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2 出版社:重慶出版社 作者:(德〕鄧玉函,(明〕王徵 著 頁數(shù):257 譯者:雷釗 注釋
Tag標簽:無
前言
《奇器圖說》為明末著作,全書共四卷,前三卷為《遠西奇器圖說錄叢》,是由德國籍傳教士鄧玉函口授,王徵譯繪而成,成書于1627年;第四卷《新制諸器圖說》,為王徵獨立撰寫,記錄了他本人的一系列科技發(fā)明,成書于1626年。明天啟七年(公元1627年),《遠西奇器圖說錄叢》與《新制諸器圖說》兩書合刊,在揚州刻印成書刊行于世,后人常簡稱此書為《奇器圖說》?!哆h西奇器圖說錄叢》被譽為我國第一部介紹近代歐洲機械工程學和力學的專著,也是我國第一部機械工程學專著。《遠西奇器圖說錄叢》在明朝西學東漸的文化潮流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其時發(fā)生了在東西文化交流史上著名的“七干部西書人華”事件。為在中國更好地傳播基督教,1618年4月,比利時傳教士金尼閣率鄧玉函、羅雅谷、湯若望等學識淵博、具有較高科學素養(yǎng)的傳教士,第二次向中國遠航,于次年7月抵達中國澳門,隨船還帶來了七千余部精裝本圖書。這些書幾乎囊括了歐洲的古典名著和文藝復興運動以后西方在神學、哲學、科學、文藝等方面的最新成就。金尼閣當時擬定了一個龐大的翻譯計劃,欲率當時中外的科技與文化精英將這些書譯為中文??上У氖牵@一龐大計劃因金尼閣1628年病逝于杭州而流產(chǎn),僅有極少的一部分被譯為中文,其中的代表性著作便是《遠西奇器圖說錄叢》。《遠西奇器圖說錄叢》的成書有著機緣巧合。這里我們先簡要介紹譯者王徵的相關(guān)生平。王徵(公元1571-1644年),陜西涇陽人。他二十四歲中舉,五十二歲才考中進士,五十三歲補廣平推官,上任數(shù)月后便離職,五十七歲時補揚州推官,次年離職,六十一歲時任山東按察司令事,結(jié)果因孔有德叛亂而去職。王徵一生在官場上并不得意,但他在科技和工程機械方面卻成就斐然。他自小便極富好奇心,喜歡結(jié)交奇人、閱讀奇書、研究奇器。因受一位西班牙籍傳教士的影響,王徵約在四十五歲(公元1616年)時皈依天主教,從此與教士們交往甚密。1626年底至1627年初,已是天主教徒的王徵到吏部候選,恰好與在京城候旨修訂歷法的鄧玉函、湯若望、龍華民三位西方傳教士結(jié)識,對西方機械充滿極強好奇心的王徵,于是請他們幫助翻譯七干部西書中那些有益于民生和國家發(fā)展的歐洲工程學著作。
內(nèi)容概要
此書是我國第一部介紹西方力學和機械工程知識的著作?! 〈藭饕譃槿齻€部分:第一部分敘述力學基本知識與原理,包括地心引力、重心、各種幾何圖形重心的求法、重心與穩(wěn)定性的關(guān)系、各種物體的比重、浮力等。第二部分敘述各種簡單機械的原理與計算,包活杠桿、滑輪、螺旋、斜面等一般知識。第三部分介紹各種實用機械,共54幅圖說,包括起重11圖,引重4圖,轉(zhuǎn)重2圖,取水9圖,轉(zhuǎn)磨15圖,解木4圖,解石、轉(zhuǎn)碓、書架、水日晷、代耕各1圖,水銃4圖。 研究表明,該書的內(nèi)容部分取材于歐洲著名自然科學家和工程師F.韋達、S.斯蒂文、G.阿格里科拉和A.拉梅里的著作;同時,也有不少內(nèi)容取自伽利略的著作《力學》和《論水中物體的性質(zhì)》??傊?,此書匯總和介紹了當時西方力學和機械學的知識。
