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回歸線

出版時間:2004-1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作者:[美] 亨利·米勒  頁數(shù):300  字數(shù):243000  譯者:楊恒達,職茉莉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南回歸線》作為亨利·米勒自傳式羅曼史的重要作品,主要敘述和描寫了亨利·米勒早年在紐約的生活經(jīng)歷,以及與此有關的種種感想、聯(lián)想、遐想和幻想。米勒在這部主要描寫自己的內(nèi)在精神世界的作品中,運用音樂、性以及一種達達主義式的感覺錯亂來不斷追求自我表現(xiàn)的狂喜。本書除了最初的一大部分和一些以空形式出現(xiàn)的不規(guī)則的段落劃分以外,只有兩個正式的部分:插曲和尾聲,都是借用了音樂的術語,似乎整部作品是一首表現(xiàn)自我音樂情緒的完整樂曲。亨利·米勒在書中描寫的一次次性沖動構成了一部性狂想曲,而他的性狂想曲又是他批判西方文化、重建自我的非道德化傾向的一部分?! 『嗬っ桌赵诒緯惺滓朔▏惺兰o道德哲學家彼得·阿拉伯爾的話來說明他寫此書的目的:“男人女人們的心往往激動不已,也往往在痛苦中得到安慰,這是實例而不是言辭的作用,因為我很了解一個痛苦的目擊者會做出某種語言上的安慰,所以我現(xiàn)在有意于寫—寫從我不幸中產(chǎn)生的痛苦,以便讓那些雖然當時不在場,卻始終在本質(zhì)上是個安慰者的人看—看。我這樣做為的是讓你通過比較你我的痛苦而發(fā)現(xiàn),你的痛苦算不得—回事,至多不過小事—樁,從而使你更容易承受你痛苦的壓力?!?/pre>

作者簡介

亨利·米勒(Henry Miller,189l-1980)生于紐約布魯克林,年輕時從事過許多不同的工作,在第二位夫人(一生共五位)瓊的鼓勵下開始寫作。1930年遷居巴黎,此后的十年里,他同一些窮困潦倒的僑民和放蕩不羈的巴黎人混在一起,獲得了豐富的寫作素材。1934年在巴黎出版了《北回歸線》,五年后又出版了《南回歸線》。這兩本書的寫作風格形成了一種對傳統(tǒng)觀念的勇猛挑戰(zhàn)與反叛,給歐洲文學先鋒派帶來了巨大的震動。
  1940年米勒回到美國,住在加州的大瑟爾。在那里他創(chuàng)作廠“殉色三部曲”——《性愛之旅》、《情欲之網(wǎng)》和《春夢之結》,但由于被當做寫“下流作品”的作家,他的主要作品不能在美國出版。1961年經(jīng)過一場具有歷史意義的訴訟,《北回歸線》終于在美國出版,米勒成為一個家喻戶曉的名字,他被60年代反主流文化譽為自由和性解放的先知。
  亨利·米勒的境遇讓人聯(lián)想起納博科夫的《洛麗塔》和勞倫斯的《查泰萊夫人的情人》,但艾略特認為《北回歸線》的深刻洞察力遠遠勝過勞倫斯,艾茲拉·龐德顯然更加推崇米勒,他把米勒與意識流小說大師喬伊斯和伍爾芙相提并論。

書籍目錄

總譯序 譯序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章節(jié)摘錄

人死原本萬事空,一切混亂便就此了結。人生伊始,就除了混亂還是混亂:一種液體圍繞著我,經(jīng)我嘴而被吸入體內(nèi)。在我下面,不斷有黯淡的月光照射,那里風平浪靜,生氣盎然;在此之上卻是嘈雜與不和諧。在一切事物中,我都迅速地看到其相反的一面,看到矛盾,看到真實與非真實之間的反諷,看到悖論。我是我自己最壞的敵人。沒有什么事情是我想做卻又不能做的。甚至當我還是個孩子,什么也不缺的時候,我就想死:我要放棄,因為我看到斗爭是沒有意義的。我感到,使一種我并不要求的存在繼續(xù)下去,這證明不了什么,實 現(xiàn)不了什么,增加不了什么,也減少不了什么。我周圍的每一個人都是失敗者,即使不是失敗者,也都滑稽可笑。尤其是那些成功者,令我厭煩不已,直想哭。我對缺點抱同情態(tài)度,但使我如此的卻不是同情心。這完全是一種否定的品質(zhì),一種一看到人類的不幸便膨脹的弱點。我助人時并不指望對人有任何好處,我助人是因為我不這樣做便不能自助。要改變事情的狀況,對我來說是無用的;我相信,除非是內(nèi)心的改變,不然便什么也改變不了,而誰又能改變?nèi)说膬?nèi)心呢?時常有一個朋友皈依宗教:這是令我作嘔的事情。我不需要上帝,上帝卻需要我。我常對自己說,如果有一個上帝的話,我要鎮(zhèn)靜自若地去見他,啐他的臉。  最令人惱火的是,初次見面時,人們往往認為我善良、仁慈、慷慨、忠實可靠。或許我真的具有這些德行,但即使如此,也是因為我什么都不在乎:我稱得起善良、仁慈、慷慨、忠實等等,是因為我沒有妒忌心。我惟獨從未充當妒忌的犧牲品。我從不妒忌任何人、任何事。相反,我對每一個人、每一件事只感到同情。  從一開始起,我就肯定是把自己訓練得不去過分地需求任何東西。從一開始起,我就是獨立的,但卻是以一種謬誤的方式。我不需要任何人,因為我要自由,要隨興之所至自由地作為,自由地給予。一旦有什么事期待于我或有求于我,我就退避三舍。我的獨立便是采取這樣的形式。我是腐敗的,換句話說,從一開始就是腐敗的。好像母親喂給我的是一種毒藥,雖然我早就斷奶,但毒藥從未離開過我的身體。甚至當她給我斷奶時,我也好像是毫不在乎的;大多數(shù)孩子要造反,或做出造反的樣子,但我卻根本不在乎。尚在襁褓中,我便是一位哲學家。我原則上是反生命的。什么原則?無用的原則。我周圍的每個人都在爭取。我自己卻絲毫不努力。如果我表面上做出些努力,那也只是要取悅于某個他人,實質(zhì)上我什么也沒做。假如你能告訴我,這為什么會是這樣的,我就會否認,因為我天生有一些別扭的傾向,這是無法消除的。后來我長大了,聽說他們讓我從子宮里鉆出來的時候遇到了不小的麻煩。對此我十分理解。為何要動彈?為何要離開一個暖洋洋的好所在?在這個舒適的福地一切都是免費向你提供的。我最早的記憶就是關于寒冷,關于溝里的冰雪、窗玻璃上的凍霜,以及廚房濕漉漉綠墻上的寒氣。人們誤稱為溫帶的地方,為什么人們要生活在那里的怪氣候中呢?因為人們天然就是白癡,天然就是懶鬼,天然就是懦夫。直到十歲左右,我都從不知道有“暖和的”國家,有你不必為生計憂慮的地方,在那里你不必哆哆嗦嗦卻又假裝這能令人精神振奮。在有寒冷的地方,就有拼命操勞的人們。當他們繁衍后代的時候,他們就向年輕人宣講關于勞作的福音——實際上,這什么也不是,只是關于惰性的教條。我的民族是地地道道的北歐日耳曼人,也就是說,是白癡。每一種曾被說明過的錯誤想法都是他們的。他們喋喋不休地講究清潔,更不用說什么正直公正了。他們清潔至極,但骨子里卻散發(fā)著臭氣。他們從不開啟通向心靈的門戶,從未夢想過盲目地躍入黑暗中。飯吃完后,盤子被迅速洗干凈,放入碗櫥;報紙讀完后,被整整齊齊疊好,放到一邊的一個架子上;衣服洗完后,被熨好、疊好,塞進抽屜里。一切都為了明天,但明天從不到來?,F(xiàn)在只是一座橋梁。在這座橋上,他們?nèi)栽谏胍?,如同世界的呻吟一般,然而沒有一個白癡想到過要炸掉這座橋?! ∥医?jīng)常苦苦地搜尋譴責他們、更譴責我自己的理由。因為我在許多方面也像他們一樣。有很長一段時間,我認為我已經(jīng)解脫,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我明白我一無長進,甚至還更糟了一點兒,因為我比他們看得更清楚,然而卻始終無力改變我的生活?;仡櫸业囊簧?,我似乎覺得我從未按我自己的意志行事,總是處于他人的壓力之下。人們常把我看做一個愛冒險的家伙,這真是太離譜了。我的冒險都是外因造成,落到我頭上,不得已而為之。我有著傲慢而洋洋自得的北歐人的真正秉性,他們從沒有絲毫的冒險意識,但是卻踏遍大地,將世界翻了個個兒,到處留下了遺跡與廢墟。不安的靈魂,但不是愛冒險的靈魂。這些靈魂痛苦地掙扎,不能在現(xiàn)在之中生活。他們都是可恥的懦夫,包括我自己在內(nèi)。惟一偉大的冒險是內(nèi)向的,向著自我,對此,無論時間、空間,甚或行為,都是無關緊要的。  每隔幾年,我都會有一次處于做出這種發(fā)現(xiàn)的邊緣,但是我總是以特有的方式,設法避開了這問題。如果我試著想起一個好的借口,我便只能想到環(huán)境,想到我所知道的街道和住在這些街上的人。我想不起美國的哪條街道,或者住在這樣一條街上的哪個人,能引導一個人走向?qū)ψ晕业陌l(fā)現(xiàn)。我在全世界許多國家的街上走過,沒有一處使我像在美國那樣感到墮落與卑下。我想,美國的所有街道都合起來形成了一個巨大的藏污納垢之地,一個精神的污水池,在其中,一切都被吮畢排盡,只剩下一堆永久的臭屎??。在這個污水池之上,勞作的精靈揮舞著魔杖;宮殿與工廠鱗次櫛比地涌現(xiàn),什么火藥廠、化工廠、鋼鐵廠、療養(yǎng)院、監(jiān)獄、瘋人院,等等,等等。整個大陸便是一場夢魘,正產(chǎn)生著最大多數(shù)人的最大不幸。我是處于財富與幸福(統(tǒng)計學上的財富,統(tǒng)計學上的幸福)的最大匯集地之中的一個人,一個個別的實體,但是我從沒有遇到過一個真正富有或真正幸福的人。至少我知道,我不富有,不幸福,生活不正常、不合拍。這是我惟一的安慰,惟一的歡樂,但這還不夠。假如我公開表示我的反叛,假如我為此而蹲班房,假如我爛死在監(jiān)獄里,倒或許更能使我的心情平靜下來。假如我像瘋狂的萊佐爾戈斯茲那樣,射殺了某個好總統(tǒng)麥金利麥金利:美國第二十五任總統(tǒng),1901年被無政府主義分子萊佐爾戈斯茲刺死。——譯者,射殺了某個像他一樣從未對人有一點點傷害的微不足道的好人,這對我來說也許會更好。因為我從心底里想殺人:我要看到美國被摧毀,從上到下,被徹底鏟除。我要目睹這一切的發(fā)生,純粹是出于報復,作為對施于我和像我一樣的其他人的罪行的一種補償。那些像我一樣的人從未能扯大嗓門,表達他們的仇恨、他們的反叛、他們的合理的殺戮欲?! ∥沂且粔K邪惡土地上的邪惡產(chǎn)物。如果自我不是不朽的,那么,我寫的這個“我”早就被毀掉了。對某些人來說,這也許就像一種發(fā)明,但無論我想像發(fā)生了什么,都確實真的發(fā)生了,至少對我來說是這樣。歷史會否認這個,因為我在我們民族歷史上沒起什么作用,但是即使我說的一切都是錯誤的、褊狹的、惡意的、惡毒的,即使我是一個謊言編造者、一個下毒者,真理終究是真理,不得不被囫圇吞下?! ≈劣诎l(fā)生的事情么……  一切發(fā)生的事情,在其有意義的時候,都具有矛盾的性質(zhì)。直至我為其寫下這一切的那個人出現(xiàn)之前,我都想像,在外面某個地方,在生活中,正如他們所說,存在著對一切事物的解釋。當我遇見她的時候,我想,我正在抓住生活,抓住我能夠咬住的某個事物,然而我完全失去了對生活的把握。我伸手去抓我要依附的東西——卻一無所獲,然而在伸出手去的當口,在努力去抓、去依附的時候,盡管孤立無援,我卻發(fā)現(xiàn)了我并未尋找的東西——我自己。我明白了,我終生的愿望并不是活著——如果別人在進行著的事被稱做活著的話——而是自我表白。我理解到,我對活著從來沒有一點點興趣,只是對我現(xiàn)在正做的事才有興趣,這是與生活平行,擁有生活而又超越生活的事情。我對真實的東西幾乎沒有絲毫興趣,甚至對現(xiàn)實的東西亦無興趣;只有我想像中存在的東西,我為了活著而每天窒息了的東西,才引起我的興趣。我今天死還是明天死,對我并不重要,也從來沒有重要過,但是甚至在今天,在經(jīng)過多年努力之后,我仍然不能說出我思考和感覺的東西——這使我煩惱,使我怨恨。自從兒童時代起,我就可以看到自己追蹤著這個幽靈。除了這種力量、這種能力外,我別無所好,別無所求。其他的一切都是謊言——我所做所說的一切都與此無關。這是我一生的絕大部分?!  ?/pre>

