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問答

出版時間:2009-6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作者:洪修平 許穎  頁數(shù):547  字數(shù):470000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何為空?何為涅槃?   何為即心即佛?何為識心見性?   佛海廣闊無邊。佛法博大精深。凡人望而退卻。本書以問答形式,從佛學源漉與佛教宗派、佛教基本理論與教義學說、佛學經(jīng)典與著作,佛教人物與思想,佛教儀軌與修持,佛教與文化這六個方面為佛學祛魅,讓佛教通俗。引領讀者走進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相互糾結(jié)的佛教世界,全書既可系統(tǒng)閱讀??v覽佛學發(fā)展。又可按目索引,細查個中枝節(jié)。文字通俗。線索明晰,解常人之惑。作渡津之筏,是使佛教走入人聞的一都普及之作。也是查知佛學知識的案頭工具之書。

作者簡介

洪修平,江蘇蘇州人,哲學博士。現(xiàn)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學科規(guī)劃評審組專家,南京大學圖書館館長,中國哲學與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長,哲學系和宗教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特邀研究員、西北大學兼職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兼職研究員,及國際儒聯(lián)理事、中國宗教學會

書籍目錄

佛學源流與佛教宗派  1.釋迦牟尼是怎樣成佛的? 2.佛教是怎樣創(chuàng)立的? 3.佛教在印度經(jīng)歷了哪些重要的發(fā)展階段? 4.佛教是如何傳播成為世界性宗教的? 5.佛教與佛學的關(guān)系如何? 6.原始佛學的主要思想與特點是什么? 7.部派佛學的主要思想與特點是什么? 8.大乘佛教是如何興起的? 9.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有哪些區(qū)別? 10.中觀學派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11.瑜伽行派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12.密教的主要思想特點是什么? 13.佛教是怎樣傳人中國的? 14.佛學是怎樣登上中國學術(shù)思想舞臺的? 15.什么是玄佛合流與六家七宗? 16.南北朝時期的譯經(jīng)活動有哪些特點? 17.南北朝時期出現(xiàn)了哪些主要的佛教學派? 18.什么是毗曇學與成實學? 19.什么是攝論學與地論學? 20.般若學至南北朝時期有哪些發(fā)展? 21.禪學至南北朝時期有哪些發(fā)展? 22.南北朝涅檠佛性論的主要特點是什么?   23.隋唐時期出現(xiàn)了哪些佛教宗派? 24.天臺宗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25.三論宗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26.法相唯識宗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27.華嚴宗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28.禪宗的主要派別及禪法思想是什么? 29.凈土宗的主要思想及信仰特點是什么? 30.律宗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31.唐代密宗的主要特點是什么? 32.三階教的主要特點是什么? 33.宋元佛教的發(fā)展有哪些新特點? 34.什么是禪凈合流? 35.什么是三教合一? 36.明清佛教主要有哪些特點? 37.近代中國佛教文化的復興有哪些特點? 38.什么是人間佛教? 39.藏傳佛教主要有哪些特點? 40.藏傳佛教主要有哪些宗派? 41.南傳上座部佛教主要有哪些特點? 42.什么是緣起論? 43.什么是無我說? 44.什么是空? 45.什么是四諦? 46.什么是十二因緣? 47.什么是三科? 48.什么是涅架? 49.什么是三法?。俊?0.什么是八正道? 51.什么是三學? 52.什么是六度? 53.什么是中道? 54.什么是二諦? 55.什么是五位百法? 56.什么是八識? 57.什么是轉(zhuǎn)依? 58.什么是三性三無性? 59.什么是因明? 60.什么是佛性? 61.什么是五時八教? 62.什么是一心三觀? 63.什么是一念三千? 64.什么是性具善惡? 65.什么是無情有性? 66.什么是二藏三法輪? 67.什么是五重唯識觀? 68.什么是法界三觀? 69.什么是四法界說? 70.什么是六相圓融? 71.什么是十玄無礙? 72.什么是五教十宗? 73.什么是禪教一致? 74.什么是息妄修心? 75.什么是即心即佛? 76.什么是識心見性? 77.什么是頓悟成佛? 78.什么是無相、無念、無住? 79.什么是二道二力? 80.什么是三句階段?佛學經(jīng)典與著作 81.《大藏經(jīng)》是怎樣編纂的? 82.《四十二章經(jīng)》是怎樣一部經(jīng)? 83.《阿含經(jīng)》是怎樣一部經(jīng)? 84.《大般若經(jīng)》是怎樣一部經(jīng)? 85.《金剛經(jīng)》是怎樣一部經(jīng)? 86.《心經(jīng)》是怎樣一部經(jīng)? 87.《維摩經(jīng)》是怎樣一部經(jīng)? 88.《佛說阿彌陀經(jīng)》是怎樣一部經(jīng)? 89.《法華經(jīng)》是怎樣一部經(jīng)? 90.《華嚴經(jīng)》是怎樣一部經(jīng)? 91.《大般涅槊經(jīng)》是怎樣一部經(jīng)? 92.《楞伽經(jīng)》是怎樣一部經(jīng)? 93.《中論》的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 94.《大乘起信論》的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 95.