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與暴力

出版時間:2009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作者:[印]阿馬蒂亞·森  頁數(shù):206  譯者:李風華  
Tag標簽:無  

前言

奧斯卡·王爾德(Oscar Wilde)有這樣一句名言:“絕大多數(shù)人都是他人?!边@聽起來就好像是他諸多胡言妙論之一,但不同的是,王爾德這次卻合乎情理地給出了解釋:“他們的思想是某個他人的意見,他們模仿他人的生活,他們最愛引用他人的話。”確實,我們受我們所認同的人們的影響是如此廣泛,簡直令人難以置信。正如最近在科索沃、波斯尼亞、盧旺達、東帝汶、以色列、巴勒斯坦、蘇丹以及其他許多地方所看到的,那些被人有意挑起的宗派仇恨像野火一樣迅速蔓延。只要略加煽動,人們對某一群體的認同感就可迅速膨脹,最終演變成殘虐他人的武器。確實,世界上的大多數(shù)沖突與暴行都是由某一看似唯一的、沒有選擇的身份認同而得以持續(xù)。煽動仇恨之火總是乞靈于某種支配性身份的精神力量,似乎它可以取代一個人的所有其他關系,并以一種很自然的好戰(zhàn)方式壓倒我們通常具有的人道同情和自然惻隱之心,其結果或是樸素的原始暴力,或是在全球范圍內(nèi)精心策劃的暴行與恐怖主義。事實上,全球范圍內(nèi)潛在沖突的一個主要根源就是如下假設,即可以根據(jù)宗教或文化對人類進行單一的劃分。關于這種單一劃分的支配地位的信念使得暴力在全球一觸即發(fā)。單一劃分世界的觀點不僅僅與那種認為人類大體上是一樣的信念格格不入,而且也與那種較少受到關注但更為合情合理的觀點,即認為我們的差異是多樣的觀點相悖。世界往往被視為由各類宗教(或“文明”、“文化”)組成,而忽略人們所實際擁有和重視的其他身份,諸如階級、性別、職業(yè)、語言、科學、道德和政治。單一劃分觀要比多元和多種劃分觀更偏于對抗,而后者構成了我們所實際生活于其中的世界。這種理論上的簡化主義往往可不經(jīng)意地助長實際政治中的暴力。此外,各種試圖克服這類暴力的努力也同樣因為概念上的混亂而束手無策,因為它們也——明確地或隱含地——接受了單一劃分觀,從而排斥了其他明顯能克服暴力的途徑。結果是,基于宗教的暴力不是通過加強公民社會來克服(盡管這是一個顯著的事實),而是通過動員各個宗教中的所謂的“溫和”派領袖來勸說,指望這些宗教領袖們自己在他們的宗教內(nèi)驅逐極端主義分子,并在必要時重新界定其宗教教義。

內(nèi)容概要

把人們渺小化的可怕后果就是本書的主題。我們將重新審視和評價某些廣為討論的主題,比如經(jīng)濟全球化、政治上的多元文化主義、歷史領域中的后殖民主義、社會生活中的民族性、宗教上的原教旨主義和全球范圍內(nèi)的恐怖主義等。只有承認我們生活中關系的多樣性,并且作為這個世界的共同居民而理性地思維,而不是硬把人們?nèi)胍粋€個狹窄的“盒子”中,也許才有可能實現(xiàn)當代世界的和平。當務之急是需要清晰地認識到我們有自由確定我們事務的優(yōu)先次序。與此相關,我們還要充分地認識到理性地發(fā)表意見——不管是在一國之內(nèi)還是在世界范圍內(nèi)——的地位與作用。

作者簡介

阿馬蒂亞·森1998年諾貝爾經(jīng)濟學獎得主,曾任劍橋大學三一學院院長,現(xiàn)任哈佛大學教授。其著作包括《以自由看待發(fā)展》、《理性與自由》(本書于2006年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論經(jīng)濟不平等》和《好辯的印度人》等。

