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4 出版社:新疆人民出版社 作者:[瑞典] 斯文·赫定,沃爾克·貝格曼 頁數(shù):350 譯者:李述禮,張鳴
Tag標簽:無
前言
戈壁沙漠橫渡記 ?。ù颍 稒M渡戈壁沙漠》一書,收入了兩部西部探險的紀實之作:斯文·赫定的《戈壁沙漠之路》與沃爾克·貝格曼的《考古探險筆記》。兩位作者,都是中國西北科學考察團的瑞典籍成員,區(qū)別只是,斯文·赫定是20世紀新疆探險史的領(lǐng)軍人物,而沃爾克·貝格曼以自己的發(fā)現(xiàn)豐富了探險家的視野?! ≈袊鞅笨茖W考察團(1927~1935年)的成就,是現(xiàn)代歷史引人注目的章節(jié)??疾靾F組建的初衷,為了開拓貫通東西方的現(xiàn)代化交通路線。自古以來,絲綢之路是東西方文明之間的紐帶,是銜接地球上最遼遠的大陸的“大陸橋”。從1927年5月9日離開北京西行,前往內(nèi)蒙古的重鎮(zhèn)包頭,中國西北科學考察團的中外團員就陸續(xù)進入了各自的研究位置。這個組建時間不長、目的明確的團隊,始終行進在游牧與綠洲兩種文明之間的空曠區(qū)域.直到穿越了黑戈壁,進入新疆。一路上艱苦備嘗,與具體困難相比,其實一切準備都是不夠充分的,同時正是坎坷多阻的行程.將這個有多國成員的“旅行大學”,磨合成一支拖不垮、拆不散的隊伍?! ∷刮摹ず斩ǖ摹陡瓯谏衬贰芬粫鳛榭疾靾F負責人記述的就是此行離開北京,抵達新疆烏魯木齊,一路上所發(fā)生的故事?! ?927年5月9日,中國西北科學考察團從北京西直門火車站乘上西行列車。目的地是當時西北鐵路的終點——包頭?! ≡诎^營地,輜重給養(yǎng)堆積如山。從此,中國西北科學考察團將借助原始的交通工具:駱駝、馬匹、毛驢等,前往蒙古草地西端的額濟納。在他們面前,不但再沒有鐵路、公路等現(xiàn)代化的交通線可以依持,就連道路走向也需要由自己選擇。5月20日。在292峰駱駝伴隨下,考察團離開包頭,踏上了橫貫中國西北的旅程。下一階段的歸宿,將是為黑河(弱水)屏護的漢代居延邊塞——額濟納。從包頭到蒙新交界的阿拉善盟額濟納旗,行程萬里,主要是無人定居的戈壁沙漠。到達了額濟納,進入新疆便指日可待了。 1927年9月28日,中國西北科學考察團終于抵達了那橫攔在古道之前的蒼莽大川額濟納河,將營地扎在河邊的胡楊林密集處。 1927年秋天,額濟納旗處在蒙古舊土爾扈特部落的世襲王-爺治理之下。赫定和中國西北科學考察團抵達時,整個王爺轄區(qū)只有九十幾戶子民,還不如一個aY長有權(quán)威。額濟納,在中國典籍中有一個更響亮的名字:居延。居延是漢代西北塞防的重要樞紐,有最典型、最周密的要塞城障、防務系統(tǒng)。唐詩之中,居延幾乎成了邊塞的代名詞:“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居延城外獵天驕,白草連天野火燒?!薄昴捴?。在20世紀初,額濟納之所以受到關(guān)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喀喇浩特——黑城遺址的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的土爾扈特牧場與其整個生活空間,就是直接建立在歷史遺存之上的?! ☆~濟納是考察團的集結(jié)地。而可望而不可即的新疆綠洲哈密,則是進一步的目標??疾靾F的主要工作將在新疆天山南北展開,只有及時抵達“天山第一城”哈密,才算是在西部大地站穩(wěn)了腳跟。在額濟納河邊的松杜爾,中國西北科學考察團建立了大本營,同時建立了中國西北第一個氣象觀測站,這個觀測站一直堅持了8年之久。