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3-10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作者:孫軼 編 頁數(shù):296 字數(shù):274000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自大學在近代中國有史以來,北大就一直處于無法動搖的首席之位,北大就一直是令人無法忘懷的精神家園。北人百年學術史,就是中國近百年學術史最好的代喪。先賢有言:“大學者,非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卑倌瓯贝?,精神不墮,學術不墮,所憑借的,正是北大諸先生。他們以其非凡的人生經(jīng)歷、心路歷程,以及獨特的學術思想、研究心得、治學理念成為莘莘學子渴望知曉和學習的楷模。本書向讀者介紹了18位作為北大多領域?qū)W科帶頭人的學者,以這些北大學人的學術歷程為視角,意在揭示在這喧囂和浮躁的現(xiàn)代社會里,北大人對學術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創(chuàng)新,以及這份真摯和執(zhí)著帶紿我們的啟示和信念。
書籍目錄
前言中國東方學的泰斗:季羨林鄉(xiāng)村社會學研究的先行者:費孝通中國哲學史泰斗:張岱年杰出的宋史研究專家:鄧廣銘中國文化的傳承者:湯一介中國新時期的“畢昇”:王選中國“股份”第一人:厲以寧燕園中盡情翱翔的青鳥:楊芙清中國經(jīng)濟預測大師:蕭灼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樂黛云新文明時代“之父”:葉文虎獨立人格的文史家:陳平原經(jīng)濟學家中的“自由主義”者:汪丁丁智慧之光的追逐者:何懷宏中國經(jīng)濟學界的奇才:張維迎林中路上的思想者:陳嘉映大眾文化殿堂的漫步者:戴錦華后現(xiàn)代文化的探索者:王岳川
章節(jié)摘錄
書摘 (7)充生達理:人生之道在于充實生命力以達到合理的境界。 張岱年認為,有生之物都具有生命力,而人的生命力最為旺盛。生命力即是能改造環(huán)境而不屈服于環(huán)境的內(nèi)在力量。生物與生物之間充滿了矛盾,人與人之間亦充滿了矛盾?!芭c接為構,日以心斗”。(《莊子》)人必須正確解決生命現(xiàn)象中的矛盾。正確解決生命矛盾的原則謂之理,這是當然之理。人生之道,在于充實生命力,克服生命的矛盾,以達到合理的境界。 宋明理學中有所謂義利之辨。經(jīng)過幾百年的歷史經(jīng)驗,現(xiàn)在已經(jīng)明確:重義輕利有偏失,見利忘義則是荒謬的;存理去欲亦有偏失,縱欲違理更是荒謬的。張岱年認為,正確的原則是遵義興利、循理節(jié)欲。 (8)本至有辨:宇宙本原與道德理想屬于不同層次。 在中國古代哲學中,有一個久遠的傳統(tǒng),認為宇宙的本原也就是人生理想的最高標準。老子以“道”為天地本原,宣稱“孔德之容,惟道是從”。朱子認為世界最高本原是太極,而太極的內(nèi)涵就是仁義禮智四德。陸象山、王陽明認為道德的根源在于本心,本心亦即天地萬物之本。張岱年認為應將宇宙之“本”與人倫道德之“至”區(qū)別開來,這可謂“本至之辨”。人倫道德是宇宙演化的最高成就,可謂宇宙演化之至,是宇宙萬象中的新的創(chuàng)造。有人類而后有人倫,在未有人類之前,無仁義禮智等道德原則可言。道德原則不能違背自然規(guī)律,但是一件事情可以合乎自然規(guī)律而不合乎道德原則。在自然界無所謂善惡,在社會生活中必須明辨善與惡。宇宙本原(本根、本體)與道德理想(理、義)屬于不同層次。 (9)群己一體:社會與個人是統(tǒng)一而不可別離的。 張岱年認為,社會由個人組成,個人不可能脫離社會而生存,社會亦不可能離開所有的個人而存在。這是客觀事實。然而社會與個人之間亦有矛盾。專制主義者假借“公”的名義壓制個人,有的個人標榜“自由”而違背社會公共利益。這都是謬妄的。張岱年在30年代提出“與群為一”,意在以“與群為一”代替前哲的“與天為一”,認為“與天為一”未免過于玄虛,不如“與群為一”較為切實。但是“與群為一”并非否認個人應有的自由。 (10)兼和為上:兼容而和諧是最高的價值標準。 孔子提倡中庸,宣稱“中庸之為德也,甚至矣乎!民鮮久矣!”又說“過猶不及”。中庸即無過無不及。中庸是肯定許多事情有一個適度的問題,不宜過,也不宜不及。張岱年認為,這在日常生活中確實是必要的。