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性之鏡

出版時間:2009-3  出版社:人民大學出版社  作者:余紀元  頁數(shù):394  譯者:林航  
Tag標簽:無  

前言

寫作本書是為了增進對亞里士多德倫理學的理解,促進德性倫理學的討論,但也有一個主要目的是希望醉心于復興亞里士多德德性倫理學的當代英美倫理學了解到,儒學不僅是一種德性倫理學,而且其博大與精深堪與亞里士多德倫理學媲美。這種了解能夠促進英美倫理學將儒學當作理智資源而進行平等對話,從而使儒學在當代主流倫理學發(fā)展中占有應有的地位。毋庸否認,這一目的不僅僅是學術(shù)上的,而是也包含很厚重的故土情懷。現(xiàn)在本書有幸得以譯成中文出版,我希望它能夠引發(fā)更多的國內(nèi)哲學同仁對儒學的德性倫理學特征感興趣,從這一角度把儒學加以系統(tǒng)明晰的闡發(fā),發(fā)展儒學傳統(tǒng)中對德性倫理學問題的獨特視角和灼見,從而把它融入現(xiàn)代德性理論的討論中。這一希望則不僅僅是出于故土情懷,而且同樣是甚至更加是學術(shù)上的。在很多人心目中,儒學在英美等西方國家是所謂的“顯學”。這種印象與實際情況相去甚遠。在英美,儒學的研究與教學多歸屬于東亞系、宗教系等,但被許多哲學系拒之門外。

內(nèi)容概要

本書是迄今為止對亞里士多德倫理學與儒學倫理學最系統(tǒng)的比較研究,旨在發(fā)展對它們的新的解讀并揭示它們對當代倫理學的意義。它讓這兩種主要德性倫理學體系作為平等對話者,考察了它們在倫理學的性質(zhì)、人性、中庸說、傳統(tǒng)的價值、自我修養(yǎng)、道德教育、友愛、家庭、德政、道德情感、道德智慧、人生最高境界等主要倫理問題上的異同及其原因,探索了這些異同對當代德性倫理學的影響。本書也提出并展現(xiàn)一種新的比較哲學模式,試圖拓寬東西方哲學比較的視野。  作者簡介:  余紀元(Jiyuan Yu),美國布法羅紐約州立大學哲學系古代哲學教授,中國人民大學講座教授,山東大學兼職博士生導師,曾任英國牛津大學Wolfson學院及中國研究所研究員(1994-1997),美國國家人文學科學中心研究員(2003-2004)。近著有The Structure of Being in Aristotle's Metaphysics(2003)等。

書籍目錄

前言及致謝引用經(jīng)典文獻說明導論 第一節(jié) 兩種復興 第二節(jié) 比較的意義 第三節(jié) 比較的可能性 第四節(jié) 倫理學思維的本性 第五節(jié) 比較的范圍 第六節(jié) 本書結(jié)構(gòu)第一章 “幸福”、“道”與德性 第一節(jié) 人類之善:“幸?!迸c“道” 第二節(jié) 德性:德性與“德” 第三節(jié) “德”與“仁” 第四節(jié) 倫理學的開端 第五節(jié) 從事倫理學與成為虔敬者 第六節(jié) 倫理學的各種道路第二章 人性:“性”與“功能” 第一節(jié) 人的本性與人性 第二節(jié) 功能與善的本性 第三節(jié) 作為倫理學基礎(chǔ)的人性 第四節(jié) 人性之證明 第五節(jié) 人性之實現(xiàn) 第六節(jié) 從人性到德性第三章 德性、中庸與品質(zhì) 第一節(jié) 內(nèi)在中庸與外在中庸 第二節(jié) 命中中庸 第三節(jié) 內(nèi)在中庸與德性 第四節(jié) 品質(zhì)習性與第二本性 第五節(jié) 德性的構(gòu)成第四章 習慣化與禮儀化 第一節(jié) 社會價值:禮與ethos 第二節(jié) 情感之實踐 第三節(jié) 政治動物與關(guān)系自我 第四節(jié) 自然與修養(yǎng) 第五節(jié) 家庭和德性 第六節(jié) 政治與德性第五章 實踐智慧與義 第一節(jié) 倫理智慧與傳統(tǒng)價值 第二節(jié) 倫理智慧的結(jié)構(gòu) 第三節(jié) 情感與理性的融洽 第四節(jié) 倫理推理 第五節(jié) 特殊德性 第六節(jié) 德性的統(tǒng)一性第六章 最高善與外在善 第一節(jié) 德性、活動與幸?!〉诙?jié) 思辨與“誠” 第三節(jié) 人與上帝合一及天人合一 第四節(jié) 外在善 第五節(jié) 德性與善第七章 實踐的與沉思的 第一節(jié) 思辨的活動與思辨的生活 第二節(jié) 自我與自我實現(xiàn) 第三節(jié) 自我與他人 第四節(jié) 思辨的價值希臘語詞匯表中國哲學詞匯表參考文獻人名索引術(shù)語索引

