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蘭肯斯坦

出版時間:2004-4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作者:[英]瑪麗·雪萊,Mary Wollstonecraft Shelley  譯者:丁超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本書講述了一個人造生命的故事,弗蘭肯斯坦是位科學家,他通過實驗創(chuàng)造了一個怪物,怪物本來心地善良,樂于助人,但是因為相貌丑陋,不為人類社會所容,沒有人愿意接受他的好意,所有人都拒絕他、驅趕他,他向往愛情和幸福,但得到的卻是諾言和追捕,他請求科學家再給他造一個同類,卻遭到了拒絕,他的一生悲慘勝過快樂,他不顧一節(jié)地向人類復仇,最后與他的創(chuàng)造者一起同歸于盡。

作者簡介

瑪麗·雪萊(1797-1851),即雪萊夫人,英國浪漫派小說家,以其所其的小說《弗蘭肯斯坦》名名,她是英國哲學家語錄廉和英國女作家,女權運動家瑪麗·弋德溫夫婦的女兒,1841年5月,她結識了年輕的詩人珀雪人,兩個月后,他們一起離開了英國,當雪萊的第一個妻子在1816年去世后,他們正式結婚。她的第一部作品也是最重要的一部作品《弗蘭肯斯坦》出版,對于一個20歲的作者來說,這是一個非凡的成就,它還為英語添加了一個新的單詞,她還寫了其他的四部小說,在歐洲大陸的游記,以及各種各樣的故事和詩文。

書籍目錄

序言致英格蘭薩維爾夫人的第一封信致英格蘭薩維爾夫人的第二封信 致英格蘭薩維爾夫人的第三封信 致英格蘭薩維爾夫人的第四封信 致英格蘭薩維爾夫人的第五封信 致英格蘭薩維爾夫人的第六封信  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第十三章第十四章第十五章第十六章第十七章第十八章第十九章第二十章第二十一章第二十二章第二十三章第二十四章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第十三章第十四章第十五章第十六章第十七章第十八章第十九章第二十章第二十一章第二十二章第二十三章第二十四章沃爾登致薩維爾夫人的信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弗蘭肯斯坦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42條)

 
 

  •   薄薄的一本 但每一處描寫都非常細致深刻
    我時常閱讀著日內瓦的景色一邊想象那些巍峨雄偉的雪山
    不過書中并沒有詳細說明那怪物是如何被弗蘭肯斯坦造出來的
    書中的弗蘭肯斯坦告訴朋友他往后會告訴他
    但翻到最后一頁還是沒有……呵呵
    結構非常完整緊湊 每個人物的形象都深入人心

    喜歡瑪麗雪萊的這個永久經典的故事!
  •   不錯不錯~
  •   還沒來得及看,不過很多網站都推薦,期待著。
  •   孩子非常喜歡
  •   是讀書的拓展,粗看了一下,覺得翻譯很好,正準備讀。
  •   不錯,可以一看!
  •   不愧為是科幻小說的鼻祖,真是相當經典!
  •   很有名的書,聽說過,而且很想看一次。
  •   質量不差有些情節(jié)實在讓人郁悶
  •   《閃閃.愛》這本書寫的是韓國的愛情童話故事,情節(jié)太完美了,與中國的國情實在不符!
  •     書中的Frankenstein, 創(chuàng)造了一個monster, 憎惡地連名字都沒給他起,就離開了。
      讀完書,更加感謝上帝,心懷慈愛地創(chuàng)造了我們,并賦予我們愛與被愛的能力,讓我們有同伴。
      同時也讓我更加思考為人父母的責任之重大。正如曾經打車時一位出租車師傅說:孩子并沒有要求來到這個世界,是我們把他們帶到這個世界的。
      從某種意義上說,上帝依照他自己的形象造人,也允許人像他那樣,創(chuàng)造下一代。我們,現(xiàn)在或將來的父母,在迎接一個新生命之前,要做好準備,對小生命永遠充滿愛心,且負責,不論是男是女,是美是丑,是健康是殘疾,是溫柔是暴虐。
      我的另一個感悟是:理智或者說智力和知識上的追求永遠也不如情感的追求對人重要。Frnkenstein和他所創(chuàng)造的the being, 都渴求知識,學習能力也都超強,而這些知識或能力并沒有給他們帶來快樂。他們都更加需要親情和友情。因為沒有得到后者,他們最終都歸于毀滅。
      
      
      
  •      小時候粗淺讀過這個故事的簡寫版,當時的感覺是對科學怪人的恐懼,甚至上升到對科技本身的恐懼。但現(xiàn)在再讀此書時,主人公Frankenstein的狂妄、自負、怯懦、不負責任讓我更為印象深刻,對科學怪人的恐懼變成同情,因為如果追根溯源,科學怪人從一個單純、善良、樂于助人的好孩子變成一個惡魔,都是人類一手造成的,是人類的對相貌的偏見將他一步步推向深淵,而不負責任的Frankenstein更是這一切的根源,所以只能說,他的悲劇是他咎由自取。
       如果由此引申,可以看出作者瑪麗雪萊所恐懼的并不是科技本身,而是不能正確運用科技的人類,她對科技快速發(fā)展與人類理性的發(fā)展之間的不平衡早有預見,農藥濫用、原子彈爆炸等等驗證了她在這部小說中的預言,悲劇不是因為科技本身造成的,而是由于人性的缺陷造成的。由此看來,瑪麗雪萊的這部小說在這個問題上是相當?shù)挠羞h見。
       但如果拋去了這種深層內涵,拋去第一個吃科幻這只螃蟹的的頭銜,單就小說的可讀性來說,對于閱科幻小說無數(shù)的我來說,實在是一部乏善可陳的小說,整部小說里寫科學怪人故事的篇幅不過三分之一,另外的三分之一是可以大幅縮減的鋪墊,還有三分之一是不知所謂的景物描寫,實話說,很像現(xiàn)在某些網絡小說為了騙字數(shù)而拼湊出來的東西。
      
  •     人總是妄想能夠超越上帝,超越自然,掌控自己的生命,掌控所有生物的生命?,旣悺ぱ┤R給了我們一扇窗,讓我們看到了“人造人”時代的來臨。
      然而,人有什么權利隨便制造生命?如此的不尊重生命,所以弗蘭肯斯坦在造出了“它”之后,又把它當成怪物而隨便遺棄,最終造成了悲劇。
      只不過是因為長得恐怖,所以從一開始便被定為罪惡。
      從小童話故事里就告訴我們,漂亮的公主都是善良的、正確的,最后總是幸福地和王子生活在一起;而丑陋的女人總是邪惡的、罪惡的,最終會得到應有的懲罰。
      漂亮的花總是得到人們的稱頌,漂亮的雄孔雀會得到伴侶,漂亮的人得到的機會和肯定也總是會比較多。
      原來,丑真是一種罪惡。
      可是世間的大部分罪惡,原本都可以用愛來化解的;世間的大部分悲劇,原本是無須存在的。
  •     作者腦洞大,經常在關鍵劇情時段,東拉西扯大段風月。能看完的,都是能承受意淫后宮種馬小說的鋼鐵戰(zhàn)士。
      
      通篇高級黑,四星。此書風格惡心,減一星半。
      ---------------------------------------
      
      先說說主角弗蘭肯斯坦,自私懦弱,劣性齊備,被黑得慘不忍睹。全篇洋溢著濃濃杰克蘇味道。作者在嘲諷大開的時候,也不忘讓男主顧影自憐,說些哀怨話。
      
      1.首先被黑的一類人是科學家。 弗蘭肯斯坦這位掌握了尖端技術的研究狂,有個致命缺點:濫用技術,捅了簍子就逃。加上附贈的那些劣性,主角極其討人嫌。害死一堆家人朋友妻子,下場是累死(過勞死貼切)
      
      2.外貌協(xié)會怒中槍,黑得伸手不見五指啊。凡是看到巨人表現(xiàn)驚恐的人,一般會死于巨人憤怒指印。要那人僥幸不死,我就得不幸看到許多內心獨白,那都是巨人吐槽“我丑,我就一定粗暴嗎?你們沒發(fā)現(xiàn)我有一顆向往友愛的心么?竟敢以貌取人來傷害我,等死吧人類!”
      
      連弗蘭肯斯坦看到巨人獲得生命,驚恐逃離的原因竟然也是“他太丑”。我說作者鐵了心在黑吧,男主創(chuàng)造巨人過程中沒發(fā)現(xiàn)他很丑嗎,巨人當尸體不丑,成為有生命的人,立即就丑了。
      
      還真是奇怪的審美啊,一個僅在人類同類中執(zhí)行的苛刻審美標準。嗯作者就是這個意思。
      
      3.還黑了女人。這里面的女人負責兩件事:暈倒和哭泣。不過男主小弗也動不動就暈倒哭泣......也許作者不是故意黑女人,大概對女人理解不深刻,只能當點綴寫寫。
      
      4.黑法官和警察。隨隨便便斷個冤案處死一個疑犯小意思。
      
      5.黑朋友關系。小弗出爾反爾毀滅女巨人,巨人當即殺他最好的朋友。什么,不是應該去殺未婚妻或者父親弟弟嗎~~小弗貌似又暈過去。他沒去報仇,回家結婚去了。這位朋友護理你三個月,記得嗎?
  •     在讀瑪麗?雪萊的原著小說之前,英語課上就看過這部電影了。小說與電影的表現(xiàn)手法肯定是不同的,在小說里,由于不可能同時將弗蘭克斯坦和怪物的生活場景穿插起來,就先后從弗蘭克斯坦和怪物的角度來敘事,至于主題,仍是科幻小說通常探討的科技發(fā)展與道德的關系。作為世界上第一部科幻小說,而且又出自一個二十多歲的女子之手,其超越時代的想象力與預見力,值得嘆服。
      
      那是一個雄心勃勃的時代,那是一個信仰動搖,人定勝天的時代??茖W的巨大發(fā)展,似一針強心劑,刺激著人們的熱情,要在人類社會的進步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去建立不朽功勛。于是,走火入魔的科學怪人弗蘭克斯坦,反映了那一代人渴望在未知的領域建功立業(yè)的共同愿望。的確,在那一個世紀里,人們取得的科學成就超過了過去幾千年的總和。我們的信心空前膨脹,我們質疑信仰,只相信自己的大腦和雙手。人就是造物主,人可以控制一切。當時的人們沉浸于這種狂熱的巔峰,難以相信科學會有什么負面作用??茖W讓人活得更長、過得更好??茖W當然會制造悲劇,滿懷著熱情,毫無警惕性地被引向深淵,遭受不可避免的苦難。這就是自作孽不可活的悲劇。
      
      與其說是怪物毀了弗蘭克斯坦,不如說是他自己毀了自己。他目空一切地造出來了一個生命,然而他只是肉體上、形式上創(chuàng)造了生命,他沒有為它構建、引導出一個精神世界,沒有同時創(chuàng)造一個接受它、容納它的環(huán)境。他讓它有力量,卻不賦予它理智,任其在世間自生自滅,也怨不得到頭來怪物對他恨之入骨,瘋狂報復。全書很大的篇幅都在描寫一種怨念之情,弗蘭克斯坦在怨念,他對自己不負責任的狂熱悔恨不已;怪物在怨念,它為它生來就注定的孤獨悲慘的命運忿忿不平,讓人讀起來很壓抑,每個角色都生活得很別扭。無疑所有的人在這場斗爭中都是輸家,弗蘭克斯坦幡然悔悟,無奈為時已晚。為什么?為什么人類要吹噓自己是超越自然的萬物之靈,其實我們無時無刻不受到外界的制約。如果我們的沖動只是因為饑渴,也許我們反倒更自由了。終于,我們要低頭,這個世界不完全由我們控制,不是所有的野心都能化作現(xiàn)實中的功名。我們費盡心血才掌握的那些高深技術,其實不過是小孩的把戲。人能造人,但造出來的“人”卻倒戈相向去殘害它的造物主??蓮牧硪粋€角度看,大自然是我們的造物主,可人沒有去破壞它嗎?
      