書籍目錄

第一章 幻象的暴力 對相互競爭的社會聯(lián)系的認可 約束與自由 說服他人 對選擇與責任的否定 文明的禁閉 超越宗教 穆斯林與知識的多樣性 混亂之焰第二章 理解身份認同 身份無關論與理性的白癡 多重關系與社會環(huán)境 對立身份與非對立身份 選擇與約束 社區(qū)身份與選擇的可能性 優(yōu)先性與理性第三章 文明的界限 單一視野與貌似深刻 文明解釋的兩個困難 論把印度視為印度教文明 論所謂西方價值觀的獨特性 民主的全球根基 西方科學與全球歷史 拙劣的概括與模糊的歷史第四章 宗教聯(lián)系與穆斯林歷史 宗教身份和文化多樣性 穆斯林寬容和多樣性 非宗教性考慮和多樣化的優(yōu)先性 數(shù)學、科學和知識的歷史 多重身份和當代政治 反對恐怖主義與認識身份 恐怖主義與宗教 穆斯林身份的多樣性第五章 西方與反西方 殖民化思想的辯證法 亞洲價值觀與一些更小的主題 殖民主義和非洲 原教旨主義和西方中心性第六章 文化與束縛 虛構的真理和實際的政策 韓國與加納 日本的經(jīng)歷和公共政策 寬廣視野中的文化 多元文化主義和文化自由 學校、理性和信仰第七章 全球化與抗議 抗議、準確性和公共理性 批評、抗議和全球團結 知識界的團結 地方性對全球性 經(jīng)濟全球化和不平等 全球貧困和全球公平 更加公平的可能性 忽略與責任 貧窮、暴力和義憤 意識和身份認同第八章 多元文化主義與自由 英國的成就 多元單一文化主義的問題 理性的優(yōu)先性 甘地的論點第九章 思考的自由 暴力的滋生 高級理論的低級運用 單一性幻象的懲罰 全球性抗議的作用 一個可能的世界注釋人名索引主題索引

章節(jié)摘錄

超越宗教由于越來越接受按宗教劃分世界人口的觀念,西方各國在應對全球恐怖主義和沖突時束手無策。尊重“其他人民”的方式是頌揚他們的宗教典籍,而不是指出無論在宗教領域還是非宗教領域中,他們在一個全球互動的世界中所進行的各種各樣的參與和所取得的成就。在全球政治術語混亂不堪的情形下,為對抗所謂的“伊斯蘭恐怖主義”,西方政策的知識精英們把大部分的注意力用于界定——或重新界定——伊斯蘭教。然而,將注意力單單集中于寬泛的宗教類別,不僅僅會忽略影響人們的其他重要關注與思想,而且也通常會擴大宗教領袖的影響力。比如,此時的穆斯林宗教領袖們就常被視為所謂伊斯蘭世界的當然發(fā)言人,雖然許多在宗教上皈依伊斯蘭教的人們與這個或那個毛拉*在意見上存在著深刻的差別。雖然他們之間存在著許多不同的差別,整個世界卻一下子不再被看成是由人們組成的,而倒成了一個宗教和文明的聯(lián)合體。在英國,有一種糊涂觀點認為,多種族的社會應當鼓勵發(fā)展由國家資助的穆斯林學校、印度教學校、錫克教學校等諸如此類的學校,以補充現(xiàn)存的基督教學校。如此,在擁有能夠在相互競爭的身份之間進行評判和選擇的能力之前,孩子們就被強有力地置人某一單一的宗教關系之中。更早一些時候,北愛爾蘭的國立學校就根據(jù)孩子們在幼年時就被確定下來的宗教派別來分類教育,向人們灌輸天主教與新教徒之間的政治不和的觀念。

媒體關注與評論

阿馬蒂亞·森堪稱偉大的智慧與全心全意的人道精神的完美結合,他是這個世界上少數(shù)幾個能夠澄清我們生存于其中的思想混亂狀況的知識分子之一?!  {丁·戈迪默(NADINE GORDIMER)在這部偉大的社會科學著作中,阿馬蒂亞·森指出,唯有尊重人性以及他人的多樣性,我們才可以走向和平。該論述為我們這代人提供了一個全新的現(xiàn)代視角?!  獑讨巍ぐ⒖寺宸颍℅EORGE AKERLOF),2001年諾貝爾經(jīng)濟學獎得主(本書)明晰且令人信服地批判了當前流行的社群主義與文化主義思想,并且以唯有像他那樣的背景與學識才可以做到的方式強調(diào)了現(xiàn)代人身份的復雜性與多維度?!  ダ饰魉埂じI剑‵RANCIS FUKUYAMA)在本書中,阿馬蒂亞·森富于理智與幽默地探討了我們這個時代中最困難且最危險的一些問題——包括種族、身份認同與沖突——的根源。在研究這些問題時,我們無法繞過該書?!  餐郀枴ひ撞防溃ˋNWAR IBRAHIM),馬來西亞前副總理在探討我們這個時代最根本的困境問題上,阿馬蒂亞?森處于一種獨特的地位。從1 947年他親身經(jīng)歷過印度分治時的毀滅性的身份暴力,到我在波斯尼亞、盧旺達、巴勒斯坦和蘇丹所目睹的因身份認同而引發(fā)的暴行,直至最近伊斯蘭極端分子與西方國家之間的戰(zhàn)爭,我們的世界一直欠缺解決之道。阿馬蒂亞·森從根本上對傳統(tǒng)看法提出了質疑,并給出了新的答案?!  死锼沟賮喣取ぐ⒙諣枺–HRISTIANE AMANPOUR),CNN記者在這個世界上,那些窮人與流離失所的人找不到比阿馬蒂亞·森更富有洞見和更善于表達的聲援者了?!  品啤·安南(KOFIA A.ANNAN),聯(lián)合國秘書長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身份與暴力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75條)

