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年1月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作者:周國平 頁數(shù):71 字數(shù):462000
Tag標簽:無
前言
人們在年幼的時候,大多會對我們生存的世界有一種不可遏止的驚奇,這種驚奇催生了一連串不停的刨根究底的追問,這些追問往往是我們自詡為更智慧的大人們不耐煩回答或者其實無法回答的,因為它們來自未受俗世塵煙浸染的最干凈的眼睛和心靈,所以與人們通常的認識相反,這些問題往往直抵本質(zhì),恰恰揭示了世界和人生本來的樣子!作為人類最古老的學問之一,哲學就像人生之初一樣,來自于人類對世界止不住的驚奇,因此與其說它是智慧的結晶,毋庸說是對智慧的永恒追求。在詞源上,“哲學”也正是“愛智慧”的意思。愛智慧,而不是已經(jīng)實際擁有了智慧,正是這一點,卻恰恰決定了哲學成為智慧之學。就像蘇格拉底所宣稱的:我之所以智慧,是因為我知道自己很無知。在這里,承認自己無知并不是世俗意義上的謙虛,承認自己學而有涯、學有不逮,等等,而是揭示了我們?nèi)祟愒谶@個世界上的真實生存狀況,那就是關于“人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我們生活于其中的宇宙從何而來,又將走向何方”這些關涉人生意義和本質(zhì)的重要問題,千百年來人們苦苦追尋,卻始終沒有找到答案。在今天大部分成年人的世界里,這些問題通常銷聲匿跡了,取代它們的是日常生活的繁瑣和困擾。形形色色的生計問題而不是哲學問題是成年人思考和探詢的主題。然而事實是,無論我們否認還是逃避,哲學問題始終存在于我們的生活中,并通過各種方式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和選擇。我們對人的看法、對社會的看法,我們處理問題的方式,乃至日常的行為處世等等,都是在自己的一套觀念系統(tǒng)的指導下進行的,這套觀念系統(tǒng)的來源可能非常復雜,有從小的家庭教育,學校老師的教導,朋友、同事的影響以及個人特殊的成長經(jīng)歷等等,無論任何一套觀念系統(tǒng),都包含著對許多哲學問題的反思和解答,比如“人是什么”,“幸福是什么”,“財富的本質(zhì)是什么”,“什么是真、善、美”,“人能否自由地支配自己的行為”,“感覺可靠嗎”,“人的思維能夠認識世界嗎”等等。有些人覺得哲學離我們很遙遠,而且老是提出一些大而無當?shù)膯栴}讓人自尋煩惱,但其實哲學問題始終隱身于我們的生活,只是我們對自己已經(jīng)接受的觀念太過于熟悉了,以至于想當然地覺得一切理當如此、不得不如此、就是這么回事!如果不是生活中突然出現(xiàn)什么大的變故或者有什么特別的契機,一般人是很少主動用哲學的方式思考問題的。黑格爾曾經(jīng)說過:“熟知非真知”,哲學就是對人們熟知而非真知的問題的反復思考。與成年人的世界相反,孩子的世界是單純的,所以孩子們往往能像哲學家一樣思考,思考世界上的大問題;與成年人在消費世界、世俗世界中尋找安慰奶嘴的做法相反,孩子們往往是直面人生的,他們的追問比我們更直接、更勇敢、更純粹,因此與人們通常的認識相反,孩子們往往比大人更接近哲學,更有智慧。夜闌人靜時刻撫心自問,驚悚于歲月的流逝和人生的無常,追問自己一生何為,意欲何為,幾乎是每一個人曾有過的經(jīng)歷。所以,不管我們是逃匿還是嘲笑哲學思考,那些最古老的哲學問題的糾纏始終是人類不可擺脫的宿命。這是一套自稱“愚蠢的哲學家”寫給聰明的孩子看的哲學書。