媒體關注與評論

書評《南回歸線》作為亨利·米勒自傳式羅曼史的重要作品,主要敘述和描寫了亨利·米勒早年在紐約的生活經(jīng)歷,以及與此有關的種種感想、聯(lián)想、遐想和幻想。米勒在這部主要描寫自己的內(nèi)在精神世界的作品中,運用音樂、性以及一種達達主義式的感覺錯亂來不斷追求自我表現(xiàn)的狂喜。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南回歸線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65條)

 
 

  •   太棒了,每一個字都像一枚子彈....對城市生活的萎縮有著秋風掃落葉般的力度....看了以后只有兩個字:爽!看了有一種振聾發(fā)聵的感覺.
  •   書看著很舊很舊?。。?!里面的字體還有不同,真是不知道是不是正版??!
  •   《南回歸線》是亨利.米勒的自傳體三部曲之一。亨利.米勒是一位頗有爭議的作家,由于他的作品中存在著露骨的性描寫,英語國家長期拒絕發(fā)表他的作品,所以他最初在英語國家默默無聞。之后隨著對他作品的解禁,亨利.米勒的名字在美國甚至世界上變得家喻戶曉,他被60年代反正同文化運動的參加者奉為自由與性解放的預言家。對于亨利.米勒的性描寫我覺得可能因為翻譯的關系所以并沒有讓人感覺是怎么樣的“博大精深”,我比較欽佩的是他說臟話的本領,即便是譯成中文之后也讓人覺得酣暢淋漓??梢哉f他的文章確實沒什么情節(jié)可言,毫無章法,完全是那種可能只有當事人寫的時候才明白自己要表述什么的狀態(tài),通常一般情況下這種狀態(tài)被認為是愛好寫字的人初級水平時的必由之路。但亨利米勒卻集這種初級和一種高級狀態(tài)于一身。所有不同程度愛好寫字兒的人都會有種感覺,寫字寫到亢奮,這點有些頗為類似音樂,比如樂手在臺上的淋漓盡致,大多數(shù)人是可以感受到的,即便是你感受不到,當你自己聽節(jié)奏感超強的音樂不知不覺也會陷入一種亢奮。這點上說,藝術是相通的,無論是寫字、音樂、還是畫畫。而亨利米勒的文字里,從完全可以時不時地感受到他當時創(chuàng)作這些文字時候的癲狂之態(tài)。補:1、亨利米勒書中的每段話都可以信手掂來做PUNK樂隊的歌詞。2、汪峰還在鮑家街樂隊的時候,他們的幾首歌詞就能在此書的第九章開篇處找到相應的句子。
  •   這本書看了一遍, 因為講不是現(xiàn)在人的生活, 又因為作者所經(jīng)歷是一些'小眾'人群的生活,加上文化的差異,所以......對本書沒有看懂.

    它之所以能歷久不衰的成為很多人(幾個時代的人)珍藏,我相信它有自己的非常獨特的魅力.

    如果想挑戰(zhàn)一下自己的'感悟'力,或是了解一下自己是否也是一種'邊緣'人物,非常推薦去讀一下這本書, 以及本作者的'北回歸線'.

    如果你那是那種'邊緣'人物, 你會很快與此書產(chǎn)生共鳴.

    也許再過幾年,我會把它再翻出來看一看的.
  •   這本書需要讀者定下心,隨著作者的講述來看.也許我們沒有經(jīng)歷過那樣的生活,體會不到作者的思想的那個層次.但這絕對不是本色情的書,作者要表現(xiàn)的不是性,而是他的人生.
  •   十分酣暢
  •   作者名氣很大,作品雖具有深刻批判性,但描述過于瑣碎,缺乏氣勢,讀來乏味。
  •   聽說在美軍中非常能夠流行的書,我想應該比較通俗易懂,所以想買來看看.從文化中學習英文,提高自己的人文水平和了解一些生活文化.
  •   一生不能不讀的一本書不過看印刷,說不定就是直接拿時代文藝版拷貝的不過,人大倒購買了版權,時代文藝算盜版,^_^
  •   可能是文化和環(huán)境差異太大,無法讀下去。
  •   書的內(nèi)容不錯,就是書好像有點舊了,似乎是很久以前的老古董。
  •   想想還是覺得是自己書讀太少,有些東西理解不了吧!!
  •   看不太明白啊
  •   這是我收到的最臟的書,封面本來就是黑色的,再加上磨損和灰塵簡直比我從地攤上5塊一本的還揪心。
  •   很喜歡這本書,買來看看
  •   多的不說了,經(jīng)典
  •   太陽照在南回歸線上,這里不是春天--米氏的文字雞零狗碎,一地雞毛!就像大相國寺柳樹丫上的老鴰,自以為陽春白雪,希世清音,兀自聒噪不已。不唯本家魯智深,就是瘦得像鳳爪似的俺也恨不得倒拔垂楊柳,外再煽他十個大嘴巴。意識流,如果沒有強大的思想和嚴謹?shù)男问讲倏?,就是一堆文字垃圾?/li>
  •     一個無聊的人,像每一個追求藝術的人一樣跑到這個神經(jīng)病一樣的城市-巴黎,最后成了瘋子,或者說是藝術家。
      二戰(zhàn)后的lost generation(區(qū)別于一戰(zhàn)后的lost generation),大學畢業(yè)后,做了幾份工,最長的是在一家物流公司做人力資源經(jīng)理,招人炒人,人生無望中,在朋友的勸說下跑到巴黎。在巴黎這個光怪陸離,聲色犬馬都市,亨利找到了自己的世界,開始體驗新的人生,為日后備受爭議的三部曲準備材料,開創(chuàng)的新自傳體式小說,觀察著人生,體驗著社會,最后用high之后的語言表現(xiàn)出來大腦受刺激以后看到的世界。
      每個無聊人手中必備的書。
  •     
      