章節(jié)摘錄

政治與德性蘇格拉底在政治生活和追求正義之間樹立起對立關(guān)系。他聲稱他的守護神禁止其參與公共事務:如果我真的去從政的話,我老早就死掉了……從政的人要是真的想為正義而戰(zhàn)斗,他如果想多活幾年,就只能過一種私下的而不是公共的生活。(《申辯篇》,31d~32a)蘇格拉底在政治領(lǐng)域的退縮聽起來令人震驚,尤其當我們回想起伯里克利(Pericles)在其著名悼詞中說的話:“因為他關(guān)心自己的故土,一個雅典公民不會忽略城邦……我們不會把不關(guān)心公共事務的人看作有害之人,而是會視其為一種沒用的品格?!毕喾?,蘇格拉底似乎完全否認政治在培育和實踐德性中的積極價值。他對政治家也深刻藐視(《申辯篇》,21c~d)。這種定位在亞里士多德那兒是無法接受的。對后者而言,倫理學必須與政治關(guān)聯(lián)起來,它們實際上是互不可分的,因為正確的法律“鼓勵趨向德性、追求高尚(高貴)的人,期望那些受過良好教育的公道的人們會接受這種鼓勵”(《尼各馬科倫理學》,1180a6~7)。他同樣強調(diào)在研習法律和政治時,“經(jīng)驗在從政方面的作用卻相當不小……想懂得政治學的人還要具備政治的經(jīng)驗”(《尼各馬科倫理學》,1181a11~12)。這意味著一個人需要去參與政治活動,雖然作為一個外邦人,亞里士多德自己沒有在雅典參與政治的權(quán)利。一個社會動蕩不安而某人無能為力時,孔子雖同意那個人可以離開,但他的倫理學和政治學的主題仍然是不可分的。對他來說,“政”意味著“正也”(《論語·顏淵》,第十七節(jié))。據(jù)此,政治最重要的功能是用好的榜樣去引導人民修德。一方面,政治統(tǒng)治在于臣民道德修養(yǎng)的推進和發(fā)展。另一方面,參與政治活動對每個個體的修養(yǎng)是個不可或缺的維度。個體、家庭、國家和世界因為人的道德修養(yǎng)而結(jié)合在一起:“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保ā洞髮W》)事實上,孔子除了編纂古代經(jīng)典和講學外,也和他的弟子們一道上路游行,從一個國家到另一個國家,勸說統(tǒng)治者們接受和實踐他的理論。倫理學的功能倫理學能讓人們過一種更好的生活。然而,關(guān)于倫理學怎樣使人過得更好有著不同的觀點。蘇格拉底的詰問法,導向的是對對話者道德信念中混亂和不一致之處的揭露,并表明這些混亂的道德信念應被推翻。作為反面教材,詰問法提供了警示。對對話者道德信念中混亂的揭露促使他去修正它們,并改變對話者的行為。詰問法之所以有此沖擊力,是因為蘇格拉底要求對話者必須表達他真正的信念。因此,如果那個觀點被反駁了,對話者自己的生活或一部分的生活就無望繼續(xù)保留聲名。可是,詰問法能產(chǎn)生一個積極的結(jié)果嗎?在詰問法是否能為對話者提供一個如何生活的建設(shè)性理解方面,評論者們存在嚴重分歧。一方面,存在否認詰問法具有建設(shè)性作用的一些理由。蘇格拉底自己就常說他是無知的;而且,蘇格拉底的詰問法貫穿始終的許多早期的對談都無果而終。另一方面,也存在一些相信它具有建設(shè)性的理由。詰問法的一貫目標是對質(zhì)詢的相關(guān)道德術(shù)語給出普遍性定義。這只在蘇格拉底相信這樣的探究是在制造道德知識時才能講得通。但即使情況確實如此,蘇格拉底也從未解釋他的詰問法如何能制造這種類型的知識。許多評論者試圖把它歸因于詰問法的建設(shè)性作用。但他們所能給出的最好的解釋是,不正確的各種信念在反復辯證的考察后不再被保留,蘇格拉底審察的廣泛性最終形成了歸納性的積極后果。這一解釋在理解蘇格拉底如何能聲稱——盡管他否認知識的可能性——他知道特定道德的真理時是有用的。盡管如此,歸納并非一個強有力的論證,也無法實現(xiàn)蘇格拉底希望達成的普遍定義。亞里士多德似乎會認為詰問法只能是一個否定性的試驗。如同他在《辯謬篇》里評論的:“這就是蘇格拉底何以經(jīng)常提問而從不作答的原因,因為他自認無知?!保?83b6~7)對亞里士多德自己而言,倫理學需要提供一個關(guān)于幸福是什么以及我們怎樣獲取它的正面理論。在《尼各馬科倫理學》的開始部分,他就認為人類最高善的知識(例如幸福)對生活有著巨大影響:它豈不是,像射手有一個標記幫助他一樣,更能幫助我們命中正確的東西?如若這樣,我們就應當至少概略地弄清這個最高善是什么,以及哪一種科學與能力是以它為對象的。(《尼各馬科倫理學》,1094a24~26)與亞里士多德相似,孔子同樣相信倫理學必須提供積極的指引,并提供對如何恰當生活的觀念。當蘇格拉底聲稱他發(fā)覺自己一無所知的時候,孔子則聲稱他有一個一以貫之的理論,并認為擁有此正面的“道”之知識對人的生命而言是頭等重要的?!俺劦?,夕死可矣。”(《論語·里仁》,第八節(jié))注釋[1]《尼各馬科倫理學》,1094a25~26。在《歐臺謨倫理學》的1214b6~7,他也說過,任何可以自由地按其自己的選擇生活的人,應該按照一個目的去安排其生活,否則,那個人的生命就成了浪費。