作者以簡單無滯澀的文字,用一個個小故事、小問題,讓那些歷史上最愛思考的心靈和孩子們一起探究、追問,一起步入智慧的殿堂,其中既有思考方式的點撥,更有人生態(tài)度的鋪墊;既有靈犀點通時的拈花微笑,更有滿懷赤子之心對人生問題的嚴肅思考。這是一套寫給那些好奇且求真的大小朋友們的不俗的哲學入門書!哲學就是愛智慧,哲學就是永恒思考,哲學更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在這套書里,我們讀到的是歷史上的哲學家們對一個又一個孩子氣十足的問題的思考和解答,甚至很多問題到今天都沒有答案,但是這些問題的提出本身,就已經(jīng)是對那些我們已經(jīng)熟知而非真知的觀念的顛覆,啟示著我們生活可以有另一個角度、另一個高度,因此可以有另外一種態(tài)度!當我們不再固執(zhí)己見的時候,寬容和包容變得如此順理成章!對那些對事物喜歡停留在一知半解的大朋友來說,夜深人靜時刻的捧讀,相信會幫助你從那些似是而非的觀念和繁瑣繞身的雜事中抽身而出,讓身心澄靜下來,嘗試著心如稚子般審視生活,也許會有一份平實而安寧的意外收獲呢。
內(nèi)容概要
這本書是談精神生活的。全書實際上談了兩大問題:第一個大問題是精神生活在人生中的地位。第二個大問題是人類所追求的精神價值及追求的途徑,其中包括:不朽、神圣、信仰、智慧,自我,幸福與愛,真、善、美和創(chuàng)造。作者告訴我們,不用萬里跋涉去尋找,一份豐富而美好的內(nèi)心生活,就可以讓我們?nèi)绱私咏袷ィ咏腋#?/pre>作者簡介
院哲學系,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著有學術專著《尼采:在世紀的轉(zhuǎn)折點上》、《尼采與形而上學》,散文集《守望的距離》、《各自的朝圣路》、《安靜》、《善良•豐富•高貴》,紀實作品《妞婦:一個父親的札記》、《歲月與性情——我的心靈自傳》,以及書籍目錄
1 開場白2 靈魂是一個游子3 人的高貴在于靈魂4 夢并不虛幻5 精神棲身于茅屋6 生命樹上的果子7 人所能及的神圣8 信仰之光9 誰是最智慧的人10 智慧和童心11 成為你自己12 獨處的充實13 自己的園地14 幸福是靈魂的事15 有愛心的人有福了16 第一重要的是做人17 面對苦難18 真·善·美19 懷念土地20 讀永恒的書21 度一個創(chuàng)造的人生章節(jié)摘錄
插圖:1.開場白與孩子們談談精神,這是我這本小書的任務。這真是一件有趣的任務,但同時也是一件也是困難的任務。精神這種東西太抽象了,而據(jù)說孩子們習慣于形象思維,對抽象的東西是不感興趣的。不過,我又想,如今大人們都在忙于物質(zhì)的事情,譬如掙錢呀,裝修房間呀,買汽車呀,等等,哪有工夫關心精神這種沒有用處玩球藝兒,要談精神也只有對孩子們談了。再說,精神是屬于人的心靈的東西,而凡是和心靈有關的一切好東西本質(zhì)上必定是單純的,是從孩子時期生長起來的。所以,只要我談的真是精神,就一定能與孩子們談得通。如果談不通,那是我談得不好,甚至談的根本不是精神而是別的什么復雜的東西。看起來,寫這本書對我自己也是一次考試呢。要是我去與大人們談精神,我敢斷定,他們中間十有九人會向我提起不久前熱鬧了一陣的所謂“人文精神的討論”,并且追問我的看法。唉,我有什么看法呢,在我看來那不過是發(fā)牢騷罷了,而真正的精神生活是和發(fā)牢騷無關的。有一些自命“精英”的知識分子,他們想做思想領袖,可是當今的社會風氣的確是越來越重利,沒有人認他們的賬了。同時,比起那些發(fā)了財?shù)娜?,他們又顯得比較窮。