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生活

出版時間:2003-10-1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xué)出版社  作者:崔衛(wèi)平  頁數(shù):325  字數(shù):288000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積極生活》涉及了政治、倫理等寬廣領(lǐng)域,講述了一些富有魅力的人及其精神結(jié)構(gòu)與生活故事。作者說:“老實說,我們不缺少思想,不缺少找出和擊中要害的能力,我們?nèi)鄙俚氖菍τ谑澜绲母星?,缺少對于這個世界和他人的“有情有義”。如果說,有東西能夠從頭到腳把我們粉碎,那么不是別的,正是那種對于世界的鐵石心腸?!弊髡咴谀切┛此苹ゲ幌喔傻拿直澈?,提示兩個互相依存的精神維度:一方面,是建設(shè)我們身處其中的外部世界:另一方面,是建設(shè)我們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兩者不可偏廢。

作者簡介

崔衛(wèi)平,女,江蘇鹽城人,北京電影學(xué)院教授。研究領(lǐng)域:政治哲學(xué)、當代東歐思想、電影和文學(xué)批評等。出版的著作有:《帶傷的黎明》(1998)、《積極生活》(2003)、《正義之前》(2005)、《我們時代的敘事》(2008)、《思想與鄉(xiāng)愁》(2010)等。譯著有《布拉格精神》、《哈維爾文集》等。編著有《不死的海子》。

書籍目錄

請將這當做一個沉默的呼喚
第一輯 在虛構(gòu)和現(xiàn)實之間
 閣樓上的瘋男人
 從另一端托起世界的天平
 為什么是荷馬
 弗吉尼亞?伍爾夫:在沉默和言語之間
 西蒙娜?德?波伏娃:雙刃的言辭之劍
 赫伯特:在虛構(gòu)和現(xiàn)實之間
 郭路生
 海子神話
 遠方和阿里巴巴山洞
 文明的女兒
 狂歡 詛咒 再生
 欠發(fā)達資本主義地區(qū)的發(fā)達抒情詩人
第二輯 積極生活
 為什么是偽問題
 我們自身的限制和批評的限制
 良心拒絕和公民不服從
 尋影力量——社會運動紀錄片
 走向社會團結(jié)
 漢娜?阿倫特:亞里士多德絕望的女兒
 承擔一個猶太人的重負
 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
 為阿倫特一辯
 承擔做不同的猶太人
第三輯 布拉格精神
 駁米蘭?昆德拉
 被剝奪者是危險的——讀影片《太陽灼人》
 布拉格精神
 面對強權(quán)和悖謬的世界
 擁有另外一種經(jīng)驗
 長夜讀詩
 分享哈維爾—分享共同的底線
 你將用眉尖滴下的汗水換取面包
第四輯 一種微弱而又積極的聲音
 一種微弱而又積極的聲音——訪談陳家琪
 在一面鏡子面前舉起另外一面鏡子——和李大衛(wèi)談文學(xué)
 將一種幽暗帶到光亮之中——和虹影談《饑餓的女兒》
 和韓少功談《馬橋詞典》
 苦難不等于正義——和王曉漁談一個下午
 “我選擇站立的位置是一個比較大的裂縫”(7000)
 ——《南方周末》記者夏榆訪談
 代跋——答家琪

編輯推薦

  我們幾乎在說任何一句話時,都不能不是腹背受敵的。在剛剛表達完思想的第一秒鐘內(nèi),就會產(chǎn)生一個念頭:需要另外一篇文章,來表達與其相反的意思。——崔衛(wèi)平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積極生活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01條)

 
 

  •   《積極生活》涉及了政治、倫理等寬廣領(lǐng)域,講述了一些富有魅力的人及其精神結(jié)構(gòu)與生活故事。作者說:“老實說,我們不缺少思想,不缺少找出和擊中要害的能力,我們?nèi)鄙俚氖菍τ谑澜绲母星?,缺少對于這個世界和他人的“有情有義”。如果說,有東西能夠從頭到腳把我們粉碎,那么不是別的,正是那種對于世界的鐵石心腸。”作者在那些看似互不相干的名字背后,提示兩個互相依存的精神維度:一方面,是建設(shè)我們身處其中的外部世界:另一方面,是建設(shè)我們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兩者不可偏廢。
  •   這本《積極生活》很好,崔衛(wèi)平力作,講述一些富有魅力的人及其精神結(jié)構(gòu)與生活故事。喜歡。
  •   積極生活:崔衛(wèi)平力作,講述一些富有魅力的人及其精神結(jié)構(gòu)與生活故事
  •   崔衛(wèi)平老師通過對現(xiàn)實生活的關(guān)懷和對一些文化名人的精神生活的關(guān)注,進行了思考和批判,讓我深思。崔老師閱讀的深度和廣度,思想的力度,讓我欽佩,值得我學(xué)習(xí)。
  •   崔衛(wèi)平是有志氣的思想者,我喜歡這樣的作者。
    我買到的是黃色封面版本的,大概是工人出版社的吧。還沒有通讀。曾經(jīng)看過她的《我看見過美麗的風(fēng)景》,書中有幾篇精神自傳似的文章,讓我得出了我再標題中寫得結(jié)論。我很欣賞這種自由思想的精神。
  •   未讀完,拜讀崔衛(wèi)平力作位的就是積極生活。
  •   崔衛(wèi)平女士的著作,值得一讀,不知她所譯的哈維爾文集何時可出版
  •   本來想買崔衛(wèi)平的《我們時代的敘事》,可是一直沒貨。所以買了這本來看。時間關(guān)系只細讀了食指的那一篇,作者的思考和情感融入其中,讓人震撼。
  •   崔衛(wèi)平的思想和文筆,讓人想起阿倫特。
  •   最早并未對這本書抱以很大希望,但一口氣讀完卻讓我喜出望外。很少能碰到如此具體而有見地的評論這幾個哲學(xué)家,也讓我對崔衛(wèi)平這個本來不算了解的作者了解一二。同時,這本書還為我提供了很多擴展閱讀,可以找來作者提及的一些沒接觸過的名家作品來看,很不錯,推薦給大家。
  •   非常喜歡崔衛(wèi)平的理想和開放,思路清晰,極具思辨魅力
  •   崔衛(wèi)平老師的文章大多都值得一看。
  •   正如書名所說:積極生活。崔老師的力作。
  •   崔衛(wèi)平的書都值得一看,更何況這么便宜。
  •   書質(zhì)量很好,崔衛(wèi)平的作品有保障。
  •   希望我們真的能像書的名字一樣積極生活
  •   轉(zhuǎn)型期中國,我們需要啟蒙。但是太缺少足夠冷靜的學(xué)者引導(dǎo)平民,我們是需要被啟發(fā)的
  •   需要正能量,需要積極生活!
  •   雖然是一本十年前出版的書,但是書中的人物、話題仍然能引起人們足夠的興趣。積極生活,是一句多么言簡意賅的勸告?。?/li>
  •   文字簡潔,思想深刻,具有批判精神
  •   像書名一樣,要積極生活
  •   做人還是要有點力量的,積極生活!
  •   每一個懂得堅守人的生活都是一個可以聽一聽的故事
  •   奔著《哈維爾文集》作者來的
  •   讀起來有點累,但是有思想,有見地,我喜歡,可惜沒到達那種高度!
  •   精神財富我覺得其實比物質(zhì)財富更能讓人感到滿足。
  •   讓人重新思考目前的生活和其中的自己
  •   讀崔教授書淬煉我們的思想!
  •   老師早就介紹作者,最近心情不錯,一口氣買了好多書。簡單翻閱,作者敘事視角新穎。贊
  •   剛才進來寫評論的,一看,矮油,這本書已經(jīng)不能買了,說是贈品,不可以購買。好神奇地說,我前幾天買的時候,也沒這樣啊。不知道這個贈品是怎么個贈法。
  •   嗲就不多說了好嗎,看了再評好嗎。
  •   真是本好書,看了兩遍,有力量的一個作者.
  •   今天早上,車上,開始讀這本書。茅塞頓開。因書中的幾段文字,感慨很深,心中接著冒出一句話:美好的早晨。
  •   內(nèi)容枯燥,沒什么意思
  •   對一些迷茫的人兒不錯的
  •   100塊能買一摞書 學(xué)習(xí)很多東西 很值
  •   文章寫得比較早了,比較學(xué)術(shù)型。
  •   崔教授的書值得這樣的好評。
  •   這本書我已經(jīng)買了兩本了。
  •   被干老大盛贊的一本書,買了兩本。
  •   一個很好的朋友推薦的,也是一個很好的書友。我還沒看,不過相信應(yīng)該很不錯。
  •   這本書不錯,值得推薦一讀。
  •   還沒拆封,希望內(nèi)容精彩
  •   這本書很實用,想法也很不錯,對我有啟發(fā),很好
  •   不錯,有人文關(guān)懷~
  •   幾乎買了崔老師所有的書
  •   幫朋友買的,很不錯幫朋友買的,很不錯
  •   期待了很久的一本書,沒有令我失望
  •   看別人的介紹才買的,還沒來得及看。書的裝幀很好,相信內(nèi)容應(yīng)該也不錯。
  •   是有內(nèi)涵的一本書,值得細讀
  •   崔老師的書值得讀。
  •   理性深刻
  •   很開心 買到了崔老師的這本書了
  •   內(nèi)容不錯,紙質(zhì)嘛一般,有味道,
  •   這個超級快的~而且態(tài)度非常好~
  •   看起來還不錯,別人推薦的要仔細看看希望對自己有幫助。
  •   崔老師的書,為我們打開另一扇理性之門,每一本都值得細讀。
  •   這本書還不錯,不算枯燥。
  •   沒有看完 看了幾篇 不錯 崔衛(wèi)平的我都喜歡
  •   一本基于積極心理學(xué)視閾下的論述我們生活態(tài)度的精彩之作,故事很精彩,論證也非常有力,令人信服!
  •   積極生活 感覺很不多 內(nèi)容挺好 印刷也不錯
  •   衛(wèi)平女士討論如何建構(gòu)良善的內(nèi)心與外部世界,名符其實的好書。
  •   多看看別人生活的感悟
  •   先前讀過她一部寫電影的書,感覺還可以,就買了這本書??上О婷嬖O(shè)計得太滿,看了難受。
  •   文筆細膩,文章不錯,體現(xiàn)了一個知識分子的兩只與擔當
  •   看來作者很迷漢娜阿倫特,所以寫了一本與之作品同名的書
  •   雖然是作者十幾年前的想法,但今天讀來仍然很受用。值得!
  •   崔老師的書有深度,需要好好思索。
  •   圖書很好,正版圖書,值得購買
  •   還行吧,這書看著舒服
  •   很厚,性價比高
  •   書頁印刷質(zhì)量一般,紙張薄,很費眼睛。如果金黃色封面的那個版本還能再版就好了。
  •   書很有深度,就是看不懂。。。
  •   值得借鑒,借鑒成功人士的經(jīng)驗
  •   也是隨筆,崔氏長句的風(fēng)格及魅力更加吸引人的眼球,每個人都有信仰,積極生活就是信仰
  •   估計是我水平太差,看不太進去。
  •   正在讀,希望好看
  •   需要有一定的知識量的人才看的懂
  •   晦澀?做作?不知如何形容,個人很不喜歡
  •   不想給差評因為內(nèi)容不錯,不得不給差評,因為這書貌似是盜版的,不知道當當能不能給個說法,紙質(zhì)這么粗糙差勁拿來當正版賣忽悠人呢吧
  •    ?。ň幾ⅲ┻@篇書評已經(jīng)在半年前分享給我的付費友鄰,現(xiàn)在摘錄一部分,分享給大家~
      
