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中國與歐洲宗教哲學交流研究

出版時間:2010-12  出版社:新疆人民出版社  作者:張西平  頁數(shù):351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絲綢之路:中國與歐洲宗教哲學交流研究》為絲綢之路研究叢書之一?!督z綢之路研究叢書》除了保留原有的幾種選題之外,又從全國已出版或待出版的研究成果中,遴選了20余種有代表性的選題列入叢書,《絲綢之路研究叢書》以傳統(tǒng)的草原絲綢之路和綠洲絲綢之路為主線,以西域研究為重點,注重突出學術著作的創(chuàng)新性和理論研究的系統(tǒng)性,內容涉及考古、歷史、民族、宗教、文化、藝術等多學科領域。由于入選的研究成果在出版時間上跨度較大,此次再版前均由作者對書稿內容做了全面修訂,有的甚至做了重大修改,補充了新的資料,借鑒了新的研究成果和觀點。  為了使讀者了解國內絲綢之路研究的進展情況,我們特邀請中西文化交流史著名學者、蘇州大學教授沈福偉先生和清華大學教授張國剛先生為叢書撰寫了序言。文中的精辟論述和真知灼見,是讀者開啟《絲綢之路研究叢書》的一把鑰匙。

作者簡介

張西平,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北京外國語大學亞非學院院長,北京外國語大學海外漢學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基督教研究中心副主任,世界漢語教育史研究會會長。長期以現(xiàn)代西方文化、1500-1800年中西文化交流史、西方漢學史和中國基督教史為主要研究領域。代表作有:《歷史哲學的重建》(1997年)、《中國和歐洲早期哲學與宗教交流史》(2001年)、《西方人早期漢語學習調查》(2003年)、《傳教士漢學研究》(2005年)、《歐洲早期漢學》(2009年)。2008年與香港大學和澳門基金會共同主編出版了《馬禮遜文集》。目前從事來華傳教士中文文獻的整理與編目工作。

書籍目錄

出版說明絲綢之路與絲綢之路學研究(總序一)絲綢之路與中西文化交流(總序二)前言導論:重新回到平等對話的元點上上編 歐洲宗教和哲學在中國早期的傳播第一章 明清問西方文化在中國的傳播第一節(jié) 西方自然科學的傳入第二節(jié) 西方語言學的傳入第三節(jié) 西方文學藝術的傳入第二章 人華傳教士對亞里士多德哲學的介紹第一節(jié) 入華傳教士對亞里士多德邏輯學的介紹第二節(jié) 入華傳教士對亞里士多德“四元素說”的介紹第三節(jié) 入華傳教士對亞里士多德“四因說”的介紹第三章 人華傳教士對托馬斯·阿奎那哲學的介紹第一節(jié) 入華傳教士對托馬斯·阿奎那著作的翻譯第二節(jié) 入華傳教士對托馬斯·阿奎那哲學思想的介紹第四章 人華傳教士對中世紀經院哲學的介紹第一節(jié) 上帝論第二節(jié) 基督論第三節(jié) 靈魂論第四節(jié) 道德論第五章 人華傳教士所介紹的基督教神學第一節(jié) 應重視入華傳教士的譯經活動第二節(jié) 唐代景教的譯經活動第三節(jié) 羅明堅的《祖?zhèn)魈熘?誡》第四節(jié) 明清間入華耶穌會士的佛教語言經文第五節(jié) 利瑪竇的《天主教要》第六章 天主教哲學與明末理學、佛學的理論爭辯第一節(jié) 天學與理學第二節(jié) 天學與佛學下編 中國宗教和哲學在歐洲早期的傳播第七章 明清問中國文化在西方的傳播第一節(jié) 中國器物的西傳第二節(jié) 中國園林建筑藝術的西傳第三節(jié) 中國歷史知識的西傳第四節(jié) 中國語言文字的西傳第五節(jié) 中國科學技術的西傳第六節(jié) 17~18世紀歐洲的“中國熱第八章 羅明堅與中國宗教和哲學的西傳第一節(jié) 羅明堅的漢學生涯第二節(jié) 編寫第一部漢外辭典:《葡漢辭典》……第九章 利瑪竇與中國宗教和哲學的西傳第十章 “禮儀之爭”與中國宗教和哲學的西傳第十一章 儒釋道在兩辦中期的傳播第十二章 中國宗教和哲學對法國文化的影響第十三章 中國宗教和哲學對德國文化的影響第十四章 中國宗教和哲學在英國的傳播和影響結束語尋找世界近代思想之源參考文獻譯名對照表圖版目錄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插圖:馬勒伯朗士對中西哲學提出的三條比較中并非完全的無意義,他在無意有意中還是看到了中西哲學之間的差別,作為最早自覺進行中西哲學比較的哲學家,他還是留下了一些啟迪后人的地方。這就是他提出的第三條,即上帝存在的實在性和理存在的抽象性?!吧系邸笔钦麄€基督教信仰的核心,在基督教神學看來,上帝是整個宇宙和世界的創(chuàng)造者,他具有無限有的智慧、完善的道德,上帝是永恒的存在,無論過去還是現(xiàn)在。《圣經》中多次肯定了上帝的全面能力,他被稱為“雅各伯的大能者”,是“萬軍之軍的上主”,“大能、有力的上主”。耶穌按希伯來語解說“天主拯救”。天主要拯救人類,他要借自己降生成人的永遠圣子耶穌。這樣,在耶穌身上,天主總結了他的整個救恩史,以造福人類。在福音書中,耶穌是在公元元年誕生于耶路撒冷以南約九公里的小城伯利恒。父親約瑟是一木匠,母親瑪利亞感圣靈而孕育了耶穌。他30歲開始自己的傳教生活,接受約翰施洗以后,在山野中禁食40天,戰(zhàn)勝了魔鬼的誘惑。耶穌讓人們相信他是上帝的兒子,為救贖世人的“原罪”而“道成肉身”。耶穌的名字,表示了天主自己的名字臨現(xiàn)在他降生成人的圣子身上,以致“在天下人,沒有賜個別的名字,使我們賴以得救的”。在基督教哲學中,尤其在中世紀托馬斯·阿奎那的神哲學中,對上帝存在的論證是其理論的最重要內容。他們運用亞里士多德的哲學來論證上帝的實體性、唯一性、完滿性、無限性、永恒性。

編輯推薦

《絲綢之路中國與歐洲宗教哲學交流研究》是國家出版基金項目。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絲綢之路中國與歐洲宗教哲學交流研究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