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1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作者:(東漢)張仲景 原著;張清苓 主編 頁數(shù):263
Tag標簽:無
前言
近現(xiàn)代科學以洶涌澎湃之勢席卷全球,幾乎沖決了一切與之不相容的傳統(tǒng)文化和科學堤壩,而在世界東方,卻仍然屹立著一個人類科學史上的奇跡——中國中醫(yī)藥學。它以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蘊藏豐富的傳統(tǒng),經數(shù)千年的不斷充實發(fā)展,形成了獨具特色、有完整理論體系、豐富臨證經驗、精湛實用技術并有強大生命力的科學?! ∥覈嗅t(yī)藥學屬于世界首創(chuàng),歷史上長期居于領先地位。但是近百年間,中醫(yī)的命運卻如同和氏之璧,屢遭摒棄,陷于困惑,幾乎成為一個喪魂落魄的軀殼。今天,在“中醫(yī)不能丟”的呼喚下,在“中西醫(yī)并重”的方針指引下,已到了剖璞得玉之時。我們有責任讓全中國、全世界都知道,中醫(yī)藥學不僅有歷千年而不衰的活力,而且還蘊涵著將主宰未來醫(yī)學的超前內涵。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中醫(yī)藥學再一次經受住了嚴峻的考驗,再一次挺直腰身,雄視全球?! ≈档藐P注的是,被稱為后現(xiàn)代科學的控制論、系統(tǒng)論、信息論、模糊論、混沌論等,是在對現(xiàn)代科學否定基礎上的飛躍,而這一飛躍,恰恰與中醫(yī)藥學的理論邂逅相遇,二者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當這些后現(xiàn)代科學理論大有取代現(xiàn)代科學之時,中醫(yī)藥學實際上已在兩千多年前就剖析了這些問題,把它們發(fā)展到了在實際中可以自如運用的水平。其以綜合演繹為主的哲學方法,把研究復雜、整體、聯(lián)系、恒動的生命大系統(tǒng)的生命科學開掘到了一個很深的層次。我們的古人對此早有預言,他們稱中醫(yī)藥學“高大如天地,光明似日月,億萬千年后,其德永不竭”。如果我們能在已學到的現(xiàn)代科學的理念外,換一個角度,更新一套思維方法,則將有一個新的天地展現(xiàn)在眼前。善言古者,必驗于今。中醫(yī)藥學所包含的許多超前的理念,使當前許多學科的研究,取得了出人意想的成果,可以斷言,由于后現(xiàn)代科學的興起,中醫(yī)藥學必定會更加顯現(xiàn)出其輝煌的內核。
內容概要
一、《金匱要略方論》(簡稱《金匱要略》)為東漢醫(yī)學家張機(字仲景)所著,北宋林億等校訂,共三卷二十五篇。 二、《金匱要略心典》為清朝醫(yī)家尤怡(字在涇)注釋《金匱要略》之書,共三卷二十二篇。原書刪去林億校訂之《金匱要略》中第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篇,即《雜療方》、《禽獸魚蟲禁忌并治》及《果實菜谷禁忌并治》。 三、本書為《中醫(yī)古籍名著編譯叢書》之一,以清雍正十年刻本為底本,以1956年上海衛(wèi)生出版社出版之《金匱要略心典》為主校本。 四、《金匱要略心典》原書之目錄分別列于卷上、卷中、卷下之首。今將其合并在一起。 五、本書正文部分,即卷上、卷中和卷下,將原文(指《金匱要略心典》原文)與譯文分列于左右兩欄。右欄為原文,左欄為譯文。
書籍目錄
前言補充凡例徐序自序卷上 臟腑經絡先后病脈證第一 痙濕暍病脈證治第二 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證治第三 瘧病脈證并治第四 中風歷節(jié)病脈證并治第五 血痹虛勞病脈證并治第六 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第七卷中 奔豚氣病脈證治第八 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治第九 腹?jié)M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 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并治第十一 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脈證并治第十三 水氣病脈證并治第十四卷下 黃疸病脈證并治第十五 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治第十六 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 瘡癰腸癰浸淫病脈證并治第十八 趺蹶手指臂腫轉筋陰狐疝蚘病脈證治第十九 婦人妊娠病脈證并治第二十 婦人產后病脈證治第二十一 婦人雜病脈證并治第二十二附:古今度量折算方法
