別異第四節(jié) 《周易》與文論論陰陽之和與藝術辯證法論意蘊與形象論“神感”第3章 道家文論第一節(jié) 老子與文學批評對禮樂文明的批評與反思“有無相生”與文藝批評“美言不信”與批評方法第二節(jié) 莊子與文學批評以自然天真為美“逍遙游”與人格自由虛靜與物化言意之辨與文藝關系第4章 墨家與法家的文藝觀第一節(jié) 墨子的“非樂”觀“非樂”觀“民本”思想“功利主義”文藝觀第二節(jié) 韓非的文藝觀“以法為教”及“以吏為師”否定儒家的教化論專制統(tǒng)治者并不否定歌功頌德第5章 《呂氏春秋》與先秦文學批評的融會第一節(jié) 貴生重己的審美主體論強調“全性之道”“入本”思想“適性”、“貴生”、“重己”的審美主體論第二節(jié) 論音樂的“和”與“適“聲出于和,和出于適”的命題從音樂起源的角度談“和”“適”作為審美過程中的心境設定“心必和平然后樂”與主體論“音亦有適”與客體論“衷也者適也,以適聽適則和”與審美主客體的合第二編 兩漢文學批評緒說第6章 漢代儒家文論第一節(jié) 《樂記》的文藝觀音樂對人格境界的激勵。尚雅貶俗的審美觀“審樂而知政”的音樂功用論“樂內禮外”說第二節(jié) 《毛詩序》的詩學觀情志融合的審美觀念“六義說”“美刺”并舉的功用觀“美刺”通過比興而展現(xiàn)“主文而譎諫”的諷諫論第三節(jié) 漢代辭賦理論揚雄的辭賦論對荀子原道、征圣、宗經(jīng)文學主張的弘揚以天道為本,以神心為用“詩人之賦麗以則,辭人之賦麗以淫”班固的辭賦論班固對屈原《離騷》的批評班固對司馬遷《史記》的評價圍繞《離騷》公案的爭論第7章 漢代融會儒道的文論第一節(jié) 《淮南子》與文論以道為貴的文藝觀以自然之道為美融合儒道的禮樂自然論倡言“無聲之樂”第二節(jié) 司馬遷的文論人生遭際與“發(fā)憤著書”接受道家情性自然觀念信仰孔子的精神人格“發(fā)憤著書”與寫作實踐“發(fā)憤著書”思想的后世承傳司馬遷的人文意識和實錄精神依據(jù)自己的人生體驗來評價屈原和《離騷》第三節(jié) 王充的文學批評倡真誠,講實美疾虛妄,斥夸飾反對復古,提倡獨創(chuàng)第三編 魏晉南北朝文學批評緒說第8章 文學批評的興盛與風采第一節(jié) 人生活動與文學批評人生遭際與文學創(chuàng)作生命體驗與文藝批評士人悲劇與審美超越寄情山水與主體建構第二節(jié) 玄學精神與文學批評王弼對精神本體的闡發(fā)王弼對自然之道的闡發(fā)王弼對情性論的闡釋王弼的“言意”理論郭象的“玄冥獨化論”郭象對名教與自然的調和第三節(jié) 佛學與文學批評佛學對士大夫主體詩性精神的陶冶佛教精神論對文藝批評重神觀念的影響第9章 魏晉文論的自覺第一節(jié) 曹丕《典論·論文》與“文氣說”“文氣說”與文學風格論“文氣說”與文學批評論曹丕的作家論與文體論曹丕的文學價值觀第二節(jié) 