作者簡介
插圖作者:(明代)王徵 注譯:雷釗 口述:(德國)鄧玉函
書籍目錄
中西匯通,妙趣橫生(代序)原 序卷一 遠西奇器圖說錄叢之力解 緒 論 力藝(表性言)/力藝(表德言) ·古代各種常用器械 第一章 重 心 ·古代巧用重心原理的器具 第二章 本 重(密 度) 第三章 重心測定 3.1 點、線、面、形 3.2 重徑 3.3 垂徑 3.4 徑面 3.5 重心測定 3.6 小結(jié) 第四章 阿基米得浮力原理 4.1 利用水求物體重量 4.2 利用水求物體體積 4.3 利用水求物體密度 ·古代對浮力的利用——各類船只 第五章 重量與體積的關(guān)系 5.1 同類同重但不同形物體重量互求 5.2 固體和液體重量互求 5.3 固體和固體重量互求 5.4 液體和液體重量互求 5.5 其他卷二 遠西奇器圖說錄叢之器解 第一章 簡 介 第二章 天 平 2.1 天平的結(jié)構(gòu) 2.2 天平的用法 第三章 秤 3.1 秤的結(jié)構(gòu) 3.2 秤的用法 ·中國古代的秤及其進位制 第四章 杠 桿 4.1 杠桿的結(jié)構(gòu) 4.2 杠桿的用法 ·古代利用杠桿原理的器具 第五章 滑 輪 5.1 滑輪的結(jié)構(gòu) 5.2 滑輪的用法 ·古代利用滑輪原理的器具 第六章 輪 盤 6.1 輪盤的結(jié)構(gòu) 6.2 輪盤的用法 ·古代利用輪盤原理的器具 第七章 藤 線 7.1 藤線的結(jié)構(gòu) 7.2 藤線的用法 ·古代利用藤線原理的器具卷三 遠西奇器圖說錄叢之諸器圖說 第一章 起重說 1.1 杠桿起重法(一) 1.2 杠桿起重法(二) 1.3 滑車法及十字轆轤法 1.4 大輪法 1.5 十字大輪法 1.6 分置轆轤法 1.7 小字大輪法 1.8 梯狀瓜瓣轆轤法 1.9 螺絲轉(zhuǎn)法 1.10 行輪法 1.11 十字攪輪法 第二章 引重說 2.1 齒輪相合法 2.2 螺絲轉(zhuǎn)法 2.3 車輪法 2.4 大小輪并列法 ·古代利用齒輪原理的器具 第三章 轉(zhuǎn)重說 第四章 取水說 第五章 轉(zhuǎn)磨說 ·古代磨的種類 第六章 解木說 ·古代木工工具 第七章 解石說 ·古代石匠工具 第八章 轉(zhuǎn)碓說 ·古代碓米器具 第九章 書架說 第十章 水日晷說 ·古代記時器具 第十一章 代耕說 第十二章 水銃說 ·古代消防器具 奇器圖說跋 卷四 新制諸器圖說 第一章 引水說 1.1 虹吸圖說 1.2 鶴飲圖說 ·古代農(nóng)業(yè)灌溉器具 第二章 轉(zhuǎn)硙說 2.1 輪激圖說 2.2 風硙圖說 2.3 自行磨圖說 第三章 自行車圖說 第四章 輪壺圖說 第五章 代耕圖說 ·古代農(nóng)耕器具 第六章 連弩說 ·古代弓弩的種類及制作原理等
章節(jié)摘錄