這使他們感到很不平衡,于是聚而發(fā)牢騷就:個人主義精神失落了。其實,失落的不過是名和利罷了,精神怎么會失落呢?比方說,你在海邊看日出,面對噴薄而出的旭日和絢麗變幻的霞光,你內(nèi)心充滿驚奇、感動和喜悅的情感,這本身便是一種精神生活了。然而,按照他們的邏輯,如果人們沒有因此而贊頌你是一個欣賞日出之美的專家,或者沒有因此而沒有因此而給你發(fā)一筆獎金,你的精神就失落了。對這種邏輯實在沒有什么好討論的,我只是想告訴你們,我的這本小書是和這類討論徹底無關的。當然,有時候,精神也是可以作為研究和討論的對象的。如果把世界劃分為自然界、社會和人類精神世界三個領域,那么,以這三個領域為研究對象的學科就分別叫做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人文科學又名精神科學,包括哲學、宗教學、美學、倫理學、歷史學、語言學、文學等等,是專門研究人類精神的各種形態(tài)的。不過,在原初的意義上,精神不是一種知識,而是屬于每個人內(nèi)心的東西,是個人的靈魂生活。我的這本小書就是從這個角度來談精神的,所以它不是一本知識性的普及讀物,毋寧說是一次談心。談心談不好是很容易成為說教和布道的,我也許很難避免這個弱點,但愿不是太嚴重。現(xiàn)在,讓我們言歸正傳。為了便于閱讀,我簡略地提示一下這本書的脈絡,全書實際上談了兩大問題。第一個大問題是精神生活在人生中的地位(見2—5節(jié))。第二個大問題是人類所追求的精神價值及追求的途徑,其中包括:不朽、神圣、信仰、智慧(見6—10節(jié));自我(見11—13節(jié));幸福與愛(見14—17節(jié));真、善、美和創(chuàng)造(見18—21節(jié))。2.靈魂是一個游子如果你吃了一頓美餐,你會感到快樂,是什么東西在快樂呢?當然,是你的身體。如果你讀了一本好書,聽了一支優(yōu)美的樂曲,看到了一片美麗的風景,你也會感到快樂。是什么東西在快樂呢?顯然不是身體了,你只好說,是你的心靈、靈魂感到了快樂。你犯了胃痛,你摔了一跤,你被蟲子蜇了一口,你的身體會受疼痛的折磨。可是,當你失戀了,你的親人去世了,你想到了自己有一天會死,或者你遭到了不義的事情,是你的哪一部分在痛苦呢?當然,又是靈魂了??雌饋?,人有一個身體,又有一個靈魂,它們是很不同的東西。有些哲學家否認人有靈魂,他們把靈魂說成是肉體的一種功能。可是,如果沒有靈魂,我們怎么解釋上述種種精神性質(zhì)的快樂和痛苦的根源呢?靈魂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它不像眼睛、耳朵、四肢、胃、心臟、大腦那樣是人體的一個器官,但是,根據(jù)人有著不同于肉身生活的精神生活,我們可以相信它是存在的。其實,所謂靈魂,也就是承載我們的精神生活的一個內(nèi)在空間罷了。人的肉身是很實際的,它要生存,為了生存便要求溫飽,為了生存得更好還要到社會上去奮斗,去獲取名利地位。人的靈魂就不那么實際了,它追求的是理想,是諸如真、善、美、信仰、思想、藝術之類的精神價值。我們把這種對理想和精神價值的追求稱作精神生活。如果一個人只知道吃睡和賺錢,完全沒有精神生活,我們就會嘲笑他沒有靈魂,認為他與動物沒有多大區(qū)別。編輯推薦
精神有沒有份量?渴望回到遠方的故鄉(xiāng)!《精神的故鄉(xiāng)》作者告訴我們,不用萬里跋涉去尋找,一份豐富而美好的內(nèi)心生活,就可以讓我們?nèi)绱私咏袷ィ咏腋#?/pre>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