嵇康的人生哲學與文藝批評《聲無哀樂論》——融合儒道的音樂美學觀《養(yǎng)生論》——人生境界與藝術境界的天合《琴賦》與《廣陵散》——樂境與理想第三節(jié) 陸機《文賦》與文論文學構思論論“意不稱物,文不逮意”“詩緣情而綺靡”的審美價值觀論文藝的“應、和、悲、雅、艷”“應感之會”與靈感第四節(jié) 葛洪的文論從重視人的主體價值角度重估文學的價值在文章表達情志的觀念之上倡言文學進化第10章 劉勰與《文心雕龍》第一節(jié) 劉勰的精神世界與《文心雕龍》劉勰的身世經(jīng)歷和精神世界劉勰思想兼融儒道玄佛劉勰對王弼舉本統(tǒng)末方法的借鑒第二節(jié) “原道”與“自然”合一的文學觀“原道”與“自然”相合的文學觀劉勰推崇文藝的情感教化力量情采相符,文質彬彬的文學審美理想第三節(jié) 文學理論的分層研究劉勰的“神思說”與“物感”、“比興”、“夸飾”、“熔裁”等相關范疇劉勰的文學風格論劉勰的文學鑒賞論劉勰的文體論第11章 鐘嶸《詩品》的詩學觀第一節(jié) 歷史意識與詩歌批評《詩品》的歷史意識與憂患精神《詩品》的源流批評方法論《詩品》以品鑒為中心的批評論第二節(jié) “物感說”與“世情說”鐘嶸對“物感說”的繼承和闡揚“干之以風力,潤之以丹彩”——鐘嶸的詩歌審美理想鐘嶸“以悲為美”的審美觀念第三節(jié) “三義說”與“滋味說”“三義說”與五言詩的創(chuàng)作以味論詩的“滋味說”第四節(jié) “自然英旨”的詩評標準反對過分用典的“直尋”說反對雕飾聲律的“真美”觀第12章 南朝文學觀的多元交融第一節(jié) 摯虞與裴子野的文論“文章者,所以宣上下之象,明人倫之敘”——摯虞的《文章流別論》“勸美懲惡,王化本焉”——裴子野的《雕蟲論》第二節(jié) 、梁代皇族蕭氏兄弟與蕭子顯的文學觀“立身先須謹慎,文章且須放蕩”——蕭綱的文學觀“至如文者,惟須綺觳紛披,宮徵靡曼,唇吻道會,精靈蕩搖”——蕭繹的文學觀“事出于深思,義歸乎翰藻”——蕭統(tǒng)的文學觀“文章者,蓋情性之風標,神明之律呂”——蕭子顯的文學觀……第13章 北朝的歷史第四編 隋唐文學批評第14章 隋代至盛唐的文學批評第15章 中晚唐詩學批評第16章 韓愈與柳宗元的古文理論第五編 宋金元文學批評第17章 北宋文學批評第18章 南宋文學批評第19章 兩宋的詞論第20章 金元文學批評第六編 明清文學批評第21章 明代格調與性靈派文論第22章 明代的戲曲與小說批評第23章 王夫之與明末清初文論第24章 清代前期至中期的詩學第25章 桐城派古文理論第26章 清代的詞論第27章 清代小說戲曲批評第七編 近現(xiàn)代文學批評第28章 近現(xiàn)代文學批評的興起第29章 近現(xiàn)代文學批評的代表學說教學大綱主要參考文獻第一版后記第二版后記作者簡介