      
      寫亨利米勒已是很久前的打算,這些想法擱置了半年,我疲于壓榨它們,因為實在費盡氣力。
      盡管那時我沒有寫下一個字,盡管有關米勒文字本身的印象日趨淡薄,但就如米勒毫不懷疑自己任何時候都會過得快活,我打心眼兒里知道,有天我會拿起筆,這些佳釀會像綢緞一樣傾滿紙張。它第一次完成的時候,就是它最好的時候。
      
      
      讀著米勒,有時候有種錯覺,「這本書是我寫的」。
      這種情形并不奇怪,甚至是米勒刻意為之。原因在這段話里表露無疑 ———「那天夜里我坐下來第一次讀陀思妥耶夫斯基,這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件大事,甚至比我的初戀還重要。這是第一次對我來說有意義的有意識行為,是深思熟慮的;它改變了世界的整個面貌。在一口氣讀了許多頁以后抬頭看鐘時,是否鐘真的停了,我已記不清了。但是世界突然停頓了片刻,這我知道。這是我第一次瞥見一個人的靈魂,或者我應該干脆說,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將靈魂披露給我的第一個人?」
      好的作者是一扇窗,米勒推開了它,我們一眼望見他的靈魂。整本書里,從《北回歸線》到《南回歸線》,都是他白日夢般的囈語,「情節(jié)」在他的書里站不穩(wěn)腳跟,「邏輯」更從未露面。
      無論懂或不懂,我們滿耳是他的囈語,滿腦是他奔流而散碎的思維,假使我們親臨一個世紀前,我們也不能比他想到更多,也不會有人比我們更像亨利米勒了。
      
      
      將這段文字中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換成「亨利米勒」,就是關于他最淋漓的講述,我不能說得更好。
      我想,最好的言辭,與邏輯無關,與道理無關。它應該是這樣的面目 ———「大而無當,往而不返,吾驚怖其言,猶河漢而無極也。大有逕庭,不近人情」。人們望不到它的起源與來處,更不知道它去向何方。它古怪、浩蕩,一往無前。米勒就是這樣。
      世上沒人能完全了解另一人,哪怕掏心掏肺。何況米勒的思維離奇乃至不近人情,我們更不須強求。讀米勒時,可以整頁整頁地掃進瞳孔,一無所得,而不以此為忤。「吾于《武成》,取其二三策而已矣」,但只要遭逢靈魂相通的段落,那一段時間的霍然驚起,比什么都美妙。
      這和打坐時的情形頗有神似,我無法保證下次呼吸、讀到下一句話,我仍能讀懂。但只是在此刻,毫無疑問地沉浸內(nèi)息,進入境界,我能清楚知道米勒在講什么、要講什么,我不去想之后,我不出神,那只會使我脫離。
      這狀態(tài)像極了走鋼絲,有時我仍忍不住分出另一個意念,它像最輕巧的偷兒,躡手躡腳飄出頭頂,任何雜念都是落入古井的石子,它只靜靜伏在梁上,透過頭顱,望見我的歡欣、悲切和嘆息。
      
      
      「凌晨四點醒來,發(fā)現(xiàn)海棠花未眠」,這是川端的清淡。而在米勒的書里,是這樣寫的 ———「現(xiàn)在是凌晨三點鐘,我們這兒有幾個婊子」。
      米勒不是干凈的人,從來不是,事實上,他和這個詞毫不沾邊。他渴望無秩序的自由,他甘于最顛沛的流浪,他的雙眼空洞,他的靈魂假寐。甚至大多數(shù)時候,他任軀體受欲望支使,他下作、淫蕩,但這仍不妨他自詡圣徒。他說,「我擁有任何眼兒都不能給我的東西」,而事實的確如此。
      他與我們是如此不同?!赴采砹⒚?,我們最樸素的志向,米勒不需要它,一點兒也不。他對未來毫無恐懼,它來了,便迎著走上去,走過一條條街,一個個城市,除了皮囊,什么也不帶。工作、錢財、人情,這些零碎絕非他眼中的生活,甚至對他來說狗屁不如。
      
      
      米勒寫書的法子很簡單,或者可以稱得上簡陋粗暴。他從始至終不是在寫書,而是作一種噴發(fā)似的表達,他不和文字作任何游戲,在他寫書時,他不需要思考,他從不停留,像上足了發(fā)條的機械運轉(zhuǎn)不休,他所做的只是掏空自己。
      他寫作的過程異常直接,早在他提筆前,他的大腦已經(jīng)充滿了想法,這些想法來自多年的際遇,它們攢著攢著,充實到一本書也不會傾盡。
      對米勒的書本身作稱贊是很奇怪的事,因為這并不像是一本文學作品,而是米勒本人思想經(jīng)歷的投射,它的精彩與否與米勒的文筆并無關系。它的精彩源于,米勒天生敏感的眼,他流離的身世,以及所掌握的對事實的精細復刻手法。
      米勒若想把書寫得精妙,他不用去揣摩文字,玩弄技巧,而是帶著他的精魂,和如同相機一般的筆觸,去走過一條條街,在一個個城市里淪落,操一個又一個女人。
      
      
      讀完亨利米勒,僅僅是認識了一個靈魂而已。這個靈魂給不了我什么,經(jīng)驗、理想、人生動力,這些全都沒有。我得到的,不過是在渾噩頹喪的生活里,挑出一段時間,穿越整個世紀,坐在布魯克林某個破舊吧臺邊,叫一杯酒,望著不遠處的米勒。
      他就坐在那里,與人交談,神思恍惚。我能清楚望見他臉上夢一般的表情,這比他們談天的內(nèi)容、杯中的滋味要清楚得多。我不知道他夢見了什么,又是什么使他神不守舍。
      我清楚的是,他同他正在談論的事沒有關系,連想都沒想過周圍的任何人,他很孤獨,正因為孤獨,他是自由的。
      而這種自由靈魂的存在,任他在世上哪個角落,看上幾眼,便是極大的好處了。
      
      
      
  •     不是為了取寵用這個標題,其實雞-巴可以換成任何一個名詞,比如窟窿眼比如性-交,就像這本書的主旨一樣,討論這個其實那些大段的碎碎念那些自負的自我叵析那些不以為恥反以為榮的細節(jié)敘述那些不厭其煩的重復與回憶,與討論天氣討論石頭討論股票沒有本質(zhì)區(qū)別,都是雞巴。但是在他的洋洋得意或者說苦大愁深中,很多人一方面滿足了隱秘的好奇一方面覺得找到了代言,于是老流氓就成為了精神指引,似乎看到了說出了很不一般的東西。
      事實上我現(xiàn)在還沒讀完,前三分之一是在睡不了的午夜,意識有點游離看不清他的情節(jié)但覺得感受到了別人說他用那些絮絮叨叨營造出來的感覺:厭煩,他厭煩他的美國厭煩資本主義厭煩他必須賴以生存的所有東西,而我則是厭煩他的啰嗦瑣碎厭煩這噪音厭煩我被噪音吵的睡不了來看他的沒有情節(jié)滿紙自負的故事。
      中間的三分之一我在吹進骨頭縫的冷氣里看的,看到幾處曾經(jīng)在別的故事出現(xiàn)的梗,看到許多作者仿佛驕傲般提到米勒,在自己的作品里仍不忘致敬。這次我完全清醒,可是我問自己,在那些大篇幅的碎碎念長段的自夸之外,你能說出他們到底干了什么嗎? 暫時不能,所以我繼續(xù)看下去看剩下的三分之一。
      
  •     亨利·米勒這個無恥混蛋老流氓!哈,我想這么罵他他九泉之下一定聽著很順耳,甚至覺得很爽,不,也許他根本不在九泉什么的地方,九泉?酒泉還差不多。對別人來說是極其侮辱的話對他來說就是贊美。這就是他這么與眾不同的地方。
      
      之前讀《北回歸線》,是他在巴黎的奇聞異事,也表達了一些思鄉(xiāng)之情,雖然不是什么感懷之類的好話;現(xiàn)在的《南回歸線》應該是《北回歸線》的前篇,是他在去巴黎之前還在紐約在美國生活的時候的事。
      
