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8 出版社:重慶出版社 作者:(日)吉川英治 頁數(shù):379 字數(shù):376000 譯者:陸求實,高培明
Tag標簽:無
前言
無須贅言,《三國志》(這里指的是羅貫中的《三國志通俗演義》)講述的是距今大約一千八百年前的事,然而活躍在那個遙遠時代的書中登場人物,似乎時至今日仍然活生生地生活在中國的各個角落——只要親身去到中國,與那里上至政要下至庶民形形色色的眾生有所接觸,尤其是關系拉近了之后,便會時不時地讓人感覺到其宛若三國故事中出現(xiàn)的某個人物,亦或至少身上有某些相通的東西。由此可以說,《三國》那個時代的治亂興亡依舊在現(xiàn)代的中國上演著,盡管社會形態(tài)和文化形態(tài)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作品中的人物今日一仍舊貫還鮮活地健在于世。這么說,一點也并不過分?!度龂分杏胁簧倨自~和篇尾詩。這些詩,不惟是記述了龐駁錯紛的治亂興亡的戰(zhàn)記、故事,更具有一種令東方人血脈賁張、罡氣貫虹的諧暢,音樂以及色彩。倘使從《三國》中將這些詩贊抽掉,則這部被譽為世界級杰作的規(guī)模宏壯的作品非但讀起來索然寡味,其文學價值也勢將大打折扣。正因為如此,對于《三國》這部作品,倘使生硬地進行改寫或是節(jié)譯,不僅會讓原作的詩味蕩然無存,更加堪憂的則是會悵然痛失其中最打動人心的東西。為此,我沒有選擇改寫或是節(jié)譯,而是斗膽嘗試采用最適合長篇巨制的報紙連載小說的體例來對這部作品進行進行再創(chuàng)作,并且在劉備、曹操、關羽、張飛以及其他一些主要人物身上都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和創(chuàng)意。書中隨處可見的原著中所沒有的辭句和對白等,便是我的點彩之筆。眾所周知,《三國》雖然取材自中國的歷史,卻并不是正史。作者運筆自如地讓歷史人物栩栩如生地活躍起來,走進作品中。這部作品描寫了自后漢第十二代皇帝靈帝時期(公元168年前后,相當于日本成務天皇在位年代)至晉武帝滅吳的太康元年約一百十二年間的治亂興亡,構思之宏大,舞臺之遼闊,堪稱在全世界的古典小說中也是無與類比的。細細數(shù)來,書中登場人物何止成百上千。加上作品中無處不在,撲面而來的曠放雄卓之豪氣、凄婉哀切之情愫、慷慨悲歌之辭句、夸張幽約之諧趣、拍案三嘆之激烈,娓娓道來,魅力無窮,令讀者的思緒情不自禁地閃回至百年間發(fā)生在這片大地之上的種種人間浮沉與文化興亡,轉而掩卷深思,感慨不絕。如果換一個欣賞角度來看,《三國》又可以說是一部民俗小說。作品中所反映出的人間愛欲、道德、宗教、生活,還有作為小說主線貫穿首尾的戰(zhàn)爭這一主題以及群雄割據(jù)等等,無疑就是一幅濃墨重彩的民俗畫卷,那充滿朝氣、奮勵不止的眾生相,便可以看作是以天地為舞臺、伴以雄壯的音樂而上演的一出人間大戲。由于時代變遷,原著中出現(xiàn)的地名與現(xiàn)在使用的地名當然有所差異,凡能查證而知的地名我在書中加了注釋,不過仍然有不少舊地名不甚了了。至于登場人物的爵位官職等,根據(jù)字面能夠推知的一仍其舊,照搬照抄。因為如果用詞太過現(xiàn)代,則文字所具有的特殊的色彩和感覺恐會喪失殆盡。