      心靈遭受慘痛折磨的弗蘭肯斯坦已經無視人世間的一切美好,他已經徹底地崩潰了,美景、親情、愛情都挽救不了他,作者帶我們一起經歷了一個人的毀滅過程。曾經躊躇滿志,最后竟自導自演了家破人亡的慘劇。正如已經了斷雜念的弗蘭肯斯坦向沃爾登船長的告白:獲得知識其實有多么危險!與那些具有野心但力不從心的人相比,那些安分守己,把自己的故鄉(xiāng)看成全世界的人真是太幸福了。
      
      科學的發(fā)展與它對傳統(tǒng)道德倫理的挑戰(zhàn)是同步的,一旦出現(xiàn)了人也力不從心的情況,人該怎么辦?一旦像原子彈爆炸那樣出現(xiàn)不可控制的后果,科學是把我們引向幸福還是毀滅?這是永恒的話題,當然不能因噎廢食、裹足不前,沒有人能夠一直滿足現(xiàn)狀,安貧樂道。當然,要有規(guī)則來約束科學合理、安全地發(fā)展,為我們造福。如果一個人從事研究的工作,竟然會削弱對別人的關愛,破壞了自己的生活準則,無意去接受那種純潔質樸的人生樂趣,那么這種研究肯定是不正確的,也就是說,是不應該為之費神費力的。如果每個人都能恪守這個準則,誰也不會讓自己的事業(yè)擾亂人倫秩序,那么希臘就不會被外族奴役,凱撒也不會傷害自己的國家,美洲也不會突然被發(fā)現(xiàn),而古時的墨西哥和秘魯?shù)蹏筒粫]有緣由地這么快毀滅。
      
      道德高于科學,生命比技術優(yōu)越。我們的一切行動,都應本著對全人類負責的態(tài)度,而不是單純追逐個人價值的實現(xiàn),對理想的追求會讓人陷入狂熱,失去理智,引發(fā)危機。我更應該把自己對同類的義務放在心上,因為這關系到更多人的幸?;蛲纯?。作者塑造了一個毀在自己非分之想中的人,力圖讓后人不要重蹈覆轍??赡苓B科幻小說作家都沒想到,一百多年后,她所擔心的問題竟有可能成為現(xiàn)實。玩火必然自焚,必須強行劃出一條界線,標明禁區(qū),以確保人類不會因為某個頭腦發(fā)熱的瘋子而遭受滅頂之災。
      
      自作孽,不可活。狹隘的個人主義與民族主義引發(fā)的內耗,迷失信仰與原則的理想,輕率而不負責任的狂熱,再加以科學的催化,就是全人類的悲劇。
      
  •     很長時間里沒有動筆寫過雜感之類的東西了,也很久沒有隨意的看看書了。今天在圖書館的時候不知怎的想起了詩人珀西雪萊和他的妻子瑪麗雪萊,然后想起瑪麗雪萊的成名作弗蘭肯斯坦一直沒有讀過,便從圖書館里找到了這本薄薄的小書。
      《弗蘭肯斯坦》的作者瑪麗雪萊被稱為科幻小說之母,而《弗蘭肯斯坦》也的的確確是本帶著可怕色彩的科幻小說。中世紀的時候人們醉心于煉金術,幻想出賢者之石和荷蒙庫魯茲等等神奇的事物,而小說的主人公,悲劇的制造者之一維克多就是一位深受中世紀神秘學影響的科學家,他通過研究制造了人造人——一個巨人——姑且允許其繼承制造者的姓,弗蘭肯斯坦。雖然他制造弗蘭肯斯坦選用了最好的材料——一堆死人的尸骸——但弗蘭肯斯坦卻是奇丑無比,以至于維克多當場被嚇跑。流浪的弗里肯斯坦通過觀察一戶農家了解了人世的美好與快樂,自私與丑惡,但是他自己卻因為這相貌,始終沒有辦法為世人所接受。于是,弗蘭肯斯坦終于找到了自己的制造者,要求維克多制造一個女人給他,讓他們從此消失于人世,彼此相伴。維克多起初答應了弗蘭肯斯坦的要求,但在最后還是反悔了,他毀掉了已經制作了大半的女弗蘭肯斯坦。從而弗蘭肯斯坦徹徹底底對人世絕望憎恨,正式展開了對維克多的報復,從此兩人開始了相互的追逐,直到最后維克多累死在冰天雪地,而弗蘭肯斯坦也從此消失。
      可能原作的標題《弗蘭肯斯坦——現(xiàn)代版的普羅米修斯》給小說帶上了很深厚的科學哲思。人類創(chuàng)造科技,科技給人類帶來災難,人類該怎樣使用科技balabala已經說的不能再說了,除此之外,《弗蘭肯斯坦》并非僅僅只是科幻小說,瑪麗雪萊也很細致的描寫了人性。
      弗蘭肯斯坦最初是善良的,正如人類剛誕生的嬰兒,內心如同一張白紙??梢哉f,人們對于異己的害怕和極端的排斥導致了弗蘭肯斯坦的轉變。弗蘭肯斯坦渴望接觸,渴望溫情,卻一再被拒絕,被傷害,連申訴的機會都沒有,人們一看到他,就把他當成最最可怕的怪物。這不能怪弗蘭肯斯坦,他的丑陋,他人造人的身份——雖然人們都不知道,把它當成魔鬼,是人們排斥他的主因。曾經看到過一種叫做恐怖谷的理論,理論認為,與人類最相似而并非人類的存在,最能夠引發(fā)人類的恐懼。是啊,人類對于未知的恐懼,人類排斥弗蘭肯斯坦,這也無可指責。其實根本上,問題出在制造者維克多。如果從一種更加簡單的角度來看,弗蘭肯斯坦是維克多的孩子,維克多是弗蘭肯斯坦的父親,父親不僅僅拋棄了孩子,還將孩子視為怪物,當作仇敵,魔鬼,孩子能健康成長么?其實弗蘭肯斯坦和維克多的悲劇本來還有挽回的余地,本性善良的弗蘭肯斯坦讓維克多制造一位伴侶,從此遠離人世,這個要求并不過分,而維克多被自己假設的未來擊敗,認為他們生下后代是一種災難,并毀去了已經開始制作的伴侶,這讓弗拉肯斯坦徹徹底底化身成了魔鬼。這里也反映出一些問題,比如理解。這個世界上沒有誰能夠理解誰,人們都只看到自己的世界,按著自己的思維理解,按著自己的思維活動,甚至按著自己的想法揣測別人的意圖,假設將來的種種可能。人們之所以會如此,根本上還是相互不信任。維克多并不相信弗蘭肯斯坦能真的遠離人世,所以最后毀掉了半成品的伴侶,而弗蘭肯斯坦在將心里話對父親一般的人說出后還遭到這樣的對待,邊從此化身復仇的魔鬼。這也是一個問題,人性的善惡。作者大概傾向于原本善良的人,在經歷迫害,打壓,敵視等等后也會變得邪惡,甚至發(fā)展到無可挽回的地步。
      小說也反映出瑪麗雪萊對整個社會主流價值觀的反抗。瑪麗是雪萊的第二任妻子。雪萊大概16歲時一時沖動的和一位女性成為夫婦,并誓約一生一世相伴。而當他再愛上瑪麗后,第一任妻子自殺。瑪麗和雪萊不顧社會的壓力,毅然私奔,在不被理解的情形下過著貧窮但是快樂的生活。弗蘭肯斯坦大概是瑪麗內心對敵視她的社會的一種具現(xiàn),原本美好的單純的感情,不能被世俗所接納的憤恨。
      雖然想的很多,但寫寫就累了。。。越來越懶~~~~
  •     父子
      弗蘭肯斯坦是那個人造人的名字?我猜沒看過書的人90%會有這印象。不過事實上,弗蘭肯斯坦是造人者的姓,而他所創(chuàng)造的人在書中根本就沒有名字(沒人給他起?。?。全書中,人造人最常見的稱呼是怪物,其他的還包括wretch、murderer、deformity乃至vampire。至于“弗蘭肯斯坦”,在后世被它借用也很合理,畢竟就算沒名字,總可以從父親那里繼承姓氏吧。很自然的,弗蘭肯斯坦的故事可以從父子沖突的角度解釋。從小生活優(yōu)越的維克多 弗蘭肯斯坦迷戀于探索生命的奧秘,在金手指(a sudden light into the darkness)的指引下,他參破了其中關鍵,成功地造出了一個人工生命體??伤@才發(fā)現(xiàn)它丑爆了,丑到絕對是邪惡的化身,然后立刻倉皇而逃。維克多一直和他的肉塊朝夕相處,怎么會在肉塊獲得生命的瞬間才有那么大的情緒波動?比較合理的解釋是,這是對自然分娩的一種隱喻,而怪物的丑陋則暗指新生兒生理上的,心理上的或社會地位上的畸形。生理畸形不必多說;至于心理畸形,不若說是父母自身畸形心態(tài)(沒準備好當父母)的投影;社會地位的畸形,可以理解成非婚生子或其他不受社會認可的情況。不管基于哪種解釋,維克托完全放棄了教和養(yǎng)的責任,讓怪物自生自滅去了。碰巧怪物是聰慧和強健的。因此它沒有死,而是在無依無靠的環(huán)境下成長了起來。但畸形讓它無法被任何人、任何社群所接納,只能孤寂而痛苦地徘徊。最終,怪物把“生我復何為”這個怨念轉化成了復仇的動力,并開始著手毀滅他的父親的一切。一般情況下的父子關系沒這么決絕,但那種冷漠對冷漠、暴力對暴力的惡性循環(huán)卻實在太常見了。這種對比還可外推到一切不成熟的創(chuàng)造者和不成功的被創(chuàng)造者,甚至抽象為一種因果關系。當因果鏈條被強行破壞時,命運的齒輪必會瘋狂旋轉。
      
      天大惡行
      作為一部書信體小說,本書的敘事者是北極探險船船長Walton,Walton在分置全書首尾的、寫給姐姐的信件里,盛贊維克多 弗蘭肯斯坦的風度、口才、頭腦和品德。至于中間的主體部分,則是Walton記錄、維克多口述的個人生平。雖然維克多自認對怪物的暴行和家人的死亡負有一定責任,但他主要還是把怒火針對他的怪物,間或感嘆命運的殘酷。不過,盡管有這么多溢美和掩飾之辭,維克多的自大、自私、輕率、魯莽、脆弱、消極、怯懦、愚蠢、背信、虛偽還是在書中表露無疑。有時其所作所為簡直讓人恨不得沖進書里把他掐死。比如,在已經明確感到是怪物殺了自己弟弟的情況下,他見到怪物后的第一句話竟然是“滾蛋”。這得是多沒卵蛋的男人才既不打算復仇,也不打算保護自己剩下的家人?
      相比起來,被認為是恐怖之源的怪物反而更像坦蕩君子,或至少也是個坦蕩的小人??紤]到他遇到的所有人都害怕他、傷害他、不承認他是一個人,那么當他不遵守人類的法規(guī)和道德時,人們可以反擊,卻完全沒理由責備他邪惡或卑劣。而實際上,怪物的惡行可算相當有節(jié)制,以其身手和頭腦,他能做的壞事可比做了的要多得多。所有的殺戮都只針對維克多,說明他沒有廣大的惡意;直接扼殺被害人,說明他并沒想從虐殺中取樂;與維克多一同赴死,說明他并無復仇以外的欲求。顯然,他的惡意并非天生,而完全來自其創(chuàng)造者的遺棄和厭惡。
      綜上,誰是本書中最大的惡棍顯而易見。實際上,在我讀過的那么多故事里,還沒見過第二個令人如此不齒的主人公。
      
      科學黑
      雖然很多時候本書被看成是科幻小說的濫觴,是對科技發(fā)展的控訴和反思。但實際上,書中的科學只是一個被借來的名字。如果把“科學”一詞替換成“黑魔法”,不但不會影響全書的情節(jié)和風格,甚至還會增強故事的合理性(不然憑什么怪物生下來就是邪惡的?)這世上會有一些瘋狂的、野心勃勃的科學家,但他們至少也得具有卓越的思考和行動能力才能做出像樣的壞事(比如《銃夢》里的羅亞博士)。像維克多 弗蘭肯斯坦這樣情緒化、神經質的人,根本就是披著科學家皮子的文藝青年。一個顯著的例證是,他在回憶生平時從沒提到過“理性”、“邏輯”、“實證”,倒是用了花樣繁多的詞藻去描述自己各種各樣的情緒和感受。所以,如果說這部書真的對科學家提出了什么告誡的話,那也應該是:不要讓你的作家朋友隨便進實驗室。他們不但有可能大搞破壞,還有可能回去寫文章黑你。
  •     Shelley's story shows interesting connection between creator and its creation. The monster and Frankenstein share similar character in some aspects: both of them are curious and learn very fast. They are both hesitant, eager for love, and bear great grief. The monster deliberately let Frankenstein traced him. He also went after Frankenstein's death. All these clues indicate that the monster's existence depend on his creator, in other word, the creature is part of creator's nature.
      
      However, such inherited nature is flawed; it loses the just and sublime part. Such defective nature is commonly called the "original sin". Because of it, the monster loses his nature and inner-self which was shaped by its creator. He abuses his free will, and becomes the slave of his lust. It leads to separation, the domination of emotion, hatred and killing sequently. And finally it loses immortality and goes for death.
      
      Where does the original sin come from? Is it inevitable? Shelley's creator and creation story is not brand new. The "original sin" is borrowed from Genesis in Holy Bible, and its subtitle "the modern Prometheus" echos Frankenstein's archetype in Greek mythology. In all these stories, the creator generate a novel creature on its own, without combination of sexuality, that is, through asexual reproduction. In biology, this kind of propagation is inferior to sexual reproduction, since the latter one brings out more possibility. The asexual creating process is doomed to amplify creator's defects and omit his virtue. Therefore, Frankenstein's creation is born to be inferior to himself. That may also explain why the monster urges Frankenstein to create his female partner, the modern "Pandora". Because only through sexual intercourse could he conquer the paradox of original sin, substitute death and reach immortality.
      