       文字:
       文學(xué)是有限的,不是一種可以任意被規(guī)定的東西,尤其不是一種生活方式。但文學(xué)也有自身的倫理承擔能夠在更加廣闊的背景上提供平衡和恢復(fù)的力量,使得人們在現(xiàn)實中所受的磨損和傷害能夠得到彌補和修復(fù)。所以,不是文學(xué)應(yīng)該使用人民的語言,而是人民應(yīng)當使用文學(xué)的語言。把寫作當做某種拯救的手段,從寫作的行為中獲得存在的意義。
       每一個答案都是給傻瓜的陷阱。摒棄那些過分固定的,因而從語義上講也就失去意義的范疇,反感那些空洞的意識形態(tài)術(shù)語和咒語。它們把思想僵化在固定概念的封閉結(jié)構(gòu)里,而且越封閉就離生活越遠。詞語是為了某個具體的表達對象或某篇文章,必須服務(wù)于具體語境中的語義目的,并不是固定的概念。
      
      
       溝通:
       我們不是生而平等的,我們依靠自己決心保障相互之間的平等權(quán)利,作為群體成員而獲得平等。
       之所以做出這樣的警示,是因為我們要時刻提醒自己:溝通是有限的。有些問題可以討論,有些問題不能討論 —— 獨斷論是導(dǎo)致虛無主義的重要根源 —— 太肯定的東西稍一松動,虛無和相對的幽靈就會趁虛而入,把原來有價值的東西也毀掉。大家說這個是假的,那個也可能是假的,結(jié)果導(dǎo)致全盤皆輸,什么都不信。
      
      
       心智:
       我們經(jīng)常都對山寨很反感,而我們之所以覺得他們做作和不自然,根本上在于它的模仿性質(zhì)——模仿別人內(nèi)容和形式是可以的,但是直接模仿別人已經(jīng)達到的感染效果就不道德了。 世界上人工生產(chǎn)出大量淚水的行為,就是沒有良心的表現(xiàn)。
       再比如,習(xí)慣從上面看問題的人往往是沒有耐心的。而上面的人終究是少數(shù),對于大部分下面的人來說,沒必要把自己的頭腦置換成上面的頭腦,從而只能從上面的眼光來得出自己的結(jié)論。
       說到底,正是人的抽象,赤裸裸的存在才是他們最大的危險。
      
      
       社會:
       讓我們倍感沮喪但是又眾所皆知的是:社會是不完美的,社會的有限性恰恰在于它想追求完美但不可以完美。烏托邦只是一個烏有之鄉(xiāng),“各盡所能,按需分配”實際上是百分之百邊際稅率。我們?yōu)樯鐣龅呐Γh遠比它的完美程度更重要。
       生活是一個需要加以保護、呵護的東西,它是一個有機體,不能隨便破壞、傷害。即使用言辭長驅(qū)直入、大加鞭撻,也是不合適的。 而思想是生活贈與我們的一份禮物,思想的活動讓我們有了雙份的生活。所以要尊重思想和生活的距離。
      
      
       精神:
       顯然,精神也不會是毫無瑕疵的,以分裂作為源泉產(chǎn)生出來的自我不可能是完整的。而在沒有共同意義的世界上,人越是要將自己和他人拉開距離,結(jié)果越是和他人分不清楚,黏成一團。慶幸地是,我們知道在提高精神力量這一點上可以做非常多的力所能及的事情,這個答案就是積極生活。我們應(yīng)努力嘗試將人性的尺度、將人類精神和道德的維度帶到生活中去,繼而帶到政治中去。時刻告訴自己:傾聽自己心里的良知——內(nèi)在的神告之聲;與自身及其惡保持距離。
       從正面來說,幸福是中等的外部供應(yīng)、做著高尚的事情和過著節(jié)儉的生活;從負面來說,幸福就是能夠抵御不幸,就是能夠從不幸的打擊中恢復(fù)過來,從挫折和失敗中重新站起來。面對結(jié)構(gòu)和變動經(jīng)驗之間的張力,是一個富有挑戰(zhàn)的難題,這也是積極生活的全部意。
       我愿意接受這樣的挑戰(zhàn)。
  •     《積極生活》(崔衛(wèi)平著·中國人民大學(xué)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
      前幾年讀崔衛(wèi)平先生的《看不見的聲音》,對其文大感興趣。她對東歐文學(xué)與思想的紹介仿佛空谷之音,實有開啟民智之功也?!斗e極生活》為“先鋒批評叢書之一”,所收文章有詩歌評論與學(xué)術(shù)隨筆以及一些訪談錄?!肮飞薄ⅰ昂W由裨挕?、“遠方和阿里巴巴”等文章顯示出崔衛(wèi)平先生對詩歌的真正理解,“他的詩留了下來,就像他自己所期望的‘全部復(fù)活’。這復(fù)活的海子永遠是一個傷口。他集中了我們這些和他一樣的人全部的死亡與疼痛,全部的嗚咽和悲傷,全部的混亂、內(nèi)焚和危機;人們紀念他,就像紀念自己的負傷和思念多么像一個傷口的黎明?!薄胺e極生活”表明了一種精神的態(tài)度,它指向帶有生活體溫的寫作,指向有感情的學(xué)術(shù)生涯。它同時承擔生活中的負重,以思想的敏銳昭示著“介入生活”的必要性與可能性。
  •      文學(xué)評論在這本書里占據(jù)了主要部分,可惜我自己的文學(xué)基礎(chǔ)甚為薄弱,所以有一大半的內(nèi)容看不懂。。
      
       不過關(guān)于海子、昆德拉、哈維爾的分析和最后的一些訪談還是很精彩的,看了以后很受啟發(fā)。
      
       人應(yīng)當有自己獨立的思想,有自己選擇做或者不做某件事情的自由。不過更進一步來說,如果作為一個公民,能主動參與到公共生活,做一個公民應(yīng)該做的事情,當周圍人的權(quán)利受到傷害的時候不袖手旁觀,這大概就是所謂的”積極生活“吧。能夠做到這一點的人,一定得是一個堅定的理想主義者。很欽佩這樣的人。
      