原著現(xiàn)存《三國志通俗演義》和《三國演義》以及其他數(shù)種不同流變版本。筆者沒有完全依據(jù)這些版本進行簡單的直譯,而是各取所長,從而形成了自成一格的《三國》。回想寫作這部作品時的情景,筆者一邊奮筆疾書,一邊腦海中情不由己閃現(xiàn)的卻是少年時代狂讀久保天隨先生的《新譯演義三國志》,半夜三更猶貓在燈下不忍釋手,被父親責罵并逼著上床睡覺的情景。說起來,要想咀嚼和品味到《三國演義》的醍醐真味,莫過于閱讀原著。然而如今的讀者恐多會畏憚和止步于其艱澀難懂,同時考慮到一般大眾所追求的閱讀樂趣也是千態(tài)萬狀、不一而足的,故而斗膽承奉書肆之囑,將舊作加以修訂,付梓再版。歷史中的智慧松下電器創(chuàng)始人 松下幸之助聽說吉川先生十二歲時遭遇家道沒落,小學輟學,之后飽嘗社會下層生活的辛酸,卻珍惜每寸光陰,閱讀文學書籍。大概就是那個時候的體驗,培養(yǎng)了他觀察人生真相、人心機微的眼光。多年以后,他陸續(xù)問世的歷史小說受到眾多讀者喜愛,并作為國民作家在文壇上建立了不可撼動的地位,也是理所當然的。我九歲時小學輟學,在大阪船場做學徒。當時,我一邊在店里值班,一邊經(jīng)常閱讀《新書太閣記》、《猿飛佐助》等的講談本。這些著作中,許多都是我在了解人心、人情世故方面非常好的參考。歷史人物的思想和生活方式中,有取之不盡的真理、教訓,能給我們今日的生存以重要啟迪。聽憑這些埋沒于歷史之中是可惜的。吉川先生取材于這些歷史人物所編織的軼聞,將存在于古典之中的真實,復活成了通用于今日的故事。吉川先生留下了《三國》、《宮本武藏》、《新書太閣記》、《新平家物語》等優(yōu)秀作品。這對我們而言實在是幸事。以動亂的時代為背景,描寫日本人所熟知的歷史人物的生活情形的眾多作品,此次重新裝幀,作為文庫本出版了。在迎來巨大轉換的今天,這個策劃委實是得天時的。愿這些書廣為當今年輕人所閱讀。
內(nèi)容概要
《三國(第4部):劉備入川》是日本文學巨擘吉川英治的長篇歷史小說《三國》第四部。主要講述了劉備勢力和孫權勢力聯(lián)合抵抗曹操勢力的赤壁之戰(zhàn),到劉備攻入川蜀之地,再到孫權和劉備因荊州問題產(chǎn)生爭端的歷史故事。
作者用頗具個性的現(xiàn)代手法對中國古典名著《三國演義》進行了全新演繹,簡化了戰(zhàn)爭場面,巧妙地加入原著中所沒有的精彩對白,著墨重點在劉、關、張、曹操等經(jīng)典人物的顛覆重塑和故事情節(jié)的豐富變幻,在忠于原著的基礎上極大成功地脫胎換骨,將亂世群雄以天地為舞臺而上演的一出逐鹿天下的人間大戲氣勢磅礴地書寫出來。書中撲面而來的曠放雄卓之豪氣、凄婉哀切之情愫、夸張幽約之諧趣,令人感慨不絕;其中的運籌與博弈、權術與詭道、用兵與馭人,則令人掩卷深思。
《三國》連載歷時四年,震動了整個日本,隨后由講談社出版單行本,暢銷日本七十余年。吉川的《三國》也是日本三國文化的奠基之作,日本三國題材的漫畫、動畫片、電子游戲等,大都源自此書。
在日本,受吉川《三國》影響的政治家、企業(yè)家、歷史學家、文學家、藝術家和宗教人士不勝枚舉。他們把《三國》奉為商戰(zhàn)寶典、政略大全和勵志奇書。
作者簡介