      -----------
      Reference
      Mary Shelley — Frankenstein
      
      St. Augustine — City of God
  •     如果造出了一個丑陋的怪物怎么辦?人們選擇唾棄他,弗蘭肯斯坦選擇拋棄他。
      如果生出了一個殘疾的小孩怎么辦?有的父母選擇繼續(xù)撫養(yǎng),而有的父母選擇無情地拋棄。
      其實,這些問題都是相似的。
      
      怪物的名字不叫弗蘭肯斯坦,弗蘭肯斯坦是創(chuàng)造怪物的人。怪物沒有名字。
      
      上帝造出了人類,那本書叫做《圣經》,人類造出了怪物,這本書叫做《弗蘭肯斯坦》,不喜歡這個《活跳尸》的翻譯。
      
      怪物何其無辜。他懷著感恩的心情去看待世界,可是人類和世界回饋給他的只是黑暗和骯臟。于是,他成了一個名符其實的怪物。想起小時候的故事,本來母親沒打算打我的,可是我哭了,于是她的手掌兇狠地落了下來。有些事,很多事,只是人的自作孽。
      
      弗蘭肯斯坦死了。他懷著無限的愧疚和悔恨死去。可是弗蘭肯斯坦是怪物的創(chuàng)造者。他死了,怪物也不會活得太久。其實他并不是需要弗蘭肯斯坦為他再創(chuàng)造一個同類,他只是希望弗蘭肯斯坦成為他的同類,能關愛他,能與他好好相處。可是弗蘭肯斯坦拒絕了,從一開始就拒絕了。
      
      怪物,也只能絕望地死去。因為世界上,唯一一個理解他的人也終于被他逼死了。
      
  •     在開始閱讀這本小說的時候,我腦中出現(xiàn)的是知識,力量,憐憫等詞匯,但是讀到最后,讓我更感興趣的是另外一件事:那個怪物是否是我們的同類。
      
      
      從書中人類的角度來講,怪物是個異類。他外形丑陋,面目可憎,讓人無法接受他的存在。在最后一章中Frankenstein臨死之前說他需要對這個怪物負責是因為他創(chuàng)造了他,但是他更需要負責的是他的同類,他的家人朋友和其他的人類,所以他沒有再制造出一個怪物。這一瞬間,F(xiàn)rankenstein把怪物放在了與人類的對立面上。對于Frankenstein來講,怪物是有別于他和其他人類的異類。
      
      但他真的是異類嗎?在書中,對于他的心理描寫已經無比的‘人性化’,不單是他擁有細膩而脆弱的思想,而且他游勇與人類相同的情感變化。最重要的是,作為一個人類讀者,我認為這個怪物的情緒變化甚至于他的過激行為都是可以被理解。這種理解并不是因為他是怪物而理解他的行為,而是站在人類的角度上,理解他因為外部原因而改變的秉性。在書中多次強調怪物如何因為周圍人的歧視和鄙夷而感到痛苦和仇恨,這并非是怪物才有的情感,而這是否說明作者有意讓讀者與怪物產生同類的共鳴?
      
      從這本小說里我看到了非常矛盾的,人類的心理。Frankenstein制造怪物的最初目的是創(chuàng)造一個接近人類的生物,并且支配它。他希望這個生物無比的接近人類,換句話說,他希望創(chuàng)造出一個他可以支配的同類。然而,當他創(chuàng)造出生命體時,他痛苦的發(fā)現(xiàn)這個生物并不是他理想中的結果,于是他叫這個生物,怪物。
      
      對于這個生命體,是否是怪物,并不僅僅取決于他本身的屬性。而更多的是人類,作為定義者,如何定義它是否為同類。
      
  •     這是我第一本科幻驚悚小說,拿到這本書的原因僅僅是為了一些私人愛好原因。抱著對情節(jié)一探究竟的躍躍欲試心理開始了讀書之旅?;巳斓目沼鄷r間完成。雖然看完有幾天了,但余音不絕,繞梁三日。我的內心隨著情節(jié)的跌宕起伏而此起彼伏。弗蘭肯斯坦的自白為拋磚,前半部分的童年與成長經歷給我其樂融融,幸福美好的最初體驗,他是一個幸福的孩子,有一個極其令人羨慕的家庭,父親與母親給與了他最溫柔的愛意與仁慈,還有童年最好的伙伴伊麗莎白的陪伴,再加上日內瓦魅力無窮的大自然無時不刻都在視覺與心靈上給與這個少年發(fā)現(xiàn)的力量。他用盡畢生最好的形容詞都不足以讓那段時光重現(xiàn)一絲原色,他的確變回了原來那個天真好學有著強烈求知欲望的少年,他微笑著望著眼前仿佛又活靈活現(xiàn)的場景,我也不禁有沉醉于快樂的感覺。母親病逝的噩耗成了弗蘭肯斯坦第一次對離別的體驗,但他注定是要往外高飛的雛鳥,撲打著尚稚嫩的翅膀飛向了迎接他到來的第一線光。他迷戀上了自然科學,如癡如醉,如癲如狂,那絲越發(fā)強烈的光芒亮得他睜不開,他越發(fā)地瘋狂了,不可遏制地憑著一點天才直覺與熱情把他完全灼燒,不剩一絲一毫。他沒日沒夜地工作,廢寢忘食地研究,猶如抓住了救命稻草一般匍匐又忐忑地懸浮上下,他像感受到了那個在海岸邊發(fā)現(xiàn)貝殼的小孩兒的快樂一般,樂呵呵地自由跳舞,讓整個身心都圍著自己的靈魂,翩翩起舞,他又愉快地像個偷腥的貓兒,盡情地享受那一份自己的午餐。世界動不動已經不重要,他在動就好,他在看在想在發(fā)現(xiàn)就好,他擁有了真?zhèn)€世界,整個世界都將是他的,他仿佛就是個驕傲不屑一顧的創(chuàng)造者將等待著萬民的膜拜。那個深秋的夜晚的一個呼吸的降落,就像降落在弗蘭肯斯坦身上的一把鎖鏈,解鎖的鑰匙早已在一朝一夕的奔跑中被拋棄,沒有了,再也不會有了。他有了個最動聽的名稱‘創(chuàng)造者’,他就是那個生命的創(chuàng)造者,上帝,一切。他以前的每一個日夜已經賦予了這個物體最寶貴的生命與力量的源泉。但是,那一刻,弗蘭肯斯坦卻惶恐了,退卻了,逃跑了。而大自然最偉大的力量就在于萬物都有自己生存的規(guī)律,不得違背與抗旨,每一次的忤逆與褻瀆都將受到最嚴厲的責罰,從不例外,由古至今,這就是王道。所以,弗蘭肯斯坦一開始的動心已經遷怒了這個神秘又沉默的王者,他有一雙眼,在隱形的高處,默默注視著他的一舉一動,乃至每個躍躍欲試的想法。弗蘭肯斯坦那是就已經輸了,輸?shù)脧氐祝斀o了這個最偉大的力量。于是一系列的悲劇與殺戮都是對于不敬行為的救贖,對,用血的救贖,生命的救贖。這是救贖也可以稱為代價,遠遠超過了人們可以用以支配的單薄力量。抵抗不了的,人們喜歡稱之為命中注定,弗蘭肯斯坦就是這樣認為的,他不得不低頭。他在忠于自己內心的同時也忘了遵循大自然最初的法則。
  •     對這方面感興趣的估計會覺得挺有趣吧。
      買這書是大學的時候,買了就沒有看,拖了這么多年再去看。
      生詞很多,現(xiàn)在看dracula就覺得好大白話。
      這書里很多描寫景的,
      我不怎么感興趣,就算看中文書我也不喜歡大幅寫景的。
      我覺得我就是不感興趣吧。
      看dracula就覺得挺有意思的。
      
      喜歡這書的朋友勿怪。
  •     
      
       《弗蘭肯斯坦》作為世界第一部科幻作品,其誕生無疑具有深刻的社會歷史背景。但是在工業(yè)革命的背景下進行描述的這種“造物者”與“被造者”之間的沖突的背后,又是否還有一個更為宏巨的隱喻空間?——引我這樣提問的緣故在于,至少在《弗蘭肯斯坦》中引申出的“造物者”與“被造者”這兩個主體,都是有著獨立的意志、并且確乎能夠依據(jù)自己的意志獨立采取行動的。
      
      
       所以這樣一說,那種把在《弗蘭肯斯坦》之中作為“被造者”的怪物譬喻為工業(yè)革命時代的“科學技術”的講法似乎就受到了動搖。當然,這不是說要徹底地否認這種譬喻(或者說是想象),而是要說,這種譬喻可能是以偏概全的,但我不會否認這種譬喻的獨到之處。要之,在《弗蘭肯斯坦》之中還有這樣一種場景十分引起我的重視,即怪物總是要求弗蘭肯斯坦為他再造一個女性的伴侶,并且聲稱一旦他獲得了女性伴侶,他就不會再來騷擾弗蘭肯斯坦。但弗蘭肯斯坦最終放棄為怪物再造一個女性伴侶的緣故,是其思慮再三,憂懼如果這對怪物結成一對,對人類社會進行更大的破壞,那么后果將不堪設想。所以,依據(jù)這一經典的情節(jié),如果說將“被造物”譬喻為“科學技術”,那么很難理解,作為科學家的弗蘭肯斯坦到底在憂慮會與“科學技術”成雙入對,并且可能自我增殖來毀滅人類社會的究竟是什么。
      
       我認為,“科學技術”是作者用以構建她的幻想的一種必不可少的佐料,但問題更為深刻。而她也許想在這部哥特色彩濃重的小說中嘗試從這樣一個前所未有的主題來反詰、質問,即人類是否能對自我生命發(fā)生超越——在這部科幻小說中,它可以凝結為這樣一個命題:生命可以主動地運用科學技術自我超越么?
      
      
       在小說中,弗蘭肯斯坦用他驚人的科學技術復活了死人,但這個死人渾身散發(fā)著陰腐的氣息,固然,他具有強健的體軀以及頗為發(fā)達的理知,但無論如何,這個由人類制造的,具有與人類相似構造的,具有與人類相當?shù)闹黧w意志的生物,巨大地沖擊了弗蘭肯斯坦的頭腦。弗蘭肯斯坦所憂懼的范圍,在某種程度上已經超越了對自己本體,而已經擴展到對全人類。他害怕的是這個有主體意志的“怪物”對他所處的人類社會造成的毀滅:這個怪物雖然在美學上甚至都不符合人類的絲毫情感,只會引起惡心和恐懼,但它從生物的機能上,即從體力和理知能力上,確乎是超越了人類的。
      
      
       應當說,弗蘭肯斯坦的本意是想嘗試作為人類發(fā)展手段之科學技術的極限,在某種程度上,他已經把科學技術視為人類的“附骨”,某種與人類的精神能力和勞動能力深刻依附而不可分的東西,但當他運用這種能力制造出一個怪物時,卻發(fā)覺結果可能是對自己以及自己所處的整個社會,整個種群具有毀滅性打擊的。
      
      
       科學技術在這里顯示出了一種不可逆的征象,這猶如普羅米修斯盜得的“火”,它不是為人類創(chuàng)造的,而僅是人類所“取用”的。這或許在某種程度上又契合了現(xiàn)代哲學對自然科學知識的“先天綜合知識”的定義。
      
      
       把這種原本是不以主體意志為轉移的科學技術視為是依附在人身上的能力,那么顯然人就會獲得一種幻想,即人類能夠依憑這種能力來發(fā)展自己的條件。而當一個能知能動的主體,其自信已經達致了某種程度,以至于把自己本體的存在與科學技術的存在置于同一的位置之上,試圖實現(xiàn)“自我的超越”,那么最終的結果,可能確乎是被后者那種強大的、不以意志為轉移的冷酷法則徹底摧毀——對渺小的個體而言,即算理知對本體發(fā)展的未來已經作好了充分的籌劃和準備,但它畢竟是由理知本身所支撐的,而這種理知顯然不可能催生、甚至是代替那種全能的科學技術。
      
      
       因此在這里,理智的建構能力與自然科學技術本身鴻溝就產生了。但隨之產生的,轉化到社會層面,就是“實證法”和“自然法”的深刻鴻溝嗎?
      