       以及,這本書的序?qū)懙谜婧谩!?/li>
  •     在圖書館抽到這本書,出于無意,也不完全是無意。
      如果我能想想,十幾年來,我都在夢想有一天我能積極生活,從十八歲那年抱住兩本卡耐基的薄薄小冊子像抓救命稻草一般,到后來緩慢滯重的生活里,仍然會買或借一些教我如何認識自己如何努力活下去的小冊子,我抽出這本書便是理所當然。
      沒想到這次抽到的是這樣一本好書。
      我仍然覺得自己不算一個積極的人,有時候仍然感覺一些無力,雖然覺得這種小冊子對我已然于事無補,卻又覺得或許翻翻也不無裨益,有時候沒有什么可以抓抓。
      在一些混亂的青春年代里,我熱愛過海子熱愛過王小波,熱愛一些死去了的人,熱愛一些死亡,但是閱讀的視野仍是那么窄。如果更早的時候我能讀到一些有力量的文字,能夠?qū)W會真正從內(nèi)心重建自我,也許我不會那么累,不會被一些無謂的人傷害。雖然那些傷害對于我內(nèi)心的破碎來說,只是一些零零碎碎的敲打而已,他們也從來沒有進入過我的內(nèi)部世界。
      我一直認為,這個世界對待我的方式,正是我對待這個世界的方式,是我錯在先,我才得不到幸福,我不能諒解自己;今天我才知道,還有另一種說法,反著來,一個人對待這個世界的方式,正是這個世界對待他的方式,而后一種也許才是正確的,這個世界遠在我到來之先已經(jīng)存在,在我離去后,還要永遠存在,我的破碎,是因為這個世界給我看的是一幅破碎的圖景,錯不在我,我自己應(yīng)該被原諒。
      也許我始終過于關(guān)注自己,然而我自己也應(yīng)是與外部世界相連的一個存在,當我諒解自己之后,我才感到,我也同時諒解了這個世界,這個世界從來都沒有過完美,每個破碎的人都他自己的破碎,并不一定是一個大時代的世界破碎的圖景,也許只是破碎的細微的生活。
      十八歲的時候也讀過余杰,雖然那時候的視野真的很窄,了不起讀了三毛席慕蓉,再多點也就是文化苦旅,對他談?wù)摴S爾之類的文章已經(jīng)毫無印象,但是讀那本火與冰的時候,我就已經(jīng)很不滿意,那些段子前后翻起來總是矛盾破綻理所當然,可能是表現(xiàn)在他談?wù)擊斞傅臅r候,在講哈維爾的時候他談?wù)摿藫?,談得理直氣壯真理在握,結(jié)果他果真擔當?shù)搅税讓m去談?wù)撍男叛隽?。說起余杰是因為書中有一篇《擁有另一種經(jīng)驗……》的批判文章,生產(chǎn)于1999年,可是我現(xiàn)在才看到。
      似乎太晚了,這當然不算書評,是讀后,想要說的話,說不好,可能也沒說完,但是很晚了。
      
  •      “你肯定有很多情人?!?br />    “我知道,親愛的?!?br />    “我有許多女人?!?br />    “我有不止一個男人,親愛的?!?br />    “我已經(jīng)了結(jié)了?!?br />    “是的,親愛的?!?br />    “別相信我?!?br />    “我不相信你,親愛的?!?br />    “我害怕死掉?!?br />    “我也是,親愛的。”
       “你不要離開我?!?br />    “不會的,親愛的?!?br />    “我感到孤單?!?br />    “我也一樣,親愛的?!?br />    “抱緊我?!?br />    “晚安,親愛的?!?br />   
       這首詩名叫《夜間一場十分悲哀的對話》,波蘭女詩人安娜?申切斯卡所作。孤獨、迷亂、道德上的失敗——它借一對夫妻(情人)之口說出了大部分成年人的悲慘處境,而這種對自身處境的坦然面對,卻最終導(dǎo)向了人與人之間徹底、永恒的諒解。
       在《積極生活》中,不論是廣受矚目的《為阿倫特一辯》,還是在評價昆德拉與哈維爾的篇章里,抑或是作者對于文學(xué)與人生、文學(xué)與現(xiàn)實關(guān)系的闡述之中,都潛伏著這一一以貫之的信念:對人的荒誕性與有限性的承認、對人的孤獨處境的承認乃是我們認識世界的前提。更進一步,這種謙卑的認識乃是人們有效地參與政治生活、避免極權(quán)主義產(chǎn)生的條件。允許我再進一步揣測:在阿倫特、哈維爾、崔衛(wèi)平們的頭頂上,有一個更大的秩序,個人對社會的責(zé)任并非是成為這個秩序的代言人,而是堅持“從下面”(哈維爾語)看問題的眼光,“生活在真實之中”——如果將這其中隱藏的邏輯抽出,便非常接近新教徒的世界觀:人性中深藏著以自我為宇宙中心的傾向,最大的惡乃是對真理的冒充。作者通過對阿倫特本人經(jīng)歷及其作品的解讀,闡釋了人怎樣從“孤獨”到“孤立”,再到“以自我為中心的傾向”,最終達到極權(quán)主義的終點。在南方周末的采訪中,作者說“我選擇站立的位置是一個比較大的裂縫”——既是個人生活內(nèi)部的裂縫,也是個人生活與公共生活、文學(xué)生活和現(xiàn)實生活的裂縫——而彌合這條“裂縫”的開端,可以從上面這首詩中、也可以從阿倫特和海德格爾那里開始。
      
      
      孤獨及其所損害的
      
       阿倫特18歲遇見海德格爾,4年后,海德格爾打發(fā)她離開,愛情對女性的打擊往往是巨大的,甚至意味著全盤否定:不但失去了愛人,也失去了自我。對阿倫特這樣的女性,從心氣上來說,也不能容忍自己的失敗。然而正如崔的評價,這位女性身上有一種非常難得的忠誠的品格,同時具有“無可遏制”的成長性:在離開海德格爾之后,阿倫特經(jīng)歷了漫長、艱辛的道路,將生活中消極、負面的東西加以提煉,轉(zhuǎn)變?yōu)榉e極正面的東西,轉(zhuǎn)變?yōu)榱恕皩κ澜绲臒釔叟c參與”。阿倫特中文版譯作《人的條件》,德文版就叫做《積極生活》。
       在1958年出版的這本著作中,人類實踐被區(qū)分為三種形式:勞動、生產(chǎn)和行動,其中“行動”是在公共領(lǐng)域中展開的、使得一個人最大限度地表現(xiàn)自己的個性和自我實現(xiàn)的行為,“行動”的一個重要方面便是言談——言談本身具有巨大的政治意義。對阿倫特在這一主題上的詳細見解,未閱讀過該書的我們不得而知,而在崔本人的這本《積極生活》中,則表達了對言談?wù)诒撑熏F(xiàn)實、走向虛構(gòu)這一趨勢的擔憂。
       言談作為一種表達和分享的經(jīng)驗,可以變動和擴大自己的視界,抒發(fā)和調(diào)動更深層的自我,并從中建立起一種自我信任和相互信任。然而現(xiàn)實中,人們常常不能適時地進行談?wù)?,不能分享在某些問題上可能擁有的一致看法;同時,人們談話之時更多地處于內(nèi)在的相互隔離的狀態(tài),潛在地因害怕不被接受而感到焦慮,感到周圍環(huán)境的敵意——長久處于缺少有效交流的孤寂之中,使人很容易產(chǎn)生一種幻覺:感到自己是一個先知,他所想到的問題別人都沒有想到過。由于個體自知或不自知的封閉與自利,我們的語言亦很少完全忠實于它表達的對象,而孤寂會進一步增加這種不忠實,我們越是陷入孤獨的境地,被更多私人性的問題包圍和纏繞,就會漸漸形成由這些問題出發(fā)的知人論世的視角,并且陷入這種虛妄的認知中難以自拔。
       不得不承認,我們大多數(shù)人的生活并不完美,我們在成長路上遇到各種困難和阻力,甚至有時它們從出生時便與你相隨:我們不能實現(xiàn)的欲望,我們的心理障礙,我們無法處理的憤怒和怨恨……人們在受到傷害后會變得憤怒、消沉、沮喪、膽怯、甚至敵視。他們用自己的角度看待世界,把感覺與現(xiàn)實混淆在一起,通常他們會誤解你所表達的東西,也表述不清自己的真正意圖。
      
      
      偽問題
      
       正因為失敗和挫折在個人或小圈子內(nèi)不能解決,人們的反應(yīng)便是把它們上升為具有普遍性和真理性的事情,上升為大是大非的問題,企圖在別處獲得勝利。李普曼在他的《公共輿論》一書中這樣描述大眾的認知方式:“他通過自己的固定模式來接受被幾行印刷文字、某些照片、閑聞逸事以及個人生活的偶然經(jīng)歷傳達給他的公共事務(wù),并根據(jù)自己的情感加以再創(chuàng)造。他不會把他的個人問題當做更大環(huán)境中的局部標本,而是把更大環(huán)境的故事看作他私生活的模擬放大?!?br />    在可以談?wù)摰恼鎲栴}被掩蓋的情形下,人們非但沒有試圖去把它找出來,反而全把注意力放在了偽問題上,關(guān)心自己甚于一切乃人性固有的規(guī)律。作者更是進一步指出:在充滿個人利益的日常生活之上根本就建立不起來一套劃分是非的標準框架,日常生活又是偶然和非理性的,真理不在這個范圍之內(nèi)!
       當下,網(wǎng)絡(luò)正改變著我們談?wù)搯栴}的形式和交流的習(xí)慣,以言談的形式參與公共生活的人越來越多。如果我們同意尼爾?波茲曼的觀點:文字表述比起口頭表達更利于調(diào)動人們的深度思考能力,在交談中,文字更有助于人們互相理解更復(fù)雜的意思。那么,這些是否意味著,在網(wǎng)絡(luò)時代,我們通過更廣范和密集的文字交流,能夠更好地分辨真、偽問題,建立更深入的共識?
       很多時候,我們的性格、心態(tài),我們對自己的定位、觀察世界的視角,比我們所持有的意識形態(tài)更重要。
      