他們對額濟納河流域做了當時條件所允許的最精確的測量,直到20世紀70年代歐關(guān)地理學界在聯(lián)合編繪中亞地圖時,除美國資源衛(wèi)星的資料,依靠的就是1927—1933年考察團的勘測數(shù)據(jù)了。盡管在額濟納考察團的日子過得相當舒心,盡管蒙古舊土爾扈特部落已經(jīng)接納了這些外來人,斯文·赫定和考察團知道,他們的真正的探險即將開始,此前的行程不過是一次演練,或者說是針對所有人的體能測試?! ?927年11月8日,考察團大本營自額濟納河畔林地中的松杜爾拔營啟程,前往黑戈壁另一側(cè)的東天山。抵達新疆門戶——哈密,見到了為天山融雪滋養(yǎng)的綠洲、牧場,離烏魯木齊就不遠了?! 】疾靾F的核心分隊上路不久,一場11級(每秒30米)大風,迫使駝隊停留了一天。赫定曾在颶風席卷下進出羅布荒原,但1927年11月12日至14日刮起的是他親歷過的最大的風暴。大家徹夜不眠,再精致茲密的帳篷也不能將風暴阻攔于室外。幾天后,另一場暴風雪幾乎將赫定的帳篷撕碎。與風暴相比,選擇路線更艱難,只要離開古道,途中對水草的需求就有可能成為泡影,而且他們不是單純的商隊,也不是不受約束的行旅,他們不能僅只是趕往目的地,誰都知道,西北科學考察團是為開通飛機的歐亞航線準備氣象資料,是為即將到來的用汽車、火車重振絲綢之路雄風勘測交通線路,是為調(diào)查西北資源而組建。一路上,不但要做氣象觀測,要測繪地形、考察地質(zhì),還要進行考古調(diào)查,判斷古今環(huán)境的變遷。 與冷落的古道重合時,他們競意外和一支龐大的駝隊相逢。駝隊有1200峰駱駝,是從歸化前往古城(新疆奇臺),它馱載著足夠中國極西的塔城、阿爾泰牧區(qū)一年間消耗的日用百貨。這當然不是在絲綢古道上往返的規(guī)模最龐大的馱隊,然而這卻是考察團離開包頭以來所見到的最壯觀的商隊。商隊秩序井然,人畜狀態(tài)良好。特別是那些每月還掙不到5塊銀元的馱工待人的友善、真誠,使包括赫定在內(nèi)的考察團團員感受到了暖意,領(lǐng)略了古道人情的豐厚。然而行進在被遺忘的絲綢之路上,只有零星客商才能夠結(jié)伴同行,商隊不但不宜同行,而且應該有意識地錯開上路。那是因為在日漸荒涼的古道上,水泉、柴火、草料是如此珍貴,往往不能同時滿足兩支商隊的需要?! ?927年12月10日,考察團在布爾根布魯克休整一天,這就是此行的第72號營地。經(jīng)隨團醫(yī)生赫默爾大夫診斷,赫定身患嚴重的膽結(jié)石,必須臥床一個月。這一路上,只有蒙古牧民傳說中的豐饒水泉謝別斯廷,才能夠讓赫定安心休養(yǎng)一個月??墒?。有誰知道這個從來沒有標注在任何一幅地圖上的謝別斯廷泉究竟在哪兒呢? 突然,有人闖入帳篷,報告了一個好消息。剛剛抵達的一支從外蒙古三音諾顏部返回的安西商隊帶來了考察團瑞典地質(zhì)學家諾林的信。諾林和他的分隊已經(jīng)到達謝別斯廷,并找到了那個傳說之中的泉水,在那兒不但水源豐沛,而且柴草足夠。這個救命的水源地離開72號營地只有3天路程。讀過字跡潦草的信,考察團的中方團長徐炳昶教授松了一口氣,提出:明天一早立即拔營,前往謝別斯廷地方??疾靾F在謝別斯延補充了飲水后,馬上動身循古道前往哈密。赫定則與幾個助手留在謝別斯廷修整,等條件允許再隨后啟程。他們將在哈密會合。經(jīng)過考慮,赫定同意了?! ?2月13日。夜幕降臨。前方閃爍的營地篝火,將赫定一行迎至絲綢之路的水源地謝別斯廷?! ‘斖?,赫定親自在考察路線圖中標注上了這個地點(即75號營地)的位置,并正式命名為“諾林一謝別斯廷泉”。諾林是它的經(jīng)緯度的測定者,謝別斯廷是這里原有的地名。 