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之問

出版時間:2009年1月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作者:何光滬  頁數(shù):80  
Tag標簽:無  

前言

  人們在年幼的時候,大多會對我們生存的世界有一種不可遏止的驚奇,這種驚奇催生了一連串不停的刨根究底的追問,這些追問往往是我們自詡為更智慧的大人們不耐煩回答或者其實無法回答的,因為它們來自未受俗世塵煙浸染的最干凈的眼睛和心靈,所以與人們通常的認識相反,這些問題往往直抵本質(zhì),恰恰揭示了世界和人生本來的樣子!  作為人類最古老的學問之一,哲學就像人生之初一樣,來自于人類對世界止不住的驚奇,因此與其說它是智慧的結(jié)晶,毋庸說是對智慧的永恒追求。在詞源上,“哲學”也正是“愛智慧”的意思。愛智慧,而不是已經(jīng)實際擁有了智慧,正是這一點,卻恰恰決定了哲學成為智慧之學。就像蘇格拉底所宣稱的:我之所以智慧,是因為我知道自己很無知。在這里,承認自己無知并不是世俗意義上的謙虛,承認自己學而有涯、學有不逮,等等,而是揭示了我們?nèi)祟愒谶@個世界上的真實生存狀況,那就是關(guān)于“人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我們生活于其中的宇宙從何而來,又將走向何方”這些關(guān)涉人生意義和本質(zhì)的重要問題,千百年來人們苦苦追尋,卻始終沒有找到答案。在今天大部分成年人的世界里,這些問題通常銷聲匿跡了,取代它們的是日常生活的繁瑣和困擾。形形色色的生計問題而不是哲學問題是成年人思考和探詢的主題。然而事實是,無論我們否認還是逃避,哲學問題始終存在于我們的生活中,并通過各種方式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和選擇。我們對人的看法、對社會的看法,我們處理問題的方式,乃至日常的行為處世等等,都是在自己的一套觀念系統(tǒng)的指導下進行的,這套觀念系統(tǒng)的來源可能非常復雜,有從小的家庭教育,學校老師的教導,朋友、同事的影響以及個人特殊的成長經(jīng)歷等等,無論任何一套觀念系統(tǒng),都包含著對許多哲學問題的反思和解答,比如“人是什么”,“幸福是什么”,“財富的本質(zhì)是什么”,“什么是真、善、美”,“人能否自由地支配自己的行為”,“感覺可靠嗎”,“人的思維能夠認識世界嗎”等等。有些人覺得哲學離我們很遙遠,而且老是提出一些大而無當?shù)膯栴}讓人自尋煩惱,但其實哲學問題始終隱身于我們的生活,只是我們對自己已經(jīng)接受的觀念太過于熟悉了,以至于想當然地覺得一切理當如此、不得不如此、就是這么回事!如果不是生活中突然出現(xiàn)什么大的變故或者有什么特別的契機,一般人是很少主動用哲學的方式思考問題的。黑格爾曾經(jīng)說過:“熟知非真知”,哲學就是對人們熟知而非真知的問題的反復思考。與成年人的世界相反,孩子的世界是單純的,所以孩子們往往能像哲學家一樣思考,思考世界上的大問題;與成年人在消費世界、世俗世界中尋找安慰奶嘴的做法相反,孩子們往往是直面人生的,他們的追問比我們更直接、更勇敢、更純粹,因此與人們通常的認識相反,孩子們往往比大人更接近哲學,更有智慧。  夜闌人靜時刻撫心自問,驚悚于歲月的流逝和人生的無常,追問自己一生何為,意欲何為,幾乎是每一個人曾有過的經(jīng)歷。所以,不管我們是逃匿還是嘲笑哲學思考,那些最古老的哲學問題的糾纏始終是人類不可擺脫的宿命?! ∵@是一套自稱“愚蠢的哲學家”寫給聰明的孩子看的哲學書。作者以簡單無滯澀的文字,用一個個小故事、小問題,讓那些歷史上最愛思考的心靈和孩子們一起探究、追問,一起步入智慧的殿堂,其中既有思考方式的點撥,更有人生態(tài)度的鋪墊;既有靈犀點通時的拈花微笑,更有滿懷赤子之心對人生問題的嚴肅思考。這是一套寫給那些好奇且求真的大小朋友們的不俗的哲學入門書!  哲學就是愛智慧,哲學就是永恒思考,哲學更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在這套書里,我們讀到的是歷史上的哲學家們對一個又一個孩子氣十足的問題的思考和解答,甚至很多問題到今天都沒有答案,但是這些問題的提出本身,就已經(jīng)是對那些我們已經(jīng)熟知而非真知的觀念的顛覆,啟示著我們生活可以有另一個角度、另一個高度,因此可以有另外一種態(tài)度!當我們不再固執(zhí)己見的時候,寬容和包容變得如此順理成章!  對那些對事物喜歡停留在一知半解的大朋友來說,夜深人靜時刻的捧讀,相信會幫助你從那些似是而非的觀念和繁瑣繞身的雜事中抽身而出,讓身心澄靜下來,嘗試著心如稚子般審視生活,也許會有一份平實而安寧的意外收獲呢。

