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6-9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作者:朱滸 頁數(shù):575 字數(shù):504000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該書在充分借鑒和反思國內(nèi)外相關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全面、系統(tǒng)地探討了晚清義賑的興起和發(fā)展,細致、深入地揭示了中國救荒事業(yè)近代化的復雜過程,進一步拓展和深化了中國近代救荒史的研究。作者從晚清社會變局的大背景下,以較為獨到的視角深入分析了晚清義賑與社會變遷的關系,特別是與中國近代工業(yè)化進程之間錯綜復雜的互動關系,為探討“中國近代化落實過程”提出了重要的、具有啟發(fā)意義的新思路。作者圍繞著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內(nèi)發(fā)性動力與外部沖突、國家與社會、地方性與普遍性等諸多層次,展開了頗具說服力的辨析,進而對其背后潛在的研究模式,尤其是“沖擊-回應”與“中國中心觀”模式之爭,作出了自己的判斷,為人們提供了頗有價值的參考。
作者簡介
朱滸,1972年生,籍隸浙江杭州?,F(xiàn)就職于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經(jīng)濟史研究室。1994年畢業(yè)于中國人民大學中共黨史系,獲學士學位。1999年畢業(yè)于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獲碩士學位。2002年畢業(yè)于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怕,獲博士學位。2002年7月至2004年7月,在北京師范大
書籍目錄
序?qū)д? 一、社會史困境與地方性問題 二、晚清義賑提供的反思契機 三、關于晚清義賑的學術回顧 四、本書研究進路與資料說明上編 以地方性系譜為基礎的抗拒行動——義賑的興起 第一章 華北的災荒與西方傳教士——義賑興起的坐標 第一節(jié) 華北和江南地方社會面對“丁戊奇荒”的不同反應 一、華北地方社會應對災荒的方式及其邏輯 二、“丁戊奇荒”對江南的影響及地方之應對 第二節(jié) 從江南到華北:江南士紳對西方賑災行動的越境跟蹤 一、山東:西方行動和義賑的共同起步點 二、西方行動的擴展與義賑在華北的轉(zhuǎn)戰(zhàn) 第二章 義賑的江南系譜及其屬性——義賑生成的基礎 第一節(jié) 義賑初興時的社會資源 一、義賑發(fā)起群體的屬性:傳統(tǒng)士紳還是近代紳商? 二、義賑初期的組織機構:善會善堂還是協(xié)賑公所? 三、義賑初期的募捐機制:舊式資源還是新興資源? 四、義賑初期的中心地點:蘇州還是上海? 第二節(jié) 義賑初興期的救荒措施 一、放賑措施 二、善后措施 三、輔助措施下篇 以國家話語為指歸的近代化改造——義賑的流向 第三章 中國近代工業(yè)化與義賑的互動——義賑結構的變動 第一節(jié) 中國近代工業(yè)化在江南的落實——義賑結構變動的契機 一、中國近代工業(yè)化初興期的地緣特征 二、義賑興起前的近代工業(yè)化與江南 三、義賑群體與中國近代工業(yè)的初興 第二節(jié) 新興因素在義賑系譜中的彌散——義賑社會基礎的演變 一、義賑主持群體的變化 二、義賑組織機構的變化 …… 第四章 中國救荒近代化的發(fā)生與發(fā)展——義賑演進的方向 第一節(jié) 國家視野下的義賑與荒政 第二節(jié) 義賑場域中的中國與西方結語 地方性的實踐邏輯與近代中國的新陳代謝附錄一 參考文獻附錄二 重要名詞索引后記插圖 《江南鐵淚圖》與《河南奇荒鐵淚圖》之比較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