12月14日夜晚,中外團員紛紛向赫定告別,赫定臨時做出了一個驚人決定:為保證大隊及時順利趕到哈密,他將直接由自己支配的25峰狀況良好的駱駝全數(shù)交給了大隊。這樣,隨赫定滯留在謝別斯廷的,除諾林分隊的八峰駱駝,此外就是四峰不能負重的病駝。而如果遇到意外,赫定必須啟程,他就沒有了移營所必需的運輸條件。這樣一來,赫定已經(jīng)是破釜沉舟了。聽赫定親口說出了自己不可改變的決定,連最強悍的蒙古族馱夫賽拉特也流下了眼淚。就是這個賽拉特后來被培養(yǎng)為汽車司機。全程參加了赫定1934~1935年勘測西部公路交通線的新考察,并獲得了瑞典國王授予的勛章?! ⌒毂平淌谀c赫定握手為別。他告訴赫定,他會克服一切困難,嚴格按照約定的計劃,準時趕到哈密,并一俟條件允許,就會接走赫定?! ?2月15日凌晨5點1刻,赫定坐在擔架上目送大隊走進晨曦?! 『斩ㄅc幾個助手(包括諾林與貝格曼)在謝別斯廷苦守了近30天。在這個期間,曾一再與商隊相逢。在這個期間,諾林對謝別斯廷地區(qū)做了綜合的地形學測量與地質(zhì)學考察。貝格曼則一直在整理額濟納的筆記。就是這個二十幾歲的青年考古學家在一兩年后重返額濟納,并在當?shù)貪h代烽燧城障發(fā)掘出一萬多枚漢簡。 1928年1月4日,兩個信使沖寒冒雪,來到冷落的探險營地謝別斯廷,帶來了考察團的消息。 赫定下令,等暴風雪一停止,他們就立即上路。1928年1月8日,帶領(lǐng)部屬和駝隊,向西南方的哈密進發(fā)了。 就這樣,赫定和考察團經(jīng)過黑戈壁,義無反顧地走向“天山第一城”哈密,打開了中國現(xiàn)代科學史上壯觀的新一頁。從包頭開始,經(jīng)歷長達八九個月的坎坷路途,損失了292峰駱駝中的半數(shù)——154峰之后,赫定乘馬車抵達了由重兵把守的哈密漢城?! ?928年2月28日,斯文·赫定與中國西北科學考察團的團部進入了新疆的首府烏魯木齊,結(jié)束了從北京開始的歷時近10個月的橫渡戈壁沙漠之旅。自北京西行,路經(jīng)呼和浩特、包頭、額濟納、黑戈壁、哈密,這是華夏文明史的資源帶,考察團以自己的實踐,為今天開發(fā)西部、認識西部,提供了寶貴的參照。 赫定《戈壁沙漠之路》之中,最重要的是關(guān)于額濟納與哈密之間的被遺忘的絲綢之路的內(nèi)容。這本記述1927~1928年中國西北科學考察團歷經(jīng)千難萬阻從內(nèi)蒙古前往新疆的書,是歐洲出版界的特例:它問世時,赫定和考察團還在艱難跋涉之中。書稿是出版商據(jù)赫定陸續(xù)寄回的日記、書信編定的,它的出版,為這次考察作了及時的定位宣傳。《戈壁沙漠之路》馬上譯成了四五種文字,其中包括中文。中文本由《亞洲腹地旅行記》的譯者李述禮譯出,并請楊震文、徐炳昶校訂,作為“西北科學考察團叢刊”之一,于1931年12月由考察團印行。書前有徐炳昶的序。中文本的書名,譯作《長征記》??赡芫褪且驗檫@個超前的譯名,本書在初版后從未修訂再版?! ∥覀儞?jù)李述禮譯本,將斯文·赫定的《戈壁沙漠之路》與貝格曼的《考古探險手記》編入“西域探險考察大系”。為避免與近年其他譯著重復,選取了《戈壁沙漠之路》的主體部分:從11章到25章,重點記述自包頭走向新疆哈密的行程。同時,改正了個別錯別字和誤譯,增加了注釋,做了必要的整理工作?! ∪鸬淇脊艑W家沃爾克·貝格曼原來是中國讀書界陌生的名字。隨著他的代表作《新疆考古記》譯成中文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貝格曼其人其事開始受到讀者矚目。前一個時期,我多次接到咨詢信函,要求進一步獲知貝格曼的生平和成就。然而遺憾的是,我對貝格曼所知也相當有限。