《理惑論》的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 96.《肇論》的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 97.《弘明集》的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 98.《廣弘明集》的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 99.《出三藏記集》的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 100.《高僧傳》是怎樣一部書?   101.《摩訶止觀》的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   102.《三論玄義》的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   103.《成唯識論》的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   104.《因明大疏》的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   105.《大唐西域記》是怎樣一部書?   106.《華嚴金師子章》的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   107.《華嚴原人論》的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 108.《壇經(jīng)》是怎樣一部書?   109.《宗鏡錄》的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   110.《景德傳燈錄》的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   111.《菩提道次第論》的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   112.《清凈道論》的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  佛教人物與思想 113.馬鳴是一個怎樣的人? 114.龍樹和提婆有哪些重要思想和論著?   115.無著和世親有哪些重要思想和論著?   116.安世高譯介的小乘禪數(shù)之學有哪些特點和影響?  117.支婁迦讖譯介的大乘般若學有哪些特點和影響?   118.支謙的譯經(jīng)活動有哪些特點和影響?   119.康僧會的譯經(jīng)活動有哪些特點和影響?   120.道安在中國佛教史上有哪些重要貢獻?   121.慧遠對中國佛教的發(fā)展有哪些重要貢獻?   122.法顯的西行求法活動有哪些重要成果?   123.鳩摩羅什的譯經(jīng)活動有哪些特點和影響?   124.僧叡的主要思想特點及其學術(shù)影響是什么?   125.僧肇對中國佛學有哪些重要貢獻和影響?   126.竺道生對中國佛學的重要貢獻和影響是什么?   127.菩提達摩為什么被奉為禪宗初祖?   128.曇鸞與凈土宗有怎樣的關(guān)系?   129.真諦的譯經(jīng)活動有哪些特點和影響?   130.智額對天臺宗和天臺學有哪些重要貢獻? 131.吉藏對三論宗和三論學有哪些重要貢獻?   132.道宣對中國佛教有哪些重要貢獻? 133.玄奘在佛教史上有哪些重要業(yè)績?   134.弘忍的禪學思想有哪些特點? 135.神秀的禪學思想有哪些特點? 136.善導對凈土宗和凈土思想有哪些重要貢獻?   137.窺基對法相唯識宗有哪些重要貢獻?   138.義凈的譯經(jīng)活動有哪些特點和影響? 139.惠能的禪學思想有哪些特點和影響? 140.法藏對華嚴宗和華嚴學有怎樣的貢獻? 141.神會的禪學思想有哪些特點? 142.不空的譯經(jīng)活動有哪些特點和影響? 143.道一禪學思想的主要特點是什么? 144.湛然對天臺學的主要發(fā)展是什么? 145.宗密的主要思想特點及其影響是什么? 146.延壽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147.契嵩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148.宗喀巴對藏傳佛教的重要貢獻是什么? 149.襪宏的主要思想特點是什么? 150.真可的主要思想特點是什么? 151.德清的主要思想特點是什么?   152.智旭的主要思想特點是什么?   153.楊文會在中國近代佛教史上有怎樣的地位和影響? 154.歐陽竟無在佛學上的主要貢獻是什么? 155.太虛的佛學思想有哪些重要特點和影響?  佛教儀軌與修持 156.什么是三皈依? 157.什么是四眾? 158.什么是課誦? 159.什么是懺悔? 160.什么是叢林清規(guī)? 161.什么是四禪八定? 162.什么是止觀雙運? 163.什么是參禪? 164.什么是念佛三昧? 165.什么是三密加持?佛教與文化 166.印度宗教文化與佛教有著怎樣的關(guān)系?   167.印度佛教藝術(shù)有哪些特點? 168.斯里蘭卡佛教文化有哪些特點? 169.藏傳佛教文化有哪些特點? 170.佛教的中國化主要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 171.為什么說心性學說是中國佛教思想的主流?   172.中國佛學的人文精神主要體現(xiàn)在哪里? 173.中國佛學的簡易性體現(xiàn)在哪里? 174.中國佛學的調(diào)和性體現(xiàn)在哪里? 175.中國佛學為什么重頓悟? 176.為什么說中國佛學的特質(zhì)在禪? 177.佛學對中國哲學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怎樣的影響?   178.佛教對中國政治、倫理產(chǎn)生了怎樣的影響? 179.佛教對中國文學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怎樣的影響?   180.佛教對中國藝術(shù)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怎樣的影響?   181.佛教對中國民俗產(chǎn)生了怎樣的影響? 182.中國佛教文化有哪些世界性貢獻?