      要說是什么吸引我看了他的書,當你翻開《南回歸線》第一章開篇,他這樣寫到——“人死原本萬事空,一切混亂便就此了結。。。在一切事物中,我都迅速地看到其相反的一面,看到矛盾,看到真實與非真實之間的反諷,看到悖論。我是我自己最壞的敵人。沒有什么事情是我想做卻又不能做的。甚至當我是個孩子,什么也不缺的時候,我就想死:我要放棄,因為我看到斗爭是沒有意義的。我感到,使一種我并不要求的存在繼續(xù)下去,這證明不了什么,實現(xiàn)不了什么,增加不了什么,也減少不了什么。我周圍的每個人都是失敗者,令我厭煩不已,直想哭。。。。我相信,除非是內(nèi)心的改變,不然便什么也改變不了,而誰又能改變?nèi)说膬?nèi)心呢?。。。我不需要上帝,上帝卻需要我。我常對自己說,如果有一個上帝的話,我要鎮(zhèn)靜自若地去見他,啐他的臉。 ”諸如此類,像個連珠炮朝我打來,最后我沒死,被炸的滿臉灰黑,頭發(fā)直立,用手和稀泥般抹一把臉上的泥土和鮮血,啐出一口唾沫,大吼一聲:“操,真他媽的爽!”就是這種感覺。
      
      這段我怎么想起王朔說起他媽,說“你有什么了不起的,你不就生了我了嗎,我把命還給你,扯平了總行吧?!彼啦凰赖钠鋵嵰簿瓦@么回事兒,誰欠誰啊。能量守恒是很重要的。不過,我真的覺得王朔在某些思想空間上跟亨利·米勒是有交匯的,站在差不多的高度看問題。
      
      以下也摘自《南回歸線》:
      “我唯獨從未充當忌妒的犧牲品。我從不忌妒任何人、任何事。相反,我對每一個人、每一件事只感到同情?!保ㄌ貏e超凡脫俗的價值觀,牛逼?。?br />   
      “唯一偉大的冒險是內(nèi)向的,向著自我,對此,無論時間、空間,甚或行為,都是無關緊要的。”
      
      “我明白了,我終生的愿望并不是活著——如果別人在進行著的事被稱作活著的話——而是自我表白。。。我對真實的東西幾乎沒有絲毫興趣,甚至對現(xiàn)實的東西亦無興趣。我今天死還是明天死,對我并不重要,也從來沒有重要過,但是甚至在今天,在經(jīng)過多年努力后,我仍然不能說出我思考和感覺的東西——這使我煩惱,使我怨恨?!保芾鞎晨斓谋磉_很重要)
      
      “我過得很愉快是因為,如我以前所說,我真的不在乎任何事情。如果事情在我這兒出了什么毛病,那么它們在哪兒都要出毛病,這一點我深信不疑。事情通常只是在人們過分關心時才出毛病,這在老早以前就給我留下深刻印象。”
      
      “。。。我寫了關于十二個小人物的書。我一口氣寫下去,每天寫五千字,七千字,有時候八千字。我認為,一個人要當一個作家,就必須每天至少寫五千字。我想,他必須同時說出一切——在一本書中——然后倒下。關于寫作我什么都不懂。。。我不得不像巴爾扎克那樣認識到,而且我不久也確實認識到,一個人必須放棄一切,除了寫作什么也不干,他必須寫呀,寫呀,即使世界上每一個人都勸他不要寫,即使沒有人相信他,他也得寫。也許一個人寫作,恰恰是因為沒有人相信;也許真正的秘密在于使人相信。。。我試圖在開頭做一件天才人物只會在結尾才做的事。我要在開頭說最后一句話。這是荒唐可悲的。真是一敗涂地,但是卻使我堅強起來。我至少懂得了失敗是怎么回事,懂得了試圖做大事情是怎么回事?!保〒碛杏赂覍嵺`精神的藝術家!不寫作會死,一直寫直到頹了倒下。)
      
      “。。。太陽正在下山,摩天大樓像發(fā)磷光的尸體一樣閃爍著亮光。。?!?沒見過這么生動的比喻!)
      
      “從一個人被放到學校里去的那一刻開始,這個人便迷失了,人們會有脖子上套著絞索的感覺。面包的味道沒有了,生活的趣味也沒有了。得到面包變得比吃面包更重要。一切都要盤算,一切都有一個價碼?!?br />   
      亨利·柏格森《創(chuàng)造進化論》
      
      “沒有一種情況本身能嚇到我:我不知怎的,總是看見自己過舒服日子。。。我想,這是因為我知道如何不作反抗。其他人連拉帶拽地拼命干,搞得精疲力竭;我的策略是隨大流。。。我和我自己的命運不同步。我竭力實踐世界的命運?!?br />   
      “音樂不是巴赫,不是貝多芬,音樂是靈魂的開罐器。它使你內(nèi)心十分平靜,使你意識到,你的存在有一個歸宿?!?br />   
      “我要阻止盡可能多的人假裝他們因為必須謀生而不得不做這做那。”
      
      “我平靜地認識到,我是多么可怕的一個文明人——我需要別人,需要談話、書籍、戲劇、音樂、咖啡館、飲料,等等。當文明人是可怕的,因為你來到世界的盡頭,你沒有東西可以經(jīng)受得起孤獨的恐怖。文明也就是有復雜的需求,而一個人在充分發(fā)展的時候,是不需要什么的?!?br />   
      “如果他讀了一本書被打斷了二十五年,他也會從他擱下的那一頁繼續(xù)往下讀,就好像其間什么也沒有發(fā)生。其間發(fā)生的一切對大多數(shù)人來說是生活,在他的前進周期中卻只是一個中斷?!?br />   
      “音樂既不驅(qū)趕,也不防衛(wèi);既不尋求,也不解釋。音樂是游泳者在意識大海里發(fā)出的無聲的聲響。它是只能由人們自己給予的報償。它是神的賦予,而人們自己就是神,因為人們已經(jīng)不再考慮神的問題。它是上帝的預言者,每一個人在適當?shù)臅r候,當存在的一切超越想象時,他就會成為上帝。”(沒有比這更精妙地詮釋音樂的意義了。)
      
      “我正在計劃寫的這本書不過是一個墳墓,用來埋葬她——以及曾經(jīng)屬于她的我。”(喜歡這句話,用寫作來埋葬記憶,是一個殉道者的執(zhí)著。)
      
      當我合上這本書的時候,書已經(jīng)被翻得有一種特殊的味道,是我手上的汗?jié)n?曾經(jīng)沾染過的食物?旅行的痕跡?(我?guī)е@本書從北京飛到了三亞又飛了回來。)我?guī)^了安檢,上了飛機,帶到海邊,放到過酒店的床上,又到過理發(fā)店,還有什么地方,真是五味雜陳,記憶豐富極了。
      
      現(xiàn)在很多人熱心起亨利·米勒,我想多少都是由于他對于“性”這方面特別露骨或者說是不加掩飾的描寫而造成的,其中討論和爭論也很多。我想,這終歸是他訴說的方式,用各種方法,包括性,包括一切所謂“淫穢”的字眼,(這個詞不好,你怎么能界定“淫穢”這個詞的意義呢?)但是不管怎樣,一味的贊美我不同意,對他寫作的大膽我也不同意這個說法。這就是他的方式,別人還真學不來?!懊總€寫作者總得找到自己那個觀察世界觀察事物的方法”,這話誰說的我還真記不清,好像雷蒙德·卡佛說過這樣的話。那么,觀察的方法和視角不同,所表達的語言就不同,行文作風就必然不同。
      
      我們不要一味地贊美亨利·米勒,也沒有必要糾結于他的露骨和大膽,恕我直言,其中有些片段看得我直膩味的慌,尤其是“窟窿眼”這個詞反復出現(xiàn)的時候,不知是不是翻譯的緣故,我很想給這個表述換一個其他的字眼。比如說“洞”之類的(這多深邃,哈?。?吹妙^疼可以忽略不看,看你感興趣的和有價值有閃光智慧的東西,這絲毫不妨礙你熱愛這個老說“窟窿眼兒”的亨利·米勒。
      
