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陽明學

出版時間:2009-9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作者:(韓)崔在穆  頁數(shù):198  
Tag標簽:無  

前言

  非常高興中國浙江省社會科學院吳光教授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研究項目“王陽明與陽明學派系列研究”確定翻譯出版拙著《東亞陽明學》,作為他主編的“陽明學研究叢書”中唯一一部譯著呈獻給中國讀者。在此,我首先要真誠感謝吳光教授,同時也對慷慨資助中文版出版的浙江省社會科學院深表謝忱!也許,希望具體了解陽明學在中國以外東亞其他國家的發(fā)展,了解韓國人如何看待陽明學,是選定出版拙著的原因吧?! ∵^去幾年,我曾多次參加了中國各地召開的國際學術會議,與先后擔任浙江省社會科學院國際陽明學研究中心主任的吳光教授、錢明教授等學者進行交流,并得到他們的無私幫助,拓寬了我對陽明學的研究視野,豐富了專業(yè)知識。拙著《東亞陽明學》是十二年前,也即我留學日本回國六年后的1996年,在韓國首爾專門出版東洋學術著作的藝文書院出版的,由我的博士學位論文的主體部分和其他內容共同組成。

內容概要

陽明心學不僅在中國影響巨大,而且流傳到日本、韓國等東亞國家,起了不可忽視的作用。本書重點探討了陽明學的確立及其思想體系,陽明學在韓國的展開(以鄭齊斗良知體用論為中心),陽明學在日本的展開(以中江藤樹對太虛思想的接納及展開為中心)。在此基礎上,本書比較了鄭齊斗與中江藤樹的陽明學思想,從而闡明了韓國與日本陽明學的特點及異同。

作者簡介

崔在穆,1961年生于韓國慶北尚州。畢業(yè)于嶺南大學哲學系,在日本筑波大學研究生院獲文學博士學位。現(xiàn)為嶺南大學哲學系教授,致力于中、韓、日三國陽明學的比較研究。主要論文有《東亞陽明學的開展》  (博士學位論文)、《陽明學在韓國的變遷——霞谷陽明學思想在東亞的地位》、《空虛之實學——太虛思想的陽明學之轉折》等。

書籍目錄

序前言 作為“方法”之陽明學第1章 陽明學形成的思想背景  第一節(jié) 從理學到心學  第二節(jié) 陳獻章的心學  第三節(jié) 湛若水的心學  第四節(jié) 結束語第2章 陽明學的成立與致良知論 第一節(jié) 陽明學的成立 第二節(jié) 提倡致良知論 第三節(jié) 致良知論存在的問題 第四節(jié)  良知論的展開狀況 第五節(jié) 結束語第3章 陽明學在韓國的展開 第一節(jié) 韓國陽明學的展開 第二節(jié) 鄭齊斗的良知論 第三節(jié) 鄭齊斗陽明學在東亞的地位 第四節(jié) 結束語第4章 陽明學在日本的展開 第一節(jié)  日本陽明學的展開 第二節(jié) 太虛思想和日本陽明學 第三節(jié) 結束語第5章 霞谷學與藤樹學的比較理解  第一節(jié) 比較理解的基礎  第二節(jié) 王守仁致良知論的兩種含義  第三節(jié) 鄭齊斗對“致良知”的解釋  第四節(jié) 中江藤樹對“致良知”的解釋  第五節(jié) 結束語第6章 終篇參考文獻譯后記附錄一  當代韓國陽明學的研究活動及未來課題附錄二 近十年陽明學研究日文論著目錄(1998—2008)

章節(jié)摘錄

  第二章 陽明學的成立與致良知論  第一節(jié) 陽明學的成立  以陳獻章和湛若水的心學為主,考察明初思想史與心學潮流,可發(fā)現(xiàn)他們的心學與王守仁的心學之間有著明顯的區(qū)別。他們之間的區(qū)別,通過對王守仁的核心思想即致良知論的具體闡明,會更加突出?! 楦玫乩斫馔跏厝实牧贾摚斜匾攘私怅柮鲗W的成立背景?!睹魇贰と辶謧鳌沸蛑?,如此說明了當時學術界的氛圍:  原夫明初諸儒,皆朱子門人之支流余裔,師承有自,矩矱秩  然。曹端、胡居仁篤踐履,謹繩墨,守先儒之正傳,無敢改錯。  明初思想界以朱子學為官學。當時的儒學者均為朱熹的后學,其代表為曹端(1376—1434)、胡居仁(1434—1486),努力實踐“理”,并且注重師承家法,繼承了前輩儒學者們的傳統(tǒng)。但其結果,卻沒有形成思想家自律而知性的探索,而出現(xiàn)了單純強調實踐“理”的僵硬的氛圍,背離了朱子學原本主張的博學和格物致知,陷入安逸的實踐主義和教條主義。這表明當時的學問規(guī)?!安患扒按薄U琰S宗羲所指出的:“有明事功文章。皆不及前代”,即“有明學術,從前習熟先儒之成說,未嘗反身理會,推見至隱,所謂此亦一述朱,彼亦一述朱耳”?!  ?/pre>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東亞陽明學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3條)

 
 

  •   陽明學在東亞的重要作用,回頭好好看
  •   研究王陽明參考資料。正版。
  •   這本《東亞陽明學》,是韓國學者崔在穆對于韓國和日本陽明學研究的一個綜述,在其本人博士論文的基礎上形成。主要介紹了韓國鄭齊斗(霞谷)和日本中江藤樹兩大系列的陽明學研究及其比較。

    書后的兩個附錄很好,展示了韓國和日本對陽明學的研究論著的分析及目錄。豐富的研究成果,讓我感覺到韓國和日本對陽明學的重視。這本書翻譯的也不錯,感覺很流暢。

    順手在中國知網(wǎng)上查了一下,題名中有“王陽明”或“王守仁”或“陽明學”的文獻715篇,其中期刊論文625篇,博士學位論文7篇,碩士學位論文53篇,會議論文22篇,報紙文章8篇。雖然并不全面,可見中國的王陽明研究也還蠻熱鬧的。

    然而,把陽明的思想不是作為知識,而是作為行為準則去實踐去探索的人有多少呢?我想不會太多,但總是有的。

    ****://mail.sxu***/blog/index.php?file=viewlog&uid=1455&id=1631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