插圖:【原文】蓋此重學,其總思維一,日運重。凡學各有所司,如醫(yī)學所司者,治人病疾;算學所司者,計數(shù)多寡;而此力藝之學,其所司不論土、水、木、石等物,則總在運重而已。其分所有二,一本所在內(nèi),日明悟;一借所在外,日圖籍。人之神,有三司:一明悟,二記含,三愛欲。凡學者所取外物外事,皆從明悟而入,藏于記含之內(nèi),異日明悟。愛之而欲用之,直從記含中取之,足矣。此學之本所在內(nèi)者也;至古人已成之器之法,載在圖籍,則又吾學之借所也,故日在外。【譯文】重力學的用途:整個重力學,它的總體思維目的只有一個,即起運重物。所有學科都有它的功用,例如醫(yī)學的功用是救治人們的病苦癆疾;算學的功用是計算數(shù)量的多與少;而力藝這門學科,它的功用,不論是對于土、水、木石等物質(zhì),包括世間的一切重物,則是在起運重物的范疇之內(nèi)就可以。掌握這門學問的方法有兩個,一是憑借自己內(nèi)在的才智去思考領(lǐng)悟;二是借助外物,比如圖書典籍。人的思維活動,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憑自己的才智去思考,二是記憶的領(lǐng)域,三是根據(jù)自己的興趣意欲去實現(xiàn)。凡是從外界有所學的人,都是從自己的才智思考開始,把它們裝在自己的記憶之中,等到有一天就突然領(lǐng)悟。有這個興趣而且想要去使用它,就直接從記憶里取出,如此便可以了。這是這門學科憑借內(nèi)在思考的方面;至于古人已經(jīng)掌握的這門學科的器械方法,都記載在圖書典籍當中,這又是我們學習借鑒之處,因此被我們稱為憑借外在而實現(xiàn)的方面?!驹摹科湓煸動腥阂挥蓭煾?,一由式樣,一由看多、想多、做多。凡學,皆須由此三者而成。而此力藝之學,賴此三者更亟。不得師傳,不會做;不有式樣,亦不能憑空自做;兩者皆有矣,而眼看不熟,心想不細,手做不勤,終亦不能精此學。蓋大匠能與人規(guī)矩,不能使人巧,巧必從習熟而后得也。故日:習慣如自然。三者并重,而第三尤為切近,何也?師傳易明,但師不克常在則難;式樣最便,然亦有有式樣而不能便惺然者。故自己看多、想多、做多,尤切近也?!咀g文】經(jīng)由三條途徑能達到熟練的境地:一是經(jīng)師傅傳授,二是照式樣參考,三是多看、多思、多做。凡是學有所成,都是經(jīng)過這三條而達成的。而力藝這門學科,更依賴這三條。得不到師傅傳授,就不會自己實踐;不參考已有的形式樣子,就不能憑借空想自己制作;如果這兩條都有了,卻觀察不夠細致,思考不夠周密,動手不夠勤奮,那么最終還是不能精通這門學問。因此,一流的工匠能給人規(guī)范法則,但不能使人變得靈巧,因為靈巧必須在自己熟練以后才能得到。
編輯推薦
《奇器圖說:諸種奇異器物的制作與使用》以大量插圖系統(tǒng)地介紹了有關(guān)重心、比重、浮力、壓強等力學的基本概念和相關(guān)的定理、定律,并因此論述了天平、等子、杠桿、滑車、圓輪和螺旋各自的使用原理和計算方法。全書還繪制了眾多實用器械的制作圖式。包括起重十一圖,引重四圖,轉(zhuǎn)重二圖,取水九圖。轉(zhuǎn)磨十五圖。解木四圖,解石、轉(zhuǎn)碓、書架、水日晷、代耕各一圖,水銃四圖,總計五十四圖,并附有說解。這些圖式繪制之精確。即便在今天,人們?nèi)阅苷請D制作。第一次使中國古代零散的器械制造納入西方力學體系,提供了眾多器械的力學原理與制造和使用法,是中國機械制造史中重要著作。《古今圖書集成》和《四庫全書》選入的第一部力學制器奇書,同時也是西學東傳的一個標本。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