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4-11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作者:季羨林 頁數(shù):258
Tag標簽:無
前言
人民出版社是黨的第一家出版機構,始創(chuàng)于1921年9月,重建于1950年12月,伴隨著黨的歷史、新中國的發(fā)展、改革開放的巨變一路走來,成為新中國出版業(yè)的見證和縮影!“指示新潮底趨向,測定潮勢底遲速”,這十四個大字就赫然寫在人民出版社創(chuàng)設通告上,成為辦社宗旨。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出版宗旨的表述也許有所不同,但宗旨的精髓卻始終未變!無論是在傳播馬列、宣傳真理方面,還是在繁榮學術、探索未來方面,人民版圖書都秉承這一宗旨。幾十年來,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大批為世人所公認的精品力作。有的圖書眼光犀利,獨具卓識;有的圖書取材宏富,考索賅博;有的圖書大題小做,簡明精悍。它們引領著當時的思想、理論、學術潮流,一版再版,不僅在當時享譽圖書界,即使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影響。為挖掘人民出版社蘊藏的豐富出版資源,在廣泛征求相關專家學者和老一輩出版家意見的基礎上,我社決定從歷年出版的2萬多種作品中(包括我社副牌東方出版社和曾作為我社副牌的三聯(lián)書店出版的圖書),披沙揀金,精選出一批在當時產生過歷史作用,在當下仍具思想性、原創(chuàng)性、學術性以及珍貴史料價值的優(yōu)秀作品,匯聚成《人民文庫》,以滿足廣大讀者的閱讀收藏需求,積累傳承優(yōu)秀文化?!度嗣裎膸臁返谝慌?0世紀80年代末以前出版的圖書為主,分為以下類別:(1)馬克思主義理論,(2)中共黨史及黨史資料,(3)人文科學(包括撰著、譯著),(4)人物,(5)文化。首批出版100余種,準備用兩年時間出齊。此后,我們還將根據(jù)讀者需求,精選出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優(yōu)秀作品陸續(xù)出版。由于文庫入選作品出版于不同年代,一方面為滿足當代讀者特別是年輕讀者的閱讀需要,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我們將原來的繁體字、豎排本改為簡體字、橫排本;另一方面,為盡可能保留原書風貌,對于有些入選文庫作品的版式、編排,姑仍其舊。這樣做,也許有“偷懶”之嫌,但卻是我們讓讀者在不影響閱讀的情況下,體味優(yōu)秀作品恒久價值的一片用心。在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的今天,作為公益性出版單位,我們深知人民出版社在堅持社會主義文化前進方向,為人民多出書、出好書所擔當?shù)纳鐣熑?。我們將從新的歷史起點出發(fā),再創(chuàng)人民出版社的輝煌。
內容概要
1935年,青年學子季羨林赴德留學,開始了十年羈旅生涯。數(shù)十年后,學術泰斗季先生已近耄耋之年,憶及往昔,遂寫下一部《留德十年》。 本書循時間的脈絡,記述了先生當年拋家傍路赴德求學德經過。在赫赫有名的哥廷根大學,先生幾經輾轉選定印度學為主修方向,遂對其傾注熱情與辛勞,最終獲得博士學位,也由此奠定了畢生學術研究的深厚根基。在此過程中,先生飽嘗了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陰霾帶來的戲劇性苦難,而于苦難之外,又更難忘學長深思,友人深情。 先生雖言“自傳”只述事實,不及其余,然“詩與真”并行不悖,洋洋十數(shù)萬言,生命之詩性本已蘊集期間。
作者簡介
季羨林,1911年生于山東省清平縣(今臨清市)。北京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中國語言學家、文學翻譯家、史學家、教育家、梵文、吐火羅文、巴利文專家。1930年考入北京清華大學西語系。1934年畢業(yè)后,在濟南山東省立高中任教。1935年考取清華大學交換研究生,赴德國留學,在哥廷根大學學習梵文、巴利文、吐火羅文等古代語言。1941年獲得哲學博士學位。1946年回國,歷任北京大學教授兼東方語言文學系教授,系主任。作為學貫中西、久享盛名的學者,他對印度中進語言形態(tài)學、原始佛教語言、吐火羅文的語義,梵文文學等研究均作出了重要貢獻。主要著作有《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印度簡史》、《中印文化關系史論文集》、《印度古代語言論集》、《關于大乘上座部的問題》、《羅摩衍那初探》、《天竺心影》、《朗洞集》、《季羨林散文集》等;譯作有《沙恭達羅》、《優(yōu)哩婆濕》、《羅摩衍那》、《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說集》、《五卷書》等;主編有《四庫全書存目叢書》。
