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理究竟

出版時間:2009-10  出版社:重慶  作者:口述:釋證嚴  頁數(shù):158  
Tag標簽:無  

前言

  現(xiàn)代生活已邁入高科技,而講究科技,往往容易使入迷失在制式的度量中,比如:求學時總是在乎成績高低、專業(yè)出路的好壞;求職時也會在乎收入的多寡、升遷的快慢。當一切標準都被量化時,心中的尺度就如一把彈簧秤,時時評量著所獲得的報酬,一旦彈性疲乏,人生準則即頓失依止。  在追求效率之下,人與人或人與事的接觸、變化,都在瞬息之間。還有更多人因面對豐富多元、快速變遷的社會,而行為處事卻有太多模糊的標準,以至于無所適從。如何在快速短暫的時間中,應對進退都能表現(xiàn)得體,展露個人風范?這需要長期的人文修養(yǎng)。只有這樣,才能在日常生活中,自然顯現(xiàn)出與人和諧、對事圓融的態(tài)度。  現(xiàn)代人在物質(zhì)滿足之余,常向內(nèi)心尋求、探討。一些心靈改革的呼聲,坊間盛行的心靈系列書籍,大眾傳媒上的座談,處處都在說明現(xiàn)代人多么渴望尋求心靈的解脫,找到一條心靈的出口。  佛陀的教化是最佳的心靈導引,以《佛說四十二章經(jīng)》而言,它是取自佛陀說法中的精要法語。平時,佛陀說法會觀機逗教,又多所取譬,所以經(jīng)文較長;而《四十二章經(jīng)》文字雖短,意義卻很深遠,可謂言簡意賅,又易于誦讀、理解;全經(jīng)四十二個章節(jié),已涵蓋了佛法中的主要精髓,對于初學者而言,確實是進入浩瀚佛法世界的一個最佳入門?! τ谝话阕x者而言,本經(jīng)可說是另一部《論語》。它除了能幫助讀者建立個人思想觀念,以及行為舉止的規(guī)范外,更能提醒、教導修學者種種精神層面的觀想。比如第十九章中,佛言:觀天地,念非常;觀世界,念非常;觀靈覺,即菩提。從天地而世界而靈覺,以淺顯漸進的說法,表達出無常的真理,足以讓我們從文字中心領神會到那無垠的真理境界。

內(nèi)容概要

佛法就像一顆很硬的糖果,對沒有牙齒的人來說,這顆糖放在口中含著,能夠嘗到糖的甜味;對有牙齒的人來說,在口中咀嚼更能嘗到那份甜味的質(zhì)感。但是若不會運用,就像沒有牙齒的人卻硬要一口咬下糖果,牙齦可能會受傷、流血。所以,要深深去思惟、體會。    魔是一種障礙,它有兩種。一種是外魔,他會運用外境來擾亂修行者的心。另一種魔是內(nèi)心自起的無明煩惱,它會擾亂、障礙自己的道心。    人人本具佛性,只因被煩惱遮蔽而無法外露。就如鐵器的本質(zhì)原本就很堅硬,只要去除雜質(zhì)就能制成精純的器物。

作者簡介

  釋證嚴,臺灣佛教領袖之一、社會慈善家,有“東方的特蕾莎”之稱?! ?937年,出生于臺灣臺中的清水鎮(zhèn)?! ?963年,依印順導師為親教師出家。師訓“為佛教,為眾生”,奉持不懈?! ?966年,創(chuàng)辦“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  1986年,創(chuàng)辦佛教慈濟醫(yī)院,繼之又創(chuàng)辦慈濟護專及慈濟醫(yī)學院。慈濟以慈善、醫(yī)療、教育、文化為四大志業(yè),在世界五大洲均成立分會及聯(lián)絡處,并開展國際急難救助,又推動成立臺灣第一所骨髓捐贈資料中心?! ?994年,獲“艾森豪威爾國際和平獎”。  1995年,獲“亞洲最杰出女性獎”。  2001年,獲香港大學名譽博士學位?! ?002年,獲臺灣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學名譽博士學位?! ?004年,獲加州美國亞裔聯(lián)盟亞美“人道關懷獎”。2007年,獲日本第24屆“庭野和平獎”。

書籍目錄

前言經(jīng)序第一章 出家證果第二章 斷欲絕求第三章 割愛去貪第四章 善惡并明第五章 轉(zhuǎn)重令輕第六章 忍惡無瞋第七章 惡還本身第八章 塵唾自污第九章 返本會道第十章 喜施獲福第十一章 施飯轉(zhuǎn)勝第十二章 舉難勸修第十三章 問道宿命第十四章 請問善大第十五章 請問力明第十六章 舍愛得道第十七章 明來暗謝第十八章 念等本空第十九章 假真并觀第二十章 推我本空第二十一章 名聲喪本第二十二章 財色招苦第二十三章 妻子甚獄第二十四章 色欲障道第二十五章 欲火燒身第二十六章 天魔嬈佛第二十七章 無著得道第二十八章 意馬莫縱第二十九章 正觀敵色第三十章 欲火遠離第三十一章 心寂欲除第三十二章 我空怖滅第三十三章 智明破魔第三十四章 處中得道第三十五章 垢凈明存第三十六章 展轉(zhuǎn)獲勝第三十七章 念戒近道第三十八章 生即有滅第三十九章 教誨無差第四十章 行道在心第四十一章 直心出欲第四十二章 達世如幻