章節(jié)摘錄
望、聞、問、切是中醫(yī)臨床必須運用的四種診病方法。四診方法各有所長,亦各有所短,只能相互參合而不能彼此取代。四診合參首倡于《內經》?!端貑枴り庩枒蟠笳摗氛f:“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審清濁而知部分,視喘息、聽音聲而知所苦,觀權衡規(guī)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觀浮沉滑澀而知病所生。以治無過,以診則不失矣?!薄峨y經·六十一難》在此基礎上而明確指出:“望而知之謂之神,聞而知之謂之圣,問而知之謂之工,切脈而知之謂之巧?!倍鴮⑺脑\方法全面運用于臨床治療之中則首推醫(yī)圣張仲景。在《臟腑經絡先后病》篇中,從第三條“問日:病人有氣色見于面部,愿聞其說”起,至第十二條“問日:脈脫人臟者死,人腑者愈,何謂也?用占全篇二分之一以上的篇幅論述四診合參在臨床上的具體運用方法。 四診的參合運用是為了最大限度地獲取與疾病發(fā)生、發(fā)展、變化有關的各種信息,以便判斷疾病,并為進一步的辨證提供依據(jù)。所以,四診合參的意義有兩個。首先是辨病,其次是辨證。讀過《臟腑經絡先后病脈證》篇而能認識到,仲景所論四診合參,是以辨病為先,辨證為次,才能真正把握張仲景在《臟腑經絡先后病脈證》篇中用大量篇幅討論四診的用心所在。 必須明確一點,這里所講辨病的“病”是指中醫(yī)范疇內的病。先辨病,后辨證,辨證然后論治,這是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中所體現(xiàn)的臨床治療過程,也是中醫(yī)臨床必須遵循的診療過程。如果沒有首先判明是外感病還是內傷病,就難以正確地運用六經辨證或臟腑經絡辨證方法。當然,只是辨出外感病或內傷病,仍然不能直接進入到辨證這一階段。在外感病中還應辨出是太陽病、陽明病、少陽病、或是三陰?。辉趦葌≈羞€應辨出是痙病、百合病、狐惑病、中風病、虛勞病等等。只有先辨病,才有可能作進一步的辨證論治。所以,無論《傷寒論》還是《金匱要略》,張仲景示人篇章的標題均以“辨……病脈證并治”的形式出現(xiàn),“病”在前,而“脈證并治”在后?! ∷脑\合參,辨病為先,不只是說明辨病與辨證的關系,而且強調了四診在辨病過程中的意義。人們多重視辨證對論治的重要性,而不重視辨病對辨證的意義。不重視辨病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對四診合參的臨床意義沒有全面理解,即只重視四診所得臨床資料為辨證服務,而不知中醫(yī)臨床辨病以何為依據(jù)。其實,張仲景運用四診首先強調辨病。如在《臟腑經絡先后病脈證》篇中論聞診時云:“病人語聲寂然,喜驚呼者,骨節(jié)間??;語聲喑喑然不徹者,心膈間??;語聲啾啾然細而長者,頭中病?!闭撉性\時日:“病人脈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后,其病在里?!钡鹊取F浜笤诟髌幸簿运脑\辨其病,詳述病之脈證、病因、病機,而后方言辨證治療。如百合病、中風病、血痹病、虛勞病等,不必枚舉?! ∵\用四診,辨病為先,辨證在后,在辨病的基礎上進而辨證論治是《傷寒雜病論》的一大貢獻。在此之前,四診的運用主要是為了辨病。如《難經·六十一難》所言四診具體作用時指出:“望而知之者,望見其五色以知其病;聞而知之者,聞其五音以別其?。粏柖撸瑔柶渌逦兑灾洳∷鹚?;切脈而知之者,診其寸口,視其虛實,以知其病在何臟腑也?!奔词故恰端貑枴り庩枒蟠笳摗匪f的“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的“陰陽”,也是指陰陽二大類疾病而言,并不是人們通常引用于八綱辨證中的陰證與陽證。何謂陰病與陽病?《素問·調經論》指出:“夫邪之所生也,或生于陰,或生于陽。其生于陽者,得之風雨寒暑;其生于陰者,得之飲食起居,陰陽喜怒?!笨梢?,陽病與陰病是外感與內傷二類疾病的總稱。張仲景在《臟腑經絡先后病脈證》篇中繼論四診方法之后,緊接著第十三條即論“陽病十八”與“陰病十八”,即是此意。陽病得之于風雨寒暑,經絡先??;陰病得之于飲食起居,陰陽喜怒,臟腑先病。