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4-1 出版社:人民大學 作者:楊天石 頁數(shù):684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近代中國的百年期間,社會發(fā)生急遽而重大的變化,產(chǎn)生過許多哲人(思想家)和文士(作家)。他們紛紛探求救國、救亡之道,在不同程度上接受西方先進思想影響,力圖喚醒國人,振興中華,走民主與富強之路。本書以處于時代潮流和風口浪尖的重要人物及其思想為對象,立足于諸多罕見的珍貴史料,闡述在近代歷史上發(fā)生過重大作用的國粹主義、無政府主義和三民主義等重要思潮,探求理論得失及其經(jīng)驗,同時評析龔自珍、林則徐、譚嗣同、梁啟超、、孫中山、章太炎、劉師培、魯迅、陳去病、柳亞子、錢玄同、胡適等人的思想和創(chuàng)作成就,從不同側面展開近代中國豐富、繽紛的歷史畫卷。南京臨時政府曇花一現(xiàn),北洋軍閥統(tǒng)治中國,國民黨人繼續(xù)革命。作者利用在海內(nèi)外精心訪求所得的大量未刊函電、文獻、檔案、力圖回答長期困擾史學界關于這一歷史時期的許多問題。
作者簡介
楊天石,江蘇人。筆名有江東陽、蘇人、紀文、吳之民、梁之彥等。1955年畢業(yè)于無錫市第一中學。1960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中文系。現(xiàn)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清華大學兼職教授,,浙江大學客座教授,中國現(xiàn)代文化學會常務副會長,《世紀》雜志顧問,《炎黃春秋》、《同舟共進》、《中國哲學》編委,《中華書畫家》雜志藝術顧問。曾任日本京都大學客座教授,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斯坦福大學、哈佛大學費正清研究中心訪問學者。長?研究中國近代史和中國文化史。著有《中華民國史》第一編(合著)、《中華民國史》第二編第五卷(主編、主撰)、《楊天石文集》、《尋求歷史的謎底——近代中國的政治與人物》、《近代中國史事鉤沉——海外訪史錄》、《蔣氏秘檔與蔣介石真相》、《找尋真實的蔣介石——蔣介石日記解讀》第一集、第二集、《從帝制走向共和——辛亥前后史事發(fā)微》等。
書籍目錄
儒學在近代中國
戊戌維新以來的“國民國家”思想
關于宣南詩社
龔自珍的《明良》四論
龔自珍的戒詩與學佛
青史畢竟有是非
黃遵憲的生平、思想和創(chuàng)作
讀黃遵憲致王韜手札
海外偏留文字緣
黃遵憲與宮島慶一郞
因?名詞轟炸”而想起“詩界革命”
譚嗣同的《獄中題壁》詩
孫中山與中國革命的前途
“取那善果,避那惡果”
孫中山思想的現(xiàn)代價值
國家統(tǒng)一,孫中山奮斗的偉大目標
“天下為公”,孫中山的偉大思想遺產(chǎn)
孫中山是平民知識分子革命家
蘇曼殊、陳獨秀譯本《慘世界》與中國早期的社會主義思潮
論辛亥革命前的國粹主義思潮
托爾斯泰《致一個中國人的信》
章太炎為何要砸拿破侖與華盛頓的頭
論《天義報》劉師培等人的無政府主義
《天義報》、《衡報》對“社會主義講習會”活動的報道
劉師培的平均奇想
劉師培的“水災共產(chǎn)主義”
釋“擠加納于清風,責三矢于牛入”
《斯巴達之魂》和中國近代拒俄運動
《自題小像》新探
《中國地質(zhì)略論》的寫作年代和中國近代史上的護礦斗爭
讀《魯迅(中國地質(zhì)略論>作意辨證》
魯迅早期的幾篇作品和《天義報》上署名“獨應”的文章
越社和南社
魯迅和越社新考
“咸與維新”的來歷
周氏三兄弟與留法勤工儉學運動
——近世名人未刊函電過眼錄
……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插圖:孫中山堅決反對分裂國家或有可能導致分裂國家的種種主張。民國時期,有些人鼓吹在中國實行“聯(lián)省”制或“聯(lián)邦”制。對此,孫中山持強烈批判態(tài)度。‘他在《民權主義》演講中說:“中國原來既是統(tǒng)一的,便不該把各省再來分開。中國眼前一時不能統(tǒng)一,是暫時的亂象,是由于武人的割據(jù),這種割據(jù),我們要鏟除他,萬不能再有聯(lián)省的謬主張,為武人割據(jù)作護符?!庇衷凇秾O逸仙宣言》中稱:“聯(lián)邦制將起離心力的作用,它最終只能導致我國分裂成為許多小的國家,讓無原則的猜忌和敵視來決定他們之間的相互關系。中國是一個統(tǒng)一國家,這一點已牢牢地印在我國的歷史意識之中,正是這種意識才使我們能作為一個國家而被保存下來,盡管它過去遇到了許多破壞的力量,而聯(lián)邦制則必將破壞這種意識。”他憤怒地斥責說:“提倡分裂中國的人一定是野心家?!敝袊且粋€大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各地情況存在很大差異。孫中山認為,在這樣一個國家里,要實現(xiàn)國家統(tǒng)一,既不能一切集權于中央,又不能完全分權于地方,必須斟酌于兩者之間,采取適當?shù)闹贫?。他認為,有些權力必須掌握在中央手里,例如外交;有些權力則不妨分之于地方。1912年制訂的中國同盟會總章提出:“完成行政統(tǒng)一,促進地方自治。”1921年5月,孫中山在廣州就任非常大總統(tǒng),又發(fā)布宣言稱:“集權專制為自滿清以來之秕政。今欲解中央與地方永久之糾紛,惟有使各省人民完成自治,自定省憲法,自選省長。中央分權于各省,各省分權于各縣,庶幾既分離之民國,復以自治主義相結合,以歸于統(tǒng)一。”1924年,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接受孫中山的思想,決定在中央與各省之間采取均權制,“凡事務有全國一致之性質(zhì)者,劃歸中央;有因地制宜之性質(zhì)者,劃歸地方”。孫中山企圖通過這種“均權”制發(fā)揮中央與地方兩個方面的積極性,“使國家統(tǒng)一與省自治,各遂其發(fā)達而不相妨礙”。
編輯推薦
《哲人與文士》:楊天石:“歷史學者的責任在于揭示歷史直面目”。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