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人學史

出版時間:2004-8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作者:尚明  頁數(shù):292  字數(shù):389000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中國人之為中國人,非僅政治地域、生理特征所能涵括,更在其獨立特異的文化類型,尤其是民族人文品格的特異性。傳統(tǒng)中華民族精神集粹于以人道為歸的天人之學,故人學是中國哲學之根本立足點。歷代思想巨擘對人學的探索和闡揚,不但形成諸多聲震當時、名垂后世的思潮,而且作為歷史文化積淀,對中華民族的人文品格、價值取向、思維方式產(chǎn)生了至深至遠的影響。這種生機勃然、歷劫不絕的民族精神正是中國人內(nèi)在的文化規(guī)定。當此世界大通、民族競進的時代大潮,國人自當對傳統(tǒng)的民族精神下一番擇優(yōu)去劣、更化日新的功夫,惟與時偕行,方能雄強于天下。于傳統(tǒng)人學有所知,才談得上自信、自新、自強。是為本書著述之旨。

書籍目錄

第一編 先秦——多元人學模式的創(chuàng)構(gòu)時代 第一章 先秦儒家人學的創(chuàng)立與演變   第一節(jié) 孔子對儒家倫理人學的締造   一、以“仁”為本的學術(shù)主旨   二、修身以禮的精神意蘊   三、“中庸”的行為原則及論域   四、關(guān)于人性的議論及其對后世的啟迪   第二節(jié) 孟子對儒家人學的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   一、對人性的道德界定及其理論意義   二、道德人格的自我完善   三、仁學中的人道主義精神及其局限   第三節(jié) 《易傳》對儒家天人之學的建構(gòu)   一、兼含“三材”而歸于人學的“易道”   二、“崇德廣業(yè)”的人生境界   三、剛以進取,慎以守身的生活態(tài)度   第四節(jié) 荀子對儒家人學的改塑   一、人性與道德背反的“性偽之分”   二、“化性起偽”的人性改造論   三、“隆禮”而“重法”的雙重規(guī)范論  第五節(jié) 《大學》、《中庸》的人學思想   一、《大學》的內(nèi)圣外王思想   二、《中庸》的“中和”、“至誠”思想 第二章 道家老莊學派的人學思想  第一節(jié) 《老子》“守柔日強”的無為人學   一、與道“玄同”的虛靜心態(tài)   二、“無為”的生活方式與“圣人”心術(shù)   三、老子人學特征概觀   第二節(jié) 莊子破除“物役”的逍遙人學   一、對“人為物化”現(xiàn)象的揭示與批判   二、“齊物”、“坐忘”的“無己”境界   三、安時處順的“無為”境界   四、“無待”于物的逍遙境界 第三章 墨翟、韓非的人學思想  第一節(jié) 墨子“兼愛交利”的平民人學   一、“兼愛”、“互利”的道德平等精神   二、道德理想的宗教證明   三、對儒家命定論的宗教批判   四、墨子與孔子人學同異  第二節(jié) 韓非“以利為心”的人學思想     一、“自為”的人性和人倫關(guān)系   二、對道德歷史性和道德悖論的揭示   三、揚法制、抑德治的人性論證明  第二編 漢至唐——儒家人學的昌盛與危機時代 第四章 漢代的道家人學與儒家人學     第一節(jié) 《淮南子》對道家人學的發(fā)展   一、以道家統(tǒng)御諸家的學術(shù)風貌   二、清靜本性的失落與復歸   三、保真與養(yǎng)生的主從關(guān)系   四、“通而無為”與“塞而無為”之辨  第二節(jié) 董仲舒對漢代儒家人學的開拓   一、“人理副天道”的天人觀      …… 第五章 魏晉儒、道人學的融合與沖突 第六章 隋唐儒、釋、道三教人學的關(guān)系第三編 宋至清中期——儒家人學的重構(gòu)與批判時代 第七章 周敦頣、張載對道學人論的開創(chuàng) 第八章 程朱理學人論的創(chuàng)立與完成 第九章 心學人論的形成和極端化發(fā)展  第十章 事功之學對道學思潮的沖擊 第十一章 后期道學中氣論學者的人學思想 第十二章 顏元、戴震對道學人論的批判主要參考文獻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中國古代人學史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