      
      人的位置
      
       在梁文道的某報專欄里看過一個笑話:
       波蘭是一個自古缺乏專制傳統(tǒng)的天主教國家,它的信徒十分虔誠,雖然波蘭裔的前任教宗早已魂歸天國,但波蘭教徒仍然三不五時成群結(jié)隊跑去梵蒂岡朝圣。有一回,大批波蘭信徒擁至,幾乎站滿了圣伯多祿廣場,現(xiàn)任教宗本篤十六世要依例出來站在陽臺上祝福他們。這位神學(xué)家教宗盡管博學(xué)多才,卻就是不懂波蘭文,無法按習(xí)慣用朝圣者的母語和他們打招呼。幸好他身邊有位德國老鄉(xiāng),二戰(zhàn)的時候曾在波蘭為德軍服役,于是就請他從記憶中尋回當年最常用的波蘭口語,把它們記在紙上讓自己照著拼音念。好了,教宗在那有名的陽臺上現(xiàn)身了,他一臉圣潔,對著廣場上的波蘭子女溫暖地宣布:“波蘭的守軍們,我們已經(jīng)把你們包圍了,趕快出來投降吧!”
       這個笑話的奇妙之處在于它是波蘭人自己編給自己的,并且在本國大受歡迎。波蘭在人們的印象里是個深具悲劇色彩的國家,二戰(zhàn)時期不僅是納粹德國的受害者,波蘭一整代的精英也幾乎全部遭到斯大林的毒手,剛剛過去的4?10墜機事件,正是波蘭總統(tǒng)一行人前往俄羅斯參加卡廷慘案70周年紀念的返程途中發(fā)生的,包括眾多波蘭高官在內(nèi)的96人罹難,這對波蘭民族無異于又一次巨大的災(zāi)難。
       在波蘭詩人赫伯特的詩中:“永遠不寬恕,因為你無權(quán)以那些人的名義來寬恕——那些倒在黎明之前的人”。悲傷和痛苦應(yīng)歸于它們應(yīng)有的位置,憑空說減少仇恨并不容易,寬恕不僅是自欺欺人,亦是徒勞。即便傷害我們的人有道歉或者補償,傷害也從未被抹去。
       崔在書中給出了對所謂“自嘲”的解釋:“自嘲的人一方面經(jīng)歷了時代的災(zāi)難和蹂躪,經(jīng)歷了客觀現(xiàn)實的亢奮和衰敗,另一方面,也經(jīng)歷了自身的失敗和迷茫,自身的無奈和無力……自嘲的人不可能也不愿意墮入一種自我感動的狀態(tài)之中?!本哂小白猿啊蹦芰Φ娜?,恐怕也不會將自己看做先知式的人物。在哈維爾看來,人必須對自身的荒誕和微不足道保持清醒的認識,“人類行為只有基于對自身短暫的清晰認識,才會變得真正重要起來?!?br />    這樣的發(fā)現(xiàn)與反省,另一方面,卻極易演化成為一種傲慢的視角。
       “反叛者,由于急于與一切和一切人對立,并沒有意識到自己本身有多么馴服,他們所反叛的,僅僅是被(預(yù)先)闡釋為值得反叛的東西”?!盃幦∽杂伞⒄x,反抗暴政的政治運動雖然像是令人陶醉的偉大進軍;但實際上是一種政治媚俗,它對局勢的改變于事無補,那些參與者不過是要表現(xiàn)自己的無所畏懼。”在昆德拉這里,人類行為的荒誕性直接導(dǎo)向了無意義。正如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中的托馬斯那里,“自由”二字的意義所在完全成為了一種美學(xué)和心理上的體驗,托馬斯拿著自己的自由做實踐,他要求這種自由得到反復(fù)印證。在托馬斯這里,我們看到的正是每個人都活得像自己的上帝,到最后,“他人就是地獄”。
       在《駁米蘭?昆德拉》一文中,作者毫不客氣地指出昆德拉“站在一個笑傲人間的高度,以上帝的名義說話”、“一個偽預(yù)言家、偽代言人”。
       哈維爾與其他人的區(qū)別在于,他并沒有沉溺于人性的脆弱和不堪一擊,更沒有把對人性的認識發(fā)展成為對人類生活的詛咒。盡管哈維爾本人不是天主教徒,但他多次表達了對“一種更深刻的秩序和意義”的信仰,“宗教是有重大意義的,因為它拓展了一個人的視野;它指向存在于我們之上的某些事情,它令我們想起我們良心和責(zé)任感的根基以及強調(diào)無私和對鄰人的愛。我們?nèi)鄙俚赖碌纳鐣中枰貞涍@些傳統(tǒng)的基督教價值 ?!保ㄔ诤筒ㄌm作家亞當?米奇尼克的一次對話中。)
       哈維爾們所堅持的,與昆德拉判斷的恰恰相反,他們不只是反叛和破壞,他們更知道妥協(xié)和建設(shè)。這本書里,作者想告知我們的“積極生活”的內(nèi)涵,在我看來,便是以憤怒的力量、謙卑的姿態(tài)、智慧的指引,來完成一件件公民的事務(wù)。
      
      
      最后一個有趣的謎題
      
       “至于思想,那是生活贈與我們的一份禮物。思想的活動使得我們擁有雙份的生活:你經(jīng)歷了很多,……當它們降臨時,都是不經(jīng)意的、偶然的;但如果你把他們在頭腦中回放一遍,就如同追加了一份,你可以按自己的理解把它們重新排列組合,求得某種理解,你生存的疆界就擴大了一倍。這個過程也是治療和恢復(fù)傷痛的過程,有許多本來是裂縫、褶皺的東西,在你回過頭來沉思、反省的時候,就不知不覺撫平了?!保ù夼c南方周末夏榆訪談)
       如果說藝術(shù)和哲學(xué)的本質(zhì)是一個個的褶皺和謎團,那么在《哥德爾,埃舍爾和巴赫——集異璧之大成》——這本試圖將科學(xué)和藝術(shù)聯(lián)系起來的書中,便敘述了一個讓人十分著迷的謎題:
       有三個作者,烏龜、芝諾、吉世達。烏龜是芝諾筆下的人物;相似的,芝諾是吉世達筆下的人物;更怪異的是,吉世達是烏龜筆下的人物!這樣一個“作者三角形”是可能的嗎?
       這是可能的。因為這三個作者全都是第四個作者寫的另一部小說中的角色,雖然烏龜、芝諾和吉世達都能直接或間接地彼此相互作用,在各自的小說中相互誹謗,但他們都無法接觸到第四個作者的生活!
       或許這個謎題并不有趣,它時刻提醒著我們所過的破裂、混亂而無法解釋的生活。或許唯一的出路在于接受這樣一個事實:我們這些肉身凡胎,應(yīng)該保持與世界的距離。
      
  •     崔衛(wèi)平是有志氣的思想者,我喜歡這樣的作者。
      我買到的是黃色封面版本的,大概是工人出版社的吧。還沒有通讀。曾經(jīng)看過她的《我看見過美麗的風(fēng)景》,書中有幾篇精神自傳似的文章,讓我得出了我再標題中寫得結(jié)論。我很欣賞這種自由思想的精神。
  •    ?。ㄐ〖毠?jié)而已嘛~餐前開胃酒罷了)
      
      崔衛(wèi)平在評論王小波小說的文章《狂歡 詛咒 再生》中論及王氏小說中“糞的形象”,稱之與拉伯雷小說中“糞山糞?!钡氖澜绠惽?,并轉(zhuǎn)述了巴赫金對大糞的天才論述,“糞的形象”意義有三:第一,辱罵和詛咒用語;第二,快活放肆的物質(zhì)形象;第三,再生的紐帶。對第三點的解說很有趣:“糞是要被埋葬的,埋葬于大地深處,而萬物正是從這容納一切的腹腔中生長和繁茂起來。隨著新生命的孕育和生長,糞的含義于是發(fā)生了轉(zhuǎn)變。”大糞于土地中發(fā)酵,化學(xué)反應(yīng)一刻不停,終于漚成了農(nóng)家肥,轉(zhuǎn)身撫育萬物,成了“再生的紐帶”,深刻的大糞。
      
      《莊子·知北游》中關(guān)于大糞的著名段子更好玩:東郭子問于莊子曰:“所謂道,惡乎在?”莊子曰:“無所不在。”東郭子曰:“期而后可。”莊子曰:“在螻蟻?!痹唬骸昂纹湎滦??”曰: “在稊稗?!痹唬骸昂纹溆滦埃俊痹唬骸霸谕哧?。”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東郭子不應(yīng)。這東郭子夠無聊的,非要問莊大師道在哪里,大師終于煩了,一泡大糞拍過去:“拉泡屎,你丫自己找找,道就在里面藏著呢!”東郭老實了。
      
      從莊周直到王小波,乃至法國老外拉伯雷,吾“糞”一以貫之。
  •     隨筆三篇
      
      一 佛陀(悉達多)
      
      不許結(jié)伴而行,務(wù)必獨自游歷教化。以個體的自我面對向他一人展開的世界,體驗、親證、自律、實踐。一個人,在路上。汝當自依。
      
      佛陀的一生中,有過幾次讓后人頗費心思的轉(zhuǎn)折:
      
      為什么要拋棄他現(xiàn)成給定的富足生活與王位繼承權(quán)而出家過流浪者的生活?
      
