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與漢學

出版時間:2010-3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作者:桑兵  頁數(shù):292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近代中國學術界名家輩出,形成宋以來學術發(fā)展的又一高峰。究其原因,涌現(xiàn)大量史料,承襲清學余蔭,溝通域外漢學,當在首要之列。治學須知大勢,近代國際漢學界對中國認識的深化和中國學者掌握西學外語程度的增強,使得彼此得以溝通,漸成一有機整體。通過描述分析中外學界的交往關系,可以顯現(xiàn)學術發(fā)展的狀況趨勢,并把握個人及流派在其中所處的時空位置,進而探尋新世紀中國學術發(fā)展的正途大道。

作者簡介

桑兵,河北威縣人,歷史學博士。中山大學近代中國研究中心主任、孫中山研究所所長,廣東省珠江學者特聘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委員。專著有《晚清學堂學生與社會變遷》、《清末新知識界的社團與活動》、  《孫中山的活動與思想》、  《晚清民國的國學研究》、  《庚子勤王與晚清政局》、  《晚清民國的學人與學術》等,主編有《戴季陶集》、  《近代中國學術流派研究》、  《清代稿鈔本》等。

書籍目錄

緒  論 第一節(jié)  緣起 第二節(jié) 學術史 第三節(jié) 方法第一章  四裔偏向與本土回應 第一節(jié)  由域外到本部 第二節(jié)  方法與文獻 第三節(jié)  歐風美雨論高下 第四節(jié)  發(fā)現(xiàn)與發(fā)明 第五節(jié)  了解之同情第二章  歐美漢學界與中國學者 第一節(jié)  巴黎學派正統(tǒng) 第二節(jié)  西北歐各國 第三節(jié)  從沙俄到蘇俄 第四節(jié)  新大陸的影響第三章  溝通歐洲漢學的先進——陳季同述論 第一節(jié)  “留學”與隨使 第二節(jié)  折沖樽俎 第三節(jié)  私債風波 第四節(jié)  保臺到革政 第五節(jié)  楚材晉用第四章  伯希和與中國學術界  第一節(jié)敦煌劫寶  第二節(jié)  禮尚往來  第三節(jié)  文雅的樹敵藝術  第四節(jié)  蓋棺論定第五章  胡適與國際漢學界  第一節(jié)  留學結緣  第二節(jié)  貴族與帝師  第三節(jié)  來華同好  第四節(jié)  歐游識名家  第五節(jié)  關懷東亞  第六節(jié)  彼岸炎涼第六章  東亞各國的學術交流——以中國研究為中心   第一節(jié)  游歷與新興東洋學 第二節(jié)  中H學術交往 第三節(jié)  朝鮮與蒙古 第四節(jié)  由媒介而通道 第五節(jié)  魏建功與金九經(jīng) 第六節(jié)  還期相敬莫相輕第七章 近代日本留華學生 第一節(jié)  留學乎?間諜乎?   第二節(jié)  學問的留學生 第三節(jié)  學習與生活第八章  梁啟超的國學研究與日本 第一節(jié)  肇始與先驅(qū) 第二節(jié)  “耳痛”的書評 第三節(jié)  角逐東方文化事業(yè)征引文獻人名索引

章節(jié)摘錄

此書緣起,當在1994年初即將結束客居日本的研究生活之際。歸國前,我從東京去銀裝素裹的京都查閱史料,蒙狹間直樹教授相邀,在他主持的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的梁啟超研討班例會上做報告。還在博士論文的修訂期間,我即注意到晚清民國時期學界風潮鋒芒所向的教職員中,不少人是當時的學問大家,他們在近代中國學術的轉(zhuǎn)折期所起的承先啟后的作用,不是僅僅從學潮角度立論所能認識清楚的。因此,在集中精力關注近代大眾傳播媒介與社會變遷的關系這一課題的同時,注意收集有關近代學者的資料。此外,因為研究甲午至辛亥海內(nèi)外中國新知識界的社團與活動,對于和政治關系密切的梁啟超了解較多,于是選擇“梁啟超與近代學術”為報告題目。近代中國學術界名家輩出,形成宋以來學術發(fā)展的又一高峰。究其原因,史料大量涌現(xiàn),承襲清學余蔭,溝通域外漢學,當在首要之列。或以為近代中國社會動蕩,政治黑暗,何以學問獨盛?言下之意,頗疑立說者居心叵測。其實學術文藝等事,雖不能脫離社會基礎,乃至有人稱第三世界的學者只能做第三世界的學問,其興卻往往不在太平盛世??v觀古今中外,亂世出學人,絕非例外。正如1932年孫楷第函告陳垣:“竊謂吾國今日生產(chǎn)落后,百業(yè)凋零,科學建設,方之異國,殆無足言;若乃一線未斬,唯在學術?!雹俳鷮W問大家,對于清學用功頗深,源流脈絡,長短利弊,了解周詳,雖見仁見智,不無微詞,但變換角度,亦可謂心得獨多。清學極端發(fā)展,得失清晰凸顯,適為近代學者奠定更上層樓的基礎。認識和把握清學史,正是近代學者超越前人的妙訣之一。

編輯推薦

《國學與漢學:近代中外學界交往錄》:當代中國人文大系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國學與漢學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3條)

 
 

  •   桑先生在現(xiàn)今史學界有相當?shù)拿?。而這部書也顯示出很高的水平。此書的作用,尤其對于初治史學的年輕學生,這是了解中外研究,以及學者掌故,和治學方法的很好的讀物。因此很值得一讀。
  •   中國史學生學習和了解漢學的最佳途徑!
  •   桑老師的書整體性比較好,尤其是全書自己寫的序言在進行相關學術研究更是值得好好閱讀。
  •   一買來就把《看不見的城市》看了一半多,很喜歡他的文筆。
  •   桑大師的書,不得不細細揣摩,以求獲得一些啟發(fā)。
  •   好書,可以買。
  •   初讀覺得不過如此,仔細讀 發(fā)現(xiàn)真的很有水準
  •   內(nèi)容不用說了,品相也好,值得收藏
  •   本書扎實,尤其是參考文獻和索引,非常嚴謹。書的內(nèi)容探索國家與漢學的學術交流和淵源。相當一部分內(nèi)容是知識體系內(nèi)部的淵源考察,有些則屬于學術共同體中的社會事件,例如學術批評中的非學術因素。學術史的研究,如果單純學術體系內(nèi)部的梳理和辯駁,做得好,相當于深刻的文獻綜述,在學術上有價值。但學術史作為一門學科的價值何在,值得思考。倘若是知識社會學,或者說知識人類學,或者說知識政治學,再或者說知識政治社會學或知識政治人類學,那就另當別論了
  •   桑兵所著,不管是問題的切入點,還是論述的邏輯框架,包括語言的精煉程度,都相當有水準,此書值得一讀。
  •   從漢代開始的歷史~與周邊國家的交往~很詳細的描述!
  •   視角很好,很喜歡閱讀桑老師的書。
  •   一本容易被人忽略的好書。書的質(zhì)量很好,其內(nèi)容在中國近代史研究方面甚少涉及,很有新意。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