      
       《弗蘭肯斯坦》在工業(yè)革命的時代,其所遭遇的社會思潮除了有科學至上以外,還有由此發(fā)展出來的邊沁和詹姆斯·密爾的功利主義。邊沁和詹姆斯·密爾把他們的改革理論和功利主義理論建立在科學之上,認為唯有實證法才值得信賴,而所有的自然法都是在踩著高蹺跳舞、是在科學的基礎上站不住腳的虛假理論。但顯然,邊沁等人過度高估了科學技術,或者說,過度高估了人類對科學技術的掌控能力,而沒有發(fā)現(xiàn),人類的認識能力與科學之間還是存在著巨大的鴻溝的。而邊沁等人的理論的危險在于,他們的理論可能會與他們所聲稱的(功利原則:“最大多數(shù)人的最大幸福”)相反,而導致一種對整個人類而言萬劫不復的結局。
      
      
       但從《弗蘭肯斯坦》背后的觀念中所衍生出的上述推論,絕不是反啟蒙的(科學精神是啟蒙精神的一個必要組成部分)。因為實際上它更為深刻地洞悉了科學知識本身與人類認識本身的隔閡,洞悉了人類認識科學知識的方法論的精髓所在。
      
      
       這也就是說,人類所謂的“知識”在某種程度上是人類的不健全的創(chuàng)造(盡管尚能因時而異地為人類所“證實”),而自然科學技術本身在此時,實際上已經化為了一種難以言說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先驗的自然法則,它只可由人類通過不斷運用自身的理智能力去像普羅米修斯那般“盜”得。
      
  •      《弗蘭肯斯坦》引是英國詩人雪萊的妻子瑪麗?雪萊在1818年創(chuàng)作的小說,被認為是世界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科幻小說?!陡ヌm肯斯坦》的全名是《弗蘭肯斯坦——現(xiàn)代普羅米修斯的故事》。
       “弗蘭肯斯坦”是小說中那個瘋狂科學家的名字,他用許多碎尸塊拼接成一個“人”,并用閃電將其激活?!案ヌm肯斯坦”一詞后來用以指代“頑固的人”或“人形怪物 ”,以及“脫離控制的創(chuàng)造物”等。
       主人公弗蘭肯斯坦是一位從事人的生命科學研究的學者,他力圖用人工創(chuàng)造出生命。在他的實驗室里,通過無數(shù)次的探索,他創(chuàng)造了一個面目可憎,奇丑無比的怪物。開始時,這人造的怪物秉性善良,對人充滿了善意和感恩之情。他要求他的創(chuàng)造者和人們給予他人生的種種權利,甚至要求為他創(chuàng)造一個配偶。但是,當他處處受到他的創(chuàng)造者和人們的嫌惡和岐視時,他感到非常痛苦。他憎恨一切,他想毀滅一切。他殺害了弗蘭肯斯坦的弟弟威廉,他又謀害弗蘭肯斯坦的未婚 妻伊麗莎白。弗蘭肯斯坦懷著滿腔怒火追捕他所創(chuàng)造的惡魔般的怪物。最后,在搏斗中,弗蘭肯斯坦去世,怪物很懊悔,最后跳海自殺。
       本書揭示了作者的哲學觀點。她認為人具有雙重性格——善與惡。長期受人嫌惡、岐視和迫害會使人變得邪惡而干出種種壞事,甚至發(fā)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它還為英語添加了一個新的單詞Frankenstein,一個最終毀了它的創(chuàng)造者的東西。
       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對于科技的突飛猛進,人們有著欣喜,同時還有不可控的恐懼,如何善用科學的進步,也許關乎社會秩序,倫理道德等多方面,弗蘭肯斯坦創(chuàng)造的怪物,強大而有思維能力,其破壞力不容忽視,對于人類的報復,某種程度上說也是創(chuàng)造者自承惡果。似乎成了一個預言,因為當下正承受著類似的苦難,是不是大自然忍無可忍的時候,就是人類咎由自取的時候,只是大多數(shù)人成了犧牲品,這樣的代價不該由世人承受,如果科學能夠發(fā)展到選擇性懲罰就公平多了。
       雙重性格的怪物,總是在善良和邪惡中掙扎,多一些包容多一些引導,也許不會導致后面的罪惡發(fā)生。有些科學的創(chuàng)造還是要謹守道德的底線,就是克隆,動物還好,至于人,還是不必了。那些審判團很奇怪,就這樣為無辜的人定罪,對于善良感恩的戴思婷是多大的諷刺和無盡的冤屈?;▓@一般的瑞士,圣潔的阿爾卑斯山,希望能滌除心靈的丑惡,回歸簡單幸福的生活。
      
  •     這始終是一個很現(xiàn)實的問題,但是卻沒有答案,科技也許真的有一天可以有克隆的存在,但是人類的倫理,法律的底線又在哪里?人類在自己所創(chuàng)造的越來越智能的產品和時代中還能行走多遠,怎樣才能控制比你智商更高的所謂的“人類”。這還是一個謎。
  •     怪物?女性?上帝
      ——從弗蘭肯斯坦的怪物看人造人的社會設定悖論
      
      《弗蘭肯斯坦》(Frankenstein)又有一個副標題,即:《現(xiàn)代的普羅米修斯》(The Modern Prometheus)。全書講述了一位名為維克多?弗蘭肯斯坦(Victor Frankenstein)的科學家創(chuàng)造出一個人造人怪物的哥特式恐怖故事。這部小說代表了當時西方世界在十九世紀令人矚目的前沿科學研究,也是今天科幻小說的鼻祖。然而,《弗蘭肯斯坦》影視舞臺劇的改編卻使廣大觀眾誤以為這個在全書都沒有名字出現(xiàn)的怪物,就叫做“弗蘭肯斯坦”。本文遵循原著,仍以怪物稱呼其名,并將從怪物、女性與上帝三個視角,來探討人造人——代表科技無限的進步可能——在人類社會中存在的設定悖論。
      人造人,顧名思義,由人類創(chuàng)造的違背自然規(guī)律的“人”。所謂順從自然規(guī)律而產生的人,在本文姑且視為由人類的精子與人類的卵子結合后,在女性孕育過程后誕生下來的生命(包括試管嬰兒)。這也算符合當代人們對生命源起的常識性社會規(guī)范罷。不過,在女作家瑪麗?雪萊(Mary Shelley)筆下的“瘋狂”科學家維克多?弗蘭肯斯坦已經超脫了自然規(guī)律,他扮演了“造物主”的角色,制造出了“怪物”亦即本文所指代的人造人。在整部小說中,為數(shù)不多的寥寥幾位女性角色本當在自然中象征了生命誕生的母體夏娃,卻在作者筆下處于都一種近似“孤兒”的男性附屬的狀態(tài)。這一點無論在出版當時(十九世紀上半葉)還是在今天的讀者看來,都會對作者的女性身份的主體性感到困惑和驚詫。就在小說圍繞怪物尋求自我(即“人類”而非“怪物”)的身份認同的主線中,又貫穿了另一條對社會倫理道德在科學的客觀存在面前捉襟見肘的悖論鎖鏈,它既是對怪物的枷鎖,也是對人類自身的枷鎖——那就是人類孤立個體的黨同伐異?,F(xiàn)代的普羅米修斯在人造人日趨成為不是不可能的科學力量面前,也許要重新思考是否值得為此偷盜火種的因果報應。
      
      怪物?絕不矛盾
      
      瑪麗?雪萊出身于家境優(yōu)渥的環(huán)境中,對科學、政治、哲學、社會倫理的接觸有著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其母瑪麗·沃斯通克拉夫特(Mary Wollstonecraft)是一位為女性權利辯護的女權主義先驅,強調教育帶來兩性間的平等(但不幸早亡);其父威廉?戈德溫(William Godwin) 是位記者,小說家,也是早年鼓吹功利主義和無政府主義的哲學家;其未來的丈夫珀西·雪萊(Percy Shelly)本人既是一位浪漫主義詩人,更是一位致力于化學領域的科學狂熱愛好者。而十九世紀初本身就是一個科學技術鋒芒畢露的年代(英國皇家科學學院烏煙瘴氣熱鬧沸騰),瑪麗?雪萊也耳濡目染那個時代的各種難以解釋、神神道道、卻聽來各個振聾發(fā)聵的科學實驗。在《弗蘭肯斯坦》一書中,其科學基礎的淵源主要來自三位聞名遐邇的科學先鋒:漢弗里·戴維爵士(Sir Humphry Davy), 伊拉斯謨斯·達爾文(Erasmus Darwin), 以及路易吉·伽伐尼(Luigi Galvani)#。其中,如何賦予怪物生命的那一道電石火花的靈感正是來自伽伐尼對死去的青蛙的大腿那溫柔的一次觸電。因此,怪物在小說中設定的出現(xiàn)不是空穴來風的無中生有,但卻也注定必須以“怪物”的方式再現(xiàn)。
      維克多?弗蘭肯斯坦在自我敘述初始的起始,就坦言了自己毫不妄自菲薄的傲慢。他鄙視了一切過時的、腐朽的、錯誤的科學技術,而在作者浪漫的文字遐想下,他也確實以自己的勤奮與智慧一步登天乃至“造物主”的最高境界:創(chuàng)造了人造人——怪物。怪物是由維克多各處搜集的人類肢體、動物器官拼接而成,身高八尺,暗黃色的眼睛,半枯萎的、黃色半透明的皮膚勉強覆蓋住身體上的肌肉系統(tǒng)與血管。可以說,怪物的肉身面目可憎。面目可憎,僅此一點,就讓怪物的“父親”維克多厭惡而拋下怪物倉皇落跑。這里看似不經心地角色設定,卻也留下了荒謬的一筆:既然是科幻小說,作者原本可以遐想更遙遠而強大的科學力量,不妨把怪物制作得“美麗”一些,或者至少使外表更接近一個普通人,可是作者卻沒有這么做。
      怪物“面目可憎”的外表以及龐大的身軀,恰恰應和了以人類肢體、動物器官借助科學手段而凝聚在一起的不和諧的、更不自然的狀態(tài)。人造人的設定,其實只需要保證一具可以行動的身體和自己能夠思維的理性,即可假設為非自然狀態(tài)下的人類。也就是說,機器人擁有了智慧亦是人類(擁有感情并非必要條件);寵物狗擁有了智慧亦是人類(人形并非必要條件);像怪物這樣由人類的殘肢與動物的器官等組合起來的身軀,因為他擁有自己的學習能力、思維的理性也當是人造的“人”而非動物或者植物(人)。但如果我們回顧一下這漫長而殘酷的歷史,即使都是自然人類,因為膚色、種族、信仰、文化、地域的不同,人類自相殘殺的故事還少嗎?怎么能夠想象到人類去寬容并包涵這樣的“同類”——人造人?這樣逆天到只是人類的思考能力已經戰(zhàn)栗到無法擴展想象的人造人設定,只能是納粹眼中的猶太人,自然人眼中的“怪物”。
      怪物在小說中對任何自然人而言都是如此的面目可憎,而且是如此的理所當然。怪物最初被“父親”維克多所拋棄,他也就喪失了來到社會間最基礎的人與人之間的契約關系,或者至少是與自己的創(chuàng)造者之間的“血緣”羈絆。他自己既無法把自己等同于人類,也無法與人類作最簡單的互動、交流。怪物似乎是社會形成之前處于最自然狀態(tài)的只求“自我生存”的人類雛形,又是與他所處環(huán)境格格不入的一個“陌生人”。他的存在,就是一個不自然、也毫不和諧的狀態(tài)。
      因此,怪物之所以是怪物,在瑪麗?雪萊的這本科幻小說中也毫不矛盾。對怪物而言,最重要的是尋找到自己的歸屬感和身份認同:起初對象是“父親”維克多,然后是德雷西一家人,最后是怪物在無盡的絕望后虛妄的女性伴侶。
      
      女性?非此即彼
      
      在韋伯眼中那個去魅的世界還未到來之前,人類相信或者說愿意去相信:人是由神創(chuàng)造的。中國古代神話有女媧造人,希臘神話中有普羅米修斯造人,基督教教義則是上帝創(chuàng)造了第一個男性人類亞當,并用亞當?shù)睦吖莿?chuàng)造了第一個女性夏娃。
      在瑪麗?雪萊筆下那個哥特式的恐怖世界中,人可以是由人創(chuàng)造的,女性則是男性社會中的附屬角色,始終處于男權社會中的“孤兒”狀態(tài)。怪物的出生與在現(xiàn)實社會象征了孕育生命的女性無關。女性在這里不過是刻板印象的角色扮演——母親、姊妹、妻子、仆人——非此即彼。無辜卻冤死的女仆賈斯丁更是犧牲在了明知殺人真兇的維克多的沉默之下?!陡ヌm肯斯坦》全文幾乎就沒有一位令人印象深刻的女性角色,沒有獨立的人格、沒有經濟的保障,除了薩菲以外也沒有自己的特別的值得講述的故事。弗蘭肯斯坦夫人、伊麗莎白、阿加沙、賈斯丁、甚至薩菲,每一位女性都帶著脆弱的存在感。作者本人實際上早已借維克多之手而否定了夏娃在生命誕生上所必然存在的意義——怪物沒有”母親”。
      夏娃的缺失引發(fā)了客觀之外的思考:如果生命可以由個體獨立創(chuàng)造完成,那么女性在繁衍后代的使命之外真實的生存意義是什么?以家庭為核心單位的社會結構將在人造人的科學力量面前如何被瓦解或者重構?當下的社會規(guī)范性常態(tài)對兩性之外的倫理道德要進行怎樣的糾正與彌補?人類在掌握生命的終極奧義——即生命與死亡的神權(相對人權之上理當只有神能夠掌握的權利)后將何去何從?這些問題即使在多利羊誕生之后人們也未嘗敢于去嘗試真正思考,正如書中對怪物的各種稱謂如“惡魔“、“魔鬼”、“它”等等,人們害怕的與其說是怪物本身,不如說是對怪物以如此生命誕生的方式更讓人感到恐怖,與惡心,而這一點被作者巧妙地呈現(xiàn)在了怪物面目可憎的外貌與不合實際的龐大身軀之中。維克多恐懼的也正是自己的智慧違背自然規(guī)律后的罪惡,而非科學的奇跡。
      當怪物找回維克多,并以威脅的口吻提出為他制造一個伴侶的奇妙想法時,故事瞬間拉回到了生命的源點。女怪物的提法甫一出現(xiàn),多少意味著女性存在意義的回歸。盡管是建立在怪物的利益角度,作者似乎將社會倫理重新拉回了軌道之上。維克多在驚嚇與威脅中還是倉促地許下了諾言(這位科學家自從浸淫人造人的事業(yè)后就從未保持過情感上的理性,更毋庸說冷靜地判斷科學服務于人類的終極目的了)。當維克多發(fā)現(xiàn)怪物在監(jiān)視并偷看他時,他一瞬間再次從怪物可憎的面目上解讀出了惡意與不善。他當面毀掉了女怪物,也使故事至始至終暗合的探索女性存在意義主義的線索到達了前所未有的悲劇高潮。
      從女性主義的角度來看,這本科幻小說極其含蓄地道出了社會套之于婦女的枷鎖:婚姻是女性的最終宿命,繁衍后代是女性的唯一使命,家庭就是女性賴以生存的唯一伊甸園。除此之外,女性就是母親、姊妹、妻子、仆人,非此即彼。一旦人造人解除了女性的天命梏桎,事實上它也解除了更多束縛于其他個體的梏桎,如同性戀者。在異性戀社會的話語霸權中,同性戀演變成歷史的忌諱與批判,甚至被誤以為是精神疾病,不過只是違逆了異性戀才能繁衍后代的自然規(guī)律。如果沒有夏娃的羈絆,那么多數(shù)人對少數(shù)人的壓迫也至少會得到理論上的解放。另一方面,女性扮演的母親的社會角色的重要性也在怪物的啟蒙教育中被強烈質疑。甫一出生后即被“父親“拋棄又得不到任何代表家庭的“母愛”關懷,怪物是一人從德雷西一家人和自己對自然的探索中獲得了社會的啟蒙教育。他自學了一整套社會性規(guī)范,包括語言、情感認知、工具勞動,等等。在作者的安排下啟蒙教育者德雷西家根本就沒有“母親”的存在,也算是全書中對女性最殘酷的一筆了。
      就在這樣順其自然地情景下,怪物為了報復維克多而殺害了他的新婚妻子伊麗莎白。這一結局完滿地契合了上帝不需要妻子的設定?,F(xiàn)代的普羅米修斯承受了人造人帶來的一切災難,決定毀滅自己最偉大的傲慢與成就——毀滅怪物。
      