      為什么在他的禪定修養(yǎng)已達到很高造詣而不得不令其師事的兩位當時全國水平最高的禪定家驚訝并打算立他為思想繼承人時,他卻離開了他們?
      
      為什么在他已與苦行對峙了長達六到十年而品嘗了一般苦行者都未能做到的一切肉體磨難之苦并使得周遭人都滿懷敬佩之情如圣人般看待他時,他卻放棄了這甚至是唾手可得的名譽而離開了苦行林?
      
      為什么在他于畢缽羅樹下(這棵樹后來被稱為菩提)趺坐成道后實際已是全國最具境界的哲悟家而還要徒步跋涉到幾百里外的異地去傳教呢?
      
      為什么在他已然擁有了近千名弟子后卻不滿足于平平靜靜做導(dǎo)師的生涯而還要堅持一個人獨行游歷教化呢?
      
      為什么與婆羅門的對峙與征服,對提婆達多叛逆的粉碎,九橫大難之后,在他八十歲高齡時,在釋迦族滅亡后,他還會從婆吒百村渡恒河并選定他的故鄉(xiāng)作為他最后傳教的方向呢?
      
      為什么,他能不顧惡疾纏身在弟子勸他休息時還要側(cè)臥于沙羅雙樹間支撐著為前來尋訪的沙門說法并以此作為自己臨終的方式呢?
      
      我總是懷著一種知識的渴望。一年又一年。發(fā)現(xiàn)在萬事萬物的本質(zhì)中,有些東西不能稱為“學(xué)習(xí)”。惟有一種知識,那是無所不在的,在你里面,在我里面,在一切生物里面······對這種知識而言,它的最大的敵人,莫過于有學(xué)問的人,莫過于學(xué)問。
      
      從別人的講道中是無法求得解脫的。遠離所有的教條與導(dǎo)師――哪怕他是眾望所歸的救世者,哪怕他是另一個靈魂中的自我。像一個剛出世的嬰兒,此外他什么也不是,此外,什么也沒有。
      
      再沒有人像他那么孤獨了。他不再是個貴族,不屬于任何職工組織,不是個尋求職工保障而在其中享受其生命與語言的工匠,不是個婆羅門,不是個屬于沙門社會的苦行僧,甚至連深山中最與世隔絕的隱士,也不是一個人孤孤獨獨的,他還是屬于人類社會中的一個階級。迦文達做了和尚,于是成千個和尚都成了他的兄弟,他們穿著同樣的僧袍,享受著同樣的信仰,說著同樣的話。而他,悉達多,他屬于哪里?他分享誰的生命?他說誰的語言?
      
      他一無所有,卻得到了:悉達多,他自己。
      
      當所有的語言已無法承載他的思想時,悉達多請求舊友吻他的額頭,那一瞬間,迦文達在悉達多的面孔上看到的是一長串川流不息成百上千的面孔,出現(xiàn)、消失、更新;一條瀕死的魚的面孔,一個初生嬰兒的面孔,一個謀殺者殺人與被處決的兩種面孔,男人與女人赤裸的身體,橫臥的尸體和許多動物的頭――全都糾纏在愛、恨、毀滅、再生的關(guān)系里,既靜止又流動,鋪開在一層玻璃般的薄冰或水的面具上面――那是悉達多的臉,那臉上是只有俯瞰與親歷了這一切的人才有的半優(yōu)雅半嘲弄的微笑。
      
      
      二 出人頭地
      
      中文中"出人頭地"是一個難以用西方語言對譯的一個詞。與它比較接近的是ambition,即"野心"、"抱負",擁有ambition的人雖然不安分,但是他所要實現(xiàn)的是自己的某個目標,一旦自己的某個夢想成為現(xiàn)實,這個人就有成就感,就會感到滿足,他以自己的尺度衡量自己的成功;而對于想"出人頭地"的人來說,其奮斗的目標在于獲得一個"人上人"的身份,他需要在與別人相比當中,證明自己是與眾不同的、出類拔萃的,他需要時時有人仰視他,有人艷羨他,承認他是如何了不起,如何能夠超越許多人,一躍而成為眾人仰慕的對象。換句話說,"出人頭地"需要有人圍觀,榮華富貴需要有人在場。這是一種奇特的精英意識,所依據(jù)的不是對于社會的責(zé)任感或者貢獻,而是被他人知曉、自身出名的程度。所謂人和人之間的真正平等,這種平等的根據(jù)何在,對這樣的精英來說,是完全陌生的。除非出人頭地,否則便一無是處;除了能夠高居于他人之上,否則便一無可取。一種流傳甚廣的說法是——若不流芳百世,便遺臭萬年。
      
      實現(xiàn)這樣的目標需要很長時間的艱苦準備,寢食不安地苦讀不已。讀那些遙遠的古代圣賢的書,四書五經(jīng),把它們讀得滾瓜爛熟、倒背如流,以至不論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夠?qū)⑺鼈冃攀帜閬?,脫口而出,博得眾人的一片稱贊。在這里,知識不是作為對于世界、對于周圍環(huán)境、對于人自身的某種了解,而是完全脫離了作為個人的經(jīng)驗環(huán)境,脫離了這個有血有肉的人在這個世界上的經(jīng)驗事實。一頭扎在圣賢的典籍之中,沒有必要將某種現(xiàn)實,拿來作為一個人頭腦中世界圖景的類比或者參照物。依拉康的現(xiàn)實界、想象界、象征界三重世界的劃分,這樣的人,他們僅僅面對想象界和象征界,而不用面對現(xiàn)實界,甚至根本就不存在這樣一種現(xiàn)實世界。一個農(nóng)民的兒子,如果他立志改變自己的命運,由"民"變?yōu)?quot;官",那么他越是遠離農(nóng)事,農(nóng)業(yè)方面的知識,他便越有可能獲得成功。在他的知識譜系上越少涉及他本人,越少有他個人的標志,他便越有希望達到目標。而說到底,"現(xiàn)實界"的被懸置,是處于這種現(xiàn)實中的個人被懸置起來的結(jié)果。一個人無法經(jīng)驗這個世界,是因為他無法經(jīng)驗他自己。他的整個存在具有一種不及物的特點,既不觸及這個世界也不觸及自身。"讀!讀,讀!書中自有黃金屋;讀,讀,讀!書中自有千鐘粟;讀,讀,讀!書中自有顏如玉。"這么一個人,假如他的目光暫時離開書本,而抬眼看世界,會看到什么呢?一片朦朧和困惑而已。
      
      
      早在客觀上進入權(quán)力關(guān)系之前,他們在想象中已經(jīng)把自己當作權(quán)力游戲中的一方,他們就生活在某種想象之中,把想象當作入口,而進入一個想象的世界。他們指點江山、激揚文字,滿腹經(jīng)綸,出口成章,和歷史上的那些圣賢對話,替逝去的和當今皇上著想,頭腦中考慮的都是國家社稷大事,為之夜不能寐、食不知味,"為伊消得人憔悴,衣帶漸寬終不悔",心里唯獨沒有他自己(這好像是一句歌詞,記不清什么歌了)。借用馬克思的表述,這種人把一些完全不屬于他們自己的思想感情當作了自己"真實的出發(fā)點",而作為真實的個人、有血有肉的個人的存在,在一片云山霧罩的高詞大語中,被一筆勾銷了。而且這種勾銷越徹底,將個人掩埋得越深,便仿佛離某個目標越近。在這個意義上,某種屈辱不是實際上卑微的社會地位造成的,而是他對自己的如此懲罰,將自己放在一個需要自我隱匿的位置上,把自己當成了需要銷毀的對象,如同罪犯一般。他臉上始終掛著的罪犯般的表情,時時在提醒人們,這個人還有尚未來得及藏起來的東西,他繼續(xù)像耗子一樣匆匆掠過人群,驚恐地尋找安身之所。同時這種隱藏的行為,也是需要深深地隱匿起來的。最成功的隱匿是替換、置換。把各種各樣遙不可及的、與自己沒有切身關(guān)系的東西,說成恰好是自己所想的、所擁有的、所投入的,用普魯斯特的《在斯萬家那邊》開頭的話來說,即"凡不是我自身的東西,土地、事物,在我看來都更寶貴、更重要、具有更真實的生命。"
      