  •     首先說說封面吧,這個封面很驚艷,既符合米勒的風格又很有創(chuàng)意。Tropic of Capricorn(南回歸線)中Capricorn有“摩羯星座”之意。封面上,在兩個星座下方是蕓蕓眾生,支離破碎、光怪陸離的世界,一切都歸由星宿支配。這是小說所揭示的內(nèi)容,也是米勒所信奉的循循天理。星座對于米勒是很重要的,他自己就是一個星相學家。
      小說中,性和代數(shù)也可以聯(lián)系起來,到處信息量大爆炸,還有無處不在的用典、隱喻……米勒的文字從來都是天馬行空,一堆風馬牛不相及的事物被羅列在一起,毫無邏輯可言。但要命的是,我卻總能從這些毫不相關的事物當中找到connection,甚至每次重讀都能發(fā)現(xiàn)新的聯(lián)系,有新的領悟。這也許就是他的文字魅力所在。很多人說米勒的文字很黃很暴力,我卻透過這些表在的東西看到了那份生命的激情。
      一看馮唐的序,就明白他受亨利?米勒的影響有多深。他的文字、他的思想已經(jīng)完全為米勒所掌控,這是一種甘愿的、欣喜的、已知的被掌控。感覺他甚至愿意將自己的生命交給米勒大爺。
      值得一提的是,小說最后一章提到一個人物亨麗埃特,我覺得亨麗埃特其實就是亨利?米勒的化身,而操控長繩的是他的妻子瓊。有趣的是,這一細節(jié)也反映在據(jù)阿那依斯?寧的日記改編的電影《亨利和瓊》(又譯《情迷六月花》)中,扮演瓊的女演員提著仿米勒真人的小木偶到處行走。1930年,亨利?米勒在巴黎創(chuàng)作《北回歸線》,與阿那依斯?寧產(chǎn)生私情,通了上百封信。1931年妻子瓊來巴黎看望他,米勒把她介紹給阿那依斯。兩個女人立即為對方的魅力傾倒。1966年,63歲的阿那依斯?寧將早年的日記改寫成小說《亨利和瓊》,描述她不僅成為米勒的情人,還愛上了米勒絕美的夫人瓊。
      《南回歸線》和《北回歸線》相較而言,我更喜歡《南回歸線》,但是貌似《北回歸線》受到的關注更多,許是《北回歸線》情節(jié)性稍強的緣故吧?而《南回歸線》中,大段大段的議論與哲思鋪天蓋地,小說開篇整個章節(jié)就是自省式的腔調(diào)。
      米勒毫不留情地批判了西方現(xiàn)代文明(如:摩天大樓/工廠)、成人世界、宗教、政治(如:選舉)、人性、戰(zhàn)爭等等,看似只破不立,實則既破又立。他眼中、腦中的世界跟我們的完全不一樣。在他的世界里,一切都是游離的,一切都是跳躍的,一切毫無瓜葛卻又相互聯(lián)系。他的奇思妙喻是我們怎么也無法想到的,他對一切入木“七”分的理解是我們無法企及的。他看得太通透,卻又用一種太抽象的文字表達;這些深入深出的文字雖是夢魘妄語,卻無比清醒、無比赤裸、無比血淋淋地向我們呈現(xiàn)了這個支離破碎的世界。“世人皆醉我獨醒,世人皆濁我獨清”, 可以說亨利?米勒當之無愧。
      如果真有世界末日,誰將是挪亞?誰能登上那片方舟?米勒認為他能。
      他的作品沒有拿過什么文學大獎,但是他根本不需要那些所謂的獎,因為獎項的光華在他那里只會黯然失色。
      
  •     有一種人 實在活著,很不尋常。活的很瀟灑,也很有生命的朝氣?;蛟S沒有別人的理解和接受。不過又有什么關系呢?我們不過是一個俗人,一個只能看著別人去冒險的人。米勒的流氓習氣,只要你做不到的,還有你曾經(jīng)半夜在夢中想象的。這么一個活著的人,只有多余的人,這樣的人已經(jīng)很少了,多了,也許世界也未必受得了。注定是短暫的,卻也是深沉的,注定是叛逆的,但也是游戲的。好酒是可以放的很久的,好書不需要慢慢品,只要讀一下你就知道,過癮。如果說你也愿意看的話。
      我其實是看了馮唐的推薦才有看的沖動的,也只是大致的給看完了。沒有細品,覺得蠻有意思。不是我的生活,更不是我想要的生活,可寫作的方式,我喜歡,因為我一直覺得這樣寫出的東西壓根就不成稱得上文學作品,可是他寫的很好,竟然很受歡迎的。讀者過癮也算是好事吧。比著讀不懂大概算得上是一件好事吧。我的喜歡也許就只是自己內(nèi)心的寫作方式罷了,我所喜歡的,但不被別人認可的。
  •     上帝所愛的人是有一百萬層皮的洋蔥。蛻下第一層皮是痛苦難言的;蛻第二層痛苦就少一點兒,第三層更少,直到最后,痛苦變得令人愉快,越來越令人愉快,變成一種歡樂,一種狂喜。
      
      然后就既沒有歡樂,也沒有痛苦,只有在光明面前屈服的黑暗。
      
      由于黑暗消失,傷口從它的隱藏處顯現(xiàn)出來:這傷口就是人類,就是人類之愛,它沐浴在光亮中。失去的身分恢復了。人類從他敞開的傷口中,從他如此長時間隨身攜帶的墳墓中走出來。
      
  •     人要比較的不十分比較的不十分自私自利才好?!嗬?米勒
      
      有些人,他們不開心,而且總是不開心。因為亨利米勒說了,這是個他媽的欠干的流氓的世界,你只有不停的胡亂亂來,才能擺脫這個像坨屎粑粑的臭水溝般的世界。在他的“色情文學”里,至少有很多所謂的大師教授文學家之流的如此般認為的,他的“殉色三部曲”就是這個陣地上最受攻擊的靶子,所謂的中國式廣電總局式的禁書,在中國解禁也是極辛苦的幾代文藝革命者的艱辛戰(zhàn)斗的成果。
      
      亨利米勒出身美國所以也最恨美國,亨利米勒離開美國所以最愛美國,他早年在紐約的奔波把他逼瘋了,高度的物質(zhì)文明再也容不下任何精神存在的價值,所以他整個作品的主題就只剩下了精神世界,好像在那樣的一個世界行走就是行尸走肉,他不斷地構建自我,超越自我,擁有自我,調(diào)整自我,迷失自我,發(fā)現(xiàn)自我,挑戰(zhàn)自我,這樣的精神自我最終超脫了俗世也最終通過極度粗俗的達達主義言語精神來表達他的精神上的自由自在,無拘無束,來逃離那無限的痛苦,寂寞,孤獨而巨大的精神壓抑,幻覺,發(fā)泄而構建其獨特的混亂無序卻觸人心底巨大同感的力量。
      
      可惜那樣的混亂的毫無解藥的年代,誰會正眼給他一個眼色呢,誰會給這樣的一個天才一個表示呢,誰會有有點點粗俗的力量來和他發(fā)生關系呢,除了他的一個朋友,再沒有了,一個都沒有,一個都沒有,他的文字不是詩,也不想散文,后來者只有一種自傳式精神式文體革命開創(chuàng)式偽粗俗色情小說來如此般虛弱的面對一位天才的實實在在的橫空出世,幾十年來,想亨利米勒這樣的天才就這樣被塵封在厚厚的積塵里,出版界的壓制,幾乎所有所謂正派的壓制,就像是施本格勒《失落的世界》里的不可救藥的竭盡全力的無可奈何的注定失敗。
      
      我們身處的這個世界,歸根到底是只尋求快感的世界,只有快感的動力支撐著一切,而我們卻拋棄了唯一可以得到動力的源泉——亨利米勒。 他自稱是個流氓無產(chǎn)者的游吟詩人,我倒覺得無產(chǎn)流氓天才比較合適,慶幸的一點也許是這位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禁書作者開始被封為先鋒派的先鋒和超現(xiàn)代主義的始祖,他的達達主義風格,他的毫不留情的真實,他的直面神秘性愛的魅力,正在沖破無數(shù)荊棘直面我們而來,無論他的楊梅大瘡,無論他的奶酪蛆蟲,無論他的殉色三部,在北回歸線與南回歸線,在那個“黑色的春天”,我們會正眼瞧瞧以為衣衫襤褸憂郁絕望天馬行空性欲旺盛的無產(chǎn)者流氓正朝你走來。
      
      我們這一代再也不會至少在內(nèi)心里好好對待文明和傳統(tǒng)了,我們渴望的快感和放蕩不羈,我們?yōu)榱俗C明自己的反叛精神,我再想文明和傳統(tǒng)屈服,雖然我們出生的文明的文明很文明,接受的文明的文明如此的文明自然,也許你認為你是唯一文明化的個體,但只是一個借口,繼續(xù)這種假文明的存在的欺騙,在尼采的個體化思想解體的世界里早就給了答案。
      
      我最初了解的亨利米勒,因翻了他的《我這一生中的書》,他的書我不敢看,你也許也不敢看,至少在體制里,這個扼殺《白鹿原》式的他媽的狗屎般的體制里,他一生的書我甚至想都不敢想,但是我一翻開,就再也壓抑不了那種快感了,快感到我想一眼就把書翻完,快感到我一眼就想看完他所有的書目,快感到我一眼就像見到他的精神世界。那時我就不斷地尋找關于她的世界,就像是在文化大革命里尋找金瓶梅那般,就像是在政治書上尋找不一樣的句式一般,就像是在人群中尋找自我一般。再后來,我翻了他的《南回歸線》,我像是找到了終身伴侶一般,狂喜,高潮,尖叫,就像彼德阿拉伯爾說的比較痛苦一樣,痛苦算不得一回事,也許這種痛苦就像狂喜一樣。這部與《北回歸線》對稱的禁書,以字母做章,以音樂做首尾,以性為基調(diào),以達達主義式的語言來表述精神錯亂的最求自我表現(xiàn)的狂喜,以大寫和空行的創(chuàng)意來表現(xiàn)情緒,我?guī)缀跏且豢跉夂退駳g了一個下午,或者是高潮了一個下午,以這種非道德化的傾向來宣揚原始沖動,雖然狂喜,到了結尾,最后,至終,那是一種多么極其的痛苦的感受,他媽的亨利米勒。
      