      上帝?人就是人
      
      瑪麗?雪萊在小說中間設下了看似最漫不經心的三章(第十三章至第十五章):怪物遇見了德雷西一家人,真正開始接觸人的社會。怪物從德雷西一家習得非正規(guī)的啟蒙教育(包括語言):他有了人的味道、人的行為、人在倫理道德上的意識;他因為觸景生情而迸發(fā)喜怒哀樂、七情六欲;他會為“貧窮”(對于一無所有的怪物而言理應最難以理解的社會概念)而“同情”(同情是人基于自身的優(yōu)越感而向他者施加的恩惠與憐憫)德雷西一家,甚至“幫助”他們(幫助已經是非常高級的人類社會產物——利他主義)。此時,怪物在人形的肉體之外,已經具備了最基本的“人”格,他具有“人”的思想,“人”的意志,“人”的靈魂,“人”的理性。他在向維克多轉述自己從德雷西一家中尋找到自我身份認同的敘事幾乎打動了鐵石心腸的維克多,女仆賈斯丁是維克多的無動于衷的犧牲品。
      而作為全篇最大的轉折點,作者在怪物暗中與德雷西一家人的相處中設下了最不動聲色的兩個伏筆:其一是土耳其女子薩菲(Safie)與德雷西一家人的淵源。對于快餐消費的讀者來說,薩菲出場的最主要原因,是讓怪物得到學習語言的契機,否則怪物與維克多的交流根本無法展開(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是最基本的社會學單位)。不過,仔細閱讀薩菲的背景故事,卻是不折不扣以西方為中心的刻板偏見。薩菲的母親在小說中被設定為一名信仰基督教的阿拉伯人,篤信人格的獨立與教育的重要性(暗合瑪麗?雪萊的母親)她將歐洲文明追求自由、獨立的精神傳給了自己的女兒薩菲。薩菲的父親是篤信伊斯蘭教的土耳其商人,因為莫須有之罪受到了法國政府的死刑待遇,其不公正的待遇激起巴黎的憤慨,以至于老德雷西的兒子菲利克斯(Felix)挺身而出,從而有了一出典型的(殖民地)英雄救美的故事。以今天的文化多元主義來看待這個劇本真是一個政治超級不正確的故事。土耳其商人被白人基督徒陷害的,又要以自己的財富和女兒報答白人基督徒。所謂的無妄之災的事實就是:他出生在了一個不同的文化中,享有不同的價值觀,卻因為文化差異成為另一個族群眼中具有威脅性的“異端”。反觀薩菲,以鮮見的高度“覺悟”背叛了自己的血緣家庭、宗教信仰、傳統(tǒng)生活,投奔向西方文明的英雄懷抱。薩菲既印證了作者鼓吹的西方價值的優(yōu)越性,也隱射了其對“異端”的同化。
      德雷西家庭因為薩菲的家庭而曲折衰落的變遷,是怪物在啟蒙教育中了解到的第一個也可能是唯一一個人類社會群體的縮影。怪物對“異端”的概念有了難以磨滅的刻骨銘心,其后在他閱讀《失樂園》等書籍時產生了一系列對自我懷疑乃至人生奧義的哲學思考:我是誰?我是怎樣來到這個世界的?我來到這里是為了什么?他作為人造人,認識到了自己前所未有的可悲境地:非自然人亦非社會人的自己,在無父無母且與已知的社會沒有任何羈絆與聯(lián)系——這是徹底的孤立。怪物是人世中的異端的異端,甚至是異類。這就引出了作者第二個神來之筆:老德雷西的眼盲。
      德雷西的一家之主被設定為一位瞎眼的老人——一位看不到任何或者面目可憎、或者漂亮表象的盲者。這一設定既巧妙地對照了維克多的“睜眼不瞎”,又與之形成了巨大的諷刺。與怪物和諧相處,原來只要眼盲即可。怪物聰明地意識到了這一點,而尋求老德雷西——他眼中神圣的保護人——的幫助。然而天真的怪物以為這家人能夠接受異端薩菲,也能以同樣的寬容來接受、認可身為異類的自己。但他很快就從徹底的絕望中認識到,人就是人,黨同伐異,自己看似是亞當?shù)纳矸荩鋵嵄灰暈榱巳龅?。怪物于是為自己構建了一個烏托邦的世外桃源:與女怪物隱身于南美,老死不與人類相往來。
      
      弗蘭肯斯坦與他的怪物注定的悲劇結尾,似乎是作者瑪麗?雪萊堅信的世界真實:必須給予狂妄者以無盡的絕望。人造人違背了既有的規(guī)范性社會的設定事實,從技術、女性、倫理各方面挑戰(zhàn)社會的尺度,它就需要為此付出同等的代價來回歸世界的平衡。而小說的作者本人就是小說的“上帝”,她掌握著小說世界中的一切真理,一手主導了她虛構的小說角色弗蘭肯斯坦和怪物交錯的命運??裢恼娴牟皇枪铝⒃诟魇仄湮?、各安其分的思維之下的雪萊本人嗎?說到底,人和上帝的區(qū)別在什么地方?人類為什么要想像出一個上帝來創(chuàng)造自己而不是自己成為那個能夠掌握生命與死亡的上帝?高度智慧發(fā)達的人類自己為什么至今不能解答“人所以進化為人”的原因?人類難道不可以通過人造人來解答自己生命的起源嗎?人類沒有犧牲就什么也得不到,對社會規(guī)范性的犧牲難道比了解生命起源的秘密更讓人戰(zhàn)栗嗎?
      當然只有不害怕怪物的那個維克多?弗蘭肯斯坦,才能成為揭開上述一切問題答案的人。世界由現(xiàn)代的普羅米修斯來毀滅,也將由他來重新創(chuàng)造。
      
      #漢弗里?戴維爵士是至今發(fā)現(xiàn)最多化學元素的英國化學家,被稱為“無機化學之父”;伊拉斯謨斯·達爾文是英國醫(yī)學家、詩人、發(fā)明家、植物學家與生理學家,查爾斯?達爾文之祖父;路易吉·伽伐尼是意大利醫(yī)生和物理學家,現(xiàn)代產科學的先驅,1771年他發(fā)現(xiàn)死青蛙的肌肉接觸火花時會顫動,從而發(fā)現(xiàn)神經元和肌肉會產生電力。(來源:維基百科)
  •      初讀瑪麗·雪萊的《弗蘭肯斯坦》是數(shù)年前的事。那時候只聽說是經典恐怖小說,科幻小說之祖,名頭好像很響亮;但是連弗蘭肯斯坦到底是科學家還是科學家創(chuàng)造物的名字也還不知道。所幸的是這次讀的是原版,不但沒有“揭露社會黑暗”之類官方總結一般的說明了,還有整整的半本是瑪麗本人的生平、序言、書信,時人及后人比較純文學的評論可以讀。后來把中文版帶到學校去,同學們見了還要驚嘆:中文版的原來這么??!
      
       書的原題是:《弗蘭肯斯坦,現(xiàn)代版的普羅米修斯》,起源是瑪麗的一個噩夢,夢見個醫(yī)學學生在把人體殘肢組裝成一個縫合怪。后在其夫珀西·雪萊——對,就是稍微對外國文學有點了解的人就聽說過的那個雪萊——的鼓勵下,將其寫成了一個長篇。書成于1819年,但是直到1831年才出版,其時珀西已然仙逝。書中沒有名字的怪物的形象和創(chuàng)作過程,二百年來經過各種演繹甚至是惡搞,現(xiàn)在要嚇哭個小孩子怕也已經不是那么容易了;我最初讀中文版的時候因為注意力都放在了怪物身上,也覺得并不可怕,反倒是最初有點可愛,后來又頗為可憐——劇透一下,不外乎就是個狂熱渴望知識的學者維克多·弗蘭肯斯坦,用死人殘肢做了個縫合怪,說起來也還是按照人類形象做的,還都選用的是漂亮的零件,只是比常人明顯大幾號而且因為組裝問題臉比較丑而已——要說丑跟氣色不大好也有很大關系。做成之后突然覺得真可怕,丟下剛開始活動的作品,扭頭就跑了;后來在朋友的陪同下回來,發(fā)現(xiàn)作品不見了還覺得很慶幸 再后來弟弟死掉了,法庭怪罪在保姆身上,判了絞刑;維克多猜想是怪物干的但是沒跟別人說;再來,在瀑布下看風景的時候怪物突然很煞風景地出現(xiàn)了,言道維克多種種不負責任,以及自己如何學習了語言和文化,又只因為長的丑受到人類各種歧視從而心理扭曲,最后以全家性命相威脅要求維克多給做個一模一樣的配偶,從此遠離人世過日子去。維克多最初答應了,做到一半想起怪物夫婦還會生兒育女繁衍后代就覺得很恐怖,于是反悔了;怪物便一個一個地殺死了維克多的家人朋友,還在其新婚之夜殺死了新娘,然后將決心除掉他的維克多引至北極,凍餓而死,怪物也聲稱去涅磐去了并從此消失。
      
       現(xiàn)在比較大眾化的理解,就是如同普羅米修斯把火帶到人間,同時帶來了文明和災難,而自己在山上受罰一樣,維克多·弗蘭肯斯坦給人間帶來了一種本不該為人類所掌握的技術,并受其折磨到死。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維克多表現(xiàn)出來了人類的各種缺乏愛心及不負責任——他甚至工作了那么長時間都沒有給自己的創(chuàng)造物取個名字。忘記了是在那里聽到的了,說是你開始給什么東西取了個名字之后,才真正會在感情上有所羈絆。本性善良但是缺乏關愛的怪物,從此成長成為了一個真正的怪物。這里并非說是維克多自己的問題,而是人類想要成為神卻缺乏作為生命創(chuàng)造者所必有的博愛的神性,以致終于不行。這個角度來解讀,本作品就是個典型的科幻小說。
      
       但是事情卻遠沒有那么簡單。事實上,我讀得越細致,便越是從脊背上透出一股涼意來。
      
       首先是本故事的來源乃是瑪麗的一夢,而夜有所夢乃是由于日有所思;一個二十多歲的女孩子這時候想得是什么呢?一是其婚姻生活:雪萊大人在追求瑪麗的過程中表現(xiàn)出來的驚人的熱情,在婚后突然一下煙消云散;并不是其移情別戀,而是如其在Alastor一詩中所透漏出來的一樣,是追求的過程和得到的結果完全是兩碼事,而前者才是其真正所愛。從這一點上來說,弗蘭肯斯坦身上便有珀西的影子;而其狂熱的個性也與珀西相當吻合。再深入一點來想,弗蘭肯斯坦這一角色恐怕影射的還并非是珀西自己,而是當時的整個浪漫詩人群體,因其書中不僅出現(xiàn)過類似于雪萊作品中的橋段,也包括華茲華斯、拜倫等人的;從這個角度來說,又可以故事說的也是把生活中美的東西拼湊起來去模仿神的工作,比如作詩,如果缺乏足夠的博愛精神,創(chuàng)造出來的說不定便是個毀滅性的怪物。
      
       另一個方面就與文學無關了:怪物毀滅了其母體,不難讓人聯(lián)想到瑪麗的母親因生產瑪麗而死,以及其多名女性好友因懷了私生子而自殺,這讓當時正在懷孕的瑪麗產生了一種對于生育的恐懼,故有此夢;但是再聯(lián)系到怪物的無性創(chuàng)作過程的話,再加上書中女性角色團滅式無一幸免的死亡,以及維克多的未婚妻伊麗莎白給他的信中所寫,對于他三番五次推搪婚事的質問:“Do you not love another?”此話既可以理解為是:“你不是喜歡上別人了吧?”但是同樣也可以理解為:“你不喜歡別人(只喜歡你自己)是吧?”再聯(lián)系到珀斯婚前婚后態(tài)度的變化,不由得讓人感嘆:做這夢的女孩子,是在過著怎樣一種生活??!
      