吉川英治,日本大眾文學泰斗,歷史小說大師。生于日本神奈川縣,幼年因家道中落失學,做過印刷工、修船工、畫匠、記者等,仍自學不怠。三十四歲發(fā)表《鳴門秘帖》,一舉成名。之后筆耕四十余年不輟。在日本,他的地位遠高于《德川家康》的作者山岡莊八。曾榮獲日本“國民作家”的頭銜,晚年榮獲日本文化勛章。去世時,有知名人士稱“似乎東京都褪色了”。
吉川英治的歷史小說兼具古典與現(xiàn)代的風味,其文清新雋永,如行云流水般流暢,又如陳年好酒般歷時愈久而愈見醇香。自20世紀30年代起,吉川英治先后創(chuàng)作了《宮本武藏》、《豐臣秀吉:新書太閣記》、《三國》、《新平家物語》、《私本太平記》等多部巨著,直到今天仍暢銷民間且膾炙人口,有“百萬人的文學”之美譽。其所論述的英雄人物、傳奇逸事、生命造化等,皆成為家喻戶曉、口耳相傳的“世說新語”。吉川英治生前身后,其全集一再出版,歷久不衰。
書籍目錄
一 降船
二 赤壁鏖戰(zhàn)
三 山谷一聲笑
四 關羽報恩
五 一攫三城
六 羽扇
七 黃忠之箭
八 死刺猬
九 柳眉劍簪
十 鴛鴦陣
十一 曉月
十二 凜凜蜂腰劍
十三 氣死周瑜
十四 文武競春
十五 荊州往來
十六 鳳雛辭吳
十七 醉縣令
十八 馬騰一族
十九 不共戴天
二十 渭水之戰(zhàn)
二十一 火水莫克
二十二 敵中置敵
二十三 兵學奧窔
二十四 蜀人張松
二十五 孟德新書
二十六 西川四十一州圖
二十七 進軍
二十八 鴻門危宴
二十九 無價之寶
三十 焰焰紅日
三十一 上策·中策·下策
三十二 酒中別人
三十三 魏延與黃忠
三十四 斷發(fā)壯士
三十五 落鳳坡
三十六 破軍星
三十七 割草部隊
三十八 金雁橋
三十九 西涼戰(zhàn)火重燃
四十 馬超與張飛
四十一 成都陷落
四十二 臨江亭會談
四十三 枯葉沙沙
四十四 吞并漢中
四十五 劍與戟與盾
四十六 逍遙津
四十七 鵝翎勇士
四十八 休戰(zhàn)
四十九 柑子與牡丹
五十 藤花之冠
五十一 神卜
五十二 正月十五夜
五十三 御林之火
五十四 陣前美酒
五十五 敗將
五十六 老將之功
五十七 絕妙好辭
五十八 傷折一股
五十九 趙子龍
六十 智取漢中
六十一 雞肋
六十二 漢中王
六十三 烽火臺
六十四 活人出殯
六十五 關平
六十六 水淹七軍
章節(jié)摘錄
二十 渭水之戰(zhàn)翌日,曹操主力大軍與西涼兵在潼關以東凜然對陣。曹軍分列三隊,曹操居中,曹仁與夏侯淵分為左右翼。曹操縱馬出列,立于陣前,左右兩翼鉦鼓一起擂響,將士齊聲鳴喊,為其助勢壯威?!昂男∽?,欲往哪里去?有不懼朝威的站出來,讓我來教教你為人臣子的道理!”曹操的話借由風送至對方陣中。須臾,從對方陣地傳來一個豁亮雄剛的聲音:“我乃馬騰之子馬超,字孟起。今日終于得見不共戴天的殺父仇人,曹賊,休要走,待我來取你的性命!”話音才落,但聞陣鼓響起,只見一名年輕武將騎著一匹白斑悍馬斜沖過來。這小將生得是面白腰細,著紅袍,披銀鎧,著實英姿颯爽?!安荒茏屔賹④娪邪朦c兒差池!”龐德與馬岱生怕他有事,于是緊緊護衛(wèi)在馬超左右,其余心腹的八部將也緊隨著一同壓向陣前?!巳吮闶邱R超?隨著馬超越馳越近,曹操心中不禁暗暗吃驚。他打心底里瞧不起僻遠之地的胡夷,但是眼前位小將卻一點兒也不像未開化的蠻夷?!伴w下是馬超?”“正是。你就是曹操了?”“你可知萬國之上,尚有大漢天子么?”“住口!我非但知道天子,還知道你這個逆賊僭越天子,假冒朝廷之名逞暴威,施逆政!”“這里全是朝廷兵馬,你個小小亂賊安敢放肆?”“哼!