      他這樣做,為的是讓我通過比較他的痛苦而發(fā)現(xiàn),我的痛苦算不得一回事,至多是小事一樁,從而使我更容易承受我痛苦的壓力。至少阿拉伯爾這樣說的。
      
      日暮里的亨利米勒,你他媽的。
      
  •     我經(jīng)??嗫嗟厮褜ぷl責他們、更譴責我自己的理由。因為我在許多方面也像他們一樣。有很長一段時間,我認為我已經(jīng)解脫,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我明白我一無長進,甚至還更糟了一點兒,因為我比他們看得更清楚,然而卻始終無力改變我的生活?;仡櫸业囊簧宜坪跤X得我從未按我自己的意志行事,總是處于他人的壓力之下。人們常把我看作一個愛冒險的家伙,這真是太離譜了。我的冒險都是外因造成,落到我頭上,不得已而為之。我有著傲慢而洋洋自得的北歐人的真正秉性,他們從沒有絲毫的冒險意識,但是卻踏遍大地,將世界翻了個個,到處留下了遺跡與廢墟。不安的靈魂,但不是愛冒險的靈魂。這些靈魂痛苦地掙扎,不能在現(xiàn)在之中生活。他們都是可恥的懦夫,包括我自己在內(nèi)。唯一偉大的冒險是內(nèi)向的,向著自我,對此,無論時間、空間,甚或行為,都是無關緊要的。
      
  •     每天早晨,我們睜開眼睛,面對的是一個性教育扭曲的社會,一個封建“入骨”,卻又叛逆“開花”的社會。一個剎那間從病態(tài)禁欲跳入“自由解放”的社會。
      孩子們的家庭性教育基本缺失,學校性教育因為性知識不在考試大綱內(nèi)而被生物老師們無情的省略了,這就造成了中國的“性神秘”。矛盾的是,在不斷開放的文化條件下,各種媒體卻不覺得性神秘,電視電影書籍雜志到處可見各種程度的性描寫。這樣就不可避免的導致了年輕人們的世界被撕裂了,一方面接受著別人越來越“性娛樂化”的信息,一方面又騷動著自己本來封建的心。
      此時,我們需要打開一本米勒。
      米勒所處的那個20世紀初的美國與今天的中國有幾分神似:越來越多的物質(zhì)產(chǎn)出帶來的不是享受而是束縛,越來越轟鳴的機器聲在廣袤的國土上合唱“人性機器化”的贊歌,飛速發(fā)展、環(huán)境劇變讓整整一代人迷失自我。人們忽然失去了很多自然的快樂,失去了評判自己的標準,工業(yè)化、現(xiàn)代化不僅同化人們的思想,更損害人們感知世界,表達心靈的能力。
      就像米勒自己說的:“我終生的愿望不是活著,而是自我表白?!?br />   米勒做到了。
      如果你能耐得下性子讀完米勒的排比,你只會被他傾瀉出的犀利才華懾去神魄。那是洪水一樣的文字:憤怒而有力,渾濁而喧囂,裹挾著大千世界的枝枝葉葉向人類的終點挑釁而去。
      且看這一段“牛蛙海邁是在高懸于兩岸之間的通道上的卵巢蛋:為他,摩天大樓建造起來,荒野被開墾,印第安人遭屠殺,野牛遭滅絕;為他,孿生城市由布魯克林大橋所聯(lián)接,沉箱下沉,電纜架在一座座高塔上;為他人們倒坐在空中,用煙與火寫字;為他,發(fā)明了麻醉藥、麻醉鉗,以及能摧毀肉眼看不見的東西的貝爾塔巨炮;為他,分子被打破,揭示出原子是不以物質(zhì)為轉(zhuǎn)移的存在;為他,每天晚上星星被用望遠鏡掃視,正在誕生的世界在妊娠中就被拍下照來;為他,時空的屏障造蔑視,無論是鳥的飛行還是行星的旋轉(zhuǎn),一切運動都由科學的“教士”做出無可辨別的解釋,然后,在橋中間,在散步中間,始終在什么中間,談話中間,做愛中間,我一再確信,我從未做過我要做的事情???”
      海邁是作者筆下一個只知道性愛的人,而作者卻讓他成了“人”甚至“美國人”的代表。這種強大的諷刺與批判,終于讓我們明白,在米勒那一系列露骨的性愛描寫背后的,是他對當時人們生活狀態(tài)的消極反思與永恒嘲笑。
      那個時代有多少迷失自我卻不甘寂寞的人選擇了用性愛去喧囂,去找尋他們的存在感?他們想用這種新鮮而古老的叛逆方式對鋼鐵一樣的社會說:看看吧,我們是人,是人,是人。
      米勒把握住那種臨近瘋狂的狀態(tài),用他特有的殘酷甚至丑陋的語言記錄下來。他對于性愛描寫的態(tài)度是消極的,找不到一絲一毫幸福與溫暖。無論是充滿自然魅力的湖上云雨,還是漆黑的屋子里那一份偷情的刺激,都被米勒敘述的只有一種“just do”的感覺,也許正是因為米勒在“一次又一次做愛中間,不斷發(fā)現(xiàn)自己從未做過想做的事?!?br />   不只米勒一個人相信性愛是挑戰(zhàn)“工業(yè)化權威”的唯一武器,人們只有通過性愛獲取快樂才能與機器區(qū)別開來。誰都不會忘記1968年的性解放運動,那些高呼著“越做愛越想革命”的學生,還有那次革命給法國帶來的翻天覆地的變化。
      米勒被認為是性解放運動的先知,是先鋒文學的代表,其文學貢獻是絕對嚴肅的,偉大的。《荒原》的作者艾略特認為“在洞察力的深度上,當然也在實際創(chuàng)作上,《北回歸線》都比《查泰來夫人的情人》要好。”意象派著名詩人龐德甚至認為《北回歸線》即使不能賽過喬伊斯的《尤利西斯》,也比“弱智的伍爾夫”寫得那種“只有一半才氣的黏黏糊糊的作品更加是永久性文學的一部分?!?br />   一個生于紐約布魯克林的窮小子,一個漂泊巴黎的無名之輩最后獲得這樣的評價來之不易?!侗被貧w線》由于性愛描寫太露骨,一度禁止在英語國家公開發(fā)行,通過二戰(zhàn)時到法國打仗的美國士兵才傳回美國,變得家喻戶曉,在爭議、官司之后得以公開發(fā)行。
      文學總是肯定“創(chuàng)新”的,就像米蘭?昆德拉指出的那樣“創(chuàng)新是小說唯一需要遵守的道德”,在這個角度看,米勒無疑是偉大的,即使他的偉大來自于那些不怎么“傳統(tǒng)”的性愛描寫。尤其對于崇尚含蓄美的中國人來講,《北回歸線》和《南回歸線》無疑挑戰(zhàn)道德,但更深層次的看,對我們這個性教育畸形的社會來講,大方自然地讀一段米勒,嘗試著穿過情色去看情色背后的痛苦,也是一種糾正“性神秘、性不道德”這些觀念的獨特方法。
      文學不是用來探討倫理的,但文學永遠可以探討可能性,讀者要做的也許就是走入作者描述的可能性中,去感受那個世界的幸福與痛苦。所以即使備受爭議,《北回歸線》依舊是一本值得一探的好書。
      