章節(jié)摘錄

  (一)貧窮布施難。貧窮的人,物質(zhì)上都非常匱乏;但是他若能在艱苦中盡力布施,縱然只是少許的奉獻,福報仍是很大。  譬如佛門中出家眾穿的衣服,背后都有一塊“印”,這是為了飲水思源,感念佛世時一位貧婆虔敬的供養(yǎng)心。佛陀在世時,一些國王、大臣、長者等富裕人家,經(jīng)常來供養(yǎng)佛陀。有一次佛陀外出托缽,一位貧困的老太婆看到佛陀時,激動地跪在佛陀面前,哭得很傷心。佛陀問她有什么困難,老婦人抬頭說:“佛啊!我沒有遇到困難。我雖然貧窮,卻活得很安心!因為我能生值佛世,與佛踩在同一塊土地上,所以我很高興。但是卻也感到十分斷愧,因為我無力供養(yǎng)您!”  佛陀說:“你也可以布施呀!”貧婆說道:“我身無長物,要用什么來布施呢?”佛陀說:“只要你肯發(fā)心布施,任何東西我都歡喜接受!”貧婆回頭看看自己,拉拉身上的破衣服,問道:“佛呀!我身上只有這件破衣服,可以嗎?”佛陀回答:“可以。只要衣服上的一角,我就很歡喜了!”貧婆聽后,很高興地撕下衣角上的一塊布供養(yǎng)佛陀,佛陀立即將那塊破布搭在身上。  佛陀回去之后,告訴阿難:“阿難!布施這塊布,比布施千萬匹布的功德還大,因為她已盡其所能!從今以后,每個弟子都要紀念貧婆這塊布!”從此,凡是佛門弟子,衣服的背襯都有一塊“印”,以感念當年佛陀領受貧婆供養(yǎng)的那份“心”。如此貧窮困苦,想布施的確是困難,可是只要真誠有心,也非絕對的困難,這便是“貧中之富”的人生。  在慈濟世界里,常可看到有些清貧的人,他們深知貧窮的困苦,所以稍有能力時,也愿意幫助比他們更窮苦的人。因此,十元、二十元也很樂意盡力布施,這也是為自己種福田。反觀有些富有的人,要拿出財物來布施卻比較困難,因為他沒有嘗過貧窮的滋味;再則,布施的錢捐少了,覺得太小氣,不好意思;錢捐多了,又舍不得。所以富人反而較難發(fā)心布施。這正是一種慳貪的心理,亦即所謂“富中之貧”的人?! 。ǘ┖蕾F學道難。富貴人家要學道,如同布施一樣困難。因為富貴人家生活享受,無法體會貧困的苦境。有的常與達官顯要為伍,紙醉金迷地應酬;如此,怎會有機會學道呢?因為他們不覺得苦,不知學道的可貴。所以,財富名利未必是福,他們常常在迷情的境界中打轉(zhuǎn),因此學道較困難?! 。ㄈ壝厮离y。一般人最重視的是生命,任他再貪愛世間的一切物質(zhì),一旦生命受到威脅,他同樣會舍棄物質(zhì)以求保命。所以,有些人為了身體上的享受,往往畏懼身心的勞苦而不肯學道。但是自古以來,沒有聽過惜命畏死的人真能長生不死。傳說彭祖活到八百二十歲,但是如今何在?就算真有八百二十歲的壽命,照樣有結(jié)束的一天。所以,任憑你怎么重視生命,都無法長生不死!  學佛人要有“殉道”的精神,將生命奉獻給宗教。例如:我們現(xiàn)在有中文佛經(jīng)可研讀,要感恩過去的高僧大德,他們不畏艱難險阻,千辛萬苦到印度取經(jīng)。由于古代的中、印交通非常不便,但是他們克服了“棄命必死難”的關卡,帶回了珍貴的三藏十二部經(jīng)?! ∮行膶W道的人如果太執(zhí)著于身體,道業(yè)就難以成就。人生無常,我們應好好利用身體而力行、成就道業(yè),才能趨人涅槃,慧命長生。 ?。ㄋ模┑枚梅鸾?jīng)難?,F(xiàn)代的印刷業(yè)十分發(fā)達,發(fā)心印經(jīng)的人也很多,很容易可以取得經(jīng)書,為什么還會“得睹佛經(jīng)難”?因為佛經(jīng)道理深奧、文句艱澀,不易理解,一般人往往看不懂。而且,佛經(jīng)中有很多警醒世人的語句,不看則已,越看越煩惱。因為許多令人趨之若鶩的事,在佛經(jīng)里都明文禁止,所以有些人就干脆不看。

編輯推薦

  《四十二章經(jīng)》是最早譯成中文的佛經(jīng)之一,取自佛陀說法的精要法語,文字簡練樸實而不失優(yōu)美,意義深遠。全經(jīng)四十二個章節(jié)中,已涵蓋了佛法中的主要精髓。佛陀生動的比喻,反復不同層面的諄諄教誨,旨在教導大眾如何觀照自心,發(fā)揮自己生命的良能,從行、住、坐、臥中趨向正道,以達到清凈安樂的境界?! ∽C嚴法師以細膩的解說、貼切的詮釋講解此經(jīng),并融合許多發(fā)人深省的真實故事,將佛法帶入日常生活之中,使心靈逐漸清新明凈,待人處事和雅圓融?! ∨_灣佛教領袖引領大眾,探究佛理的靈性之作。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佛理究竟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2條)

 
 

  •   證嚴法師的書,大都我看過。非常歡喜,鄭重推薦。
  •   佛學思想是我精神的導師。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