果然是賊喊捉賊。你欺君罔上,人神共憤!還殘害忠君敦良、無罪無辜的我父,誰又敢說我馬超所舉的乃不義之旗?!”言之錚錚,理直氣壯。曹操暗想如此可不妙,于是不再搭話,撥馬稍許退后半步,向左右命令道:“誰與我拿下這個黃毛乳兒?”于禁、張郃聞令同時拍馬沖向馬超挑戰(zhàn)。馬超靈巧地左騰右挪,閃過兩名勁敵手中的家伙,卻忽然間一轉身,覷準了正策馬向自己身后襲來的李通,一槍將其刺落馬下。隨后悠悠地揮起鐵槍,高舉過頭,振臂呼喝:“呀嚄——!”隨著他這聲呼喝,密如云霞般的西涼大軍立即卷地而來,漫山遍野地向曹軍沖蕩過去。其密密實實的陣勢,加上頑強剽悍的戰(zhàn)斗力,令曹軍難以抵擋,很快便散亂敗落下來?!敖袢斩ㄒH手將曹操揪下馬來!”馬岱與龐德沖進敵人中軍之內(nèi),大聲喊叫著,瞪大了眼睛四處拼命搜尋曹操的蹤影。忽聽西涼兵士紛紛叫道:“穿紅袍的那人就是敵軍主帥曹操!”曹操聽到敵兵大叫,心下大驚,思忖道:“看來這件紅袍成了眾矢之的呀。”慌忙脫下紅袍,丟棄在地。緊追不舍的西涼兵士又叫道:“蓄長髯的就是曹操!”曹操聞言,又立刻拔劍割去長髯。此時,較馬岱、龐德等人更急切地想快點兒找到曹操的無疑是馬超,馬超發(fā)誓今日非報殺父之仇不可,他在敵陣中往來沖蕩,一副找不到曹操誓不收兵的架勢。此時一名部下向他報告說:“看來再以長髯為目標搜尋曹操肯定是找不到的了,曹操已經(jīng)棄袍割髯逃走了!”曹操混在亂軍中,碰巧從馬超等人身旁經(jīng)過,聽到他們正在談論自己,禁不住大為心虛,扯下軍旗裹住臉龐,不顧一切地策鞭猛跑。豈料弄巧成拙,四下立即響起西涼兵的叫喊聲:“那個拿軍旗蒙頭的就是曹操!”曹操嚇得魂不附體,放馬狂奔。剛剛跑進一片樹林,一名敵兵便已挺槍刺到,曹操慌忙閃身躲避,千鈞一發(fā)之際槍頭卻深深扎進樹干,那兵士拔槍不出,曹操趁著這個機會趕快狂奔,總算在危急中撿了條性命。待曹操回到營中,忽然想起一事,便問左右:“今日在亂軍中一直跟隨在我后面保護我并且阻止馬超追擊的那人是誰?”夏侯淵答道:“是曹洪?!辈懿俾犃耍冻鲂牢康谋砬?,說道:“哦,我也料著是他!……前日之罪便以今日之功相抵,不再追究!”不多時,曹洪隨夏侯淵前來謝恩。曹操想起今日幾度死里逃生,險象疊生,不禁感慨道:“我半生戎馬,親臨無數(shù)戰(zhàn)役,雖也打過敗仗,卻從來未像今天這般慘烈。馬超是難得一遇的良將、好對手,各位切記不可掉以輕心!”曹操收拾起敗軍,在渭水河岸一帶扎下營寨,削尖了樹枝豎起結為寨柵圍在四周,并高懸一牌于營中,大書軍令于上——擅自行動者立斬!建安十六年秋,八月將盡。習習秋風之下,曹軍深溝高壘,堅守營寨,按兵不動,連一仗也沒打?!拔鳑龊衷趯Π犊诔龇x言,真是叫人氣惱!”惱怒卻又無奈的諸將忍不住圍住曹操向他建議道:“胡夷擅長長槍之術,又擁有良馬,迎戰(zhàn)時剽悍無比,但是弓彈、火箭之術卻非其所長,我軍不如以弓弩代替長槍,與對方?jīng)Q一死戰(zhàn)!”曹操對這段忍氣吞聲的日子似乎也感到非常痛苦,但他終于還是搖頭說道:“現(xiàn)在戰(zhàn)與不戰(zhàn),決定在我而不在敵,只嘆形勢不利于我軍,否則我何嘗不想與他們一戰(zhàn)?”隨后又再次發(fā)布軍令強調(diào):“凡違令者一律以軍法處置!各人須堅守崗位,不得踏出營外一步!”眾將哪里曉得曹操的心思,只是聚在一起交頭接耳直搖頭:“怎么搞的?