 
 

  •   不知道您有沒有注意過,很多人初次見面是用“星座”來挑起話頭的。
    “你是什么星座的?”“我是獅子座,你呢?”“我是雙子座?!薄拔矣X得你不像獅子座耶,像水瓶座?!薄笆菃??我覺得還好啦。你倒真的很像雙子座,體貼又會說話。”……
    拿星座聊天,談資多又安全,還比拿天氣聊天要顯得聰明不少,這道理我明白,讓我擔心的是,好多人真是信這一套,把不同星座作為劃分不同性格人的標準。
    用某一種身份來判斷一個人的做法正是阿瑪?shù)賮啞どˋmartya Sen)在其著作《身份與暴力》(Identity and Violence)一書中重點批判的。
    一個天蝎座的人可以同時身兼男人、胖子、本科生、電子音樂愛好者、異性戀者、無神論者、電玩高手、宅男、話嘮……他的每個身份都會或多或少地影響他的思想和行為,我們怎么能用單一的身份標簽來做判斷呢?這種錯誤的判斷就會容易陷入書的副標題——“命運的幻象”。
    這種“命運的幻象”會帶來什么后果?森在書的開篇就給出他自己親身經(jīng)歷:
    幾年前,森經(jīng)過一次短暫的國外旅行回到英國(當時他任劍橋大學三一學院的院長),倫敦希思羅機場的移民局官員在極其細致地查看了他的印度護照后,提出了一個從哲學角度來看頗為棘手的問題。官員注視著他在入境單上所填的家庭住址(劍橋三一學院院長公寓),問他與院長是不是親密朋友?這個問題讓他猶豫了片刻,因為他不知道自己能否稱得上是自己的朋友。思索片刻后,他得出結論,回答應該是肯定的,因為他對待自己一向不賴。但由于遲疑了片刻才給予答案,移民局官員希望知道猶豫的原因,尤其是想了解清楚他是否不合法地居住在英國。
    如果說這種幻象造成的僅僅是一點小麻煩,花幾分鐘解釋一下就能解決的話,那么愈演愈烈的恐怖主義就棘手無比了。
    眾所周知,世界頭號恐怖分子是本·拉登,其恐怖主義行動在他口中被稱為“圣戰(zhàn)”,即“杰哈德”(Jihad,“穆斯林對異教徒之戰(zhàn)”,也指“伊斯蘭圣戰(zhàn)組織”)。若站在基地組織的角度來看,他們的所作所為還真的是嚴格按照伊斯蘭圣戰(zhàn)的規(guī)定做的;但要是回到我們的角度,或者說“西方世界”的角度,這毫無疑問是“恐怖主義行為”。
    這時候,歐美國家就會面臨一個很尷尬的局面:一方面必須毫不客氣地打擊恐怖主義,另一方面又要謹小慎微地避免傷害“穆斯林們的感情”,但這兩者有常常會發(fā)生矛盾。我們經(jīng)常聽到這類消息,美國的機場檢查通常會對長得像中東的旅客予以更嚴格的檢查;民眾開始對伊斯蘭教徒感到害怕等等。這種情況越是普遍,就越容易激起穆斯林們的不滿,這又恰恰正中恐怖分子的下懷;可要是不提高警惕又會有生命危險。
    再想想中國的情況吧。自從新疆事件之后,漢族和維族的對立情緒日益嚴重,甚至波及到回族等其他民族。把“新疆人”等同于“維族人”,把“維族人”又等同于“賣羊肉串的暴徒小偷”等混亂邏輯在民間大行其道,再加上大部分維族人又恰恰是信仰伊斯蘭教,大家又自然而然地聯(lián)想到“分裂”“恐怖主義”等詞語。
    從歐美到中國,這種對身份認定的粗暴邏輯簡直像“普世價值”一般為所有人所習慣,但這個問題還算好解決,只要大家有耐心花幾個小時去了解一下他們的生活習慣,文化習俗,基本宗教常識,或者直接找個維族人聊聊天就能糾正自己的“低級偏見”。
    《身份與暴力》的精彩之處不是去老生常談地糾正這種“低級偏見”,而是對很多知識分子的“高級偏見”提出批判。
