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森林與土地管理

出版時間:2009-6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作者:孟澤思  頁數(shù):253  譯者:趙珍  
Tag標簽:無  

前言

  纂修清史是我國新世紀標志性的文化工程,它包括3000余萬字的清史主體工程及文獻、檔案整理和編譯工作。廣大史學工作者正以高度的民族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努力做好清史編纂工作,科學總結歷史經(jīng)驗,繼承和弘揚民族優(yōu)秀文化,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服務?! ∈澜绺鲊鴱姆稚l(fā)展到趨于一體,大抵從15世紀、16世紀開始,直至19世紀末20世紀初,形成了資本主義的世界市場和世界體系。清朝從1644年到1912年共延續(xù)了268年,這是世界歷史發(fā)生深刻變化的重要的轉折時期。在這個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清王朝卻依然以“天朝大國”自居,閉關自守,使封建社會的中國越來越落后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在洋槍洋炮面前不堪一擊;西方列強用大炮打開了中國的大門,使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國家。在18世紀世界歷史的大變局中,康乾盛世不過是中國封建社會“落日的輝煌”,而到19世紀中葉鴉片戰(zhàn)爭后,清朝日益衰頹,已奏起了“落日的挽歌”。因此,研究清史,確定它的基本內容,以及確定研究它的基本理論、原則和方法時,不能脫離清王朝社會發(fā)展過程中世界正在發(fā)生深刻變化的廣闊的社會歷史背景。

內容概要

  19世紀,令來到中國的西方游客吃驚的是,中國不僅森林缺乏,而且僅存的一小部分森林仍然在遭到無情的砍伐。然而,在所有關于毀壞森林的報道中我們依然能夠看到,在中國的許多地方,樹木仍然被種植,森林仍然被維護。《清代森林與土地管理》考察了林地的毀壞與保護、維護和管理之間各種力量的平衡,從對毀林原因的探究人手,進一步探討了在一種主流文化背景之下,在一種不斷把荒地轉換為耕地的逆境中,森林管理體系趨向穩(wěn)定的各種條件。從中可以看到,森林管理體系在中國早已存在。

作者簡介

Nicholask Menziesph
福特基金會前項目官員,西方研究中國森林史的主要權威,也是李約瑟《中國的科學與文明》(第六卷第三冊,劍橋大學出版社,1996年)中森林部分的撰稿人。孟澤思既是漢學家,也是多年來幫助中國政府進行植樹造林的專業(yè)林務員。

書籍目錄

引論第一章 中國的森林森林植被環(huán)境變遷:土地破壞與毀林華北和西北地區(qū)東北和南部地區(qū)毀林的曲折途徑直接影響森林的力量間接影響森林的力量價值體系和文化觀念第二章 森林的穩(wěn)定與衰減:一種細微的平衡毀林問題自然資源的保護中國森林管理的條件森林資源的定義邊界與遵守可持續(xù)性總結第三章 皇家狩獵的木蘭圍場狩獵,滿族身份與合法化的象征作為政令的自然保護狩獵圍場的衰亡結論第四章 寺廟與寺院森林深山老林:一種資源景觀習慣、強制與有償管理結論第五章 宗族、村落與公共用地宗族土地村落與公共用地公共所有制的環(huán)境集體土地的管理宗族和村落森林以及公共財產(chǎn)理論結論第六章 農(nóng)業(yè)體系中的樹木中國南部的樹木和農(nóng)業(yè)市場聯(lián)系杉樹與松樹的管理樹木的控制與所有權森林與少數(shù)民族為什么種植樹木:強制還是激勵?第七章 非木材林產(chǎn)品:薪炭、蠶絲和食用菌類薪木和炭木蠶絲和食用菌類第八章 在大山深處:砍伐原始森林土匪、伐木與荒野的平定經(jīng)濟紐帶:市場與木材砍伐期控制與管理限制定居和轉換林地第九章 討論與結論實施與遵守毀林或森林管理——相關問題對林產(chǎn)品及服務的需求控制能力適應性與對長期變化的反應結論附錄本研究使用的方法資料來源參考文獻西文部分中文和日文部分方志與寺廟志部分個人交流論文附錄附錄1戰(zhàn)略空間:晚清中國荒地政策中的驅逐與安置附錄2三百年歷史的塔亞(Taungya):中國南方可持續(xù)的森林管理體系附錄3云南省村民的環(huán)境史觀譯后記

章節(jié)摘錄

  東北和南部地區(qū)  在中國的東北部和南部地區(qū),由于農(nóng)業(yè)人口源源不斷向曾經(jīng)的林地擴展,造成林地不斷轉換為耕地。假如我們認為這是毀林的主要原因,那么這樣的假設也并不是完全沒有根據(jù)。在滿洲形成、發(fā)展和壯大的過程中,也就是說,在滿洲由最初的一個松散部落聯(lián)盟發(fā)展為一個統(tǒng)一的民族,并最終建立清王朝、統(tǒng)治全部中國領土的整個過程中,森林和林地仍然主宰著東北地區(qū)。漢族拓荒者移居到遼東平原與滿洲興起與強大有關,也是滿洲興起與強大的重要因素。從整個清朝來看,滿洲人的家園應該向外來定居者開放到什么程度,人們爭論不休,且貫穿整個清代。而19世紀末,呈現(xiàn)出這樣一個階段性特征,即人們加快了移民與墾荒種田的速度。在這個地區(qū),雖然人口增加的原因相當復雜,但是人口的增加和毀林之間有一定的聯(lián)系,卻是確定無疑的?! ≡袨閿?shù)不多的學者,探究了中國南部地區(qū)移民定居的漫長過程[Averill(韋思諦),1983年;陳橋驛,1983年,1982年和1965年;何業(yè)恒和文煥然,1982年;Pei‘due(濮德培),1987年;Rawski(羅友枝),1975年;譚其驤,1934年和1932年;蕭瑤,1973年]。移民和定居引發(fā)了大規(guī)模的墾荒種田。隨著人口密度的增加,越來越多的土地被開墾。這些土地還包括那些在生態(tài)上不適合開墾的地區(qū)。例如,土壤容易受到侵蝕的陡峭山坡。早在13世紀,負責灌溉和河運系統(tǒng)的官員,一直對上游的毀林現(xiàn)象放心不下,并注意到鹽堿化和洪澇對人口較密集的下游地區(qū)的影響(魏峴,1242,第1卷,6下)。到16和17世紀,這些問題變得尖銳起來。在一些地區(qū),諸如福建和安徽省的山區(qū),居住在上游和下游地區(qū)的人們之間的不和經(jīng)常升級為暴力沖突,需要國家介入,才能夠解決這些矛盾[Morita(森田明),1976年;Osborne(奧斯本),1985年;Polachek(波拉切克),1983年]。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清代森林與土地管理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