但是在社會變革的時代,如果固守原來的度,便可能妨礙社會的前進。程伊川釋中庸云:“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庸強調(diào)不易,而社會有時需要變易?!兑讉鳌罚骸耙赘F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張岱年認為中庸不是五條件的,中庸觀念不如“和”的觀念更為重要。西周末年周太史史伯云:“和實生物。以他平他謂之和?!?《國語》)張岱年認為,和是多樣性的統(tǒng)一,實為創(chuàng)造性的根本原則?!吨杏埂吩疲骸跋才分窗l(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其所謂天下之大本,指社會生活的基本;其所謂天下之達道,指社會生活的普遍原則。張岱年認為中和之義勝于中庸。和是兼容多端之義,今稱之為“兼和”。 以上就是張岱年平生思考并試圖加以闡明的基本觀點,這些觀點的總的傾向是將辯證唯物論的普遍真理與中國古典哲學的優(yōu)秀傳統(tǒng)綜合起來,在方法上綜合了唯物辯證法與邏輯分析法。這些觀點和先生關于中國哲學史的見解與關于文化問題的“綜合創(chuàng)新論”見解是完全一致的。 作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國學大師,張岱年先生絕不是“為學術而學術”,而是心懷“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神圣使命感,終生勤勉,致思學問,造福祖國的文化學術事業(yè),堪稱一代學人楷模。先生在哲學園地里,不辭勞作,辛勤耕耘,培養(yǎng)了大批哲學人才,他們現(xiàn)今都已成為教育和研究機構的中堅力量。先生今年已經(jīng)九十有余,但他仍為“重建文化,再鑄國魂”盡心竭力,樂以忘憂。從他身上,我們看到了真正的北大精神,看到了中華精神的永久魅力。 杰出的宋史研究專家:鄧廣銘 鄧廣銘(1907—1998),字恭三,山東省臨邑縣人。1932年考入北京大學史學系,1936年畢業(yè)后即留校任文科研究所助教。1937年至1939年,獲中華教育文化基金董事會的資助,在北平圖書館專心致力于辛棄疾的研究。1939年秋,應召輾轉(zhuǎn)至昆明,繼續(xù)任北大文科研究所的高級助教。翌年,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遷往四川的李莊鎮(zhèn),潛心于宋史的研究。1943年至1946年,在重慶的復旦大學史地系任副教授、教授。1946年回到北京大學史學系任副教授,1950年任教授,1981年任博士生導師。1954年至]966年,任北京大學歷史學系中國古代史教研室主任;1978年至1981年,任歷史學系主任;1981年至1991年,任中國中古史研究中心主任。1998年1月10日因病于北京逝世,享年91歲。 鄧教授曾任第六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全國政協(xié)文史資料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一屆歷史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歷史》編輯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歷史·遼宋西夏金史》編輯委員會主任。1980年以來,任中國史學會常任理事及執(zhí)行主席、中國宋史研究會會長、名譽會長。1982年以來,歷任國家古籍整理出版規(guī)劃小組成員、顧問。1983年以來,歷任全國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員會副主任、顧問。 鄧教授學問博大精深,學術研究領域?qū)挿?,他畢生從事中國古代歷史的研究,在遼宋金史方面收獲尤多,著作豐富,蜚聲海內(nèi)外。在20世紀的中國史學史上,作為宋代史學的開創(chuàng)者和奠基人,鄧廣銘教授的學術貢獻影響著幾代宋史研究者,填補了中國宋代史學研究的空白,并早已被公認為20世紀宋史學界的學術泰斗。 踏入史學之門 1907年3月16日鄧廣銘出生于山東?。R邑縣。、臨邑是一個相當偏僻、閉塞而且文化很不發(fā)達的地方,在清朝的二百多年中,臨邑沒有出過一個進士。鄧家在當?shù)仉m算得上一戶殷實人家,但也不是什么書香門第。 1923年夏,16歲的鄧廣銘考入山東省立第一師范學校。一師的校長王祝晨是一位熱心于新文化運動的教育家,在此求學的四年間,鄧廣銘才“受到了一次真正的啟蒙教育”。在他當時讀到的史學著作中,顧頡剛編寫的《古史辨》及其整理的《崔東壁遺書》給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他在一師的同窗如李廣田、臧克家等人,后來都相繼走上了文學道路,而他卻最終選擇了史學,這與風靡那個時代的疑古思潮對他的吸引是分不開的?! ?/pre>媒體關注與評論