  •      操,其實這本書我根本還沒看完,看完的部分也基本沒看懂,按理說就這個熊樣是不應該來寫書評的。但是我就寫了。
       我是從哪知道亨利米勒這個人的呢,是從我的偶像馮唐那里,馮唐的隨筆里時常提到他的偶像亨利米勒。于是乎我本著近乎學習的心態(tài)把亨利米勒的自傳三部曲加殉色三部曲以紙質(zhì)書或電子書的形式都搞到了,隨便地都翻了翻,有了個總體的印象,這個印象就是很朦朧很模糊,這個作者挺愛罵人的(我就喜歡這種真性情的,矜持的優(yōu)雅的不習慣),也挺濫性的(佩服,據(jù)說他就是從做愛中悟到了人生的本質(zhì),一下提升了境界),他的一句著名的話就是“when you confused,fuck",說得多好啊。
       雖然我引用的是一句英文,但是其實我看的是中文版,中國人民大學楊恒達操刀翻譯的,我在看電子版的時候曾經(jīng)一度以為是網(wǎng)上的手打工作人員把字給打錯了,因為看著不太通順。本著對我的偶像馮唐負責任的態(tài)度,我從網(wǎng)上郵購了幾本紙質(zhì)書,又從學校的圖書館里湊來了幾本,仔細一看發(fā)現(xiàn)不是打錯了,就是這么寫的。確實是意識流啊,想到哪就寫到哪,由于文化的差異,或者是翻譯的問題(其實我不該太懷疑翻譯者的,翻譯者貌似很牛逼,但牛逼你怎么連他媽翻譯出來的東西不通順都看不出來呢?),我基本看不太懂。
       于是,我上網(wǎng)找各種亨利米勒的生平資料,不是基于自身經(jīng)歷寫的長篇小說嗎?那我就先搞清楚你生平經(jīng)歷了什么。最后我終于搞清了,但我就不廢話在這里掃盲了,有點兒素質(zhì)的直接上網(wǎng)查吧,不費事。搞清之后我能大概知道情節(jié)了。
       但是他的小說壓根不需要什么情節(jié),壓根沒有一個完整的故事,根本就不需要什么故事,全是大段大段的聯(lián)想和評論。知道了故事我還是看不懂。
       可能有人說了,你是不是文學素養(yǎng)太低才看不懂的呀?你自己傻逼你抱怨個啥呀?要真是這么簡單的話我也不至于變成個自大狂在這兒瞎吆喝。
       下面我來透露一下問題的關鍵所在:亨利米勒的書在英美等國一開始是根本不允許出版的。盟軍的士兵解放了法國以后才從法國街邊地攤兒上搞到的,然后這些書被當成黃書在士兵中間爭相傳閱,風行一時,然后傳回美國。
       我想問一下:能被士兵當成是黃書看的小說會很艱深嗎?答案是不會,而且正相反,被一幫剛剛認識字的沒什么文學修養(yǎng)的兵痞傳看的書一定十分淺顯、通俗,就算他們看不出作者的深層次用意也絕對不至于沒看一頁都進退維谷。能被傳起來的書一定通俗得一塌糊涂!
       那我怎么看不懂呢,你媽的。是不翻譯的有問題,你把這么通俗的書翻譯到一般人都看不懂的境界,你為什么不去吃屎呢楊教授,還有那個叫什么職茉莉的。
       最后我想,老這么罵人就太低俗了,說點兒正經(jīng)的吧:哪位大哥大姐能看懂亨利米勒的書的,要是不嫌棄我的話加個好友吧,給我指導一下,探討一下也成。我愛你,亨利米勒。
  •     他說,我伸手去抓我要依附的東西——卻一無所獲,然而在伸出手去的當口,在努力去抓去依附的時候,盡管孤立無援,我卻發(fā)現(xiàn)了我并未找尋的東西——我自己。
        
        亨利·米勒說出了我這個笨人表達不出來的感情,我想他的目的達到了:讓我們知道和他的痛苦比起來,我們的那些所謂的傷心欲絕也無非是不痛不癢。
        惱人的identity crisis,沒有人僥幸的逃的了,不過慶幸我們還沒有悲慘到那個嚇人的境界,好好活著吧。
        可是,人為什么要活著,為什么而活著
        為的太多,太多。。。。
  •     在它們
      自己的足跡上。我跟隨我自己的
      足跡來到這里。拾起冷冷的鉆頭,
      鶴咀鋤,短柄錘,和
      炸藥包。
      一萬年。
      ——加里?斯奈德(Gary Snyder)
      
      狂想曲,是以緩慢的民歌曲調(diào)為基礎進行變奏,又與宣敘調(diào)式的段落和快速的民間舞曲段落相對比,結構自由、具有史詩敘事性以及宣泄性風格。所以自從狂想曲的誕生,宣泄的風暴就開始不間斷地席卷整個地球。
      
      論宣泄的荒誕與狂野,誰都不會忘記亨利?米勒(Henry Miller)。這位被稱為美國“垮掉派”的作家,以他反叛的姿態(tài)向整個美國、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宣戰(zhàn);以他狂熱的信仰與狂野的思想在世界上刮起一陣自由、批判的旋風。
      
      他,自稱是“流氓無產(chǎn)者的吟游詩人”,一生窮困潦倒、頹廢不堪、放蕩不羈,但他卻擁有無限深邃的思想以及滿腹的才華。從《北回歸線》到《希臘》,他的書曾被長期列為禁書,但禁書不但沒有禁錮思想,反而成為自由、性解放的武器。他的作品一直沖擊著傳統(tǒng)觀念,給整個世界添加了一道新的顏色——灰色。
      
      自傳三部曲中的《南回歸線》,作者憑著他一貫叛逆的筆調(diào),劃出了一道思想上的“回歸線”?!赌匣貧w線》完成于巴黎,因此全文的筆調(diào)帶著頹廢、奢華般的重彩,隨意地掃畫出作者早期在紐約的生活經(jīng)歷以及層出不窮的感想、聯(lián)想、幻想、狂想……通過無窮的聯(lián)想、比喻、象征的手法,共同交織成作者本人內(nèi)在的精神世界、自我表現(xiàn)的狂喜、對現(xiàn)實資本主義狀態(tài)的咆哮……或許有人會覺得該書晦澀難懂、過于抽象而不自覺地陷入意識流的漩渦中,但最純粹的精華就恰好藏身與無盡的象征意義中。
      
      全文結構如同是高處摔下的玻璃,零碎不堪,但在陽光的斜照下,每一部分都綻放出自己的光芒。破碎而顛三倒四的結構、荒誕的情節(jié)、空虛的人物等各元素相互融合聯(lián)系,共同釀成一壇陳酒,芳香四溢中透出一種無法駕馭的濃烈。結構亂而不散,這樣奇異寫作手法更是對當時歐洲文學先鋒派造成極大的沖擊。此外,全文更是充斥著各種露骨的、充滿爭議的“性”描寫,鋪天蓋地而毫不掩飾,肉欲在全書都以空虛的形式出現(xiàn),頹廢中追求著有限的奢華,最后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只是灰階的照片,毫無生氣;書中空虛無知、病態(tài)的生活,蒼白而無力,無限追逐財富利益與死亡線掙扎的渾噩生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如同一枚硬幣,一面光彩照人,另一面黯淡無光,但兩者無論有多大的差別,卻始終緊緊相連,一直存在的是:這枚硬幣正在腐爛。
      
      全書都與“狂想”一詞緊緊相連,而從宏觀的角度看,就是一首音樂、文學、社會相融的狂想曲。書中不規(guī)則的段落劃分就是一連串不穩(wěn)定的變奏,形成交錯起伏的節(jié)奏感,加上穩(wěn)定而平滑而相對柔和的首章插曲、終章尾聲,樂曲得以演奏出表現(xiàn)自我情緒的性狂想曲,凸顯出資本主義社會的非道德化傾向的一部分,即批判西方腐朽的一面,又在精神上重建自我。
      
      在思想上,在精神上,作者似乎是一種達達主義者。亨利認為最好的地方就是母親的子宮里,最好的狀態(tài)就是自然、原始。這些思想都與達達主義相嵌合。達達主義宣揚的是丟掉一切發(fā)達的東西,回歸到牙牙學語的時代,反對一切傳統(tǒng)、一切文明。這或許是對于資本主義腐朽的一種虛無對抗的狀態(tài),但是這種無聲消極對抗的存在卻驚醒了更多人對社會的反思。社會的墮落與發(fā)達程度是否有必然聯(lián)系?人性的發(fā)展是否就是肉欲的本能進化?希望與絕望的反差是否真的能構成人類社會爭論的主流?
      
      社會的趨勢就像是來往不息的潮汐,在不斷的來回中不經(jīng)意地改變整個世界。當資本主義狂潮侵襲的時候,世界在沒有意識的情況下被侵襲。于是金錢、權力等欲望無限制地膨脹,人的意志與價值觀也在潛移默化中被更替,傳統(tǒng)被顛覆、思想變異、欲望無窮擴大……但是這一切變化都在黑暗中進行,像是平靜的大海下的暗涌,在黑夜中達到了質(zhì)變。所以那時候的資本主義或者說帝國主義正是在平靜中緩慢腐化的食物,表面新鮮但內(nèi)部已經(jīng)腐化發(fā)臭了。但當時人們卻只止于表面的輝煌,或者說不正視自己腐爛的地方,這就造成了在世界末日前狂欲般的享受。
      
      書中的性、墮落、空虛、貪欲等的描寫只是一次資本主義根病的揭示,是對自我麻痹中的人們的一次極端的吶喊。但對于只會生活在幻想之中的木偶來說,醒事的話語卻被當成危險的利器。面對此般的愚昧,亨利痛心地走了一次極端,徹底反抗、推翻、宣戰(zhàn)……的確,當一切都與理想背道而馳的時候,回歸自然,反進步就是一種理想主義。在迷幻中,與其沉浸在欲望渾水,還不如自我演奏一曲達達主義的簡單而宣泄的狂想曲。至少至少,痛苦過了,也思考過了。
      
      “我這樣做為的是讓你通過比較你我的痛苦而發(fā)現(xiàn),你的痛苦算不得—回事,至多不過小事—樁,從而使你更容易承受你痛苦的壓力”。亨利在書中這樣說道,表明了自己的寫作目的。或許一切問題都在人類的痛苦中延伸著,如書名所說,我們需要的是精神的回歸而不是物質(zhì)的揮霍。
      
      音樂領域上的狂想曲能彈奏出來,社會的狂想曲只能在生活中靜靜聆聽,無論是雜亂還是平淡。如前面加里?斯奈德的詩歌所言,我們只需沿著自己的足跡,用一些最簡單的東西來生活,或者改變。
      
