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4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作者:金岳霖 頁數(shù):698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金岳霖是中國哲學知識淪研究領(lǐng)域的開拓者。本書圍繞“以經(jīng)驗之所得還治經(jīng)驗”這一主旨,自覺地將邏輯分析方法嚴格而系統(tǒng)地運用于哲學研究,特別注重思想的清晰性和論證性,系統(tǒng)地論述了知識的來源、知識的形成以及知識的可靠性、衡量真假的標準等問題。彌補了中國知識論不發(fā)達的缺陷,改變了中國傳統(tǒng)哲學文本的寫作模式。
作者簡介
金岳霖(1895-1984),字龍蓀。著名的哲學家、邏輯學家。1911年入北京清華學堂,1914年畢業(yè),官費留學美國,先后在賓夕法尼業(yè)大學、哥倫比難大學學習,1920年獲哥倫比皿大學政治學博士學位。后在英、德、法等國留學和從事研究工作,1925年回國。1926年任清華大學教授,后創(chuàng)辦哲學系,任哲學系教授、系主任??箲?zhàn)時期,任西南聯(lián)大哲學系教授。1946年回北平,歷任清華大學哲學系教授、系主任、文學院院長。1952年院系調(diào)整后任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系主任。1956年起,歷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學部委員,哲學所(后更名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研究員、副所長,中國邏輯學會會長等職。
金岳霖教授長期腹事哲學、邏輯學教學和研究,學術(shù)造詣很深,是最早把西方現(xiàn)代邏輯系統(tǒng)
介紹到中國來的邏輯學家之一。他把西方哲學和中國哲學相結(jié)合,建立了自己獨特的哲學體系,培養(yǎng)了許多邏輯學和哲學學者。著有《邏輯》、《論道》、《知識論》等。
書籍目錄
導言 Ⅰ.知識論是甚么 Ⅱ.知識論與別的學問底分別 Ⅲ.本書所要陳述的知識論 第一章 知識論底出發(fā)方式 Ⅰ.從甚么地方論起 Ⅱ.直接或間接地由官覺出發(fā) Ⅲ.從甚么原則出發(fā) Ⅳ.此出發(fā)方式缺點之一:不能得非唯主的共同 Ⅴ.此出發(fā)方式缺點之二:對外物底看法 第二章 本書出發(fā)方式底理由 Ⅰ.對上章 出發(fā)方式底批評 Ⅱ.知識論者底要求 Ⅲ.被知的底實在感底分析及滿足此感底理論上的條件 Ⅳ.本書底出發(fā)方式 第三章 所與或知識底材料 Ⅰ.正覺底分析 Ⅱ.客觀底解釋 Ⅲ.內(nèi)在外在關(guān)系(關(guān)系總論在后) Ⅳ.官覺 Ⅴ.校對 第四章 收容與應(yīng)付底工具 Ⅰ.所與底收容或應(yīng)付 Ⅱ.習慣 Ⅲ.記憶 Ⅳ.想象 Ⅴ.意志與注意 Ⅵ.相信與歸納 Ⅶ.語言 Ⅷ.抽象 第五章 認識 Ⅰ.官能與認識 Ⅱ.所與底分別 Ⅲ.關(guān)系 Ⅳ.性質(zhì) Ⅴ.個體底綿延 Ⅵ.官覺與認識底社會性 第六章 思想 Ⅰ.心 Ⅱ.思想 Ⅲ.想象 Ⅳ.思想底相聯(lián) Ⅴ.思議 Ⅵ.思議底結(jié)構(gòu) 第七章 摹狀與規(guī)律 Ⅰ.摹狀成分 Ⅱ.規(guī)律成分 Ⅲ.規(guī)律與摹狀不能分離 Ⅳ.治變 Ⅴ.先天先驗 Ⅵ.邏輯 第八章 接受總則 Ⅰ.休謨底問題與歸納原則 Ⅱ.歸納原則與秩序 Ⅲ.歸納原則與時間 Ⅳ.歸納原則底永真 Ⅴ.歸納原則是接受總則 Ⅵ.秩序問題 第九章 自然 Ⅰ.呈現(xiàn)與本然的現(xiàn)實 Ⅱ.本然與自然 Ⅲ.