書籍目錄
留德十年 楔子 一 留學熱 二 天賜良機 三 在北平的準備工作 四 “滿洲”車上 五 在哈爾濱 六 過西伯利亞 七 在赤都 八 初抵柏林 九 哥廷根 十 道路終于找到了 十一 懷念母親 十二 二年生活 十三 章用一家 十四 漢學研究所 十五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 十六 完成學業(yè) 嘗試回國 十七 大轟炸 十八 在饑餓地獄中 十九 山中逸趣 二十 烽火連八歲 家書抵億金 二一 我的老師們 二二 學習吐火羅文 二三 我的女房東 二四 反希特勒的人們 二五 伯恩克一家 二六 邁耶一家 二七 納粹的末日——美國兵入城 二八 盟國 二九 優(yōu)勝記略 三十 留在德國的中國人 三一 別哥廷根 三二 赴瑞士 三三 在弗里堡 三四 同使館斗爭 三五 從瑞士到法國馬賽 三六 船上生活 三七 西貢二月 三八 從西貢到香港 三九 回到祖國的懷抱 余音裊裊附錄:歐游散記 去故國 表的喜劇 聽詩 尋夢 海棠花 Wala 憶章用 紀念一位德國學者西克靈教授 重返哥廷根季羨林教授著作(1932—1987)系年前言(節(jié)錄)
章節(jié)摘錄
下,心領神會;然而握在手中的那一只飯碗,則搖搖欲飛矣。因此,我必須想法離開這里。離開這里,到哪里去呢?“抬眼望盡天涯路”,我只看到人海茫茫,沒有一個歸宿。按理說,我當時的生活和處境是相當好的。我同學生相處得很好。我只有二十三歲,不懂什么叫架子。學生大部分同我年齡差不多,有的比我還要大幾歲,我覺得他們是伙伴。我在一家大報上主編一個文學副刊,可以刊登學生的文章,這對學生是極有吸引力的。同教員同事關系也很融洽,幾乎每周都同幾個志同道合者出去吃小館,反正工資優(yōu)厚,物價又低,誰也不會吝嗇,感情更易加深。從外表看來,真似神仙生活。然而我情緒低沉,我必須想法離開這里。離開這里,至高無上的夢就是出國鍍金。我常常面對屋前的枝葉繁茂花朵鮮艷的木槿花,面對小花園里的亭臺假山,做著出國的夢。同時,在燈紅酒綠中,又會驀地感到手中的飯碗在動搖。二十剛出頭的年齡,卻心懷百歲之憂。我的精神無論如何也振作不起來。我有時候想:就這樣混下去吧,反正自己毫無辦法,空想也白搭。俗話說:“車到山前必有路。”我這輛車還沒駛到山前,等到了山前再說吧。然而不行。別人出國留學鍍金的消息,不時傳人自己耳中。一聽到這種消息,就像我看別人一樣,我也是渾身發(fā)抖。我遙望歐山美水,看那些出國者如神仙中人。而自己則像人間凡夫,“更隔蓬山千萬重”了。我就這樣度過了一整年。
后記
在德國整整十年,在瑞士、法國和西貢超過半年,這將近十一年的回憶就寫完了。寫這樣的回憶錄,并不是輕松愉快的事情,我總共寫過兩遍,第二稿幾乎和第一稿完全不一樣,不是抄,而是重寫。我為什么要寫這篇東西?為什么在相距三年之后又寫成清稿?這一言難盡,不去說它也罷。我只說一說寫作的過程。這個寫作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回憶的過程,有日記為依據(jù),回憶并不是瞎回憶。不管怎樣,我必須把這十一年的生活再生活一遍,把我遇到的人都重新召喚到我的眼前,盡管有的早已長眠地下了;然而在我眼前,他們都仍然是活的。同這些人相聯(lián)系的我的生活中,酸甜苦辣,五味俱全。我前后兩次,在四十天和四個月內,要把十一年的五味重新品嘗一遍。這滋味絕不是美好的。我咬緊了牙,生活過來了。但愿以后無需再把以前已經干枯了的快樂與痛苦重新回味。我雖年屆耄耋,看起來還不像就要走的樣子。我還有很多事情要做,我還有不少酸甜苦辣要嘗,我真希望這個余音能裊裊得更長一點。
媒體關注與評論
這是文科研究生的一本必讀書,不止在治學上,而且在為人上,全都可以作一般青年人的學習榜樣。 ——著名歷史學家鄧廣銘 盡管書中盡是對往事的回憶,鮮有抒情和議論,然而在字里行間仍然有一股曠達之氣。這是一種歷盡滄桑后的寧靜與淡遠,有如秋后的山林、雪霽的原野,人生況味溢于先生的筆端,如行云流水一般。 ——讀者王東力
編輯推薦
《留德十年》:1911——209:百年季羨林,平民中的大師,大師中的平民,儒者情懷,布衣精神。季羨林先生出身農家,幼時家里沒有一本書;叔父決定培養(yǎng)他上學,由此命運有了轉折,舊式家庭給了他一個包辦婚姻,而在離家求學十一年后,夫妻二人仍相濡以沫;當年他同時考上了清華和北大,為了出國的夢想決意選擇了清華;在哥廷根也曾有過一段苦澀的異國之戀;思戀故土,他謝絕劍橋邀請,毅然回國;在受過“文化大革命”的煉獄之后,走出牛棚,他笑容依舊。這就是季羨林先生一生的幾個片斷?!读舻率辍分校壬盟貥愣环χ腔垤`光的語言講述了1935-1945年留學德國的經歷。在當時極端困難的情況下,他滿懷激情孜孜不倦地學習,獲得了博士學位。后又刻苦研究吐火羅文,在該領域成為世界級專家。先生在本書的“楔子”中,挦扯曹雪芹作一絕:毫無荒唐言,半把辛酸淚;作者并不癡,人解其中味。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