      
      三 文明的氣氛
      
      今天重讀《給胡薩克的公開信》,一字一字,念出聲來。又一種新的閱讀體驗,同時還聯(lián)想到了相關(guān)的論述,比如羅洛·梅《愛與意志》,徐賁的《知識分子:我的思想和我們的行動》,崔衛(wèi)平的《積極生活》,米奇尼克的《通往公民社會》乃至馬斯洛的《動機與人格》等等。它們似乎在對話,在呼應(yīng),而我是它們的媒介。這種感覺真是令人興奮莫名.“辦一座時空沙龍,用文字擺開廳堂,供古往今來各路名流穿梭往還,聚興高談。因為地域、年代不同而無法彼此相見的哲人詩人,圍坐在自己提供的虛擬客廳里,切磋學(xué)問,碰撞觀點,印證心得,交流情思。自己時而像一位主持人,分置賓主,提供話題;時而像一位八面玲瓏的貴婦人,慫恿闊論者,撫慰失意者;時而又像一位公正的仲裁者,比較優(yōu)劣,評說短長。隨著文字的展開,又不斷有生客破門而入,有熟人摔門而出,讀者的耳邊,門鈴聲和司儀的唱叫交錯,每一次窗簾的顫動,都能閃進一縷別樣的光線,抖落幾枝別樣的枝葉。在領(lǐng)教各路見識之余,甚至還能呼吸到風(fēng),感受到時間?!?br />   
      9月24日薩義德離開三年了,10月5日哈維爾70歲了,10月14日阿倫特100歲。得寫點文字,懷念他們一下。他們是“文明的氣氛”的創(chuàng)造者和呵護者。
      
      一個人越是徹底放棄任何全面轉(zhuǎn)變的希望,放棄任何超越個人的目標和價值,或任何對一種“外在”方面發(fā)揮影響的機會,他的能量就轉(zhuǎn)向阻力最小的方面,即“內(nèi)在”。今天的人們一心一意想著他們的家庭和房子,他們在那兒們找到安息,忘掉世界的愚蠢和自由地體驗他們的創(chuàng)造性才華。他們在自己的房子里布滿各種用具和可愛的東西,他們試圖改善他們的食宿,他們想為了使自己生活變得愉快,修建小別墅,照料自己的小汽車,將更多的興趣放在食物、穿著和家庭舒適上。簡言之,他們將興趣轉(zhuǎn)向他們私人生活的物質(zhì)方面。
      
      當權(quán)者歡迎和支持這種轉(zhuǎn)向私人領(lǐng)域的能量的溢出。但這為什么?因為它刺激了經(jīng)濟的發(fā)展?當然,這是一個原因。另一方面,目前政治宣傳的全部精神,都在平靜而有系統(tǒng)地歡呼這種“內(nèi)在化”傾向,將此當做世間人性滿足最深刻最本質(zhì)的東西。這非常清楚地表明為什么當權(quán)者真的歡迎這種能量的轉(zhuǎn)換。他們在其中看到心理學(xué)的意義:從社會領(lǐng)域的一種逃脫。為了正確地將這種剩余能量分流——如果導(dǎo)向“外界”將或早或遲轉(zhuǎn)為反對他們,反對他們頑固依戀的權(quán)力的特殊形式——他們毫不猶豫地將實際上是絕望的生活代用品描述成一種人類生活。為了平穩(wěn)地操縱社會,社會的注意力被故意轉(zhuǎn)向自身,即脫離對社會的關(guān)懷。通過將每一個人的注意力集中在他僅僅是消費品的興趣上,是希望使他沒有能力意識到在他精神上、政治上、道德上日益增長的被侵犯的程度。將他縮減成一個初級消費品社會的各種觀念的簡單容器,是打算將他變成復(fù)雜操縱的順從的材料。他或許抱有一個愿望,希望實現(xiàn)某些作為一個人類成員所擁有的巨大的和前所未有的潛能,這種危險通過將其禁閉在他作為一個消費品發(fā)揮作用的可憐領(lǐng)域,臣服于一個中央調(diào)控的市場限制而被掐死在污泥中。
      
      一種雜志是社會有機體的微量元素。通過它,社會能夠意識到它自身。 權(quán)力對雜志粗暴的干涉,是對有機體內(nèi)部進行的動力過程的一種打擊,對所有它的許多功能平衡地相互作用的一種干擾。正像長期缺少一種維生素(在數(shù)量上僅僅是人類食物中可以忽視的一小部分)可能使一個人生病,從長遠的觀點來看,失去這個刊物對社會有機體影響遠甚于粗粗的一瞥。
      
      在一個文明的社會有層次的世界中,很容易說明知識、思想、創(chuàng)造的真正重要性并不限于它們?yōu)橐粋€特殊的小圈子的人們所擁有,這些人首先地、直接地、幾乎是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不管是被動的,還是主動的??偸怯幸粋€小圈子,尤其是在科學(xué)領(lǐng)域。但是正在被談?wù)摰倪@種知識,通過不論多少中介和轉(zhuǎn)換,最終可以深刻地影響社會,其最初的凝結(jié)和醞釀實際上僅僅由一個很小的和獨立的圈子直接地和清晰地觀察到。甚至接下來,這種行動繼續(xù)存在于一般說來社會的知覺之外,但它仍然是必不可少的條件。因為我們從來不知道什么時候一些難以察覺的知識火花從少數(shù)人的腦細胞中擦出,這些人的頭腦仿佛特別適合那個有機體的自我意識,這閃光將突然照亮整個社會的道路,社會甚至沒有意識到它是怎樣到來的。但是這還不是事情的全部。因為甚至那些其他的無數(shù)知識的閃光,它們從來沒有在社會前頭照亮其道路,從整體上看也有其深刻的社會重要性,僅僅通過它們發(fā)生這個事實,它們或許已經(jīng)投射光芒,在它們特殊的閃現(xiàn)中。它們實現(xiàn)了社會潛能的一個特定的領(lǐng)域——不僅是它的創(chuàng)造力量,或簡單地說就是它的自由;它們也幫助和維護了一種文明的氣氛。沒有這種氣氛,便沒有更亮的閃光的東西出現(xiàn)。
      
      作者:陳壽文 提交日期:2006-9-20 19:10:00
      
      哈衛(wèi)特 說:
      1936年10月19日魯迅在上海因肺結(jié)核病而逝世。
      
      1908年,魯迅寫了篇文章叫《破惡聲論》。在這篇文章中,他說現(xiàn)在有兩種“惡聲”,一種說你現(xiàn)在要成為“世界人”,用現(xiàn)在的話說,都全球化了,還談什么文化、民族或者其他的東西?另一種說你現(xiàn)在要成為“國民”,因為現(xiàn)在這個時代正是民族主義的時代。魯迅說這兩者都是“惡聲”,因為這些說法中沒有人的自覺、沒有人自身的獨特性,無非是鸚鵡學(xué)舌而已。他說這是“萬喙同鳴”,用他晚年的一篇文章的題目就是“無聲的中國”。“無聲”不是沒有聲音,而是吵吵嚷嚷,都說差不多的、自以為絕對正確的話。這篇文章中有一個特別好的命題,叫做“偽士當去,迷信可存”,他說這是當務(wù)之急?!皞问俊本褪悄切┟刻毂е砸詾檫M步或先進的觀念的人,辦洋務(wù)、搞改良、談民主、論立憲、搞共和,左的流行他就左,右的流行他便右,全球化來了他就成了“世界人”,在民族主義潮流中他成了“國民”。這些人是發(fā)不出自己聲音的“偽士”。他為什么又說“迷信可存”呢?迷信首先你要信,你不信不會迷,這里有一種對“真實感”的追求。沒有這種真實感,一切都是虛無的。魯迅批評名教,反對傳統(tǒng),但他竟然對“迷信”有這樣的理解,他對“鬼”的世界有著隱秘的迷戀。
  •     
      “幸福是中等的外部供應(yīng),做著高尚的事情,過著節(jié)儉的生活?!?br />   
       今晚華中科技大學(xué)人文講座請的是崔衛(wèi)平,可惜因為工作的原因要出差,不能前往聆聽。遺憾中!
       記憶中對她的做早的印象是在《南方周末》上的一篇專欄《排排座,分果果》。寫的那么輕松、有趣,現(xiàn)在依然回味無窮。后來買過她的兩本書《正義之前》、《積極生活》,可惜至今沒有通讀。
       她的思考,她的寫作,正契合目前個體的心理和精神狀態(tài),仰慕!
  •     《積極生活》,這個書名很容易讓人想起市面上泛濫而粗淺、功利的“成功勵志”書籍。然而這本書和它們完全不同,它封面的介紹是這樣的:該書涉及了從詩歌、電影到政治、倫理的寬廣領(lǐng)域,講述了這樣一些富有魅力的人及其精神結(jié)構(gòu)與生活故事:海子、王小波、阿倫特、伍爾夫、波伏娃、塔爾柯夫斯基、克里瑪、赫伯特、哈維爾等。在這些看似互不相干的名字背后,提示這兩個互相依存的精神緯度:一方面,是建設(shè)我們身處其中的外部世界;另一方面,是建設(shè)我們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兩者不可偏廢。
      
      在那一串名字里,哈維爾排在了最后,我不知道為什么會這樣排列,因為有關(guān)哈維爾的內(nèi)容占據(jù)了這本書近四分之一的篇幅。而本書的作者——崔衛(wèi)平也正是哈維爾著作和思想的主要引進者。
      