章節(jié)摘錄

它匯集了道德人性、風俗禮儀、宗教意識、典章制度、政治思想等諸多因素。這種綜合型的文明體系,源于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形成的生存方式以及思維方式,它是主體所造就的文明體系,同時,一旦形成,又會對中國古代文明產生巨大的反作用。文學批評作為人類文化的一部分,受制于這個體系,同時又因自己創(chuàng)造的成果,豐富了這個總體文明體系,二者呈現(xiàn)出互動的態(tài)勢。中國是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的人類最早的起源地之一。從目前考古學上發(fā)現(xiàn)的中國猿人的一系列遺址上,可以找到令人信服的證據(jù)。不過從文化人類學上可以直接回溯的,是距今五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遺跡。它比較全面地展示了中華民族在母系氏族時期的生存環(huán)境和生產方式,以及與之相副的原始文化形態(tài)。從今天發(fā)掘所見的這一帶的遺跡,可以明顯地看到我們的先民依托黃河各大支流,在四季分明的黃土地上從事采集、漁獵,爾后進入了農耕生產方式,以獲取生活所需要的衣食住行資料。大約在公元前五千多年時,中華民族由于畜牧業(yè)和手工業(yè)的發(fā)展,以及男子在生產中地位的普遍加強,促成原始公社組織由母系氏族社會轉變?yōu)楦赶凳献迳鐣螒B(tài)。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國氏族社會向階級社會邁進過程中,血緣因素成為一以貫之的紐帶。它非但沒有如西方古希臘那樣,被城邦文明所取代,反而是在新的社會生活體系中獲得衍生與發(fā)展。在父系氏族社會時期,父家長支配著家族成員。父家長死后,他的權力與財產又主要由男性后代們來繼承,而一代代父家長的權威在其死后仍然使人敬畏。子孫們幻想得到亡靈的保護,于是又產生了對男性祖先的崇拜,以及隨之而來的種種祭祀祖先的禮儀,后來在夏商周時代日益完備的血緣宗法觀念和制度,在父系氏族社會后期就產生了。到了繼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朝之后興起的殷商社會,宗法組織與道德體系更趨成熟。商朝在其六百多年的統(tǒng)治時期,經(jīng)濟與文化都很發(fā)達,統(tǒng)治者所依賴的,正是這種脫胎于氏族社會的宗法制度與觀念體系。周代統(tǒng)治者在繼承商代宗法制的基礎之上,進一步完善了宗法制度。周王在宗族上是天下的大宗,在政治上是全國的共主,諸侯對周王來說是小宗,但在所封國內又處于宗主的地位,享有統(tǒng)治所封國內的疆土與臣民的權力,卿大夫的情況又照此辦理。這樣便把宗族上大宗小宗的關系緊密地組成一個金字塔似的等級結構。維系這個結構的核心便是嫡長子繼承制。嫡長子繼承制包括父權和兄權兩個方面。孝道是為父權服務的,而悌道則是為兄權服務的。由于父子之間有著血緣親屬的關系,“親親、尊尊”觀念也就自然而然地產生了。宗法制度又與禮樂制度天然地相結合,后者是前者的自然延伸。具體說來,“禮”是通過一系列典章儀式將建立在血緣親疏基礎之上的身份等級確定下來,以區(qū)別人與人之間的貴賤秩序,“樂”則是緣飾這種禮儀的器具,是從人的內心的凈化與洗禮來確立對禮的服從,所以后來的儒家素有“樂合同,禮別異”的說法。從社會結構的穩(wěn)定來說,禮是用來區(qū)別不同等級之人的,但正如著名學者杜國庠先生所指出的,過于森嚴的等級反而易于使社會內部的人產生離心力,于是樂就承擔了調和不同等級與身份的人與人之間感情的任務①,而其倫理基礎不是別的,恰恰就是從遠古社會中延續(xù)下來、沒有如古代希臘社會那樣被斬斷的血緣宗法與親情觀念。

后記

這本教材是在本人多年從事中國文學批評史教學與研究的基礎上寫成的。同時,也充分吸納了迄今為止關于中國文學批評史的學術成就,以提升本書的水準。多年來,中國人民大學在中國文學批評史領域的學術成就與特點一直受到矚目。本人深受業(yè)師蔡鐘翔諸位先生的影響,他們擅長文獻和思辨有機結合的學術風格使我受益匪淺,本書也一直力圖體現(xiàn)出中國人民大學治中國文學批評史的這一特點。至于做得怎樣,有待各方面的批評指正。本書力圖突出這幾個方面的特色:第一,側重從整個發(fā)展史的角度來敘述中國文學批評史,因而在階段劃分、人物與典籍的詳略處理上都遵循這一原則。第二,中.國文學批評史的研究在堅持自身學科定位的同時,也越來越呈現(xiàn)出多學科融合的趨勢,因此,本書在立足于中國文學批評自身教學的同時,也注意它與思想史、哲學史以及美學史等相鄰人文學科的聯(lián)系,以使學生通過這門功課的學習,獲得人文方面的綜合提升,領略國學精神的博厚深邃。第三,對于以往中國文學批評史關注不夠的人物及學說,也盡量加以論述,比如庾信的文論、近代林語堂的文學批評等。本書承蒙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的陳澤春、李顏等同志的關心與督促得以完成,井玉貴博士也為本書編校出力不少,在此深表謝忱。何莊博士承擔了兩宋詞論、明代戲曲理論、清代詞論與部分小說理論的撰寫工作。周泉根、胡海、張明、陳建農、何世劍等博士幫助提供資料,校核文稿,參與了本書的寫作工作。其他學生,也從不同方面予以協(xié)助。師生之誼,令我感懷。

編輯推薦

《新編中國文學批評發(fā)展史(第2版)》:21世紀中國語言文學通用教材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新編中國文學批評發(fā)展史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2條)

 
 

  •   挺好的啊。你還讓我說什么?但是說實話有點貴
  •   人文氣息濃,一看就懂,不晦澀,適合初學者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