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12 出版社:李肖冰 新疆人民出版社 (2010-12出版) 作者:李肖冰 頁數(shù):237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絲綢之路:服飾研究》為絲綢之路研究叢書之一。叢書除了保留原有的幾種選題之外,又從全國已出版或待出版的研究成果中,遴選了20余種有代表性的選題列入?yún)矔?,叢書以傳統(tǒng)的草原絲綢之路和綠洲絲綢之路為主線,以西域研究為重點,注重突出學術(shù)著作的創(chuàng)新性和理論研究的系統(tǒng)性,內(nèi)容涉及考古、歷史、民族、宗教、文化、藝術(shù)等多學科領(lǐng)域。由于入選的研究成果在出版時間上跨度較大,此次再版前均由作者對書稿內(nèi)容做了全面修訂,有的甚至做了重大修改,補充了新的資料,借鑒了新的研究成果和觀點?! 榱耸棺x者了解國內(nèi)絲綢之路研究的進展情況,我們特邀請中西文化交流史著名學者、蘇州大學教授沈福偉先生和清華大學教授張國剛先生為叢書撰寫了序言。文中的精辟論述和真知灼見,是讀者開啟《絲綢之路研究叢書》的一把鑰匙。
作者簡介
李肖冰,1933年生,南京人。1951年中央戲劇學院畢業(yè)。新疆文聯(lián)文藝理論研究室研究員。長期從事新疆民間圖案紋飾藝術(shù)研究。主要著作有《維吾爾戲劇審美思考》、《中國西域民族服飾研究》、《中國吐魯番民間圖案紋飾藝術(shù)》、《中國新疆古代陶器紋飾藝術(shù)》、《中國新疆佛教圖案紋飾藝術(shù)》。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書籍目錄
出版說明絲綢之路與絲綢之路學研究(總序一)絲綢之路與中西文化交流(總序二)前言第一章 先秦時期西域服飾第一節(jié) 服飾的緣起與形成第二節(jié) 巖畫中的原始衣冠第三節(jié) 西王母的傳說第四節(jié) 胡服第五節(jié) 原始裝飾與審美第六節(jié) 原始的、古老的衣冠服飾——鐵板河古墓出土衣冠第七節(jié) 裘皮衣袍的發(fā)端——五堡溝古墓出土衣冠服飾第八節(jié) 服飾文化的地域性特征——扎洪魯克古墓出土衣冠服飾第九節(jié) 毛織衣袍的新奇款式——蘇貝希古墓出土衣冠服飾第十節(jié) 青銅武士俑——鞏乃斯出土塞人銅像造型第十一節(jié) 發(fā)型帽冠鞋履腰帶第二章 漢代西域服飾第一節(jié) 中原文化與西域文化的融合——尼雅文化遺址出土服飾第二節(jié) 絹袍革靴——樓蘭古墓出土衣飾第三節(jié) 濃郁的民族風韻絢麗的服飾紋樣——洛浦山普拉古墓出土服飾第四節(jié) 棉織物的珍品第五節(jié) 木雕第六節(jié) 犍陀羅佛像造型與西域文化的融合——造型與發(fā)式第七節(jié) 銅鏡錦套粉袋與化妝第八節(jié) 漢代織物第九節(jié) 漢代裝飾品第三章 魏晉南北朝西域服飾第一節(jié) 北涼泥俑第二節(jié) 木俑第三節(jié) 墓主人生活圖第四節(jié) 色澤如新的織成履第五節(jié) 璀璨奪目的絲綢織錦——北朝時期紋樣第六節(jié) 褲靴枕——營盤古遺址出土衣飾第四章 隋唐西域服飾第一節(jié) 西域龜茲裝第二節(jié) 龜茲壁畫塑像佛教衣裝第三節(jié) 西域高昌裝第四節(jié) 高昌佳麗——衣冠服飾與人物造型第五節(jié) 高昌少年裝第六節(jié) 伏羲女媧絹畫——兼論人物造型與衣冠第七節(jié) 侍馬圖第八節(jié) 白色衣冠——高昌摩尼教衣冠服飾第九節(jié) 面衣第十節(jié) 高昌回鶻石窟壁畫衣冠服飾第十一節(jié) 回鶻夏宮遺址——壁畫人物造型與衣冠服飾第十二節(jié) 