內(nèi)容概要

我們當然知道,宗教就是信神。然后你也許要問:“不教哲學家既然研究宗教,那他們可不可以告訴我,究竟有沒有神?究竟什么是神?如果沒有神,信宗教的人去信一個沒有的東西,不是太傻了嗎?聽說牛頓和愛因斯坦還有別的一些大科學家也信神,他們怎么會那樣傻呢?”對于你來說,追問這些問題可能只是出于好奇,但是這些真的是一些很重要的宗教哲學命題呢,而且歷史上那些擁有聰明大腦的哲學家們曾經(jīng)絞盡腦汁想要回答你呢,看看他們是怎么回答的吧!

作者簡介

何光滬,1950年出生。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宗教所研究員,現(xiàn)任中國人民大學教授。著有《多元化的上帝觀》、《有心無題》、《何光滬自選集》、《天人之際》、《月映萬川》、《百川歸?!返?;譯有《宗教哲學》、《20世紀宗教思想》、《全球倫理》、《現(xiàn)代基督教思想》、《系統(tǒng)神學》、《基督教神學原理》等;編有《對話:儒釋道與基督教》、《蒂里希選集》、《大學精神檔案》、《宗教與當代中國社會》、“宗教與世界”叢書、“宗教學譯叢”等。

書籍目錄

0 引起問題的問題1.憂什么?怕什么?2.答案? 3.“證明”? 4.“論證”? 5.打賭?道德?6.全能?全善?7.天災(zāi)?人禍?8.有沒有園???9.永遠有理?10.游擊隊員說得對嗎?11.死時方能證實?12.為什么不可能有“前世”和“來生”?13.事實還是象征?14.“上帝存在”也是象征嗎?15.“無心插柳柳成蔭”?16.什么是奇跡?17.世界就是奇跡?18.宗教與迷信有何區(qū)別? 19.信仰的根據(jù)何在?20.自由還是宿命?21.你是誰?22.結(jié)束問題的問題