就算被馬超窮追不舍,嘗到了失敗的滋味,可也不至于消極防守到如此地步呀!”“興許這就是上了年紀的緣故吧。自從銅雀臺大宴之后,丞相頭發(fā)白了不少……唉!草木也好,人也罷,盛衰率由天命,誰也拗不過時光歲月?。 辈懿佼斦嫒缢麄兯氲恼媸抢狭嗣??旁人的觀感與曹操這位英雄自身的認知自是有段差距,加之二者的志向信念也大有差異。曹操連做夢都不會承認自己業(yè)已年老,自然,他也感覺到精神與肉體的苛擾與年輕時相比明顯日益加重,然而每當這種時候他總會刻意加以壓抑,并且以加倍的斗志提醒自己:“我還年輕!”他就是依靠著鋼鐵般堅強的意志奮斗不息。數(shù)日之后,探子來報:“潼關的馬超軍隊此番又新增兩萬兵力,皆是胡夷精兵。”曹操聽后獨自大笑。一名近侍問道:“丞相為何聽說敵軍添勢卻反而大笑?”曹操笑而不答,只是道:“快擺酒筵,我要慶祝一番!”當晚果然大肆慶賀,曹操與眾人一起干杯。幕將皆竊笑。曹操用迷蒙的醉眼掃向眾人,說:“你等笑我無法對付馬超,是么?”霎時間全場鴉雀無聲。接著曹操又說道:“各位既然哂笑我,想必已有對付敵人的辦法,不妨說出來,好讓我洗耳恭聽。”座中一片靜寂,眾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最后都垂頭不語。突然,徐晃站起身,壯著膽子說道:“守在此地與潼關之敵大眼瞪小眼地隔河相對,就是對峙上一年也不可能分出勝負來!依臣之見,眼下渭水上游下游一帶的敵人勢單力薄,不如命一軍西渡蒲坂津,丞相則率軍由北方大舉越河,可使敵人前后難以兩顧,到時候敵人陣形必定會潰散,不堪一擊……”“嗯,這個主意不錯?!辈懿賹π旎蔚挠嫴咚坪鯓O為贊賞,“那么,我就派給你四千精兵,朱靈同為大將,與你一同前往襲擊河西,先藏于對岸山谷間,等候我的信號,待我這里渡過黃河去,便伺機同時出擊。”當場布置停當。時隔數(shù)日,有眼明手快的部下向馬超報告:“曹軍正在編結船筏,準備渡河?!敝灰婍n遂拍掌叫好道:“少將軍,這可是敵人親自為我們制造的大好機會呀!兵法曰:‘兵半渡可擊?!薄昂?!眾將打起精神來!”馬超于是派出數(shù)名探子,監(jiān)視曹軍的渡河地點。曹操不知暗處有人盯梢,命兵馬分成三股,沿著渭水一字兒排開,其中一股率先在上游的北岸渡河?!翱磥硎虑轭H為順利?!辈懿傺垡娤阮^部隊成功渡河,便在河畔擺下案桌,隨時聽取報告。不久,第一道報告?zhèn)鱽恚骸暗顷懙娜笋R已在對岸各要塞地方扎營筑陣?!苯又?,第二、第三道又相繼來報:“南方出現(xiàn)一隊人馬,敵我難辨,正朝這里疾馳而來。”直到第五道報告?zhèn)鱽?,情勢已?jīng)是相當狼狽:“各自小心,快做準備!敵軍一名身穿白色戰(zhàn)袍、披掛銀鎧甲的大將,率領約兩千人馬自南而來,意欲攻擊我后方!”此時,曹軍已完全渡河,剩下伴隨曹操左右的心腹將領近侍等僅百余人?!澳鞘邱R超?!”眾將皆愕然,頓時一片騷動?!靶菀}亂!”剛愎固執(zhí)的曹操依舊紋絲不動地端坐在案桌旁,全然沒有起身轉移的意思。正在這時,許褚駕船折返回來,見狀立即高聲喊道:“丞相,丞相,敵兵即刻就要從我軍后面包抄過來了!請趕快上船吧!”曹操神態(tài)自若地說道:“就算馬超前來,大不了決一死戰(zhàn),有什么好怕的!”說時遲那時快,只見后方馬蹄騰起一片煙塵由遠及近,馬超、龐德等率領著西涼八部的猛將精兵,霎時間已經(jīng)逼近,只有百步之遙了?!