翠髻高聳綠鬢虛——高昌發(fā)式第十三節(jié) 醉圓雙媚靨——西域婦女化妝第十四節(jié) 俑的造型與衣冠服飾第十五節(jié) 古代石人與草原文化圈——雕刻石人衣裝第十六節(jié) 絲綢、織錦圖案與染纈——唐代織物第十七節(jié) 西域帽冠第十八節(jié) 質(zhì)地、造型各異的鞋履第十九節(jié) 鞣鞋帶第二十節(jié) 胡服東漸第五章 五代宋元明清西域服飾第一節(jié) 敦煌西域裝第二節(jié) 繁復古樸的裝飾美——阿拉爾宋代錦袍第三節(jié) 元代衣冠服飾第四節(jié) 壁畫上的元代蒙古人衣冠服飾第五節(jié) 賦予吉祥寓意的圖案服飾——明清時期錦袍第六章 近代以后新疆民族服飾第一節(jié) 維吾爾族服飾第二節(jié) 哈薩克族服飾第三節(jié) 回族服飾第四節(jié) 蒙古族服飾第五節(jié) 柯爾克孜族服飾第六節(jié) 錫伯族服飾第七節(jié) 塔吉克族服飾第八節(jié) 烏孜別克族服飾第九節(jié) 達斡爾族服飾第十節(jié) 滿族服飾第十一節(jié) 塔塔爾族服飾第十二節(jié) 俄羅斯族服飾第十三節(jié) 身后辮飾的風采——衣飾背后的裝飾參考文獻圖版目錄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版權(quán)頁:插圖:特征是窄袖緊身,翻領(lǐng)或稱“折領(lǐng)”,頭戴氈帽。元稹《法曲》詞日:“自從胡騎起煙塵,毛毳腥膻滿咸洛。女為胡婦學胡妝,伎進胡音務胡樂……胡音胡騎與胡妝,五十年來競紛泊?!边@便是盛極一時的胡化風氣的生動寫照?!盎佞X衣裝回鶻馬,就中偏稱小腰身”。這是唐朝花蕊夫人《宮詞》中對華夏漢人穿著回鶻衣裝的描述。“就中偏稱小腰身”是指衣飾的款式。這是胡服東漸及其影響的實際描述。實際上,早在戰(zhàn)國時期,我國就有了服飾史上最早的改革。就是享有盛譽的服飾改革先驅(qū)趙武靈王推行的胡服。趙武靈王應作戰(zhàn)需要,改變“寬衣博帶”式的漢裝,試行作戰(zhàn)時穿的緊身、窄袖、長褲和革靴的胡服。由于他實行的胡服既便于騎射,又能夠抵御敵侵,促使趙國成為一個強大的國家,胡服成為作戰(zhàn)取勝的主要因素之一。與河南汲縣山彪鎮(zhèn)出土的《水陸攻戰(zhàn)圖》中繪出有短衣、窄袖、長褲等裝束的戰(zhàn)士形象相似。北周李賢墓位于寧夏固原深溝村的北周李賢墓,曾出土大量胡人俑,面貌特征顯現(xiàn)高鼻深目、虬髯卷發(fā)、臉多胡須,頭頂盤辮裹紅巾,胸部袒露,穿著圓領(lǐng)衫(貫頭衫),大口褲褶服,外套高領(lǐng)長袖衫,腳穿尖頭履。褲褶服為庶民常服,是北方游牧民族常見的服飾。《急就篇》稱日:“褶為重衣之最,在上者也,其形若袍,短身而廣袖,一日左衽之袍也?!弊篑诺囊路邮?,為少數(shù)民族衣飾款式特征,漢族則為右衽。另有史書亦記載有緋納大,小口褲褶。褲褶服由于輕便之故,也適合漢族人的穿著習慣,也有改為大口褲,形式與現(xiàn)代女裙褲相似。褶又稱“大褶”,為虜袍,即胡袍裝。其形式為上褶下褲,也是戎裝之服。褶的長度接近于現(xiàn)在的短大衣,古時又稱為“深衣”。其變化以領(lǐng)、襟、袖為主,多為交領(lǐng)、直領(lǐng)、盤領(lǐng)的形式,衣襟則左、右衽都有,袖多窄袖。李賢墓侍衛(wèi)形象中亦有腰束寬帶和著靴的描繪。《隋書·禮儀志》曾敘述隋時服飾云:“凡舄,唯冕服及具服著之,履則諸服皆用。唯褶服以靴。靴,胡履也,取便于事,施于戎服?!蓖ㄓ^李賢墓侍衛(wèi)的服飾,是胡服“虜袍通踝,胡靴至膝”的裝束,這是交融互滲的胡服流傳影響的又一實例。
編輯推薦
《絲綢之路服飾研究》是國家出版基金項目。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