    恐怖主義多源自“伊斯蘭世界”,西方各國束手無策,他們能想到尊重“其他人民”的方式就是頌揚他們的典籍,而非指出中東地區(qū)文明無論在宗教和非宗教領域為世界帶來的巨大成果。很多伊斯蘭世界的學者也試圖通過對教義的詮釋來說明類似觀點:“伊斯蘭教的圣戰(zhàn)不是指本·拉登的那些恐怖主義行動”、“真正的穆斯林是如何如何愛好和平”……
    這些做法看起來沒有問題,但實際上他們?nèi)匀幌萑肓恕懊\的幻象”之中。其結果是,伊斯蘭宗教領袖越來越成為中東代言人??墒乔f別忘了,中東的人不盡是穆斯林,穆斯林也不盡是恐怖分子,恐怖主義是一回事,宗教又是另一回事,把恐怖主義問題看成是兩種宗教間的斗爭,或者是兩種文明之間的斗爭都是錯誤的。
    用文章開頭的例子想想,一個擁有穆斯林身份的男子,也可以是一個反美分子,古典音樂愛好者,紅新月會成員,Google忠實粉絲等等。我們怎么能因為他的宗教信仰,或者政治立場而判斷他肯定會支持恐怖主義?也許其后三個身份會讓他比很多美國人更堅信自由至上,世界大同,而此三身份絲毫不影響他是一個虔誠的穆斯林。
    這就是為什么森認為那些挖空心思在教義上尋找所謂“真正穆斯林”到底是什么的學者最終是徒勞無功,甚至是南轅北轍的原因。
    同樣的道理,那些把中國少數(shù)民族問題簡單地認為是“民族問題”、“宗教矛盾”、“文明沖突”自然也是非常值得懷疑的論調(diào)。那些把“漢族維族”掛在嘴邊的人為什么不會去想想:大家都是一國的公民,為什么不能通過加強公民社會的方法來消除彼此之間的矛盾呢?
    而動輒把注意力放在別人是“左派”還是“右派”,是“愛國主義者”還是“美式自由主義者”,是“黨員”還是“無黨派人士”的朋友們,您是否也陷入“命運的幻象”了呢?
  •   為了虛幻的身份,拋棄真實的生活,科學和理性在這個世界的許多地方仍然遠離著人們,讓每個人過一種“經(jīng)過思索的生活”是這個社會的責任,用理性對抗命運中的幻象。胡適說不管什么主義,都要解決實際問題,所以重點不是主義而是實際問題。感謝森教授的這本書。
  •   斷斷續(xù)續(xù)看了兩遍,可以說是一本耐看和令人尋味的書,作者深刻的剖析向我們展示了因為身份認同而導致的諸多問題
    關于身份的話題屬于一個社會問題,歷史社會等背景的不同是身份認同多樣的原因,書中給了我們很多深度的見解,算是給我們對這一社會問題的參考
    世界本是這樣,人人身上都有多重身份,對于身份的多元認同也正是世界文化認同及其差異獨特的魅力所在~~~
  •   人的身份是多維度的,價格取向是多樣的.從單一角度看人,社會或世界,都是有缺陷的.森的著作即明了,又深刻.
  •   幫人買的,說還不錯,身份與暴力
  •   看過他的以自由看待發(fā)展,很好
  •   看這本書的事情是一遍一遍的讀一句話,而后發(fā)現(xiàn),剛讀的那一句其實還是不難懂的,只是,聯(lián)系全文的時候,會想身份的多樣性的必要性,其實我們大家都是一樣的有多重身份,但是,外部環(huán)境決定了一時只有一時的身份,其他的在那一時幾乎是完全不見了,這種事情并沒有讓人不安,似乎說讓人明確了任務更好一些了。
  •   只看了一點,覺得多文化共生方面關于身份和認同的書中,比較生動活潑的一本,可惜很薄。
  •   為何戰(zhàn)亂不斷,為何意識形態(tài)會形成殺戮。
    身份的后天形成是這一切悲劇的成因。