章節(jié)摘錄

  0引起問題的問題  有一部德國電影叫《英俊少年》,不知你看過沒有。我看過很久了,總還想再看一遍,因為我很想重溫那顆少年的心——純凈少年的心,它能溫暖長滿青苔的石頭,能融化最大的冰山!  電影里有一首歌,你即使不會唱,也聽過吧?我非常喜歡,我那正值少年的女兒也很愛唱:  小小少年  沒有煩惱,  目艮望世界  樂陶陶!  小小少年  在長高,  隨著他的時間飛跑,  他的煩惱  增加了!  奇怪,小時候望著世界,“樂陶陶”;長大了望著的,還是這個世界,怎么就添了“煩惱”呢?  很多人都說:這是因為小時候很多事情都不懂,懂得越多,煩惱越多?! ∷源笕丝傆泻芏酂?,所以有人說“我不愿意長大”,所以宋朝大詞人辛棄疾寫道:  少年不識愁滋味,  愛上層樓。  愛上層樓,  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  欲說還休?! ∮f還休,  卻道天涼好個秋!  你恐怕會皺眉頭反對這首著名的詞:“誰說少年不識愁滋味?難怪你們大人不理解我們!”對!我也反對這首詞的第一句話。而且,我還懷疑最后一句話:辛棄疾說“天涼好個秋”,是想回避“愁”,也就是“煩惱”的問題,可是,煩惱能回避得了嗎?煩惱是人生的組成部分,正如快樂是人生的組成部分一樣。我們的生活少不了歡樂,也少不了憂愁。誰能逃脫煩惱呢?誰能免除憂傷呢?有些人可能會說:“嗨,你看那個小姑娘,成天嘻嘻哈哈,絕對是無憂無慮的!”可是,假如她心里有煩惱,別人是否都知道?假如她枕邊有淚痕,別人是否都看到?別人能否一天24小時,一小時3600秒不停地觀察她?就算觀察到很多現(xiàn)象,那些現(xiàn)象是否都表現(xiàn)了她的內(nèi)心?畢竟,正如美國詩人朗費羅(H.Longfellow)所說:“事物的真相與外表不同!”(Thingsarenotwhattheyseem!)  煩惱或憂愁有各式各樣的:考試得低分啦,挨老師批評啦,朋友間鬧別扭啦,父母又吵架啦……原因形形色色、無窮無盡!另外還有一些,可以說是“無名的憂愁”、“無端的恐懼”:好像沒出什么事情,沒有什么憂的理由、懼的對象,但就是不痛快,會讓人坐在桌旁不安心寫作業(yè),躺在床上不立即入夢鄉(xiāng)……這是什么道理呢?  這就是引起宗教哲學問題的問題。因為有好多思想家認真地思索了這個問題,思索了如何擺脫煩惱(或接受煩惱)的問題,這些問題同人的信仰有關(guān)系,信仰又同宗教有關(guān)系。所以,又有好多哲學家為了解釋信仰的意思或說明宗教的本質(zhì),就去研究宗教,研究的結(jié)果叫做宗教哲學。  宗教哲學不是宗教,就像科學哲學不是科學,藝術(shù)哲學不是藝術(shù)一樣。它是一種哲學,是研究宗教的哲學。因為哲學的出發(fā)點是理性,宗教的出發(fā)點是信仰,所以宗教哲學看宗教,有點像站在廬山外看廬山。“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所以需要走出來看一看。不過有時候,“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外”,所以也需要走進去看一看。畢竟,“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豈不是天造地設(shè)的勝境嗎?  1憂什么?怕什么?  要回答每一個人的每一次煩惱或憂懼都是為什么,那當然答不完,也沒有意思。比如說,這次是為挨批評而煩惱,那次是為要考試而憂愁,還有一次是害怕爸媽又吵架。每一次都說對了,但卻沒有用。千千萬萬的人想要的是“擺脫煩惱”,還有些人不但想自己擺脫煩惱,還想要大家都擺脫煩惱?! ♂屽饶材峋褪沁@么一個人。你也許聽說過他,他是古印度的一個王子。因為想要大家都擺脫煩惱(他稱之為“苦”),他苦修了好多年卻想不出辦法,后來又到一棵樹下坐著沉思了好多天,想出了一套道理。相信他這套道理的人被稱為佛教徒,他則被稱為“佛陀”?!胺鹜印北臼怯X悟者的意思,后來被神化成了無所不能的“如來佛”。佛教講的擺脫煩惱的方法,是要看清楚世間萬物的“空”,所謂“空”不是說世間萬物不存在,而是說萬物都依賴一定的條件才存在(即“因緣和合”),當然,條件一變化,它們也就不存在了。那么,就不必過于執(zhí)著和操心,也就不必煩惱或憂懼了?! ∫苍S你還聽說過基督教的《圣經(jīng)》,那里面的《傳道書》也有類似說法:“凡事都是虛空,”勞碌是虛空,享樂是虛空,富有也是虛空……那意思也不是說世上的事物不存在,而是說它們都不是永恒存在的,都沒有最終的意義。  你可能覺得,光說虛空太消極了。確實,光說虛空是很消極的。不過,佛教叫人要慈悲,基督教叫人要仁愛,這些卻并不消極。前面提到的《傳道書》還說:“少年人哪,你在幼年時當快樂!”  你可能會說:“考試啦、批評啦、吵架啦,這些事情還是挺實在的,就算它們會過去,可我現(xiàn)在還是煩惱,還是害怕呀。害怕得壞分數(shù),害怕在班上丟臉,害怕吵架的緊張氣氛。