章節(jié)摘錄

  佛學源流與佛教宗派  1.釋迦牟尼是怎樣成佛的?  佛,是佛陀的簡稱。佛陀,梵文Buddha的音譯,意為覺者。覺有三義,即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三項俱全者,方名為佛。在佛教創(chuàng)立的最初階段,“佛”僅限于對釋迦牟尼的尊稱,后來則除了指釋迦牟尼之外,也泛指一切覺悟成道、覺行圓滿者?! 》鸾痰膭?chuàng)始人釋迦牟尼(Sakyamuni),名悉達多(Siddhdrtha),姓喬答摩(Gautama),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wèi)國(今尼泊爾南部提羅拉科特附近)凈飯王的太子?!搬屽取?,是種族名,“牟尼”,是明珠,喻圣人,釋迦牟尼是佛教徒對他的尊稱,意為釋迦族的圣人。由于“釋迦”有能的意思,“牟尼”有仁、寂、忍等意,故早期也曾譯為能仁、能寂、能忍等。尤其是能仁,既能表達出佛教的仁愛慈悲精神,也能與中國儒家理想的圣人相通?! ♂屽饶材岬纳淠暝?,現(xiàn)已不可詳考,但根據(jù)一些漢譯佛典等資料的記述推斷,他的生卒年代大約在公元前565年至公元前486年,與中國的孔子差不多同時。釋迦牟尼的主要事跡散見于佛教各個部派后來編成的經(jīng)、律中。關(guān)于釋迦牟尼,佛教有許多傳說,佛教研究者對釋迦牟尼是神話人物還是歷史人物也有過爭論。但根據(jù)現(xiàn)有的資料,基本可以確認釋迦牟尼是一個歷史人物,后來被佛教徒逐漸神化?! £P(guān)于釋迦牟尼的出生,佛教經(jīng)籍里有許多帶有神話色彩的記載。據(jù)說佛母摩耶夫人夢吞白象而懷孕,臨分娩前,回娘家天臂城待產(chǎn),途經(jīng)藍毗尼(現(xiàn)位于尼泊爾境內(nèi))花園時,在無憂樹下小憩,自右脅產(chǎn)下太子悉達多。這時有二龍王以溫暖與清涼兩股清凈水灌太子身,無憂樹下生出七莖蓮花,剛出世的太子于蓮花上,自行七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謂“天上地下,唯我獨尊,三界皆苦,吾當安之”。這一傳說成為后世佛教徒每于佛誕日舉行浴佛儀式的來源?! ∠み_多太子出生七日后,生母摩耶夫人去世了,他即由其姨母摩訶波閣波提撫養(yǎng)成人。據(jù)說,其父凈飯王曾請當時有名的阿私陀仙人為太子看相,仙人認為太子具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如果不做轉(zhuǎn)輪圣一王,就會出家成佛。太子早年在凈飯王宮過著舒適的生活,學習文學、算術(shù)、兵法、武術(shù)等各種知識和技能,皆能融會貫通,技藝超群。凈飯王一心希望他將來繼承王位,想盡各種辦法用世界上最好的色、聲、香、味、觸等五欲塵境,來滿足他的身心,為他建造了適宜三季(冬季、夏季、雨季)娛樂的花園和宮殿,不令他有絲毫的不愉快。但悉達多性好思索,異于常人。據(jù)說,太子7歲時,在釋迦族的一次插秧祭典上,他回避喧鬧,獨自一人陷入沉思,體會到一種難以言說的出世禪悅。  太子成年后,組建了家庭,迎娶了聰明美麗的表妹耶輸陀羅,并生下了兒子羅喉羅。盡管享有榮華富貴和美好家庭,但一想起人人受縛于老、病和死,悉達多便對青春、健康和人生深感失望,總想認識宇宙人生的真相,尋求徹底的解脫之道。