  •   身份的單一歸屬會導致沖突!
  •   用全新的思維去理解國與國之間的關系,民族與民族之間的關系
  •   一個經(jīng)濟學家用通俗易懂的一本小書來擦亮雙眼,看到那些知識界文化界如炒作起來的種種現(xiàn)象的虛幻,值得一讀。
  •   也許你也在人生角色的矛盾與變換中尋找真實的自己,看看這本書吧
  •   把思維重新組裝,不愧是思想者
  •   買這本書,沖著作者去讀的,還可以,說印度的事!
  •   這是一本值得推薦的著作,給人很深的感悟。
  •   靠自己理解去推動這個社會進步
  •   雖然文章表述上有些反復和亂,但核心思想還是很明白的,引人思考。對亨廷頓的文明沖突說是個解毒。好書推薦。
  •   這本書得好好讀,很多地方如果對哲學沒有理解就不會很能明白作者的所指
  •   效果杠杠的。寫的很深入
  •   非常好玩,國外大家的書都是有意思得很
  •   真知灼見,鞭辟入里。
  •   上面幾位讀者的評論很精彩,總結透徹,請先看評論,如果看完評論還想看原書,就下單吧。
  •   阿馬亞蒂森的書都值得一讀
  •   很早以前聽梁文道的《開卷八分鐘》介紹過,今天買到了,等下就好好看一看。梁文道應該信得過的。
  •   看了一遍 不是我要找的東西
  •   看過之后受益匪淺,尤其是作者對于亨廷頓文明沖突理論的駁斥,很有啟發(fā)
  •   在當當找到的 比較好看
  •   邏輯縝密的代表之作
  •   復雜的問題談的簡潔明白。有深度有見解,不象好多很“學術”的書寫了百萬字還沒說清楚,因為沒思考。
  •   阿瑪?shù)賮?森毫無疑問是又一位東方出身的世界巨人!
    在最近的301暴恐事件后再看此文又有一種敬佩和汗顏。
    同樣是出身于發(fā)展中國家,同樣是在歐美獲得知識教育,阿瑪?shù)賮?森所形成的觀點卻既不“殖民主義”也不“后殖民主義”,他保留了自身文明(印度文明)的崇高理想,又結合歐美文明的偉大理性,兩者結合交互成了全新的、更能兼容東西方的理念,這實在是令中國人反思。這本身的觀點說穿了并不復雜:人是有多重身份而非單一身份的,而自由選擇不同身份排序又先于多重身份——但這種自由應該是理性的。從古到今古今中外,很多暴力的來源正是人被“只有一種身份,而且這種身份構成了本質區(qū)別”的單一極性思維綁架。但實際上,人是有不同身份的,人是宗教信徒,但也是男人,也是兒子,也是窮人,也是同性戀,也是薩克斯愛好者,也是宅男,也是羽毛球高手——人不是僅僅只是其中一個身份并因此和其他人對立的。阿瑪?shù)賮?森順便對多元文化做了深刻辨析:多元文化很好,但多元單一文化就有隱患了,還必須要允許成員具有自由選擇權。
    順著阿瑪?shù)賮?森的這本書,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他的公平觀似乎是建立在羅爾斯而非諾齊克的理念之上的。
    非常好的一本書!受益匪淺!我向自己的高中學生推薦,希望他們能夠因此擺脫被中國教育“二元對立”思維的束縛!
  •   熊培云推薦書目,值得一讀
  •   好書,不可多得的好書,頂起來
  •   阿馬蒂亞•森是1998年的諾貝爾經(jīng)濟學獎得主,還是一位**的政治哲學家和倫理學家。他的哲學和社會學新著《身份與暴力:命運的幻想》,受到鳳凰衛(wèi)視“開卷八分鐘”的隆重推薦,并被梁文道譽為“非常的有趣,非常的簡潔,而且非常的雄辯”。