何況,前面也說了,有時候沒有這些事,人也會不高興,憂什么?怕什么?說也說不清!”  有的哲學家總結(jié)說:人的憂懼萬萬千,歸根到底只是一怕——怕“虛無”。什么是“虛無”?“虛無”就是“沒有,什么也沒有”。怕得壞分數(shù),就是怕“沒有”了好分數(shù);怕丟臉,就是怕“沒有”了別人的尊重;怕緊張氣氛,就是怕“沒有”了輕松的氣氛,等等。有時候,什么事也沒有,人也會怕“沒有”——“沒有意思”,或者“沒有意義”。有時候,人還會怕“沒有”了自己!  記得我小的時候,有好幾個星期,每天晚上入睡前我都會想:人人都會死,這真可怕。我先是想到自己躺在棺材里,多黑暗、多憋悶,又永遠沒有人來打開,太可怕了!后來一想,死了怎么會感覺黑暗或憋悶?zāi)??既然死了,就已?jīng)沒有“我”去感覺了呀!??!世上會“沒有”了“我”,想到這里,真正的害怕幾乎淹沒了我!我趕緊睜開眼看周圍,竭力不去想這件事。這樣就發(fā)現(xiàn)自己還活著,覺得真好!  確實,真正可怕的事情,是虛無。而世上的一切,包括太陽、地球和我們自己,都是會歸于虛無的。事情如果只有這一面,人生就只有憂懼而沒有了快樂,甚至沒有了平靜。然而,我們又明明看見,我們自己也體會到,生活中不但有平靜,也有快樂的時候。那么,人又是靠什么戰(zhàn)勝憂懼,正常地、甚至勇敢地生活的呢?  2答案?  至少有一些人靠的是信仰,他們相信不論世界怎樣變化,總有某些東西是美好的,雖然自己終歸會死去,卻總可以做某些有意義的事情?! ∑渲杏幸恍┤说男叛鍪亲诮绦叛?,這種信仰正是宗教哲學要研究的東西?! ∧惝斎恢?,宗教就是信神。然后你也許要問:“宗教哲學家既然研究宗教,那他們可不可以告訴我,究竟有沒有神?究竟什么是神?如果沒有神,信宗教的人竟去信一個沒有的東西,不是太傻了嗎?聽說牛頓和愛因斯坦還有別的一些大科學家也信神,他們怎么會那樣傻呢?”  哈,真厲害!問題成串,不簡單!我們不要急,一個一個地說吧。  答案也不簡單。我們簡單說吧:有些宗教哲學家說有神,有些宗教哲學家說沒有神。但宗教哲學家不像一般的人只管信或不信,他不論是說有還是說沒有,都得說出一番道理來服人。前一派說的道理叫有神論,后一派說的道理叫無神論。古今中外都有很多有神論,也有很多無神論,這一點你大概知道。但是總的說來有神論比無神論多,這一點你就不一定知道了?! ∧阋膊灰欢ㄖ?,還有一些宗教哲學家既反對無神論又反對有神論,其中有一派的理由是:人沒法知道這種事情。另一派的理由是:“神”或“上帝”這個詞的意思不清楚、沒意思。前一派被人叫做不可知論者,后一派被人叫做邏輯實證主義者,他們的理由同你在前邊問的“什么是神”有關(guān)系(你問“什么是神”就是想弄清楚這個詞的意思),這個問題我們放到后邊一節(jié)再談?! ∑婀值氖?,還有一些宗教哲學家既贊成無神論又贊成有神論!他們贊成無神論的理由是這樣的:很多宗教徒相信的神,實際上都是一種比人本事大得多的人,不管叫玉皇大帝、太上老君,還是叫觀世音、如來佛,還是叫真主、上帝都一樣;可是一個人本事再大,也是世上的一種事物,而任何事物都要有來源;既然“神”或“上帝”的意思是指一切事物的來源,那么,本事再大的人也都不能叫做“神”或“上帝”了。無神論的意思是說:世上沒有那種本事極大的人或事物,所以它說得對。你如果喜歡看科幻書,也許會動腦筋來反駁這些宗教哲學家:“咦,有人說外星人就比人的本事大得多,你怎么能斷定世上沒有本事極大的人或事物呢?”那些宗教哲學家會回答你:“即使有那種人或事物,他或它也是世上的事物之一,不是整個世界的來源,所以你可以稱之為外星人或別的什么,但不能稱之為神或上帝?!薄 ∧敲催@些哲學家又有什么理由贊成有神論呢?他們的理由是這樣的:既然世界總得有個來源,就像樹總有根,河總有源一樣(根就是“本”的意思,所以叫“本源”更好。哲學上通常稱之為“本原”),那么,如果把世界本原稱為神或上帝,那就得說有神或有上帝了。當然,這種說法必須加一些限制,一是因為只有世間的事物才談得上“有”或“沒有”,世界本原既然不是世間的任何事物,所以嚴格地說不能叫“有”,說它“有”只是比喻。之所以可以勉強地說它“有”,是因為一切事物都靠本原才會“有”。第二條限制是:如果一些人不愿把世界本原叫做神或上帝,那就不能說有神或有上帝了。所以有人說:“上帝有許多名字,”比如中國的老子、莊子說世界本原是“道”,儒家說世界本原是“天”等等。稱之為“上帝”,只不過表示對這本原特別尊重,表示為自己存在、為世界存在而對這本原有感激之心。其實,中國自古以來很多人對“道”、對“天”也有這種尊重和感激之心,而且,在中國最古的文字即甲骨文里,“天”本來也是被叫做“上帝”的,從中國最古的書即《書經(jīng)》、《詩經(jīng)》來看,中國人本來也是信上帝的?! 懙竭@里,我想起在加拿大訪問時,有一位年輕的媽媽告訴我,她五歲的女兒同她去過一次教堂后就問她:“牧師說上帝創(chuàng)造世界,那么上帝又是誰造的呢?”她問我:“那些宗教哲學家怎樣回答這個孩子的問題?”  現(xiàn)在你知道了這類宗教哲學家的觀點,你可以猜出他們的答案嗎?