       由這里再次深入一步,弗蘭肯斯坦造人的過程,其實是人類在模仿上帝造人的過程,更準確地說,從使用已有的人類血肉這一點來說,模仿的是創(chuàng)造夏娃的過程;以人類始祖是亞當為出發(fā)點,就是亞當以自己的形象來創(chuàng)造夏娃的過程;反映這一點的,是怪物在水邊顧影自憐時的描寫,酷似彌爾頓《失樂園》中夏娃在水邊看倒影的橋段;而這位夏娃偏偏是個男性。而這位弗蘭肯斯坦,作為創(chuàng)作了男性夏娃的亞當,是否在內心恐懼女性或是恐懼婚姻,而怪物只是在新婚之夜做了他內心所渴望的事情呢?上帝是以他自己的形象而造人的,而其后的創(chuàng)作者,他們的創(chuàng)作物也無一不是其內心或曰靈魂的影射;那么怪物沒有名字,大眾多以為弗蘭肯斯坦就是怪物也就不難理解。那么問題就來了:誰才是真正的怪物?是那個可憐的沒有名字的作品,還是言談高雅、聰明過人的維克多·弗蘭肯斯坦?還是說兩者根本就好像道林·格雷跟他的畫像一樣,原本就是一回事?
      
       那么最后再深入一步,從開始到最后,怪物跟其他人的交流都是通過弗蘭肯斯坦轉述怪物對他的敘述而來的;而最后真正見到了怪物并且作為整個故事記錄人的沃爾頓船長,本身就是個跟弗蘭肯斯坦經歷和人格都極其相似的人物,而且跟他的船已經被困冰上數(shù)日;那么這個怪物真的存在過嗎?此時突然想到弗蘭肯斯坦在他弟弟、好友、妻子等人死亡時其實都離案發(fā)現(xiàn)場不遠而且并沒有言明有不在場證明,我不由得汗毛倒豎了……
  •     終于看完了。悲劇的故事,無論是Frankenstein還是Fiend,從來都是知道怪人,但是Frankenstein是造它者且是本書主人公著實有些意料外,而所謂的科學怪人,到底是指創(chuàng)造者還是怪人呢?個人更能站在Fiend一邊想,而科幻什么的大道理無視,但Creator這輩子無法逃脫的悲劇與痛苦,雖說是他人所逼,但其實確是自己所為,而他身上幾乎不見惡,且文章中幾乎所有人都是善類,而Fiend遇到的卻都不是什么太好的人,湖綜合說他們的好只限于對待同類之間,由此可見一斑。他的惡或許是Frankenstein的惡的外化,是全人類的惡的外化,一種天生的惡,無法去控制的惡。而結果,它亦就是縈繞心頭久久不會散去的痛,在每個人的生命中緊緊地掐著你的脖子,讓你窒息,讓你抑郁,讓你痛楚。
      
      話說結局蠻悲但不是特別悲……
      
      強烈譴責Fiend這個賣點上鏡率過低。主人公的內心描述實在太多太累贅了……
  •     一只怪物 便不配擁有一切
      不配擁有名字 不配擁有伴侶 不配擁有朋友
      不配擁有交流的美好
      反正一切一切關于人世間美的詞用于它身上便是對那詞的最深褻瀆
      它能擁有的只有一切丑惡的代名詞
      【長相奇丑 蠟黃色的眼 死灰般的臉……】
      它從來支配擁有這些……
      
      而他的創(chuàng)造者~弗蘭肯斯坦
      一個高尚的人 擁有完美的面貌 上流的出生 良好的教育
      幸福的家庭與童年 如花美眷 知交良朋 年輕有為而博學是科學之光……
      只有這些歌功頌德的詞才能與他完美的人品相匹配~
      而人亦會因為他正直的臉貌 以及義正詞嚴的滔滔不絕所拜倒
      而私心覺得他是一個高貴的人
      
      可是……
      我們看到的就真的是事實嗎?
      
      我們是個感官動物
      以自己自以為是的觀感去衡量一個人
      美即高尚
      丑即俗劣
      所以所有人第一眼看到“怪物”的第一反應就是尖叫
      然后人人喊打……
      
      沒有人由生以來就是惡人壞人
      套書中一句話
      【我的將來是福是禍,全憑他們(父母)如何履行對我的職責】
      
      弗蘭肯斯坦是幸福的
      因為他生在一個有愛有經濟的家庭
      優(yōu)渥的環(huán)境讓他的童年能在無需憂心人生現(xiàn)實而變得枯朽
      相反的~
      他有個會啟蒙他思想的父親
      一個教導他美與愛的母親
      還有他的伊麗莎白與摯友
      使得他長大以后出落成一個正直的對科學擁有激情甚至是超乎現(xiàn)實激情的
      一個幾近天真的單純孩子
      是何其幸福才能成為這樣的人
      他必是從小就在身邊所有人所筑起的愛的藩籬中優(yōu)渥成長
      無需經歷痛苦的人生才能讓他長成這樣的所謂善良……
      
      可是怪物呢?
      它在弗蘭肯斯坦的手下誕生
      可是由始至終它都未能擁有它與其他生靈所用作區(qū)分的信條——名字
      他的造物者,他的“父親”是對他多么的深惡痛絕
      以至于他只會如下稱呼他
      “令人作嘔的惡魔”“無惡不作的惡魔”
      甚至是鄙夷的一句“那怪物”……
      在他看到它的第一瞬就因它的奇丑無比與自己的設想不一樣
      馬上騰升起了無盡的厭惡與恐懼~
      是他的“善良”支持了他遺棄,背離的行徑……
      
      怪物面對這位給予它生命的造物者是尊敬的
      是示好的~
      可是卻因為這為所謂正直善良高尚的人卻以他最直接的行為為怪物
      上了深刻的一課
      
      怪物并非生來就懂所有的是
      就如一個嬰兒墜地,它像周圍發(fā)生的事情學習著吸納著
      誕生之初
      他的意識是混沌的,手腳感官所有關于身體的功能與作用他都無從得知
      也無人教導
      生活在暗處的它從一農戶家偷偷學到了交流,學到知識,甚至學到了思考
      它是多么的渴望自己能夠融入那燭光里
      融入他所暗地里保護著的保護者們
      多么渴望的是能夠有人與它作伴
      ……
      沒想到這些原是奢想的它居然意圖走進他們的生活
      當然這都是以一貫的憎恨以及人們不理解的捕殺
      甚至罔顧它曾經對他們的幫助以及它本身的操行
      只因為他高大而且丑陋明顯不是自己同一種族這些尚未構成犯罪因素
      而有可能是威脅人類的因素而被他們掄起槍來打殺……
      它救了人
      可被冤屈為準備要傷害人而被射殺
      因為丑陋再一次被羞辱
      
      良知不會一下子就被毀盡滅絕的
      煎熬 已及長久以來的不公平之后
      始終沒有人肯去平心靜氣的試著接納它
      為什么它生來就必須承受這些?
      為什么它的生命就是這樣不被詢問的不明不白被創(chuàng)造
      而又不明不白的被遺棄
      不,這不是不明不白的
      它被它“父親”所遺棄是有原因的~
      如果他能夠生的美麗
      人們絕對能夠因為這副完美的皮囊去接納它本人個性所存在的缺陷??!
      只是卻由于它的外表是這么的讓人不敢恭維
      所以注定它的第一觀感就被人所判死刑
      而無論它是多么善良
      
      人啊~偽善者!
      以批判者的身份去給施暴者唱起了頌歌
      而對受害者施以鞭撻
      天真應該賜予它一副美好的外表而丑惡奸詐的心靈
      讓以貌取人的人類一嘗惡果
      教導他們眼見未必為實
      不!
      它的生命與面貌并非上天賜予的
      是他——弗蘭肯斯坦!
      
      為什么?
      為什么創(chuàng)造了它卻要背棄他?!
      為什么讓它來了這個世界上不是對它呵護有加而是讓它看盡丑陋百態(tài)?!
      為什么?
      所謂的作惡 作惡之初 它亦是不愿
      但既然如此了
      不作惡似乎對不起人們的期待了
      何妨?!
      反正污名亦是在外了
      也不妨就把這頂帽子扣得真真切切
      只少這壞名聲也是事出有因而非捕風捉影
      【它不是誰的責任
      就算是也是你這位父親的責任!】
      
      它要的不多
      只想要一個伴侶—一個與它一樣不受待見的伴侶然后從此隱出人們的視線
      為什么這位所謂仁慈的造物主居然給他承諾又不遵守承諾?????
      
      會的
      我會讓你感受我的孤單與痛苦的
      讓你看著你身邊的人死去、
      比你自己死去來得大快人心
      【如果是我的話~我想我會在他面前殺了伊麗莎白
      讓他知道自己的無能 也讓他知道自己的錯】
      只是怪物不是我
      它太善良了?。?!
      雖然到最后弗蘭肯斯坦都還是孑身一人去追殺怪物了
      但是~怪物還是對他多番關照的嘛
      它會給他打兔子
      給他做皮毛大衣~~~
      這個技不如人的孩子就是復仇蒙眼就去追殺怪物
      
      我們溯源永遠就不會溯到盡頭的
      往往只是抓住一小個因果關系就以為自己掌握了全部的內因
      人們只道是怪物殘忍無道殺死楠竹的親人
      但是他們怎么就不肯是誰背棄在先 負約在后
      是誰讓它擁有生命卻不加以珍惜愛護任由它受凌辱輕賤最終墜入魔道
      是誰讓它享受這無邊無際的孤苦與寂寞
      是誰??
      我們要去批判一件事的現(xiàn)狀的時候
      請先去追尋一下原因
      沒有一個現(xiàn)在是脫離過去而獨立存在的!
      當你對現(xiàn)在的它有偏頗之詞之前
      何不先去考慮一下~
      是誰讓它陷入如此境地
      
      沒有一個孩子出生時就是壞的
      他們所需要的東西~一開始都很簡單
      他們需要愛 需要關心 需要交流 平等
      但當這些個簡單的要求得不到之際
      他們會開始想要得更多
      到最后有可能從此就遁入魔道
      誰能救他們?
      恐怕是每個人都會對他們嗤之以鼻吧
      誰來拯救一個在黑暗里的靈魂?
      只有慢慢的等死
      在軀體未腐爛之前~
      或者身體內的靈魂與心臟早已葬送在無盡的幽冥之中
      
      誰會愿意去救贖一個萬劫不復的靈魂呢?
  •     強者生來就是統(tǒng)治弱者,而弱者生來就是屈服強者,精英控制著社會,如果‘阿特拉斯’聳聳肩不干的話,文明會進步嗎?若精英長期受人嫌惡、岐視和迫害會使人變得邪惡而干出種種壞事,甚至發(fā)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它還為英語添加了一個新的單詞Frankerstein,一個最終毀了它的創(chuàng)造者的東西。
      
  •     A gigantic monster was created by Frankenstein, but the monster killed innocent people because of his hatred for human beings. Frankenstein's families were all killed, and He vowed to revenge. But he didn't succeed. At last, the monster regretted his behavior after Frankenstein died. He also decided to commit suicide.
      