    森認為,在“事實”上,每個人都不可避免地擁有多重身份,比如他是一個印度人,但也可以是英國劍橋大學三一學院的院長。可是在“觀念”中,人們又習慣將單一的身份強加給某個人,比如那位英國移民局的官員,在確信森是個印度人后,就是想不通這個印度人怎么會居住在劍橋大學三一學院的院長公寓里。

    森進一步揭示出,將多重身份的人進行單一化歸類,其實危害重重,因為群體內(nèi)部的團結常常發(fā)展為群體之間的對抗,比如同一種宗教信仰的人能夠相親相愛,對異教徒則毫無寬容之心。這意味著,面對一個群體時,人們可能會找到歸屬感和家園感,可面對另一個群體時,人們可能會成為局外人和多余人。

    通過上世紀40年代印度教徒和穆斯林教徒之間的暴力沖突,以及上世紀90年代發(fā)生于胡圖族人與圖西族人之間的種族仇殺,森很容易發(fā)現(xiàn),對身份的單一化認同可以導致暴力,這正是“身份”與“暴力”的關系所在。要破除這種令人傷感的關系,就必須揭穿人類命運的一種幻象——人只有一種身份,必須在A身份和B身份之間作出“非此即彼”的抉擇,進而還原人類本真的存在——人同時擁有多種身份,不必為了肯定某種身份的優(yōu)先性而否定另一種身份的存在;也不必為了強調(diào)某種身份的重要而抹殺他種身份的重要性,比如印度教徒和穆斯林教徒,在宗教身份存在差異的同時,還擁有很多共同的、也同樣重要的身份——印度人、亞洲人、窮人;還如胡圖族人和圖西族人,在種族身份存在差異的同時,也擁有很多共同的、也同樣重要的身份——盧旺達人、非洲人和人類。

    在反思和批判的基礎上,森提出了自己的建設性意見:把人身份的多樣性當作一種價值加以鼓勵,因為身份的多樣性不但是人類的現(xiàn)實,也是消除沖突和暴力的基礎。
  •   在現(xiàn)代社會中,每個人只要出生到這個世界上,就注定會帶有某種特定身份,而且這種身份隨著個人年齡的增長,社會閱歷以及社會活動的增加,會越來越趨于復雜。
    比如,一個人只要一出生,生命密碼的DNA就決定了他是男是女,因為這個身份,也就決定了這人究竟應該是在六十歲還是五十五歲進入退休年齡。同時,依據(jù)這個新生兒出生的地方以及他父母的一些文化特質,這個人就帶有如國藉、語言、居住地等重要的身份信息,這同樣也決定了這個新出生的兒童究竟是什么民族。甚至,基于他的出生地的政治制度或宗教背景,別人可能也就順帶地決定了他的政治背景或宗教信仰,就好像今天當我們說到美國人、朝鮮人、馬上就會有人聯(lián)想到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說到西方人、阿拉伯人、中國人時,就會聯(lián)想到基督教、伊斯蘭教、儒家文化等,這類能大體標注其身份符號一樣。而如果這人出生在中國,他出生地還可以決定他究竟是農(nóng)民還是城鎮(zhèn)居民。如果這個人出身于農(nóng)民而又始終不能有幸將自己改為城市戶口,那么他即使進入城市,并已成為事實上的工人,但是社會能夠賦予他,仍然是農(nóng)民工的身份,換句話說,不管這個人從事的是什么樣的自由職業(yè),取得了多大成就,這個人仍然很難改變他的農(nóng)民身份。而在 “農(nóng)民工”的這個稱謂中,更多隱藏的含義是,不管如何變化,這個人依然是一個從事工業(yè)生產(chǎn),或者是一個不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活動的農(nóng)民。而對這樣的身份,我們每個人竟然都沒有多少選擇的權力。