      從荒謬派戲劇家到捷克共和國總統(tǒng),瓦茨拉夫?哈維爾始終是一個值得仰視的人。人們往往喜歡將他與卡夫卡、昆德拉并論,而座次往往又是:卡夫卡、昆德拉、哈維爾。這并不是說國人否認哈維爾的偉大,而是因為比起卡夫卡和昆德拉,哈維爾幾乎處于一種隱匿的位置。作者將卡夫卡和昆德拉,以及作為劇作家的哈維爾比作“歌頌英雄的詩人”,而將后來的哈維爾稱為“被詩人歌頌的英雄”。二者的區(qū)別一看便知——當其他人還在將精力用于“能指”的滑動時,哈維爾已經(jīng)采取了行動。最重要的底線是行為的底線——在《分享哈維爾-分享共同的底線》一文中,作者這樣說。在我看來,這篇文章實際上表述了兩條底線,一為行為的底線,另一條則是人性的尺度。后者對于理解哈維爾的思想和行動有著重要的作用。
      
      哈維爾反對極權(quán)主義,并用實際的行動來實踐這種反對,著名的七七憲章和天鵝絨革命都有他的領(lǐng)導(dǎo)。然而他一再強調(diào),自己反對的不是社會主義(然而他反對共產(chǎn)主義——因為它的某些實踐讓理想走了樣),更不是想要讓資本主義“復(fù)辟”。他曾多次攻擊西方社會的消費犬儒主義(甚至提出了“全球極權(quán)主義(global totalitarianism)”的概念,并稱:一個東方的官僚和一個西方的經(jīng)理差不多),也毫不諱言自己對社會主義某些觀念的信仰。其實,所謂的主義只不過是一些機械的概念,人們?nèi)绱艘蕾嚫拍睿矚g對號入座,是思維惰性的結(jié)果。哈維爾推翻的是極權(quán)統(tǒng)治,這一行為的動機不含任何政治目的(正如他后來提出的政治理念:反政治的政治),完全是因為極權(quán)主義的統(tǒng)治讓人生活在恐怖之中,禁錮了人性,扼殺了創(chuàng)造力——換句話說,越過了人性的底線。
      
      哈維爾還提出了“從下面”看問題的眼光,他說這樣就能看到世界荒誕和喜劇的方面。這既與曾經(jīng)的荒謬派劇作家身份有關(guān),更與捷克民族的特質(zhì)有關(guān)——這種特質(zhì)來自于不斷被來自外國和本國的鐵蹄踐踏的經(jīng)歷。通過自己真切的感受將荒謬表達出來,便是一種“生活在真實之中”,也就是對極權(quán)主義的一種反抗。1920到1930年代捷克人的這種感受,對應(yīng)于中國人,便是1950到1960年代。作為沒有親身經(jīng)歷過這段歷史的1980年代人,也許永遠無法體會它。但這段歷史的思想上的“撥亂反正”遠未結(jié)束,極權(quán)主義的幽靈也沒有從我們身邊消失。
      
      另一個占有相當多篇幅的人物是阿倫特,“積極生活”這個書名也正是從她那兒得來。阿倫特重要著作《人的條件》(The Human Condition)的德文版名為Vita Activa,也就是《積極生活》。
      
      在最年輕美麗的時候,波伏娃遇到了薩特,阿倫特遇到了海德格爾。兩個女人的經(jīng)歷卻截然不同,阿倫特是不幸的那個。但海德格爾的離開,并沒有讓阿倫特沉淪,她只是接受了這個事實,然后走上了自己的路。和哈維爾一樣,阿倫特面對的也是一個極權(quán)的世界,選擇的也是承擔——承擔一個猶太人的重負。
      
      種族主義孤立民族,而極權(quán)主義將人們分割為孤獨的個體,切斷他們之間的聯(lián)系。從個人的角度出發(fā),我們往往容易迷戀某種孤獨,然而阿倫特指出,孤獨是極權(quán)主義的先兆。亞里士多德說,人是政治的動物。阿倫特傳承了這一思想,也因此被稱為“亞里士多德絕望的女兒”。
      
      ◆
      
      這本書分為四輯?!霸谔摌?gòu)和現(xiàn)實之間”主要探討文學(xué),內(nèi)容涉及詩人、作家(詩人也許可以包含在作家的概念中,但我喜歡將他獨立出來)以及文學(xué)理論;“積極生活”以阿倫特為主,兼談偽問題、良心等;“布拉格精神”以哈維爾為主,亦提及昆德拉、克里瑪、塔爾柯夫斯基等人;“一種微弱而又積極的聲音”則是作者的訪談錄。
      
      正如陳家琪在序中所言,這本書涉及面之廣,讓人無從判斷作者是何專業(yè)出身。對于這一點,我們也許能在作者的這句話中找到答案:“生活中有多個支店才能把他這個人支撐起來?!?br />   
      我想,把將書中的三個篇名串起來,是對于本書內(nèi)容的一個比較合適的概括:被剝奪者是危險的,面對強權(quán)和悖謬的世界,請將這當作一個沉默的呼喚。
      
      然而我知道,這肯定不是最合適的。因為,如這本書中表達的,生活本身充滿了不確定性,甚至是荒謬的。而我們需要的,是守住自己的底線,生活在真實之中。
      
      作者說,引進資源永遠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思想不能沒有資源,光憑感覺產(chǎn)生的東西不結(jié)實。她這么想了,也行動了,為我們引進了阿倫特和哈維爾。有了這些資源,我們理應(yīng)讓自己的思想更成熟。
      
  •     勞動、工作和行動
        
        
        
        依據(jù)人們所創(chuàng)造的事物的持久性(或不朽性)程度不同,阿倫特將人們在世界中采取主動性的方式分為三大類:勞動、工作和行動?! ?
      
      勞動(labor)產(chǎn)生出生活的必需品,為生存所必須,體現(xiàn)了一種必然性。勞動的結(jié)果如食品是短命的,“一生產(chǎn)出來就被消耗掉了“,僅僅被納入維持人類動物性生活的過程。就勞動維持生命及其延續(xù)的意義上,勞動具有一種與外界無關(guān)的“黑暗“和“隱秘“的性質(zhì)?!皠趧颖旧沓松^程和維持生計外,什么也不關(guān)心,……以致到了出世的地步“?!耙粋€勞動大眾社會是由那些出世的怪人構(gòu)成的。
        
        “如果說勞動是身體、體力的付出,是在痛苦不堪和精疲力竭的狀態(tài)下維持勉強糊口,那么工作(work,也許譯成“生產(chǎn)“更好)則包含了技能、技藝在內(nèi),工作即制作;制作出來的東西和勞動產(chǎn)品的不同在于,它們避免被盡快地消費掉,因而具有一種持存性,在時間上更為悠久,從而將一種穩(wěn)定性和客觀性帶到人們的生活中來。比如砍伐一棵樹,最終將其做成了一張桌子,桌子堅固而耐用,可以一代一代傳下去,“盡管人們的天性變化莫測,可他們?nèi)阅芡ㄟ^與同一張椅子、同一張桌子相聯(lián)系而重獲其相同性,也即同一性?!爸谱鞒鰜淼臇|西還包括藝術(shù)品。作為“變形“的藝術(shù)品經(jīng)久不衰的魅力在于:“仿佛希冀所有火焰燒成灰燼的自然過程被逆轉(zhuǎn)過來,甚至灰燼也能燃燒成火焰。“
        
        不斷地借用希臘人的表述,阿倫特指出公共領(lǐng)域是一個排除了任何僅僅是維持生命或服務(wù)于謀生目的的領(lǐng)域,從勞役和工作中解脫出來,不再受到肉體性生命過程那種封閉性的束縛。在公共領(lǐng)域中,人和人處于最大限度的開放之中,人們互相能夠看見和聽見,他人的在場保證了這個世界和人們自己的現(xiàn)實性,使得一個人最大限度地表現(xiàn)了自己的個性和實現(xiàn)自己的最高本質(zhì)。 所謂“行動“(action)則是在“公共領(lǐng)域“中的活動。“行動“是由于別人的在場而激發(fā)的,但卻不受其所左右,它存在一種“固有的不可預(yù)見性“,有可能“迫使取消所有限制,穿越所有界限?!耙粋€行動完全可能突然間產(chǎn)生不可思議的面貌和令人耳目一新的意外條件。由于深深扎根于人和人的交往當中,“言談“成了“行動“的最重要的內(nèi)容之一。言談的前提是擁有公共的話題,關(guān)心共同的幸?;蛘斝?。在言談中人們敞開他自己,闡釋和展現(xiàn)自己,并且言談本身具有巨大的政治意義:如果不是想要直接動用暴力,那么,言談所具有的措辭和勸說便是政治方式本身。“所謂行動就是在恰當?shù)貢r機發(fā)現(xiàn)恰當?shù)难赞o?!挥袉渭兊谋┝Σ攀菬o言的,正因為此,暴力不可能是偉大的。““憑借暴力威逼他人、以命令的而非勸說的方式對待他人,這是一種前政治手段。“
        