為此我請瑞典友人專門作了查詢,答復出乎意料:瑞典常見的辭書、資料竟沒有涉及考古探險家貝格曼其人。他們能夠提供給我的除了《新疆考古記》,只有貝格曼另一部紀實之作《考古探險筆記》??磥恚鸬浜椭袊闆r差不多,考古學家貝格曼的知名度遠不及那個同名的電影導演?! 犊脊盘诫U筆記》也是據(jù)貝格曼在中國期間的日記整理成書,英文版絕版已有半世紀之久。然而讀過這本書,不但使人對貝格曼在中國西部的探險考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使人對這種狀況很難感到滿意。貝格曼無疑不應該被忘記。 1927年1月,年方24歲的貝格曼剛從大學考古專業(yè)畢業(yè),進入了研究機構(gòu)??梢哉f,那時他對中國一無所知。當時,他最大的奢望只是力圖在12~13世紀北歐海盜碑銘研究方面略有所獲。但一個意外,競改變了他的命運。瑞典國家古物管理局的負責人柯曼博士通過電話,詢問他愿不愿意放棄舒適輕松的生活,以考古學家的身份到中國廣袤、落后的西部做至少一年半的考古探險。那時,著名的探險家斯文·赫定正在籌備他一生最大的、歷時最久的一次中亞探險,并與中國同行共同組建了中國西北科學考察團。有關(guān)西北科學考察團的歷史,現(xiàn)在人們已經(jīng)有了較多的了解??疾靾F設(shè)置了一中一外兩個考古學家?! ∪鸬淝嗄曦惛衤鼪]有放過這個難得的機會,和中國學者黃文弼一同成了考察團的成員,在中國西部度過了一生中最美妙的青春歲月。時間不是一年半,而是8年,從24歲到32歲,貝格曼從始至終參與了中國西北迄今為止最大規(guī)模的多國、多學科的科學考察,直到日本軍國主義挑動了侵華戰(zhàn)火,才不得不結(jié)束了在中國西北的工作。 1927年至1934年的八年間,作為考古學家,貝格曼三次往返于中國西北的內(nèi)蒙古、新疆、甘肅、青海,第一次是1927~1928年,第二次是1929—1931年,第三次是1933~1934年。行程數(shù)萬里,其中三分之二的旅途要靠騎駱駝或步行,所到之處一半左右在當時是無人定居區(qū)。在此期間,他發(fā)現(xiàn)了300處古跡、遺址,并實地考察了其中很大一部分。而僅就“居延漢簡”和“小河古墓”這兩個成就,就該名垂史冊!他的經(jīng)歷之所以不能忽略,是因為他的發(fā)現(xiàn)足以證實,目前廣袤荒涼的中國西部,曾有過面貌迥異的歷史時期?! ?930年,貝格曼在內(nèi)蒙古的額濟納旗(漢代著名的居延邊塞)發(fā)現(xiàn)了總數(shù)達萬枚以上的漢簡,這在當時和今天,都是震驚學術(shù)界的重大事件。在此之前,漢簡的出土頂多是成十上百,在此40余年后,在大致相同的區(qū)域,又有2萬余枚漢簡出土。當時有人曾將發(fā)現(xiàn)“居延漢簡”這一成就,與打開敦煌藏經(jīng)洞并列為中國20世紀西北兩大考古發(fā)現(xiàn)。而居延漢簡,是《史記》、《漢書》之外,存世數(shù)量最大的漢代歷史文獻庫。從30年代起,漢簡研究成為一門新興的顯學,成果豐厚,影響頗大,成為考古發(fā)現(xiàn)對歷史研究產(chǎn)生決定性影響的范例。出土大批漢簡的同時,在額濟納還發(fā)現(xiàn)了可能是文明史上最初的紙,以及第一支完整毛筆的實物?! ?934年夏天,貝格曼靠羅布人的幫助,在剛剛復蘇的古河庫姆河的支流“小河”流域,考察了一系列樓蘭王國時期的墓地,其中最重要的一處,就是著名而神秘的“小河5號墓地”(“奧爾得克古墓群”)。這個“小河5號墓地”有上百具棺木,有王陵般的氣勢,其中出土的“樓蘭公主”木乃伊后來成了樓蘭王國的象征之一。