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9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 作者:張志偉 頁數(shù):281
Tag標簽:無
前言
素質教育的概念,在最初的時候,是針對理工科院校學生缺乏人文知識的訓練而提出的。作為一所以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經(jīng)濟和管理科學為主的重點大學,中國人民大學雖然在文史哲等人文學科領域在全國具有優(yōu)勢,但同樣存在著學生缺乏自然科學訓練而帶來的知識結構偏差。為了糾正乃至克服這種偏差,早在20世紀80年代的“教學方案”中,我們就嘗試設置了“文化基礎教育學群”,包括中國通史、世界通史、自然科學概論、社會科學概論等課程。并且,逐漸由全校性選修課改為指定選修課或必修課。1993年,在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制定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綱要》指導下,我校對“教學方案”作了較大的調(diào)整,把培養(yǎng)學生的素質和能力作為一項重要目標明確地提出來。在全校范圍內(nèi),提倡開設中國歷史、自然科學概論和當代新興科學介紹等課程。歷史、文學、哲學、美學、科技等課程,逐步構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通識基礎課”。中國傳統(tǒng)文化概論、當代科學技術概論、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等,亦分別成為公共必修課。1999年是我國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改革的一個重大轉折點。在這一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發(fā)表,加強素質教育,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yǎng)適應21世紀需要的合格人才,成為教育界共同努力的目標。同樣是在這一年,我校的“教學方案”進行了較大的調(diào)整,素質教育系列課程成為全校公共必修課的重要組成部分。按照“教學方案”的規(guī)定,作為全校公共必修課的素質教育課,分為自然科學課、人文素質課和藝術教育課三個系列,學生必須分別修滿3學分、6學分、3學分。至此,我們關于素質教育的方向已經(jīng)確定,思路已經(jīng)明晰。教材建設是建設好素質教育系列課程的關鍵。我們在設計素質教育系列課程的同時,便已著手組織相應教材的編寫工作。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的這套文化素質課系列教材,正是我們組織編寫的21世紀素質教育系列課程教材的一部分。此套系列教材是按照《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的精神而編寫的,目的在于根據(jù)中國人民大學在文史哲等人文學科具有的優(yōu)勢,克服原有的教學思路和管理體制帶來的學生知識結構偏差的弊病,期望通過此套教材,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關懷意識和科學實證精神,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和科學素質,使這些學科的知識真正成為學生素質的有機組成部分,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此套叢書分為四個部分,即哲學智慧(中國、西方)、文明史(中國、西方)、文學作品選讀(中國古代、西方)和大學理科課程(物理、生物、化學)。這樣的課程配置,可以使學生既掌握了人文知識的精華,又學習了理科科學縝密的思維方法和嚴謹?shù)淖黠L。參加這套叢書編寫的教師,都是我校相關學科的教學科研骨干。在確定提綱和編寫教材的過程中,參編教師、學校教學管理部門和出版社進行了多次研討,力爭使教材體現(xiàn)素質教育精神。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素質教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大學生文化素質的培養(yǎng)和提高,也是一個需要多方面努力的事情。我們期望通過這套教材的編寫和出版,能夠為此做出貢獻。
內(nèi)容概要
本書將西方哲學“分門別類”,以哲學的部門或問題為主題,以“史論結合”的方式,選取有代表性的哲學思想加以介紹。本書在每章結尾處列了“思考題”,在全書的結尾處附上了“主要哲學家名錄”(包括他們的主要著作)和供進一步閱讀的“參考書目”。 本教材從西方哲學史論結合的方面,講述了西方哲學2600年的艱難歷程,盡量發(fā)掘哲學史上有教育意義有代表性又意義深刻的故事,有意識地以哲學問題為引線,使哲學問題成為中心和線索,將歷史拉到現(xiàn)實來,,突出西方哲學百折不撓的探索精神,說明“智慧的痛苦”的深刻含義,使學生們了解哲學家們是怎樣對于那些永恒的哲學問題提出自己的解答方式,這些解答方式又引出了什么樣的新問題。將古今中外人們普遍關心的哲學問題,變成學生們自己的問題,從而,將他們引上哲學思考的道路,理解西方哲學的智慧。
書籍目錄
