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爾.羅杰斯:對話錄

出版時間:2008年12月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作者:(美)基爾申鮑姆,(美)亨德森 編,史可監(jiān) 譯  頁數(shù):210  譯者:史可監(jiān)  
Tag標簽:無  

前言

20世紀是科學的天下,而心理學更是從哲學卓然獨立自主了。20世紀初葉,在馮特(w.Wmldt,1832-1920)和弗洛伊德(S.Freud,18561939)的倡導下,科學心理學誕生了,有人稱之為西方心理學的第一勢力。20世紀中葉,在華生(J.B.watson,1878 1958)和斯金納(B.F.skinner,1904-1990)的鼓吹下,行為主義心理學開花結果了,有人稱之為西方心理學的第二勢力。

內容概要

卡爾·R·羅杰斯(1902—1987)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人本心理學的創(chuàng)始人。羅杰斯的心理療法在當今歐美各國廣泛流行。他認為這一原理也適用于教師與學生、父母與子女以及一般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他的影響遍及全世界,而且至今魅力不減。     羅杰斯與20世紀知識界重要人物的對話集。     在這里,你可以了解羅杰斯和三位神學家對于助人關系的不同見解:     在這里,你可以了解羅杰斯和三位心理學家關于“人的本性”的不同理解;     在這里,終極關懷、信仰、價值觀、科學等問題都將得到探尋。

作者簡介

譯者:史可監(jiān) 編者:(美國)霍華德·基爾申鮑姆 (美國)瓦萊麗·蘭德·亨德森卡爾·R·羅杰斯(1902-1987)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人本心理學的創(chuàng)始人。他認為人性本善,有自我實現(xiàn)的發(fā)展?jié)摿?;他?chuàng)立的“當事人中心療法”主張心理治療師要有真誠關懷當事人的感情,在真誠和諧的關系中啟發(fā)當事人運用自我發(fā)展?jié)摿Υ龠M自身的健康成長,增強自信心。羅杰斯的心理療法在當今歐美各國廣泛流行。他認為這一原理也適用于教師與學生、父母與子女以及一般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他的影響遍及全世界,而且至今魅力不減。

書籍目錄

1 序言2 以人為中心的治療法3 馬丁·布貝爾4 保羅·蒂利希5 斯金納6 邁克爾·波拉尼7 格雷戈里·貝森8 萊因霍爾德·尼布爾9 羅洛·梅

章節(jié)摘錄

促進這種心理常態(tài)氛圍的成長共有三個條件,這些條件,既可適用于治療師與當事人之間,也可適用于父母與子女之間,更可適用于領袖與團體之間,老師與學生之間,行政人員與僚屬之間。實際上,只要能幫助人達到他發(fā)展的目標,在任何情況之下,這些條件都可以適用。有關這些條件的講述,我曾在以往的著作中有所論述(請參閱1959年及1941年的拙著),在此不再重復。在這里,我只作個概述,是為心理治療的觀點立論。首先,讓我來談談真誠、實在,或者所謂的和諧。一旦治療師同他的當事人建立了良好的關系,把個人的和職務上的假面具去掉,當事人就會積極地成長。所以說,真誠,就是讓治療師的感情和態(tài)度自自然然地表現(xiàn)出來。這就是說,這時有一種默契,在治療師與當事人之間浮現(xiàn)出一種真誠,讓他們感覺到一種自覺,一種自然的內心發(fā)泄。其次,我要強調的是創(chuàng)造一種改變環(huán)境的氛圍,以期能做到接納、關懷,并達到無條件的積極關注。當治療師懷著積極的又毫無判斷的心態(tài),對當事人表示全面接受的那一時刻,治療的效果就會產生,而行為上的改變也會接踵而來。治療師既然對當事人表示了全面的接納,那么,當事人所有的感受,諸如混亂、反感、恐懼、憤怒、勇敢、熱愛、自傲等都會涌上心頭。這是一種非積極性的關注,如果治療師仍能全面接受,而非選擇性地接納,則治療效果也會展現(xiàn)。第三個促進人際關系的要素是同情心的了解,就是說,治療師必須具有一種特殊的感應能力,很準確地感受到當事人的個人經驗,并能體會到當事人所表達的內容,只要進行得順利,治療師不但能夠進入當事人的內心世界,去了解他所要澄清的各項意義,甚至他在下意識里對情況一目了然。就個人所知,這種特殊而主動的聆聽是威力最大的.種。最近以來許許多多的研究都證明,只要各項條件都滿足,人格和行為的改變就會產生。從1949年起,這種研究不但在國內存在,而且在國外也有案例。在心理治療方面有態(tài)度上的改變,在學校方面有學習了的改變,而在行為方面也有精神分裂的改變。