      This book has very good plots. It tells us that one should bear the results his behavior yields.
  •     我最最早知道弗蘭肯斯坦是在玩Alchemy,Corpse+Life=Frankenstein,一個怪物的形象,我那時候以為他是起死回生的代名詞。
      后來接觸了一點科幻題材的故事,比如三體,比如Doctor Who……
      再后來,SHERLOCK紅火了起來,Benedict Cumberbatch和Jonny Lee Miller一起演過這部叫弗蘭肯斯坦的話劇。
      某一天書荒,去維基補了科幻的詞條時,正式看到了這部,第一部?科幻小說的推薦辭,我決定遵循時間線 把這個劇情補了~
      圖書館借到的是遼寧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的陳淵譯本,我對譯者不挑剔,這個語言還蠻適合孩子的,可以讀。
      
      剛開始的情節(jié)讓我對這本書極其有好感,一段故弄玄虛,試圖讓人搞不清誰是豬腳的引子,偽男豬腳出現(xiàn),說一直想有個懂自己的人陪伴,跟姑娘不一樣的人,這次正好遇到一只,好欣喜,好傳奇。然后正文也湊合,說弗蘭肯斯坦家里的各種,母親去世,青梅竹馬(一度以為就這樣言情下去了,鉆研被否認的學科,而后被點醒時的痛苦經歷,這些經歷讓我覺得這是一個科學家式的人物。
      
      他下決心動手去造人……歷盡艱辛……終于到了關鍵時刻,故事開始跑偏了……
      
      尼瑪這貨覺得自己造的“人”太丑了?!
      理解萬歲的觀點是,科學發(fā)明/發(fā)現(xiàn)成功的時候,人的第一感覺是恐怖,這個從居里夫人發(fā)現(xiàn)鐳的那個片子里我看到過的,除了驚訝還是有驚嚇的情緒在里面,我不否認。
      我的觀點是,好怪啊,造人是弗蘭肯斯坦的愿望,目的(其實和伊麗莎白結婚也可以達到這個目的啊= =這個人是他一手拼湊起來的,應該很有感情,而且我覺得尸體要比活物恐怖得多,后來看到他糾結的時候我又回過頭看,造人成功的時候到底為什么他惡心到崩潰了,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是,他覺得creature太丑了!我囧了,這好比爸嫌兒子太丑,不把他當親生的,特么的,我要是一出生就被遺棄,我也要報復社會(我完全是creature邊的
      
      跟魔鬼做交易
      這里也很奇怪,我比較喜歡creature說自己被林中小屋里的人感化的故事(跟creator理解不同的是,我假設他沒有高超到會吹牛,一開始木訥笨拙,通過觀察反復練習而習得的語言,想有人接納自己,找一個陪伴(這和最初creator的愿望是一致的,我是不是記錯了,這個是偽男主的想法吧……那男豬腳的動因是Because I can?)。他對自己的creator有著復雜的心情,creator是父親,可是父親拋棄了他,他在別處體會到了溫情,想著在creator身上找回來,而不得,故懇求,故威脅,故不擇手段。
      creator 的態(tài)度在整本書里面都沒看出來到底是什么,一會這樣一會那樣的,這里他聽完了就想答應了,也不知道為什么答應的,
      
      寫不動了,明天繼續(xù)
      
      距離我上一次打開這個讀后感已經一個月了,說實話,我已經不記得這個書到底在說點什么了,就憑印象瞎寫好了~
      
      為了掙扎而掙扎
      故事情節(jié)開始用“以下省略X萬字”的方式跳過了creator為什么在造人期間沒有甩手不干,而是到了完成以后,腎上腺素狂飆決定毀了成品的無邏輯內心戲。在我看來,當初他被迫/自愿答應的理由都沒變,老大哥還是在看著你,家人還是處于危險之中,creature的好壞仍然未知。再造個夏娃就好比號稱自己是被QJ的,孩子倒生了不少……
      如果creator真的覺得creature是一個錯誤的話,那他應該承擔100%的責任,creature是無辜的(道理是這樣吧?我要是在這個境地的話,算了,我還是喜歡上帝視角,我要是作者的話,就安排creator心愛的人死在他手上,這個是對自己最大的懲罰和對心愛的人最大的安慰(參見電影迷霧結局和東京巴比倫自相殘殺的男男豬腳,至于那兩個,還是同歸于盡的好,以上都是我在高潮前美好的幻想。
      creator再次直面creature的時候好像把自己定位在了忍辱負重拯救全人類,阻止他再作惡的角色里,說creature是巧言令色的騙子,完全沒意識到自己是這一切的始作俑者,急切地盤算著要置他于死地,既無能又軟弱(我真心覺得作者是nerd的高級黑。。。
      
      我說的言情小說意思是,結局已經決定了“在一起!”,為了湊夠情節(jié)跟字數(shù)不得不讓男豬腳無征兆得腦殘半本書,可選項目有,莫名出走,因為威脅要保護女主,失憶裝死,等等等等,這本書是為了說一個引人入勝的文藝故事,我一點也不覺得男主有什么好的,跟他有關的人全倒霉死了
      
      我三觀不正好多年了,也只有吐槽能壘那么多= =同一題材的我覺得電視劇dark angel還不錯,要是讓日本人來寫,一定是另一番風景了
  •     在看話劇之前,認為有必要把原作看一遍,加之看了那么多同學的repo,想要一睹為快的心情就更加強烈,于是在6月這個忙碌的月份,我還是從容地看起了《弗蘭肯斯坦》。
      瑪麗的文字是精煉而優(yōu)雅的,很多文字都用心選擇過,用詞也很符合她浪漫主義詩人妻子的身份,爛漫又深刻,很好地表達文意,沒有太多的口水文。
      我用了一天的時間一口氣讀完了弗蘭肯斯坦和他的怪物的故事,只想用“毀滅”來概括,維克多怎么毀了他的生活,怎么毀了身邊人的生活,怎么毀了怪物的生活,一個幸福的生活怎么走向毀滅,維克多告訴我們,因為對知識的沉迷,對雄心的無法克制,對丑惡的不能忍受。
      我對維克多的感情是糾結的,我怪罪他,他太過于烏托邦的幻想,太天真的抱負,使得他走向了自以為能和主對抗的道路。他終于創(chuàng)造出了生命,卻是如此丑陋的怪物——這是對他的懲罰,也是對他的考驗,可惜他還是敵不過上帝。他對怪物難以忍受,母親對孩子的溫情,維克多絲毫沒有,他只想擺脫這個怪物。罪惡的人類,自以為是的人類,他們害怕怪物,想當然地以為丑陋的面龐下藏著一顆骯臟的害人的心,他們怎么沒有想到,他們自己比怪物還要殘忍,他們的楚楚衣冠下有著一顆偏見的心,罪惡的心,他們才是該受懲罰一方。
      另一方面,維克多對自己的親人又是如此的在乎,他不顧一切地想要保護他們——他太天真,他的生活太過美好,所以他無法承受打擊?該死的溫室里的花朵。我設身處地為他想,以人類的身份思考,于是我稍稍偏袒了維克多。我把維克多當成一個孩子,只有把他當成孩子,我才無法恨他,才能原諒他所犯的錯。
      對怪物,我是恨不起來的。這個可憐的家伙,從出生伊始,被母親嫌棄,被旁人唾罵,他是過街的老鼠,他甚至連錯都還沒來得及犯,就已經開始承受人們的偏見。他需要躲藏起來,因為他知道這樣會嚇到別人;他需要學習,因為這樣他才能生存;他需要朋友,這樣他才不會孤獨。這一切,本該是維克多給予他的,卻需要他向這個素未謀面的世界一點點學習、索取。他終于生氣了,他終于選擇了報仇,因為該死的人類沒有一個愿意靜下來聽他好好解釋,他們只會叫喊,只會攻擊,多么自私啊!我為怪物傷心難過,那一段長長的自白,也換不來維克多的同情,他只是不想太孤獨,維克多也不肯給他……最后,當維克多追他到極地,至死也不放過他,我心碎了,怪物失去了這世上唯一與他有聯(lián)系的人,從此,再無人聽他說話,再無人敢直視他。而即使如此,他還是被恨著的,不可饒恕的。
      這是一個男人對另一個男人美好的邀請,是孩子對母親的迫切渴望,是朋友對朋友的懇求。可惜,怪物永遠等不來維克多的示好,等不到弗蘭肯斯坦的擁抱。我想象著在極地的天堂里,他們最終能生活得很幸福,我希望維克多能像對待克萊多瓦一樣對待怪物,希望怪物有個心愛的女友,希望世人能接受這顆圣潔的心靈。
      
  •     今兒終于把Frankenstein給結束了,當時開始想看的時候是想挑戰(zhàn)下自己來著,結果發(fā)現(xiàn)甭管多horror的書當它用詞句描述出來的時候還是沒有那么可怕的,要不就是我的想象力不夠或是根本不想去想那樣的場景吧,omg都是夜黑風高的自己一個人在做著做人的勾當。。啊啊想想就可怕。又是荒山又是死人的還是自己的親人,唉要誰誰瘋。
      但是甭管Frankenstein說這個 incredibly ugly 的東西是怎樣的eloquent,但是總覺得其實它也蠻可憐的,它也是無奈來到這世上,結果發(fā)現(xiàn)沒人疼沒人愛,所以才對自己的creator產生了邪惡的念頭,想讓他也嘗嘗什么是孑身一人吧。
      總的來說,小說看進去的時候,Mary Shelley的文筆還是很流暢的,就是最后出現(xiàn)的哥哥給妹妹的信開始有點摸不著頭腦,是從一個不相干的船員探險家的角度講述了F最后的日子里發(fā)生的事兒,還是蠻新穎的或者說是作者自救、要繼續(xù)寫下去的方法吧,anyway小說不錯啦。
  •     我們都是賽博格
      
      
      1815年4月10日,沉睡了數(shù)千年的印尼松巴哇島坦博拉火山自五天前的爆發(fā)后再度起爆:三根巨型火柱狂飆至高空,洶涌的熔巖流在淹沒大片農田后傾瀉入海,激起沖天水霧,接踵而至的海嘯將坦博拉鎮(zhèn)全部吞沒。兇猛的噴發(fā)與爆炸間歇延續(xù)了百余天——這是史上有文字記載的傷亡最慘重的火山災難,直接間接遇難人數(shù)達11.7萬人。沉重的火山灰遮蔽了方圓480公里的天空,一直擴散到爪哇西部和蘇拉威西南部,持續(xù)降落了好幾天才逐漸停息。
      煙霧散去后的坦博拉“噴掉了山頂”,高度從4100米銳減到2850米,形成一個直徑6000余米,深700米的巨大火山口。約600億噸火山灰在大氣圈中形成一道隔離帶,擋住太陽的光熱,由此導致了次年北半球毀滅性的低溫天氣——一個“沒有夏天”的年頭。氣候反常造成農作物大面積歉收,大多數(shù)歐美國家都出現(xiàn)“糧食騷亂”,社會秩序幾近崩潰,歷史學家稱其是“西方世界最糟糕的一次生存危機”。
      
      1816年5月,英國詩人雪萊攜未婚妻瑪麗?雪萊赴瑞士日內瓦湖度假,無意邂逅英國另一位大詩人喬治?拜倫,兩人一見如故,相談甚歡。沒想到原本溫熙宜人的湖濱夏季氣候竟變得怪戾極端:剛才還晴空朗朗,陽光燦爛,倏忽兒就狂風怒號,雷電交加,而后暴雨連日不止,夜間門窗緊閉的室內也陰冷逼人。
      風狂雨驟的6月16日,一干人只能呆在拜倫租下的那棟著名的“迪奧達里別墅”里,以閱讀德國鬼怪小說,輪流講鬼故事消磨時光。他們最后約定分頭寫出自己的鬼故事,看誰的更恐怖嚇人。
      十九歲的瑪麗?雪萊飽受驚嚇,但同時也“緊張地思索著,試圖想出一個故事”。在后來為自己小說所作的“導言”里,她這樣描述那天晚上的情景:
      “雖然我緊閉雙眼,但神志非常清醒,我看見一位蒼白的、學者模樣的人,跪在他親手組裝的‘物體’面前……我看向這個可怕的類似一個仰臥的人的側影,當一種非常強悍的馬達聲響起之后,這個魔鬼開始動作,完全不需任何幫助,做出幾乎與人一樣的運動。”
      第二天清早,瑪麗一起床就興奮地宣布:“我已經想出了一個故事?!?這部半年后寫竟,1818年1月出版,受《暴風雨》、《失樂園》等名著影響并融入作者經歷的哥特式驚悚小說《弗蘭肯斯坦,或現(xiàn)代的普羅米修斯》,如今被公認是世界上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科幻小說,兩個多世紀來被譯成多國語言并改編為戲劇影視近百種,已成為廣為人知的“經典”——
      曾留德的弗蘭肯斯坦用尸體合成了生命,這家伙面目猙獰,一出世就嚇跑了制造者。怪物無地自容躲進深山,某天潛入盲老頭兒家海聊,不巧倆年輕人突歸,哥哥因妹妹被嚇暈而一怒將他趕走。怪物欲找締造者算賬,孰料剛在城里露面就遭辱罵追打甚至槍擊,于是它遷怒并掐死了弗氏小弟。在阿爾卑斯山,怪物向追兇而至的弗氏痛陳被人類歧視的屈辱,希望為它再造一個女人,并承諾條件滿足后遠離人類。弗氏幾度猶疑后投入研制,卻在即將通電激活的一剎那動搖……徹底絕望的怪物瘋狂復仇,先后將弗氏好友,女兒,新娘殺死……最終未能手刃兇犯的弗氏累死于北極冰海,怪物則在向“父親”的尸體懺悔后蹈海自盡……
      從情節(jié)設置看,這部出自一位幾無寫作經驗的19歲蘿莉之手的小說,其實并無特別的高明處,然卻為何在20世紀獲得高度關注贊譽和如此之多的影視改編、改寫與重寫?這顯然無關寫作水準而在作者對人類文明發(fā)展的預期、反思與困惑——那就是,科技的出現(xiàn)仿佛使人類由自然的奴隸一下躍升為主人,然而我們是否有能力掌控好這把雙刃劍?人類會否被自己的創(chuàng)造物反過來斫傷甚至宰治?更具體地講,小說中有關“人造人”、“組裝人”的大膽設想,其思路無疑跟20世紀的高新科技如基因工程、克隆人、人工合成生命及賽博格暗合,這才是上述“恐怖”故事備受青睞的根本原因。
      