    以后隨著這個人年齡的增長,人們還可以根據(jù)各種劃分標準將這人進行歸類,并借此傳達這個人的階級、職業(yè)、社會地位等重要的身份信息。這時我們每個人的身份會趨于復雜和相互重疊。就象同一個人,既可以是英國居民、來自美國,有中國血統(tǒng),是個證券經(jīng)紀人、非素食主義者一樣,這不會妨礙他對英國法律的尊重和服從,也不會影響到他對馬美國社會的熱愛,當然也不會影響到他對中國的忠誠。因為在這種種重疊身份的中,沒有也不應該有必然的排它性。在這個意義上,阿馬蒂亞•森認為,這些身份歸類,能夠強化作為個體的人,在社會生活中的歸屬感,增強民族認同,增進地域聯(lián)系,促進族群間的彼此互助。而且這種各種各樣的身份差異,也是今天形成世界多元文化重要基因。但“森”在承認身份認同的同時,也不斷地提醒人們,這種身份認同在友好地擁抱他人的同時,卻也會頑固地排斥非我族類。在“森”看來,身份認同存在排外的敵意與寬容攜手并進的情境。對于前者,他用自己親身經(jīng)歷舉例說,發(fā)生在20世紀60年代印度教徒與穆斯林之間發(fā)生騷亂,煽動屠殺的政治教唆者把各自社群中原本平和的人變成了殺人不眨眼的惡魔。他們挑唆這些人相信自己除了是印度教徒或者穆斯林以外,別的什么都不是,既不是印度人,也不是亞洲人,也不是人類共同體中的一分子。在這種仇恨下面,“森”目睹一個年僅有11歲的穆斯林人,僅僅是為掙錢糊口在騷亂期間走上街頭卻突然被人殺害。面對這一人間慘劇,他認為身份認同,使得一方可以完全拒絕考慮敵對方同屬人類的基本事實。在他看來,這種 “隱藏在殘暴行徑背后的,是一種對人類身份的嚴重概念混淆,這種混淆把多維度的人變成了一種單向性的動物?!?“森”批判一些政治家在社會分析中持有的尋找單一分類的方法。在他看來,單一身份幻象符合沖突策劃者的暴力目的,并竭力尋求這種簡單的思維模式。所以“森”在《身份與暴力——命運的幻想》一書中,開篇就提出“身份可以殺人,——甚至肆無忌憚地殺人。
    由此,“森“給出的結論是,茲生暴力的藝術依靠某種本能,同時利用這些本能去擠掉思考的自由和冷靜思考的可能性。為把自我認識轉換為殺人的工具,就需要:1)忽略掉所有其他歸屬的重要性,以及2)以一種特別咄咄逼人的形式重新界定這種唯一身份。正是在這里,卑鄙和概念混淆就會在一起乘虛而入。
    “森”清醒地看到亨廷頓在《文明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中,將“西方文明”、“伊斯蘭文明”、“印度教文明”、“佛教文明”相互對立,忽略不同文明間相互相互作用和影響,導致人類社會人可能陷入對立、分裂的危害性。就象前段一個北大的知名教授采取單一主義立場,詰問20世紀80年代年代出版的“走向未來叢書”,說走向未來究竟是要向走向那里,他自問自答地說,這個走向未來,顯然是不要走向中東、不是要走向亞洲,由此他暗示這套叢書的“走向未來”是要走向西化、走向美國。其實別人叢書一開始就有交代,這套從書“不是為某一宗派或理論奠定基礎,而是為了人類的福祉和尊嚴”。而這種以東西沖突進行分析的思維方式,也被“森”批判為“反應性的認知”,他既源于強烈的于把自己完全定義于有別于西方人的“他者”意識,也源于極具依附于西方,將自己的身份認同歸屬于與他人的關系,并渴望獲得與他人平起平坐的意識。但“森”卻證明,那些被西方人劃歸己有,或者被那些持有單一主義思維方式的非西方人,拱手讓給西方的思想,實際上是整個人類的遺產(chǎn),這當然也包括由中國、阿位伯、印度、伊朗以及其它非西方國家做出的,在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以后來的啟蒙運動中發(fā)揮重大作用的科學和技術。