編輯推薦

《卡爾·羅杰斯:對話錄》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卡爾.羅杰斯:對話錄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6條)

 
 

  •   一直很欣賞羅杰斯,不過書目前還沒有看。
  •   人本大師的書
  •   心理工作者的必讀專業(yè)書籍。
  •   我一直在看中,
    感覺對自己的幫助很大
  •   -值得細讀。
  •   內容不想象中的少,但對現(xiàn)代心理學的發(fā)展的表現(xiàn)還比較全面。
  •   書的質量還算好, 不過和想象中不太一樣.
  •   我猜想原著一定很精彩,但翻譯過程中丟失了一些幽默話語。對話很細膩,可用于自愈。
  •   有些不明覺厲,畢竟不是學這個專業(yè)的。
  •   收入的作品很齊全,對于人本心理學有興趣的人,真的應該收藏
  •     終于看到尋覓已久的羅洛.梅與羅杰斯的人性善惡辯論,從氣勢上看梅顯然是占了上風,也許羅杰斯忙著潤色反核文件,回復得有點匆忙,未能詳細論述自己的觀點。
      
      在哲學上人性問題的爭論恐怕不會有最終結論,所以我不關心他們到底誰對誰錯,因為這個問題在中國兩千多年前的戰(zhàn)國時代就有過更激烈更深入的辯論,儒家內部孟子主張性善論,荀子主張性惡論,法家也主張性惡論,還有無善無惡論,善惡兼有論,問題都被諸子百家爭論完了,梅和羅杰斯還能爭出什么新花樣?但是事關心理咨詢最根本的人性假設,我還是非常關心這次辯論,我想看看人性假設是怎樣與咨詢取向發(fā)生聯(lián)系的。從雙方辯論過程中,我看到梅直面人性丑惡的強大勇氣,也看到羅杰斯對人性本善的堅強信念。
      
      從現(xiàn)實狀況來看,羅杰斯曾滿懷希望地宣稱必定會到來的“新世界”,那個烏托邦,并沒有到來,反而越來越遙遠,如果羅杰斯活到911事件那時候,他可能就不會這么樂觀了。
      
      梅提到以當事人為中心療法的治療師回避來訪者的消極情緒,這一點也是值得回味的,羅杰斯本人盡管提倡真誠開放,他本人卻從未在咨詢中表露過對來訪者的負面情緒。來訪者在接受當事人中心療法過程中,聲稱感覺不像是兩個平等的人在交流,而是受到治療師的控制和選擇性的積極關注,這是當時包括羅洛梅在內的很多外來鑒定人員的一致評價。羅杰斯對此的解釋是,那些治療師未能充分接納來訪者的負面情緒,而他自己已經能很好地處理這些負面情緒了。
      
      梅還提到一件有趣的事,說當事人療法的治療師普遍有一種過分自我憐愛的自戀癖,羅杰斯說他沒有接觸過這樣的人本治療師,并且聲稱自己跟人本主義運動的其他方面沒有密切接觸。我權且相信羅杰斯的真誠,但是我要說,我看到了梅看到的。很多咨詢師,有這種令人惡心的自戀癖,他們覺得自己完美無缺,他們感到世界充滿愛和陽光,和諧和喜悅,高尚和美好,等等等等,仿佛置身人間天堂,飄飄欲仙,將入化境,實際上,他們是生活在自己的夢幻世界的可憐蟲!在他們喜樂的外表下,我可以看到他們內心深處壓抑著的翻滾著的陰暗,邪惡,悲哀,嫉妒,憤怒,報復欲……
      