因此,辨臟腑病與經絡病孰先孰后,本身即寓有辨病先分陰陽(外感與內傷)之意?! ∷?、治未病思想 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是早在《內經》就已經提出來的預防治療學思想。張仲景豐富并發(fā)展了這一思想。在《金匱要略》中對于治未病問題作了十分深刻而又系統(tǒng)的論述,從未病先防、早期治療、既病防變等方面,突出了重視正氣,積極預防,防治結合,治中寓防和疾病始終貫穿預防的治未病思想。 研究張仲景的治未病思想,重要的是應該從中認識到張仲景治未病的中心點是在于病而不是證。病與證是二個不同的概念。病是在一定因素作用下,人體臟腑經絡功能失常而表現(xiàn)為具有一定臨床特點及其自身發(fā)生、發(fā)展、變化規(guī)律的病理反映過程,是一個動態(tài)的,復雜的、有規(guī)律的過程。證則是在疾病過程中反映某一特定時期具有特征性病理變化的機體反映狀態(tài)。所以,證是出現(xiàn)于疾病過程之中而不能獨立于病之外。在疾病過程中出現(xiàn)了不同的證,正是反映了疾病的發(fā)展變化及復雜的表現(xiàn)形式。任何離開了具體病的證都是不可思議的。仲景創(chuàng)立辨證論治,是通過證而達到治病的目的,是辨證以治病,而非辨證以治證。如果在辨證論治過程中只注重了證而忽略了病,那與仲景創(chuàng)立辨證論治之初衷就相去甚遠了?! ≌驗榧膊∈且粋€動態(tài)的、具有自身發(fā)生、發(fā)展及變化規(guī)律的過程,在此基礎上,才有可能根據(jù)疾病發(fā)展變化的規(guī)律,治其已病,并防治其未病。否則就不可能有真正意義上的“治未病”。張仲景以肝病傳脾為例,指出了治未病與否的區(qū)別?!胺蛑挝床≌?,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補之。中工不曉相傳,見肝之病,不解實脾,惟補肝也?!薄 ∫虼耍∨c證可分而不可離,離開了具體的病就無以言證,這是正確把握中醫(yī)辨證論治思想至關重要的問題。只有首先認識疾病,然后才有可能把握住在疾病過程中可能發(fā)生的證候變化,在辨證論治過程中做到真正意義上的“治未病”。 總之,在整體論思想指導下的辨證論治體系,首先注重的是病。辨證方法的確立和運用是由在發(fā)病學上具有不同性質特點的疾病所決定的;四診所得的各種臨床信息是為了辨病然后辨證;只有正確把握病與證的關系,才有可能真正理解和把握“治未病”的實質。這是從《臟腑經絡先后病脈證》所能窺知的《金匱要略》的主要學、術思想。所以,研究《金匱要略》,應該把重點放在對于各種疾病的辨證論治之上,不能只抓住某些證或某些方。進一步說,這不但關系到如何研究《金匱要略》的問題,而且也關系到如何正確理解和把握中醫(yī)學中辨證論治的實質內涵問題?! 督饏T要略》與《傷寒論》二書,其理論價值與臨床實用價值相等。北京名醫(yī)施今墨曾說:“《金匱》得自遺佚之后,蠹簡之中,其羼雜錯亂,視《傷寒論》尤難懂理。故宋以來,注《傷寒》者不下百數(shù)十家,注《金匱》者僅十余家而已……”這說明了《金匱要略》比《傷寒論》更難讀。 在有限的《金匱要略》注家之中,較為有名的有,明趙以德的《金匱方衍義》、明。盧之頤的《金匱要略論疏》、清尤怡的《金匱要略心典》、魏荔彤的《金匱要略方論本義》、黃元御的《金匱懸解》、沈明宗的《金匱要略編著》、陳念祖的《金匱要略淺注》、唐容川的《金匱要略淺注補正》等。, 除此之外,六朝的陶弘景,唐代的孫思邈,金元的李東垣、朱丹溪、羅謙甫,明朝的王肯堂、李士材,清代的張石頑、張錫駒、程云來、柯韻伯、程應旄、王孟英等,都在.其著作中引用《金匱要略》的文字和方劑,并加以詮釋。其中,尤怡(尤在涇)的《金匱要略心典》是歷代醫(yī)家認為《金匱要略》注釋中較為杰出的一種,徐大椿評論此書,“其間條理通達,指歸明顯,辭不必煩而意已盡,語不必深而旨已傳”?! ‘敶嗅t(yī)學家何任教授在其《金匱要略通俗講話》中亦認為:“在這些對?《金匱》的注釋里,都各有所本,各有心得,但其中穿鑿附會的地方也很不少,這是我們學習《金匱要略》之前,不得不引為注意的。同時我們在選讀《金匱》注釋時也要.有抉擇地看,例如尤怡的《金匱心典》是歷代醫(yī)家認為《金匱》注釋里較有名的一種,徐大椿評論他為‘得古人意’,確是造詣較高的一種。由于尤怡本身學識淵博,理解能力強,故而在注釋的文字上,也較艱深,所以初學的閱讀它,就有些費力了?!币虼耍緯郧逵赫昕瘫緸榈妆?,對《金匱要略心典》一書進行編譯。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