  •      亨利米勒的成名作是《北回歸線》,無奈圖書管里只?!赌匣貧w線》,除了第一本脫離隊伍之外,“情蝕三部曲”依然林立在架。估計學校那些偽geek還不知世間竟有此書。留心了一下作者的背景資料,嚇我一跳,他所研究的東西真是風馬牛不相及,考古,歷史,哲學,神學,人類學,精神分析等,還從事了很多不同類型的底層職業(yè)。
      
       該說的,譯者在總譯里面都說了,我也就不添足了,我感覺,表面是性的狂想曲(when you are confused,fk),質(zhì)則是深刻的虛無,并妄想寄托于遠古的神性力量,且在各種境遇中,對這種力量不加節(jié)制的鼓吹。掩上書卷,狗屎,性交,狂想,臟話,癲狂,信仰,口水,臭蟲這些意象一股腦地噴薄出來,太有力量,讓人作嘔,同時也激起一些詰問:我以前做的,現(xiàn)在做的,將來做的是否具有一丁點意義?人是要做無聊的炮灰還是冬眠的響尾蛇?真的要被死亡和瑣碎生活所奴役?作者給出回答:自殺不過就是要電擊宇宙。
      
       誰能想象在古籍館里閱讀這本書是什么感覺?周遭是正經(jīng)的四庫全書,老師在旁邊校對種種刻本,而我則偷偷地拿出來翻看,對于同學的好奇心,只扔下一句:少兒不宜。
  •     也許,有時候要多自我反省。
      
      中國人,猶太人,
      
      就有一種與生俱來的能力,不要這種侵襲。我覺得看得我の心都翻。
      
      寧愿不看了。
      
  •      亨利米勒的意義或許并不在于他向讀者描繪了一幅多么混噩的現(xiàn)代社會的影象,拋開社會批判性不談,在我看來,他的意義是最大程度地展示了個體的矛盾性,他信仰抽象的愛與恨,卻同樣迷戀具體的物質(zhì)與身體,他被自己的責任感和同情心折磨得神經(jīng)錯亂、自相矛盾,眼中一片開闊與蕭颯,但是對于“盛放”在他眼前的窟窿眼卻總是愛不釋手欲罷不能。他一次次通過漫無目的地追逐女性顛覆家庭,卻不經(jīng)意間在文字行里間透露出自己對于家庭的渴望;他肆無忌憚的展露著自己的陰暗面,在論述快樂與痛苦的關系時為人性的惡大唱贊歌,甚至發(fā)出只有自私的混蛋才能真正獲得快樂的哀鳴,卻在同一個段落里對于一幅沒有體現(xiàn)出愛的抽象派繪畫大放厥詞;他一邊戲仿著超現(xiàn)實主義的深邃與故弄玄虛、嘲弄著達達派的形式主義與鄉(xiāng)土氣息,一邊卻又在大段的自我剖析中陷入自賞的辭藻堆積無法自拔;他在文字中央不止一次地描述了自己對于混亂和無序的向往與渴盼,但是在音樂面前,他卻更欣賞那些能夠抹去回憶、凈化心靈、安撫靈魂的作品……
      
       正如亨利米勒所言:“今晚,我將考慮自己究為何物”?,F(xiàn)在看來,亨利米勒小說的形式算不上獨特,即便是在他那個時代,比他更具有冒險精神的實驗作家也是大有人在;雖然他在文章中間曾經(jīng)狂妄地宣稱自己是那個時代真正意義上的達達派作家,可是他在藝術上的預見性更多的還是體現(xiàn)在了文章的思想內(nèi)涵之中:人性的疏離,悲觀、虛無、即時行樂、毀滅……他用一種夢囈式行文風格表達出了靈魂的騷亂和最微不足道的思想和色彩(現(xiàn)在看來),所以我一直認為,如果說亨利米勒是一位“流氓無產(chǎn)階級的行吟詩人”,那么,我更愿意將他的作品理解成為運用了現(xiàn)代和后現(xiàn)代手法的黑暗浪漫主義詩歌
      
      
       注明:彥彥 完成于2005年2月,此評論是我去年的詩歌《大年初四值夜班胡言亂語閑話亨利米勒》的內(nèi)容節(jié)選
      
      
      
      
      
  •   什么都沒得到還五星?
  •   他呈現(xiàn)的世界只是瘋子的世界而已
  •   這書好在哪?
  •   混亂的年代好歹給了他顛覆的可能。。。我們當前的環(huán)境如此和平享樂,秩序井然,讓你錯覺自己的痛苦很小,事實上是被壓抑住了呢
  •   懶惰和膽小是最基本的人性,但物極必反原則隨時隨地作用著,故為了掩飾自己的懶惰和膽小的天性,必須表現(xiàn)得好奇、愛冒險,掩飾過了,又虛偽了。所以,人啊,不必活太累,既然懶惰和怯懦是我們的本性,那就不必極力去掩飾,自然就好!還是米勒說得好,“唯一偉大的冒險是內(nèi)向的,向著自我,對此,無論時間、空間,甚或行為,都是無關緊要的。
  •   尤其對于崇尚含蓄美的中國人來講...嗯,大家其實都懂,不方便放到臺面上說。
  •   馮唐說勞倫斯是事兒逼,本著信任我偶像的態(tài)度(其實是我提不起興趣),我就不看了。
  •   這么理直氣壯的看不懂,看來你對“懂”的要求很高深啊
  •   不高深,是那種很簡單的看不懂,有大段大段的類似于比喻式的關于人生的感想我都看不懂,呵呵,你能看懂不?能的話給我講講唄。給個思路就行,給個線索也行。
  •   文學批評自有一套完整的體系,至于大眾閱讀也就圖個快感,沒準若干年后生活閱歷人生體驗都有了,回頭一看,就能恍然大悟。也沒準,寫好文章都講練字,比喻尤其,語言的精妙也許是翻譯不來的(向我推薦這書的專業(yè)人士看的就是原版)。再或者,一千個讀者,一千個哈姆雷特,你覺得他說什么,他就是什么了。我也沒看過,說一堆廢話
      ps,這是你真名?挺有意思
  •   沒看過的話那太遺憾了。不過我會繼續(xù)糾結于此的,不讀懂亨利米勒誓不罷休。我不僅是圖個快感,還想圖個悟道,甚至恐怕主要還是后者。P.S這不是我真名,但這個名很Q、很可愛,我就用了,嘿嘿。
  •   我唯一迷惑的是你對達達注意的詮釋
    但這應該是本好書
    而且我愿意去買這樣一本只用那么一點的錢買的卻是作者的心血
    原諒我這樣的過分
  •   這本書的結構構造有點矯作
  •   回lss:我取的是達達主義中的無政府追求。在文章可能詮釋得不夠,題目不過是嘩眾取寵而已,不必介懷。。算了。。我還是改題目吧。。ps我覺得這書不是特別好,寫得比較亂,《北回歸線》《柯利希的寧靜日子》應該會比較好一點。
    回ls:矯作我倒讀不出,晦澀是我第一感覺,所以我看的時候都是看得飛快,還是ls看得仔細啊,膜拜之……
  •   朋友推薦來的
    先做個標記
    改天仔細拜讀
    晚安~
  •   回ls:你朋友?我認識的么?
  •   好像很詭異。。。
  •   少兒不宜,只怕是道貌岸然的借口。覺得這本書述說的就是一件事:超越絕望與無用,而現(xiàn)代的文明,卻讓人容易迷失于茫然。
  •   那天看報刊,這本書里面有一句話很經(jīng)典。怎么說來著,嘿。真忘記了。
    真不記得了。當時很敬佩這么一句話的。
    以后。
    呵呵而又有時間的話一定重新看過。
  •   亨利米勒,愛倫坡,這兩個作家我沒法評論。太狂熱了,誰知道他們到底說了什么。
  •   呵呵,原來在現(xiàn)代變奏上討論亨利彌勒時,有同學說亨利彌勒的小說猶如我黨大會報告,很有氣勢!
    以下是我2年前為亨利彌勒寫的長詩,也是這篇節(jié)選內(nèi)容的全文
    http://sunwukong.yculblog.com/post.796135.html
  •   恩,米勒自己也說,他是一個強迫的給予者,他一個小友的評價則是,“他迫不及待地要把自己幾十年生活中學到的東西傳授給你”。絕對振聾發(fā)聵。
  •   對頭,亨利彌勒的自傳三部曲猶如十萬個為什么
  •   個體的矛盾
  •   手頭有本Quiet Days in Clichy,貌似。明天找來看看。
  •   說實在的,我真的沒看懂這本書 太亂了 很跳躍~~~
  •   paradox
  •   第八章:世界不是灰色的,而是缺乏欲望的光澤,那種斷斷續(xù)續(xù)的睡眠,像竹子一般一節(jié)一節(jié),帶著背對著你睡覺的那種清白。
    最后一句如何解釋?誰有這段話或這本書的英文版?我的QQ215065161,暗號:南回歸線。謝謝!
  •   分裂的感覺
  •   哥,看你這名字好像還看過佛經(jīng)吧?有個問題,你看的是中文版的南回歸線嗎?看的時候理解了百分之多少?我要是想理解成你這樣是反復把這本南回歸線看十次還是得先做點兒別的功課再說?
  •   咨詢:國內(nèi)有出版此書提及的 雅克瓦舍 的書沒
    謝謝
  •   靠譜的評論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