據(jù)說,太子19歲時駕車出宮郊游,在城的東南西北四門,分別見到了老人的龍鐘艱苦、病人的病患纏綿、死人的形容變色與沙門的威儀安詳。所見所聞促使悉達多作出了出家修行、尋求解脫的決定。終于,在29歲那年的一個夜晚,他毅然舍棄了王位妻兒,剃除須發(fā),披上袈裟,出家做了沙門?! ∠み_多出家后,四處周游,尋訪名師。他首先來到毗舍離城附近的跋伽仙人的苦行林,看到那里的隱修者通過各種殘酷折磨肉體的苦行以求升天享樂,他認為這種方法不是根本的解脫之道,很快就離開了。然后,他南渡恒河,來到摩揭陀國的首都王舍城追隨數(shù)論派的先驅(qū)者阿羅邏?迦羅摩和烏陀迦?羅摩子學習禪定,并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但他感覺即使升到最高一層非想非非想天,也不能因此獲得真正解脫。后來,他獨自一人來到尼連禪河附近的伽閣山苦行林靜修冥想。據(jù)說每天只食一麻一麥,穿鹿皮或樹皮做成的衣服,睡在荊棘、牛糞甚至墓地中。長期的苦行與思索使悉達多身形消瘦,瀕臨死亡,也讓他明白饑餓苦行并不能導向解脫。他回憶起少年時代那次偶然的禪修經(jīng)歷帶來的身心怡悅的感受,決定放棄苦行,于是,他在尼連禪河洗去了六年的塵垢,接受了牧女贈送的乳糜,恢復了體能。先前凈飯王派來陪侍太子修道的五人以為他放棄了修行的念頭,離他而去。  悉達多獨自來到菩提伽耶的一棵畢波羅樹下,鋪上吉祥草結(jié)跏趺坐,修習禪觀,并發(fā)誓“不成佛道,不起此座"。據(jù)說太子這一驚天動地的誓言,使當時大地呈六種震動,魔王波旬心生嗔恨,決心破壞,就派出魔女和魔軍試圖用美色誘惑和武力威脅使悉達多屈服,但都被太子以禪定與仁愛之力一一戰(zhàn)勝。所謂的魔,其實是擾亂身心、破壞善法與智慧的一切內(nèi)外障礙,降伏魔軍因此成為佛陀成道的八相之一。經(jīng)過七日七夜(一說49日)的冥想禪觀,在悉達多35歲(一說29歲)那年十二初八的黎明到來之際,他看到天上一顆明星出現(xiàn),觸景會心,終于大徹大悟成為覺者——佛陀。按照佛經(jīng)的說法,成佛也就是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跳出了生死痛苦的此岸,到達了不生不滅,涅架解脫的彼岸,并同時獲得了十大尊號: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世間解、善逝、無上士、調(diào)御丈夫、天人師、佛陀?! ?jù)佛經(jīng)記載,釋迦牟尼在悟道后嘆道:“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zhí)著,不能證得,若離妄想,則無師智,自然智,一切顯現(xiàn)。”那么,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究竟覺悟到了什么呢?按照佛教的說法,悟境本身是無法用言語來表達的,但我們可以通過佛陀后來四十五年的說法來了解他的思想。釋迦牟尼在覺悟后對宇宙人生的認識發(fā)生了根本性的改變,其最基本的就是萬法緣起性空,人生一切皆苦。所謂緣起,是說包括人生在內(nèi)的世間萬物,都是因一定的條件產(chǎn)生的,一旦條件有所變化或不存在了。那特定的事物也就不存在了。因此,一切事物包括人本身都沒有永恒不變的自性,只是依因緣而生起的假象或幻影,也就是性空。緣起性空的道理是佛教解脫論的基石。