前言北大作為一所著名的高等學府,在人們的心里有一種神奇的魅力。這種幾乎無法言傳的精神吸引力來自北大的方方面面,但最重要和最本質(zhì)的還是她異彩紛呈的學術思想和精神。 北大無論被人賦予了什么樣的神秘色彩,她本質(zhì)上始終是一個學術搖籃,而她的終極價值也在于她對真理的追求和貢獻。 自近代以來。北大培養(yǎng)和吸納了一大批中國的思想巨人和學術精英,星漢燦爛,既是北大的驕傲也是整個中國的驕傲。曾經(jīng)的學術大師們的思想至今還啟迪著人們,他們的治學態(tài)度、高尚人格和奇聞逸事也仍然為人們所津津樂道,成為北大上空飄蕩著的精魂。 北大的學術傳統(tǒng)是代代傳承的。民主自由、兼容并包、思想活躍、視野廣闊和歷史責任感,造就了北大良好的學術氛圍。這樣的氛圍培養(yǎng)、造就和吸引了當今中國最優(yōu)秀的學術工作者。他們在燕園里思考、研究,并把他們的思想成果教授給年輕一代。他們在不同的領域?qū)χ袊膶W術發(fā)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北大向來被認為是引領著中國思想的潮流,是走在時代最前端的。北大的學術工作者們也確實富有學術的勇敢精神,敢于懷疑和挑戰(zhàn),這是他們?yōu)槭裁茨軌蛐纬勺约邯毦咭桓竦乃枷牒团c眾不同的觀點以及有趣別致的學術體系的原因。但是,從另一方面來看,他們又是相當縝密和嚴謹?shù)摹K麄兒穹e而薄發(fā),十年磨一劍,有著相當艱苦的積累過程,這使得他們的思想具有很強的說服力。 在任何一個時代,把追求學術作為終身職業(yè)的只能是少數(shù)人。這既需要天賦,也需要勇氣,還需要契機。然而正是這少數(shù)人,代表著一個時代的理性精神,也預示著下一個時代的智慧進程。他們是可敬的,是幸運的,而且也是重要的。了解他們,其實就是在了解我們這個時代的理性思考狀況,了解中國人如今最高的智慧水平,也是在深層次地了解我們這個時代本身。 如何才能夠真正地了解生活在北大的學者們?他們在想什么?為什么要這么想?而我們又能夠在他們思想的啟發(fā)下如何去思考種種的問題? 通常,我們會認為這些學者們的思想艱深難懂,對于他們的專著也會望而卻步。的確,學者們在自己的專業(yè)領域內(nèi)出于方便或習慣而使用一套特定的語匯,這樣的語匯使我們覺得接近他們的思想是如此困難。但其實,一位杰出的學者和他們各自的學科一樣,最本質(zhì)和精髓的思想通??梢杂煤芏痰钠唵瓮ㄋ椎馗爬ǎD深晦澀的只是一般人所不必要看懂的求證過程。因此,我們能夠用便捷的方法去認識他們和體會他們的思想。 如果真是如此,我們就會感到幸福。盡管我們并不是學者,也許將來也成為不了學者,但我們追求精神充實和思想更新的欲望卻總是常在的。 編寫這一冊《北大先生們》,就是為了讓中國愛思考的人們有一個親密接觸那些北大學者們的機會,有一個站在智者的肩上看世界的機會,有一個體驗與當代中國最杰出的思想者進行心靈交流的幸福的機會。 本書介紹YJr,大的18位著名學者。除了詳細地介紹了他們在學術上的核心思想和主要成果之外,本書還注重描述了他們在學術道路上的坎坷經(jīng)歷、他們嚴謹?shù)闹螌W態(tài)度和他們高尚的人格、豐富的情感。 當然,德才雙馨或年高德劭的北大先生們遠遠不是這本小書所能含括的,我們將以“北大先生們”這個主題,繼續(xù)關注北大的歷史和文化生態(tài)。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對于這些杰出的學者們的“星斗其文,赤子其人”,我們受益的不僅僅是理性的思想,更重要的恐怕還是人格的凈化和人生的感悟。編輯推薦
北大是我國最知名學府,但它往往給人一種神秘感,北大的神秘隱藏于北大精深的學術之中。本書《北大先生們》向讀者介紹了北大知名教授的生平事跡與學術成長過程,希望通過本書的閱讀,讀者可以了解到北大學者教授的不凡經(jīng)歷,可以從中得到一些關于學術的啟發(fā)。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