      賽博格(Cyborg)是美國學者克林斯和克蘭在1960年對一種能在地外生存的強化新人類的稱呼,提出這個概念是為了克服未來星際旅行中人類將會面臨的困難。其解決之道是移植輔助神經控制裝置增強人體生存能力以應付動輒上百光年的超級航行——因為Cyborg(自我調節(jié)的人機系統(tǒng))既能如機械裝置般運作精確、壽命長久,同時也具備人類的智力、情感及思維。
      由此可以定義:賽博格即是指以無機物構成的機器作為身體一部份的生物(包括任何混合了有機體與無機體的生物),與那些“天然”生物體的主要區(qū)別在于,他/它們的能力借助人工科技得到了顯著的增強或放大。
      按照以上的描述,即便只是對基礎科技的依賴,人類也早已失去“天然”而成了“改造人”——如果說一個配帶心律調整器的人可能被這樣看待,理由是作為身體系統(tǒng)的一部分,若失去那個精微的機械,他/她就無法繼續(xù)生存——那么,一個通過微處理器協(xié)助機械關節(jié)動作的智能假肢安裝者也與此類似。而在某種特殊環(huán)境里(如外太空),宇航員身著的服裝幾乎就是一個獨立的小宇宙——這個由高新材料和數(shù)千零部件打造的生命保障系統(tǒng),有內部加壓,能屏蔽日光和宇宙輻射,耐受太空變化劇烈的溫差,保持良好的微氣候并帶有微動力,已近似一艘小型宇宙飛船。再以現(xiàn)代人須臾不能離開的交通工具、通訊設備(電話與移動電話)、計算機和互聯(lián)網……為例,這些“機器”無一不是延伸、強化了人類的能力。尤其是連網后的手機和計算機,它們既是使用者的“外接大腦”,同時又是一個完整世界咫尺萬里的虛擬與重構,其處理、發(fā)布信息的強大功能,不啻于給人插上一雙上天入地、越洋過海的翅膀,古代神話傳說里某些荒誕不經的想象已成今天的尋?,F(xiàn)實。
      稍加觀察我們就不得不承認,當下人類已經邁入賽博格社會,在這個時代生存的人都已程度不等的賽博格化。
      
      1998年8月21日,英國里丁大學控制論系教授凱萬?沃威克將一枚連接有100個電極的23×3mm芯片植入手腕,以使神經系統(tǒng)發(fā)出的電脈沖通過芯片傳遞給計算機,目的是對手指運動及一些感覺的產生機理進行讀解。進一步則是想使電腦大腦相互發(fā)送接收指令,甚至將超聲波感應器連接至神經系統(tǒng),讓自己具備蝙蝠似的第六感——當人腦電腦成功互傳信號后,實驗室的電子設施就會對人的行為意圖發(fā)生感應,自動代其完成開門/關燈之類的動作。
      沃威克自認是一位未來主義者,他相信隨著科技的進步,機器會變得愈益聰明,其智力將等同甚至高于人類。為了控制,只有加入,半人半電腦的賽博格邁出的不過是第一步。對沃威克的實驗科學界臧否不一:有人擔心這樣做會傷害參與者的大腦,也有人覺得這個實驗很有意義,值得肯定。
      不管作何評價,凱萬?沃威克已經被看作是人類歷史上出現(xiàn)的第一個真正的賽博格。
      西班牙藝術家內爾?哈維森是另外一例。
      哈維森曾深受全色盲之困,他的黑白世界因音頻助視器的出現(xiàn)而改變:這個可以戴在頭上,由微電腦將數(shù)碼相機拍攝的顏色變成聲波(用不同聲音表示不同的顏色)的接收、辨識、轉換系統(tǒng),使他第一次有可能去商店購買一些色彩鮮艷的衣物。身穿明亮桔黃套頭外衣,牛仔褲腿下露出紅色襪子的他笑著說:“我喜歡這種襪子發(fā)出的聲音,于是我買了一雙?!?br />   之后哈維森攜Eyeborg游走歐洲并創(chuàng)作了“城市色彩”系列,他在一個方塊里用雙色三角表現(xiàn)各國的首都:比如,摩納哥城是天藍和橙紅,布拉迪斯拉發(fā)(斯洛伐克)是黃和青綠,而安道爾城則是深綠和紫紅……哈維森把他的工作描述為在畫布上作曲:“我從中享受著無窮的樂趣,我畫的所有東西都擁有聲音。”
      
      與現(xiàn)實世界相比,以科幻方式呈示的賽博時空神奇、強烈而荒誕,給人留下的印象自然更為深刻。一般說來,早期科幻小說/電影里的機器人多屬“純種”,卻往往會為變得更像人而付出高昂的代價和努力——《星際迷航》中的Data有著比人類更為出色的能力,然而成為“真人”的渴望使它不斷試圖為自己移植一塊“感情芯片”,這個意愿因與程序編制者的目的相悖而遭到拒絕。電影《剪刀手愛德華》也是如此:獨處古堡的老發(fā)明家制造了一個金屬機器人,之后又想把它修改成人類的模樣,卻因意外去世而未能完成,愛德華由是成為一個剪刀手怪人。這個面容蒼白、動作笨拙的家伙單純孤獨、羞澀敏感,心智還停留在孩童階段,所以注定會因愛情受重創(chuàng),注定好心辦壞事,也注定跟小鎮(zhèn)社會格格不入,最后只好獨自返回荒涼的古堡——這也是一個機器人傾慕并融入人類社會的努力終告失敗的案例。
      稍晚的科幻作品中,人機相結合的角色增多了,因為賽博格顯然比單純的機器或人體更強大更聰明——這似乎是為了表明人造身體部件的重要性,因其可以使人擺脫身體的約束和限囿。系列電影《機械戰(zhàn)警》里的警察亞歷克斯?墨菲在執(zhí)行公務時被歹徒殺害,OCP用金屬部件和死者的頭合成了一個金屬身/人類心的機械戰(zhàn)警,不過墨菲記憶里還儲存著自己被改造時的情景。一天他見到OCP公司總裁迪克,隨口詢問是誰改造了自己,迪克回答時提及的一個細節(jié)是:某工程師曾為能保留墨菲的一只手而高興,然而為保證整個身體的再造,他指示他們“放棄那只胳膊”……
      高科技的“修補”、“重組”強化和解放了我們的身體,人和機器、人和人之間的界限由此變得模糊——如若人體的器官或任一部份都可用人造器官替代,而且AI已和真人智能相仿,再若人體人腦功能在增強的同時得以普及化,那么所有人都可以靠機器快速獲得某種能力,而不再因天賦特質的差異有所不同……到人的神經系統(tǒng)跟計算機直接連通,人類意識可以下載保存至隨取內存——如果做到了這些,在可預見的未來,自然與科技之間的界限將會消失,然后,人類的定義與存在價值都將被改寫!
      邁克爾?海姆不無憂慮地告訴我們:人類對信息機器的鐘愛,在宣告一種共生關系誕生的同時,最終也宣告了精神同技術的結緣……它顯示以前總是擔心失去個性成為機器的我們已甘愿放棄個性而與集體意識融合——人類的身體成為機器的鏡像,而精神卻被切斷了。
      
       要談論有關賽博格的話題,不能不提到堂娜?哈拉維。這位1944年出生于美國的著名跨學科學者,思想激進前衛(wèi),身披各色時髦的“主義”,其研究涉及生物學、靈長類動物學、科學史學、科學哲學、科學社會學、科幻文學等多個領域。
      1985年,哈拉維發(fā)表了她最有名的文本《賽博格宣言:20世紀晚期的科學技術和社會主義的女性主義》,其提出的“賽博格女性主義”理論被一些女性主義者奉為經典。
      在哈拉維看來,賽博格不止是指裝有假肢、假齒或攜帶心臟起搏器的人,還具有更深的文化內涵——它是“一個控制有機體,一個機器與生物體的雜合體,一個社會現(xiàn)實的創(chuàng)造物,同時也是一個虛構的創(chuàng)造物?!边M而,“在20世紀晚期,我們的時代,一個神話的時代,我們全都是喀邁拉,是理論化的和拼湊而成的機器和有機體的混血兒;約而言之,我們是賽博格。賽博格是我們的本體。”
      哈拉維認為,20世紀下半葉的美國科技文化經歷了人類與動物,人與機器,自然與非自然界限的突破——正是緣于高新科技對既存社會/自然間的一系列區(qū)分的動搖,她才有“我的賽博格神話是關于跨越界限的”之語。在此,賽博格指稱的是上述界限崩解后的一個新主體,哈拉維試圖借其超越目前各種身份認同彼此矛盾沖突的困境,建構一個“多元,邊界模糊,沖突,非本質”的主體概念。
      “宣言”另一有意思的提法是“女性化”——不僅指男人的女性化而且指女人的進一步女性化……亦即整個群體的女性化。以往那些依托于性別、種族的劃分不再根本,可以囊括它們的唯有賽博格(從“白人婦女”、“有色人種婦女”到女性化的男人)。
       由界限到范疇的模糊盡管并非突然發(fā)生,但它的彰顯卻是來自這個時代高科技的發(fā)展應用:醫(yī)用基因技術模糊了人與獸的界線,起搏器和義肢從肉體、人工智能從心智模糊了人與機器的界線,現(xiàn)代物理學尤其是量子力學模糊了物理學與非物理學的界線,科學幻想模糊了科學“事實”與文學虛構的界線,無性生殖模糊了雄性和雌性在生殖活動中的分工,IT產業(yè)推進的“家庭工作經濟”模糊了女性和男性在社會經濟/政治生活里扮演角色的區(qū)別……
      哈拉維也談到瑪麗?雪萊的弗蘭肯斯坦,只不過她更加激進——我們居住的世界已經被改變,人類不再是上帝最初的造物,“純正”的人性本質已不復存在,寄生于機器之中的我們成了“拼合”的雜種……因為不是來自那個完美的原始統(tǒng)一體,因此也就無須“復歸”,無須被救贖——
      “不同于弗蘭肯斯坦怪物的希望,賽博格并不期望它的父親通過復樂園將它救贖;也就是說,通過為它打造一個異性伴侶,通過在一個完美的整體、一個都市和宇宙中將它完成,來拯救它……賽博格不承認伊甸園;它不是由泥土塑造而成也不能夢想歸于塵土”。
      對這個非烏托邦或上帝之國的充滿怪物的世界,能適應只有雜種了。正是在此意義上哈拉維宣稱:“我寧愿成為一個‘賽博格’,而不是女神!”
      
      公元2000年,芬蘭赫爾辛基市政府擬用3D技術,將方圓50公里的赫爾辛基復現(xiàn)于虛擬的網絡空間。這個名為“虛擬赫爾辛基”的雄心勃勃的構想,只是一個更為龐大的“單一歐洲訊息城市計劃”中的一部分。計劃完成后,市民們可借助網絡在虛擬的赫爾辛基街道上閑逛、串門、跟親朋好友聊天打招呼,通過虛擬空間完成現(xiàn)實世界中的商業(yè)消費、娛樂交際等活動。隨身上網的移動電話ID作為虛擬城市的個人身分證明,使用者可以方便地連接銀行付款、開啟大門的電子鎖,查詢目前所在位置和附近的交通路線等等……
      十年前讓人覺得神奇無比的賽博格社會(賽博格居民+相應社會結構),而今在世界上許多中小城市都已達成甚或猶有過之,這表明人類已邁過“侵入的機器接口”向“一統(tǒng)”(Unification)——即“全球腦”階段進發(fā)。
      “全球腦”概念出自彼得?羅素1983年出版的《地球腦的覺醒》一書,其大意為,隨著科技進步,若通過電訊線路、光纖、衛(wèi)星……等將地球的各部分連通,上百億的個體(作用類似神經元)可整體形成如人類有機體擁有的“腦”。從人類社會的發(fā)展看,以腦的模擬而論,如今因特網具有的互動、思考(運算)及記憶(儲存)等特性,似更遠勝彼得?羅素當初基于電話與視訊媒體的想象。
      “全球腦”的生命特性有賴于信息技術的發(fā)展,不過按麥克盧漢“媒介即訊息”的觀點,媒介自身對整個社會的建構也會有相當影響,其中更重要的是流動于網絡間的“訊息”。網絡連接與人工智能結合產生出的外在于人類,能獨立思考、記憶、傳承與修正的特性,這才是“全球腦”具有的真正特征。
      當全球腦時代如期來臨,整個網絡架構就不再與現(xiàn)實世界隔離,因為它本來就是其中的一部份甚至是最主要的部分。全球腦是無形的概念,社會則是建構的概念,因特網的入侵使它們得以融合,傳統(tǒng)型態(tài)的社會因之轉變?yōu)橛猩挠袡C體社會。
      借用奇卡諾人的一句話:
      我們并沒有跨越界線,是界線跨越了我們!
      
      
  •   他當面毀掉了女怪物
    ====================
    我之前一直記成了弗蘭肯斯坦創(chuàng)造女怪物失敗,剛才特意把書翻出來查了一下,的確是我記錯了。
  •   人由普羅米修斯創(chuàng)造,也將由其毀滅;世界由普羅米修斯毀滅,也將由他重新創(chuàng)造。
  •   問題是他是誰哈哈哈
  •   最后那個猜測讓人汗毛倒立。。。。。
  •   大膽的猜想, 給小生很多啟發(fā), 多謝!
  •   關于失樂園的解讀有很多種,有著不同人物的代入,我個人的理解是對Miltonic Christian tradition權威的挑戰(zhàn)...anyway很喜歡作者的思路,謝謝你給我拓展了我的想法
  •   意外的驚喜!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