導言 智慧的痛苦 一、什么是哲學 二、智慧的痛苦 三、思想與思想的對話第一章 形而上學 第一節(jié) “是什么”的問題 第二節(jié) 科學之科學 第三節(jié) 傳統(tǒng)形而上學的終結第二章 終極關懷 第一節(jié) 天路歷程 第二節(jié) 理性與信仰 第三節(jié) 上帝是否存在第三章 實踐智慧 第一節(jié) 自由的難題 第二節(jié) 善的困惑 第三節(jié) 幸福與德性的沖突第四章 主體性原則 第一節(jié) 我思故我在 第二節(jié) 哥白尼式的革命 第三節(jié) 主體性的黃昏第五章 人性的定義 第一節(jié) 靈魂與德性 第二節(jié) 自然與理性 第三節(jié) 生命與存在第六章 歷史之謎 第一節(jié) 歷史是什么 第二節(jié) 看不見的手 第三節(jié) 歷史發(fā)展的模式第七章 生存的困惑 第一節(jié) 我是誰 第二節(jié) 做理性的人 第三節(jié) 遭遇荒誕第八章 回到事情本身 第一節(jié) 現(xiàn)象學方法 第二節(jié) 存在哲學 第三節(jié) 哲學解釋學第九章 語言的轉向 第一節(jié) 語言批判 第二節(jié) 拒斥形而上學 第三節(jié) 語言游戲第十章 科學哲學 第一節(jié) 科學與哲學 第二節(jié) 證實與證偽 第三節(jié) 范式與方法第十一章 正義與幸福 第一節(jié) 最好的城邦 第二節(jié) 次優(yōu)的城邦 第三節(jié) 國家:人造的怪獸 第四節(jié) 正義保障幸福第十二章 后現(xiàn)代主義 第一節(jié) 后現(xiàn)代轉向 第二節(jié) 從結構到解構 第三節(jié) 哲學的終結主要哲學家名錄參考書目后記修訂后記
章節(jié)摘錄
作為近代哲學的開創(chuàng)者和奠基人,笛卡兒(Rene Descartes,1596-1650)第一次將形而上學的體系問題提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他關于體系的構想在西方哲學史上產(chǎn)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站在經(jīng)院哲學的廢墟上,笛卡兒開始了重建人類知識大廈的基礎的工作,對他來說當務之急就是找到一種科學方法以便重建形而上學,因為如果被看做是人類知識的基礎的形而上學不能成為科學,那無異于將整座知識大廈建立在沙灘上。經(jīng)過長期的探索,笛卡兒終于發(fā)現(xiàn)了數(shù)學。在他看來,歐幾里得幾何學簡直就是科學的典范,它是從不證自明的公理出發(fā),一步步推演出來的知識系統(tǒng),只要初始原理真實可靠,整個體系就是真實可靠的。于是,笛卡兒便致力于將數(shù)學方法改造成為哲學的方法,從而形成了他的“理性演繹法”。笛卡兒的“理性演繹法”分成兩個方面,其一是直觀,其二是演繹。毫無疑問,只要有演繹方法,就能夠保證形而上學成為一個從不證自明、無可置疑的第一原理合乎邏輯地推演出來的科學體系,但是僅僅有演繹方法還不夠,它只有在確定了第一原理之后才有用武之地,這就需要理智直觀了。我們的知識是由判斷和推理構成的,一個判斷的可靠性是由它的根據(jù)決定的,它的根據(jù)又是由根據(jù)的根據(jù)決定的……如此類推,以至無窮。然而對知識來說,“以至無窮”是不能接受的,因為那樣的話,我們就無法確定知識的最初的根據(jù)或出發(fā)點,也就無法保證知識的真實可靠性了。這就是說,知識必須有一個開端或邏輯起點,亦即不證自明、無可置疑的第一原理。演繹方法只能從第一原理出發(fā)進行推理,由它自己是不可能產(chǎn)生這個第一原理的。于是,所謂“理性演繹法”的程序是這樣的:由理智直觀來“發(fā)現(xiàn)”不證自明、無可置疑的第一原理,然后由演繹方法嚴格按照邏輯進行推演,形成知識的體系。由此可見,演繹方法固然重要,但發(fā)現(xiàn)第一原理的理智直觀更是不可或缺的。表面上看來,第一原理之所以是第一原理,就在于它“不證自明”、“無可置疑”,然而問題恰恰就出在這里:且不論我們究竟有沒有理智直觀以及理智直觀能否把握第一原理,即便有而且能夠把握第一原理,那也意味著第一原理實際上存在于思想之中,這就是為什么笛卡兒稱之為“天賦觀念”的原因所在。問題是,所謂天賦觀念是以什么方式存在于思想之中的呢?僅僅存在于思想之中的天賦觀念如何能夠成為我們關于外部世界的知識的基礎和前提呢?這個第一原理保證了整個理論體系的可靠性,那么由誰來保證這個第一原理的可靠性呢?所有這些問題就使得以笛卡兒為代表的天賦觀念論難以為人們所接受,黑格爾就對此不以為然。他不僅對此不以為然,甚至對人們崇尚自然科學亦不以為然。
后記
《西方哲學智慧》是我們受中國人民大學教務處的委托,為本科生“人文素質課程”編寫的教材。由于本教材的對象是文科院校所有專業(yè)的學生(亦可作為理工科大學本科生的參考教材),因而我們的編寫原則是,在不損害哲學的思辨性的前提下,盡量做到“深入淺出”。當然,我們十分清楚,要想落實這個原則是非常困難的。企圖在區(qū)區(qū)20多萬字篇幅的一本小書中全面介紹2500多年的西方哲學史,在短短一個學期的教學時間內(nèi)比較系統(tǒng)地講授博大精深的西方哲學,無論如何都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們干脆放棄了全面系統(tǒng)的規(guī)矩,而是將西方哲學“分門別類”,以哲學的部門或問題為主題,以“史論結合”的方式,選取有代表性的哲學思想加以介紹,希望在有限的篇幅和時間內(nèi),使同學們對西方哲學有一個大致的了解。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我們在每章結尾處列了“思考題”,在全書的結尾處附上了“主要哲學家名錄”(包括他們的主要著作)和供進一步閱讀的“參考書目”,希望對同學們的學習有所幫助。本書在編寫過程中參考了國內(nèi)外一些教材、學術論文和專著,在行文中未能——列舉,在此對它們的作者表示深深的謝意和歉意。
編輯推薦
《西方哲學智慧(第2版)》在不損害哲學的思辨性的前提下,盡量做到“深入淺出”。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