媒體關(guān)注與評論

這是我讀過的最好的比較哲學著作。余紀元教授進行比較研究的方法論是原創(chuàng)性的,他對專業(yè)的希臘哲學知識和中國哲學知識的運用非常小心謹慎,并富有洞見。我毫無保留地推薦這本書。  ——NiCholas F.Gier,University of ldaho這是一部非常有價值的著作,它以文本為基礎(chǔ),對孔子和亞里士多德這兩位影響深遠的思想家的倫理思想進行了深入討論。余紀元教授的精到分析,不僅使我們了解這兩位思想家的相似與不同。也使我們對他們各自糾結(jié)的問題有進一步的領(lǐng)悟?!  狟radWilburn,Chadron State College

編輯推薦

《德性之鏡》是一部非常有價值的著作,它以文本為基礎(chǔ),對孔子和亞里士多德這兩位影響深遠的思想家的倫理思想進行了深入討論。余紀元教授的精到分析,不僅使我們了解這兩位思想家的相似于不同,也使我們對他們各自糾結(jié)的問題有進一步的領(lǐng)悟。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德性之鏡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0條)

 
 

  •   中西比較哲學的精品,不單單是倫理學著作,其中還有其它學術(shù)前沿的思考焦點,是一本很好的學術(shù)著作。
  •   中西古典倫理學比較研究的重要參考書
  •   余紀元的書,請看看吧
  •   很好的比較研究著作。
  •   應當讀一讀。
  •   很好,做博士論文用的
  •   這本書原來那么小,而且書后詞匯表竟然有幾十頁,太騙錢了。這么小的書也要賣三四十塊,出版社簡直吃人。
  •   聽說這是一本不錯的書,所以才買的
  •   關(guān)注比較哲學的筒子們,可以讀一讀。
  •   書很值得一讀!非常好!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