      羅杰斯說他沒有看到這些現(xiàn)象,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事實是,不止當事人中心療法的治療師,而且整個六七十年代受人本心理學影響的嬉皮士,反主流文化斗士已經偃旗息鼓,那些吸毒的玩搖滾的濫交的垮掉一代已經從極度樂觀走向極度悲觀,他們收拾起那副頹廢,返回主流社會,正兒八經地過起他們原先鄙視和痛恨的中產階級生活,而戰(zhàn)爭,腐敗,犯罪,仍在繼續(xù)上演……我想羅杰斯不會感受不到他們對人本心理學的失望,也許他只是不愿意面對……
      
      但是,從羅杰斯的回信中,我看到他對人性善的信念也是令人信服的,羅杰斯不是天真的樂觀主義者,他堅信惡只是善的未完成時態(tài),是我們的文化造成的,他看到即使在惡中,也是有善的力量在起作用。聯(lián)想到我先前一起在閱讀的舍勒,舍勒把愛當成最根本的情感,恨只是愛的秩序的失序和迷亂,即使在恨中也仍然折射出愛的秩序的絕對光譜,我覺得這種對人性善的堅定信念,是心理咨詢師堅持下來的根本。
      
      對心理咨詢師而言,對人性抱有信心,是從業(yè)的起碼條件,但是我們不能盲目樂觀,不能掉以輕心,要做好直面人性丑惡的準備,畢竟來訪者給我們帶來的更多的就是這些,我們需要強大的內心來面對,接納和轉化它們。
      
  •     交談有三種
      一種是你講我聽,形式為:A或B,
      比如教師訓學生,或者如開個水價上漲的聽證會
      一種是你講你的,我講我的,形式為A+B,
      這個比較普遍,
      比如論壇上,經常會看到,
      非我族類殺無赦,
      于是在論壇上發(fā)表個相對獨立的言論,
      便很有可能被水噴死,被板磚拍死,甚至于被人肉搜索肉死
      這兩種都失去了交談的意義,
      完全是自我陶醉或浪費時間,不能稱之為對話
      第三種是在交談上放空自己,思維撞擊,于是產生A+B=A+B+C的東西
      這個C非常重要,是成長的標識,也是多元化人格形成的過程。
      這便可稱為——對話
      本書翻譯的晦澀,本人才疏學淺,只看到羅杰斯與斯金納的對話
      是人本主義和行為主義在心理學領域的撞擊,
      有一點點C的萌芽
      
  •   其實我覺得,人性這個定義本身就是說不清楚的,只能說在某個時代背景下的一個平均水平(統(tǒng)計學里好像有個指標是模還是什么的,嗚嗚TAT忘記了),在互聯(lián)網和移動互聯(lián)網時代,肯定又有新的定義了,呵呵,至少是表現(xiàn)形式吧,不過真實存在的也只有人們的行為,性格和人格都是假設出來的(定義是固定的行為),不過人性也不是指性格和人格,或者是指平均的性格和人格,不過有一點,萬一行為變化了,上述全部也就變化了……
  •   看來是本好書
    有機會拜讀一下
  •   的確是本好書,用心多看幾遍必會受益匪淺,不因為他們是權威,而是可親可愛的心靈導師..
  •   卡爾。羅杰斯是人本主義流派的創(chuàng)始人,而后亞伯拉罕.馬斯洛發(fā)展出了著名的“需求金字塔”理論,恩,是6層!
    心理學人本主義流派更多的應用于教育,培訓,管理方面,更強調激發(fā)人的主動性,積極面,值得深入。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