    轉自:http://blog.sina.com.cn/yffsz
  •   如果看亨廷頓《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就一定要再看看阿馬蒂亞•森的《身份與暴力——命運的幻象》??梢员苊馄姡敕ǜ鼮橹艿?、全面,從而自己做出更確切的判斷。
  •   人未生時,混沌未開;一出世即被擁有各種潛在聯(lián)系的歸類(屬),也就是身份。生存在這個世界上一天,就與周圍有不同的聯(lián)系而在他人眼中即具不同的身份。但自己對當前具體環(huán)境下的身份認同(程度)、最主要身份(優(yōu)先選擇)實際是千變?nèi)f化。書中更多關注了呼吁認同身份多重化,揭示了將人們某單一身份極高化的無意或故意圖謀的現(xiàn)象與后果。不管是以宗教還是以文明或是其他來劃分,都將忽視或弱化每一個體其他身份特別是本應最高的人性身份的影響力。
    關注人的多重身份,起碼揭示并防范陰謀策劃者的故意分類與煽動。
  •   這本書的可讀性強,通俗易懂,包裝精美,印刷OK,就深度而言也無非告誡人們要學會包容異己,雖然是諾貝爾得主的作品,但估計是因為是面向公眾的,并沒有什么難懂的。
  •   所以,換位思考或者多利益博弈就會減少暴力或沖突。
    但這些活動,并不一定最經(jīng)濟,有了公平不一定產(chǎn)生效率。
    所以,鉆牛角尖的和一根經(jīng)的人,往往是暴力愛好者。
    孔夫子曰,慎獨慎獨!
  •   翻書一看,瞬間仿佛回到了學校讀研時代,對著一本又一本經(jīng)濟學經(jīng)典,看得頭皮發(fā)麻,看時什么都懂,看過卻什么都忘。這本書給我的感覺,類似此課本的感覺。其實這本書還是更適合還在攻讀的來看的。
  •   森視野廣博,見解精辟,大家!
  •   買這本書是因為推薦。其實最吸引我的還是著作對我們?nèi)粘A曇詾槌5默F(xiàn)象進行深入挖掘與探討,受益匪淺。
  •   這個打分評論只針對書的內(nèi)容 不是對書的外在質量的評價
  •   我看了一半,被我爸搶過去看了,看完后還跟我就作者的一些觀點進行交流,這書肯定很不錯!
  •   很薄的一本書,很長一段心靈的自省!
  •   你是誰?又有怎樣的行為?你覺得所有的作為都是沒有道理的嗎?
  •   今天到貨,看了一下覺得還行。得花點時間思考。
  •   可以多次看
  •   1、32開,書不厚
    2、全文字,無插圖
    3、談人類身份認同不同會形成不同的群體,同一群體會形成相同的意志,而現(xiàn)實中由于人類身份主同的單一性,導致相互之間存在分歧,因而鼓勵身份認同多元化。一句化,號召“求同存異”。
    4、無種族研究興趣的話,讀來無趣
  •   我們都是喜歡給人加身份,還是看《我讀》才知道這個書
  •   不知道如何說。也許我水平低,看的太凹了
  •   只是送貨有些慢
  •   較枯燥,難懂
  •   對種族沖突和妄加身份隔離的深刻透視。
  •   不過,很淺顯,可以隨意看看,不難懂。
  •   還沒有開始看,從簡介看還是可以的。
  •   書很薄,但是很有意思~
  •   很滿意 會向同學推薦的
  •   買回來就被老師騙走了,至今未還,好郁悶啊??瓷先シ饷婧懿?,里面其實不錯。
  •   很滿意,這個物流速度啊,真佩服,書是給朋友買的,他喜歡,說質量很好。
  •   發(fā)人深省的一本書。經(jīng)濟學家講話確實條理清楚。。。
  •   只給三顆星不是因為書不好,是因為翻譯差,弄得這本書沒有閱讀性。全本書都在重復一個觀點:拒絕單一身份。每個人都有多種角色。中間列舉了很多實例,特別是關于經(jīng)濟的例子很新穎,寫論文的時候可以參考。但還是看原版吧。=)
  •   森的這本書闡釋了身份政治的基本內(nèi)涵,意圖消解圍繞身份認同差異而引發(fā)的暴力沖突。他提出的反應性身份認同概念,精辟地點出了所謂某些身份認同的虛幻性和自我加強特征。讀完全文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森提出解決由身份認同引發(fā)的暴力的基本思路,就是共享知識,尤其是對真實歷史的認知和共識。然而,身份這種東西是與生俱來、不易改變的,于是掙脫身份限制而接受各類文化、知識本身就是極困難的。更要命的是,真實的歷史在哪里?人類何以共享共同的歷史呢?比如,國共如何共享抗戰(zhàn)的歷史知識?
  •   對于一位來自異域的人的評價,多數(shù)情況下會聯(lián)想到其所在的國度盛行的習性信仰而牽強地將他等同于那么的一類人,忽略其本該有真實身份。闡述了歐美和中東地區(qū)的人們彼此產(chǎn)生偏見敵意皆緣由于彼此給彼此劃分單一的身份。文化雖然能影響一個人的思維和工作的方式,但不能說文化是一種決定論,決定出生于哪一方水土的人沿襲那一地區(qū)人的所有。人們可以通過教育學習來改變自己的,如同是受儒家文... 閱讀更多
  •   事實上一個人有多種身份認同,法律的、宗教的、文化的、性別的、經(jīng)濟的等等,而且互相重疊,漂移變換。該書的副題是“命運的幻覺”,森認為人生的意義是理性思考和自由選擇,但是很多人在身份認同的幻覺里迷失了方向,變成了情緒動物,從而也失去了自由。阿瑪?shù)賮?森在《身份與暴力》里認為,賦予人一種單一的身份認同是非常危險的。他用此書反對亨廷頓的文明沖突論,認為把世界簡單地分為... 閱讀更多
  •   這本書很值得一讀,提高個人修養(yǎng)
  •   比較難懂,但是細細品味還是覺得寫得很不錯的。
  •   正版的好?。〈蛘酃梢杂萌?!
  •   不錯的書籍,角度相當特別
  •   封面會讓你很想去讀這本書
  •   亞麻提亞森的經(jīng)典
  •   我讀推薦的,應該不錯
  •   不錯的,角度特別
  •   身份與暴力:命運的幻象
  •   阿馬蒂亞·森 的好書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