正因為萬事萬物依緣而起,本無自性,人生的種種煩惱或者無明本身也沒有永恒不變的自性,因此才有可能依緣而滅。這個道理本來人人都可以體證到,并依之從煩惱痛苦中解脫出來,但卻由于顛倒執(zhí)著,生起種種貪欲,造下種種惑業(yè),從而依業(yè)受報,流轉(zhuǎn)生死,枉受諸苦?! ≡诔傻篮蟮乃氖迥觊g,釋迦牟尼奔走于恒河兩岸,宣講自己的學說,吸收信徒,組織僧團,創(chuàng)立佛教?! ?佛教是怎樣創(chuàng)立的?  佛教創(chuàng)立于公元前6世紀到公元前5世紀的古代印度。總體上說,這一時期的印度經(jīng)濟空前發(fā)展,社會變化劇烈,各種矛盾十分尖銳,思想斗爭也非常激烈?! 汕灏倌昵暗挠《龋虡I(yè)和手工業(yè)已經(jīng)有了很大的發(fā)展,這促進了城市的形成和繁榮,并形成了王權(quán)相對穩(wěn)定的國家。僅恒河、朱木那河流域,比較大的國家就有十六個,其中最強大的有跋耆、拘薩羅、摩揭陀等。社會財富的增長與各國王權(quán)的上升,使得爭霸戰(zhàn)爭連年不斷,加劇了社會的動蕩和人民的痛苦。很多國王十分殘暴,為所欲為,在早期佛教經(jīng)典中,常把“國王之難?與“盜賊之難”相提并論。在佛陀晚年,他的祖國迦毗羅衛(wèi)國和親族釋迦族就慘遭僑薩羅國毗琉璃王的入侵而滅亡。在這種情況下,不少人為了躲避戰(zhàn)亂和殘暴統(tǒng)治而逃亡到山林或偏遠地區(qū),出家修道?! ‘敃r的印度社會通行等級分明的種姓制度。種姓,梵文Varna,也譯作族姓,原意是指顏色、膚色。這一制度始于雅利安人對古代印度的入侵,到佛陀時代已形成了四個大的社會等級階層,即婆羅門(祭司)、剎帝利(武士)、吠舍(平民)、首陀羅(奴隸)。前兩個階層相當于精神領域和世俗社會的統(tǒng)治者,后兩者是當時社會的勞動者,受前者的統(tǒng)治與壓迫。種姓與種姓之間的對立,使整個社會處于尖銳的矛盾之中。  錯綜復雜的社會矛盾和各國之間的斗爭反映在思想文化領域,則主要表現(xiàn)為舊有的婆羅門教和新興的以反對婆羅門教為共同特征的沙門思潮之的斗爭。

編輯推薦

  捧起此書,是你與佛學之間的機緣,為佛學袪魅,讓佛教通俗,解常人之惑,作渡津之筏,引領你走進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相互糾結(jié)的佛教世界?!胺鹗且延X悟的眾生,眾生是尚未覺悟的佛。”對于根器淺薄者,佛說做人的道理;對于厭世者,佛說解脫生死的方法;對于根器深厚而愿化世者,佛說自度度他。捧起此書,是你與佛學之間的機緣。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佛學問答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6條)

 
 

  •   作者是國內(nèi)研究佛教的權(quán)威專家,通過真本書學習佛教的基本知識,一定不會走彎路
  •   拿到手翻翻,不錯
  •   洪老師治學很嚴謹,編書也很有水準的。
  •   需要細心地讀
  •   這本書需多看看多了解
  •   買到拆開后才發(fā)現(xiàn),書面的封面有破損,很明顯不是新書,但是我買的是新書,不知道店家的工作態(tài)度是什么樣的???挺失望的!?。。。?!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