自然與經(jīng)驗 Ⅳ.自然律 Ⅴ.自然界底種種 第十章 時空 Ⅰ.本然的時空 Ⅱ.自然時空底架子與川流或居據(jù) Ⅲ.關(guān)于時間的種種 Ⅳ.關(guān)于空間的種種 Ⅴ.時空意念 第十一章 性質(zhì)、關(guān)系、東西、事體、變、動 Ⅰ.性質(zhì) Ⅱ.關(guān)系 Ⅲ.東西 Ⅳ.事體 Ⅴ.變 Ⅵ.動 Ⅶ.本章 所論的接受方式 第十二章 因果 Ⅰ.區(qū)別幾句關(guān)于因果的話 Ⅱ.因果的居間問題及空間問題 Ⅲ.因果間底時間問題 Ⅳ.因果底背景問題 Ⅴ.因果間底必然問題 第十三章 度量 Ⅰ.度量問題 Ⅱ.時空底度量 Ⅲ.質(zhì)量問題 Ⅳ.度量底精確問題 Ⅴ.約俗學說底理論 第十四章 事實 Ⅰ.自然與事實 Ⅱ.事實與東西和事體 Ⅲ.事實與普遍 Ⅳ.事實與正負 Ⅴ.事實與將來 Ⅵ.事實與知識 Ⅶ.事實與理論 第十五章 語言 Ⅰ.字 Ⅱ.字底蘊藏 Ⅲ.語言文字文法 Ⅳ.翻譯 Ⅴ.思想與語言 第十六章 命題、證實和證明 Ⅰ.導言 Ⅱ.事實、語言和命題 Ⅲ.命題與判斷 Ⅳ.命題底證實 Ⅴ.命題底證明 第十七章 真假 Ⅰ.不同的真假說 Ⅱ.真假學說所要注意點 Ⅲ.符合是真假底定義 Ⅳ.符合底標準 Ⅴ.符合感底時空性和超時空化性 Ⅵ.知識底進步和真理底完成
章節(jié)摘錄
知識論不教人以求知底方法,也不訓練學它的人如何去求知;它也許和別的學問一樣,有它底特別的技藝,得到此技藝的人也許有一種特別的技能;但是,除在這學問范圍之內(nèi)有所發(fā)現(xiàn)外,研究它的人沒有別的創(chuàng)作,更不至于有任何實行問題。3.以真為目標的學問。有些學問是以真為目標的。這里是說以真為目標。研究這些學問的人,也許要利用“通”作為他們底工具,可是,雖然如此,而通仍不是這類學問底目標。哲學以通為目標,雖有時利用真以為工具,而真仍不是哲學底目標,這在研究歷程中是常常碰見的現(xiàn)象。在哲學,假如有兩學說都可通,其中之一已經(jīng)證明其為真,我們?nèi)∑湔嬲?,這就是以真為選擇底工具。在科學,假如有兩學說都可以解釋某現(xiàn)象,其中之一與別的原則定理等相通,我們?nèi)∑渫ㄕ?,這就是以通為選擇底工具。無論所用底工具為如何,只要目標是真,學問就屬于這一類。這一類的學問可以分為兩大種。一種所求的是普遍的真,一種所求的是特殊的真,前者我們稱為科學,后者我們稱為記載學。大多數(shù)的學問似乎屬于這一類。以下兩段討論知識論與記載學及與科學底分別。B.知識論與記載學底分別1.記載學以已往的事實為對象。歷史兩字很麻煩。有時指事實上的歷史,有時指寫出來的歷史。有時上下文可以把這名詞表示清楚,有時混亂起來。本條所謂歷史是前一用法的歷史。記載學所研究底對象是這一用法的歷史,這就是說它底對象是已往的事實。記載學也有史,研究記載學底史的人以記載學為對象,果然如此,是對象的記載學也是已往的事實。記載學底目標是特殊的真,它底對象是已往的事實,它底工具或材料大致說來約有以下四項:(一)古物,(二)記載,(三)其他學問底利用,(四)理論。前二者為材料,后二者為工具。記載學底內(nèi)容照映它底對象,照映愈切,接近目標底程度也愈高。照此說法,記載學底目標為特殊的真。這里所謂特殊是相對于普遍而言。特殊與普遍底意義及其分別以后會提出討論?,F(xiàn)在只表示一時代一地域底普通情形不是本書所謂普遍的。前清有一普通情形,男子有發(fā)辮;春秋時候也許有一普通情形,男子穿裙子;歐美現(xiàn)在有一普通情形,男子打領(lǐng)帶;這些都不是本書所謂普遍的。
編輯推薦
《知識論》:中國哲學家都是不同程度的蘇格拉底。其所以如此,因為道德、政治、反思的思想、知識都統(tǒng)一于一個哲學家之身;知識和德性在他身上統(tǒng)一而不可分。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