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12 出版社:王博、 祁小山 新疆人民出版社 (2010-12出版) 作者:王博,祁小山 著 頁數(shù):355
內容概要
絲綢之路學是一門20世紀才問世的新學問,也是一門涵蓋了文化、歷史、宗教、民族、考古等人文科學,以及地理、氣象、地質、生物等自然科學的,匯聚了眾多學科、綜合研究多元文化的學問。
作者簡介
王博,1949年生,甘肅甘谷人。1975年西北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yè)畢業(y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博物館考古部研究員。合作出版《中國阿爾泰山草原文物》、《草原、天馬、游牧人》、《新疆歷史圖說》、《中國新疆山普拉——古代于闃文明的揭示與研究》、《絲綢之路·新疆古代文化》等著作。發(fā)表的論文有《扎滾魯克一號墓地發(fā)掘報告》、《新疆扎滾魯克箜篌》、《新疆出土銅的初步科學分析》、《新疆考古出土手制黑衣陶器初探》、《切木爾切克文化初探》、《扎滾魯克二號墓地出土的毛、棉織物》、《絲綢之路上的祆教陶棺》、《阿勒泰是人類滑雪最早起源地探索》等。祁小山,1956年生,烏魯木齊人。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二級攝影師。合作編著《絲綢之路草原石人研究》、《中國阿爾泰山草原文物》、《西域國寶錄》、《交河故城》、《高昌故城》、《柏孜克里克石窟》、《尼雅遺址》、《克孜爾石窟》、《樓蘭故城》、《新疆歷史圖說》、《絲綢之路·新疆古代文化》、《絲綢之路·新疆佛教藝術》、《從印度到中國新疆的佛教藝術》、《新疆彩陶》和《中國新疆占代藝術》等20余種,其中《中國新疆古代藝術》獲1997年第三屆中國民族圖書二等獎,《絲綢之路草原石人研究》(1996版)獲1999年第四屆新疆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二等獎。
書籍目錄
出版說明絲綢之路與絲綢之路學研究(總序一)絲綢之路與中西文化交流(總序二)前言第一章 亞歐草原和草原絲綢之路第一節(jié) 亞歐草原的地理環(huán)境第二節(jié) 草原絲綢之路第二章 石人資料的來源、名稱及研究方法第一節(jié) 石人研究的范圍及資料來源第二節(jié) 淺議石人的名稱第三節(jié) 石人研究方法的探討第三章 蒙古石人研究綜述第一節(jié) 蒙古石人的調查和收獲第二節(jié) 瑙羅布林山的隨葬石人第三節(jié) 突厥時期石人第四節(jié) 蒙古墓地石人類型及年代第五節(jié) 內蒙古突厥墓地石人簡述第四章 南西伯利亞草原石人第一節(jié) 米努辛斯克盆地石人研究綜述第二節(jié) 圖瓦盆地石人研究綜述第三節(jié) 阿爾泰邊疆區(qū)石人研究綜述第五章 中亞石人研究綜述第一節(jié) 中亞石人的調查和收獲第二節(jié) 哈薩克斯坦境內石人第三節(jié) 吉爾吉斯斯坦境內石人第四節(jié) 土庫曼、塔吉克斯坦石人第五節(jié) 中亞墓地石人類型及年代第六章 南俄草原石人研究綜述第一節(jié) 青銅時代墓地石人第二節(jié) 早期鐵器時代墓地石人第三節(jié) 南俄草原墓地石人類型及年代第四節(jié) 南俄草原世紀石人第七章 新疆石人的分布及特征第一節(jié) 阿勒泰地區(qū)石人第二節(jié) 塔城地區(qū)石人第三節(jié) 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石人第四節(jié) 哈密、吐魯番地區(qū)、昌吉回族自治州和烏魯木齊市發(fā)現(xiàn)的石人第五節(jié)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阿克蘇地區(qū)和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發(fā)現(xiàn)的石人第六節(jié) 伊犁地區(qū)石人第八章 新疆石人類型與時代研究第一節(jié) 新疆石人的類型分析第二節(jié) 新疆石人服飾和佩飾第三節(jié) 新疆石人類型的面部特征第四節(jié) 新疆石人時代的探討第九章 亞歐草原石人的族屬、作用及起源的探討第一節(jié) 青銅時代-早期鐵器時代墓地石人的族屬第二節(jié) 公元6-13世紀墓地石人的族屬第三節(jié) 亞歐草原石人作用的探討第四節(jié) 墓地石人的起源第十章 亞歐草原鹿石及相關問題第一節(jié) 蒙石和新疆的鹿石第二節(jié) 鹿石研究的相關問題參考文獻圖版目錄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插圖:亞歐草原石人是以游牧民族文化為主要內涵的石人文化,時間的界定不能完全脫離這一文化主題。亞歐草原畜牧業(yè)發(fā)展時期是進入文明時代的青銅時代,而畜牧業(yè)的產生是在養(yǎng)畜業(yè)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所以,要了解游牧業(yè)居民的文化傳統(tǒng),自然要追溯到新石器時代晚期,所以本書中收錄了蒙古境內新石器時代的隨葬石人。青銅時代出現(xiàn)的墓地石人,主要發(fā)現(xiàn)于南西伯利亞的米努辛斯克地區(qū),同時在黑海沿岸一帶也發(fā)現(xiàn)了青銅時代的墓地石人。進入早期鐵器時代,黑海東北岸出現(xiàn)了斯基泰石人。突厥時期的石人則廣布于亞洲草原,這是本書的主要部分,對于認識這一時期石人的族別很有意義。墓地石人消亡的時間,在亞歐草原各地區(qū)并不是一樣的,現(xiàn)知歐洲草原石人最晚是13世紀左右的欽察石人。蒙古和南西伯利亞石人延續(xù)時間比較長,如蒙古石人延續(xù)到了13~14世紀,我們只介紹到公元9、10世紀,而中亞地區(qū)石人的下限可延至11世紀。對新疆石人的研究,迄今還比較少,正如薛宗正先生指出的:“有關我國發(fā)現(xiàn)的石人資料,則僅見零星報道,迄今缺乏一部專門著述進行統(tǒng)計、分類,更談不上綜合研究了”①。不過從目前調查的情況看,新疆石人產生的時間還比較早,若羌縣孔雀河古墓溝墓葬出土的女性石人就屬于青銅時代。對這尊石人,人們總覺得它是綠洲文化的產物,和新疆山地草原文化并沒有多大的聯(lián)系。然而經多方面的研究,當時古墓溝人的社會經濟生活是以畜牧業(yè)為主②,這是與羅布淖爾荒原的地理自然條件完全適應的,而狩獵經濟只是他們生活中的補充。這樣一來,就必然地和我們要研究的亞歐草原文化聯(lián)系了起來。相當于中原西周、春秋戰(zhàn)國至西漢時期的墓地石人,盡管其面目還不是很清楚,然而從目前的研究情況看,存在是無可置疑的。新疆有相當一部分墓地石人是突厥時期的,這在學術界已得到公認。對于新疆墓地石人的下限,目前還缺少研究,如果與中亞地區(qū)的石人相比較,不難發(fā)現(xiàn)延到了11世紀。亞歐草原石人,一般主要指墓地石人。另外,還發(fā)現(xiàn)一些小石人,多出土于墓葬內,對此本書也進行了研究。
編輯推薦
《絲綢之路:草原石人研究》是絲綢之路研究叢書之一。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