安缓?!”許褚見情勢危急,立馬躍身而起,三步并作兩步疾足趨至曹操身邊,也不顧三七二十一,扛起曹操將他馱在自己背上,撒腿奔跑起來。一口氣奔至河邊,船群已經(jīng)飄飄蕩蕩橫出去一大截,距離岸邊約莫一丈多遠?!班诉海 痹S褚大吼一聲,馱著曹操一起躍向河面,終于有驚無險地乘上一艘小舟,逃離險境。至于近百名近侍及護旗手等則只能“撲嗵、撲嗵”跳入水中,有的溺斃,有的撲騰一陣抓住了飄蕩在水面的船或竹筏,還有的情急無奈之下便朝曹操乘坐的船爬上來?!皠e上來!船要翻了!”許褚操起船槳撲打著亂抓救命稻草的兵士,催促小船趕緊劃開。好在水流湍急,轉瞬之間小船便順水漂向遠處?!安灰尣懿倥芰?!”“那條船上的一定是曹操!”西涼兵士張開弓弩放箭射去,頓時彈矢如雨,直飛向小船。許褚一手舉馬鞍,一手持鎧甲,遮住彈矢,將曹操緊緊護在自己身下。
媒體關注與評論
吉川英治將這部中國小說加以現(xiàn)代日本小說化,正是他富有文采的筆法,使讀者對這部作品的興趣至今未衰。 ——金庸(著名作家) 吉川英冶心中的人間主義、理想主義,是使其作品廣為流傳、充滿魅力的主要原因。 ——川端康成(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數(shù)千萬的讀者在吉川英治的作品中獲得了安慰、鼓勵和樂趣。 ——小泉信三(明仁天皇之師、著名經(jīng)濟學家) 像吉川先生這樣的大才,大概是百年難得一見的吧。 ——司馬遼太郎(日本著名作家) 我被吉川英治文學的博大和華麗所震驚。 ——渡邊淳一(日本著名作家) 對我來說,《三國》是我很值得留戀的、充滿了深刻記憶的一部書。我二十幾歲時曾經(jīng)貪婪地反復閱讀過,當時我在日記中寫道:“《三國》第三次讀畢?!? ——池田大作(日本著名思想家)
編輯推薦
《三國第4部:劉備入川》編輯推薦:暢銷日本70余年的歷史小說杰作日本國民作家吉川英治全新演繹中國古典名著,顛覆經(jīng)典人物的傳統(tǒng)形象。最好看的現(xiàn)代小說版《三國演義》。經(jīng)典的史書、商書、權書三合一之作,日本經(jīng)營之神松下幸之助的枕邊書;影響日本兩代文學大師、思想家的人生之路,年輕人必看的人生經(jīng)營書;金庸、松下幸之助、井上靖、司馬遼太郎、川端康成、渡邊淳一敬意推薦!
名人推薦
吉川英治將這部中國小說加以現(xiàn)代日本小說化,正是他富有文采的筆法,使讀者對這部作品的興趣至今未衰。 ——金庸(著名作家) 吉川英治心中的人間主義、理想主義,是使其作品廣為流傳、充滿魅力的主要原因。 ——川端康成(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數(shù)千萬的讀者在吉川英冶的作品中獲得了安慰、鼓勵和樂趣。 ——小泉信三(明仁天皇之師、著名經(jīng)濟學家) 像吉川先生這樣的大才,大概是百年難得一見的吧。 ——司馬遼太郎(日本著名作家) 我被吉川英冶文學的博大和華麗所震驚。 ——渡邊淳一(日本著名作家) 對我來說,《三國》是我很值得留戀的、充滿了深刻記憶的一部書。我二十幾歲時曾經(jīng)貪婪地反復閱讀過,當時我在日記中寫道:“《三國》第三次讀畢。” ——池田大作(日本著名思想家)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