編輯推薦

  哲學就是愛智慧,哲學就是永恒思考,哲學更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信仰之問》自稱“愚蠢的哲學家”寫給聰明的孩子看的哲學書。作者以簡單無滯澀的文字,用一個個小故事、小問題,讓那些歷史上最愛思考的心靈和孩子們一起探究、追問,一起步入智慧的殿堂,其中既有思考方式的點撥,更有人生態(tài)度的鋪墊;既有靈犀點通時的拈花微笑,更有滿懷赤子之心對人生問題的嚴肅思考。這是一套寫給那些好奇且求真的大小朋友們的不俗的哲學入門書!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信仰之問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20條)

 
 

  •   勝過大部頭的書,是宗教信仰疑惑的一些基本問題的回答。書的文字雖然不多,但是到底是大家的文筆,說理簡明易懂。
  •   rt,書很薄,蹲點的時候拿著很方便。以后決定買基本類似的經(jīng)典薄書,如廁時候看。
    感覺有點像給高中生看的口氣,不過書本書說的一些內(nèi)容還是很有意義的。
    理智客觀的說一些宗教哲學的東西。
    想想如廁的時候,一邊大便著,一邊學習和思考著人生的哲理,也是滿充實啊。。。
  •   作為一個優(yōu)秀的宗教入門,我覺得寫的很誠懇
  •   淺顯易懂,了解宗教與神學的啟蒙讀物
  •   這個非常好,是我老師何光滬先生的小冊子,講的很通俗
  •   愛智書系已經(jīng)買過幾本了,這次終于補齊了,以后相當長的時間會有事情做了。
  •   這套書是哲學、歷史、美學的入門級讀物,淺顯易懂。很適于中學、大學生閱讀。
  •   哲學問題,采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解惑釋疑。有價值!
  •   對歷史上關(guān)于上帝存在論證的梳理
  •   非常淺顯易懂的好書,值得一讀
  •   內(nèi)容簡單 易懂
  •   這個時代還有多少人有信仰?信仰不僅僅是宗教,也不僅僅是共產(chǎn)主義,信仰真善美、信仰正義、信仰高尚,這些都可以支撐著人們活得更正直、更有人性。沒有信仰的人是可怕的,沒有信仰的民族和國家是可悲的
  •   無意之中搜到何老師為“愛智書系”而寫的一本小書,放在辦公室,忙過一陣,抽空讀一章節(jié),真好,確是一本充滿智慧的小書。
  •   一直在搜尋談信仰的書,不是太淺,就是太深。本書好,有思想,啟發(fā)人。
  •   希望孩子能夠了解一些東西,本人比較喜歡看該類書籍。
  •   內(nèi)容簡易,但別忘了“大道至簡”,所以很適合對信仰問題作一般了解的讀者。值得推薦!
  •   質(zhì)量和內(nèi)容都還不錯,可以整理思緒
  •   寫得很一般,沒有我期待的好,這系列的書都很薄,很快就能看完??赐暌矝]什么感覺,很快就忘了
  •      書的語言非常淺顯易懂,語氣是特意對青少年寫的那種,不過成年人看了并不覺得沒有深度,相反,少了些生澀,愈發(fā)顯得是此書為忙碌的現(xiàn)代人準備了一道快餐,不至于被那些依靠神秘神通來吸引人的邪道所迷惑。
       書雖然很薄,但是行文流暢,能把人們對宗教的疑惑寫的這樣清楚,的確不失大家手筆。
  •     這本小冊子只有不足一百頁,可是質(zhì)量非常高,何光滬先生用親切的語言,娓娓講述關(guān)于信仰我們都會面臨的疑問。他寫得真好,道理雖然很深,但是讀了他的講述覺得非常通透!
      
      我已經(jīng)讀了第二遍了,真覺得受益,仿佛干枯的心靈被一泓清泉滋潤!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