        而極權(quán)主義的基礎(chǔ)是“孤獨“、是讓人感到“無根和成為多余“,“是根本不屬于世界的那種經(jīng)驗“。在感到自身被拋出去的情況下,人們一方面對于不斷將別人甩出去(如猶太人或其他什么人)感到無力和無動于衷,另一方面竭力想要擺脫自身的這種屈辱,于自身的被隔絕中產(chǎn)生反對一切他人的要求,最終在一個已經(jīng)變成荒野的世界里集合在極權(quán)主義的旗幟下。換句話說,當人和人失去一切正常的接觸,也和周圍世界失去接觸時,極權(quán)主義的土壤也就準備好了。
        
        構(gòu)建一個擺脫了生存壓力和利害關(guān)系的公共領(lǐng)域,人們能夠在其中自由地表達、行動,互相影響和互相作用,從而實現(xiàn)人的更高本質(zhì)。這也許能從根本上改造極權(quán)主義的土壤,而這需要漫長的時間和大家的行動。
        
        
        《積極生活》 崔衛(wèi)平著 中國人民大學(xué)出版社 2003年10月 22。80元
        
        2003年11月27日 周五 于 北大南門風(fēng)入松書店邂逅
       《人的條件》 漢娜-阿倫特 著 邂逅于 素心書齋
      
  •   胃痛+犯煙癮的時候看見這篇文,最直接的感覺還是想要伸手來擁抱你,無論你說了什么。。。
    等我好一點了我再來看。
  •   看完第一篇你的文章 就覺得很好,已持續(xù)關(guān)注。
  •   付費友鄰,還有這東西。。。
  •   付費友鄰是完整版的哈,這個閹割了很多東西的親~
    PS:什么時候有時間,我把書還給你?
  •   這篇文章讓我看到了一個獨立精神思考的人,文字中飽含內(nèi)勵發(fā)韌的嗅覺。我很喜歡。我還會再看。
  •   人性中深藏著以自我為宇宙中心的傾向,最大的惡乃是對真理的冒充。
  •   在縱欲與虛無之上積極生活的野獸
    鏈接:http://philosophia.bokee.com/inc/P4270051.JPG
    如果對于意義的渴求是一種欲望,縱欲指的便是對于意義的存在有太多幻覺、對于人類創(chuàng)造意義的能力有太大的信心。相對于此,當縱欲的亢奮高潮帶來的只是虛脫挫敗,幻覺與信心會在瞬間崩解,淪為對于一切價值的麻木虛無心態(tài)。
    而縱欲與虛無有共同的根源,那就是它們都企圖逃避現(xiàn)代性的要求.(現(xiàn)代文明的一個主要特征,就是摧毀了那套認為生命的意義有其客觀來源的信念.韋伯借用德國詩人席勒的字眼,稱近代人“祛除了世界的迷魅“. 現(xiàn)代文明的這個轉(zhuǎn)折,一方面具有強大的解放效果,使人在自然與社會兩個領(lǐng)域均擺脫了自然天成的道德秩序的指導(dǎo)羈絆;另一方面卻也賦予個人沉重的責(zé)任,因為現(xiàn)在個人必須自行建構(gòu)價值與目的-為自己的生命找到意義.)
    對現(xiàn)代人而言,最艱難的事就是“面對時代宿命的肅殺面容“而猶賈勇自持.如果時代宿命代表著荒涼世界中一切希望的破滅,賈勇自持所要求的就是以堅韌的心腸面對這個局面說:“即使如此,沒關(guān)系(dennoch).與這種態(tài)度相反,縱欲者靠奢侈的希望而生,不敢正視希望破滅的事實;虛無者則放棄一切希望,不敢在廢墟中再有所堅持.兩種心態(tài)所表現(xiàn)的傾向其實是一樣的:軟弱而無能承擔時代所提供的機會與責(zé)任.
    《縱欲與虛無之上》錢永祥著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02年10月一版一次 10,000冊 22元 2004年4月9日 邂逅于北大西南門外暢暢文化 六折
    阿倫特屬于對自身坦然、坦率的那樣一種人。她意識到自己身上的種種力量,它們的兩個對立的極端是智性和情欲。任何一個正常的人,只要他還沒有被諸如功名利祿所扭曲的話,也能體驗得到自己身上的這些力量。然而在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說人們擁有什么他就懼怕什么,他恰恰恐懼自己具備的東西。對于同時擁有智性和情欲力量的人來說,他的一個特殊的恐懼是,生怕其中的一個會毀了另一個。最常見的情況是,對于立志從事智性活動的人來說,他更恐懼情欲的力量會毀了智性的力量,因為這畢竟是他的安生立命之本。漸漸地,這會造成一種障礙,使得這些人遠離情欲,把自己局限在日復(fù)一日單調(diào)枯燥的書案工作之中,忘記了人來到這個世界上并不是僅僅受這種罪。只有極少數(shù)的人能夠跨越這種障礙,仍然把自己當作整體的人加以對待和體驗。
    女人和男人這點也不一樣:女人較少功名的考慮。相對來說,女孩是在一種無憂無慮的氣氛中長大的,沒有人對她的前途有過多的展望和期待。她可以做事情,也可以不做事情,全看偶然的情況而定。也許這種狀況對于女人的天性是一種保護。她可以更多地面對自己。如果是陷入了愛情,女人也更可能不顧一切,以一種拋卻萬事萬物的方式,全然不顧世俗的考慮。男人則小心翼翼,萬般顧忌,考慮到諸如 "一生的名節(jié)",一輩子(或半輩子)辛辛苦苦地建立起來的"世功"。當然個別的情況除外。
    然而對于富有智性的人來說,不管是男人還是女人,情況都還要更復(fù)雜一些。他們有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強烈要求,有需要獨處的迫切心愿,這是保證智性活動的起碼條件。要想富有成果地進行思考,必須是連續(xù)性的不間斷的,不受任何外部攪擾的,因此不能在所需要的時候單獨和自己呆在一起,哪怕因心思放在別人身上而不能收回來,這都能引起"思"者的某些內(nèi)部恐慌。于是,外在的約束自然地會變成一種內(nèi)在的恐懼:擔心愛情或在情欲掀起的波濤中喪失自我。有智性的女人在這方面的恐懼并不亞于男人,甚至比男人更甚。她不僅擔心自己是否還能保持獨立地思想,還要擔心對方能否保持自己的全部完整,生怕自己無邊無際的愛將對方的生活攪亂,讓對方陷入覆水難收的一團糟之中。一旦對方喪失了獨立性,她自己則毫無獨立性可言;而缺少各自獨立性、缺少自由的愛,則是完全不能忍受的。
    阿倫特在世界面前表現(xiàn)出來的公正寬廣的胸懷,首先表現(xiàn)為她對自己是公正寬廣的。她無法怨恨海德格爾,她無法允許自己身上出現(xiàn)這種東西,雖然后者給予她的苦惱并不亞于任何一個討厭的男人給予女人的,但她擁有一種奇特的力量遏制住了自己身上這種負面的力量,她既不愿意也有能力將種種怨恨和不滿嚴格限制在不失掉自己尊嚴的水準之上。對她來說,與其怨恨和背叛,不如忠誠和忠直,這是保持自身完整一致性的那種要求。她不能容忍自己身上漏洞百出、四分五裂,活得像一件破衣服,像大多數(shù)我們今天的人那樣。從心氣上來說,她不能容忍自己的失敗,讓她相信自己曾經(jīng)深愛過的男人是一個不值得她付出的人,這是令她難以接受的。即使偶爾產(chǎn)生過這樣的念頭,和感到某些蜘蛛馬跡,她也要全力以赴地去加以彌補。不能讓這個男人消沉和頹廢下去,不能看著他失敗。眼看著一個男人無法自救,看著他經(jīng)受羞辱,這是任何一個優(yōu)秀的女人所無法忍受的。他們的這種失敗,比女人自己的失敗還要慘。選擇無非是兩條:要么去幫助他,要么走開。阿倫特選擇了前者,這是她天性的高貴,也是由于她對于這個男人的深信不疑。她的慷慨無私還在于,一有機會,她就恰如其分地表達出對這個男人的敬意和感激,說出這一點,對她其實并不丟臉;相反,對于他們兩人,都是莫大的獎賞。在她的重要著作《人的條件》(The human condition,德文版為《積極生活》,Vita activa)出版之后,她讓出版商給海德格爾寄書,并給他的信中寫道:"它直接產(chǎn)生于馬堡的那段日子,無論如何這一切都歸應(yīng)于你。"在另一張紙上,她寫下了一首沒有寄出的詩::
    Re Vita activa 這本書的獻詞空著, 我怎么把它題獻給你? 給我信賴的人 給我忠誠于他 卻沒有挽留住的人 無論怎樣 都滿含愛意。
    《積極生活》 崔衛(wèi)平著 中國人民大學(xué)出版社 2003年10月 22。80元 2003年11月27日 周五于北大南門風(fēng)入松書店邂逅
  •   我覺得那天的講座并不怎樣...
    也許是她并沒有達到我希望的高度吧,講得比較萎
  •   很高興又看到一個喜愛這本書的人!
    傾向出版社出版了哈維爾系列著作。
    http://www.qingxiang.org/pub.htm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