而在“小河7號墓地”,無意中發(fā)現(xiàn)了一具栩栩如生的干尸,看到這3000“歲”的樓蘭人,貝格曼就像中了魔咒??梢哉f,保存如此完好的古尸,在新疆至今也就是僅此一見。當年貝格曼隨意為這蘇醒未久的無名河起了一個名字:“小河?!倍缃瘢靶『印本褪菢翘m(羅布泊)古今環(huán)境變遷的標尺?! ?935年開始,貝格曼埋頭于整理自己的考古發(fā)現(xiàn)。即便是在執(zhí)中立立場的瑞典王國,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也不是從事純學術(shù)研究的時機。戰(zhàn)后,貝格曼曾希望再赴中國,做新的考察,但1946年他就因病去世了。享年43歲!他留下了兩本書,一本是學術(shù)專著《新疆考古記》,一本是通俗探險讀物《考古探險筆記》。獲悉如上基本情況,就明白了為什么瑞典讀書界不記得這個敬業(yè)的學者了。那是因為,他不長的一生實際只做了一件事:在中國西北從事考古探險?! ∈聦嵣希瑥?0世紀以來,也許應該說是從1840年以來,中國廣袤、豐饒、荒涼、寂寞的西部,就是一些特定勢力覬覦的目標,通過蠶食疆域、染指政教紛爭、阻斷與內(nèi)地的聯(lián)系,制造動亂,置人民于水深火熱而不顧。而貝格曼和他服務的中國西北科學考察團在1927-1934年的這8年間,則是對西北做了前無古人的實地考察,豐富了對西北的認識,使中國西北受到舉世矚目,為加強、改善西北與內(nèi)地的交通做了不懈的努力,使其加快了進入現(xiàn)代社會的步伐。尤其是1933-1934年,為從根本上改善中國-內(nèi)地與新疆的聯(lián)系,進而計劃重開絲綢之路,貝格曼在赫定麾下和中國同行們貿(mào)然前往戰(zhàn)火正熾的新疆(發(fā)現(xiàn)“小河古墓”不過是此行的副產(chǎn)品)。而他們?yōu)榇龠M西北交通現(xiàn)代化所做的努力,在今后開發(fā)西部的過程中有著里程碑般的地位?! ∝惛衤@個異國青年對關(guān)心中國西部、隨時準備投身于西部開發(fā)的人來說,絕對不應該被遺忘! 三 1930年4月27日,無意中貝格曼在額濟納的漢代遺址波羅桑齊撿拾到了第一枚木簡。從此,他就成了“漢簡迷”。在遍及額濟納的漢代烽燧,每到一處貝格曼就匍匐在地面,凝視著每一個溝坎,尋找這種寫了字的木板。在當?shù)厝私凶觥澳碌虏剂帧倪z址,他竟一氣獲得了4000枚漢簡,僅這個數(shù)字就遠遠超過了他的前輩斯文·赫定、斯坦因等人數(shù)十年間在羅布泊、尼雅、疏勒河流域所得的總合!他不但著眼于漢簡的出土,而且還力圖弄清楚額濟納(居延)地區(qū)漢代防御系統(tǒng)的原貌,探討其實效,并試著尋找漢代重要邊防樞紐(居延城的所在地),進而他就居延的歷史發(fā)展作了概括。他的注意力從漢代邊塞過渡到額濟納河流域人類的活動與河流改道的關(guān)系,古居延海的位置,黑水(額濟納河)三角洲的來龍去脈,黑城(喀拉浩特)的興衰與人類生存環(huán)境的變遷……而他就是用這一個接一個的思考、求索,尋找、推測、實踐,將一次單純的考古探險,成功地拓展為溝通歷史與未來的精神漫游。通過《考古探險筆記》一書的生動描寫,我們不但了解了作者在額濟納的驚人發(fā)現(xiàn),也同時接受了作者的邀請,與他分享著發(fā)現(xiàn)的喜悅、探索的成就感,與他并肩巡視在沙丘、古戍之間…… 對真正的考古學家來說,枯燥的、日復一日的奔波、挖掘,將由發(fā)現(xiàn)來補償。對真正的考古學家來說,只有超越了出土文物本身,才能使自己的發(fā)現(xiàn)產(chǎn)生更廣泛的影響。年輕的考古學家從來沒有將自己的興奮點限定、拘泥在發(fā)掘的考古作業(yè)上。他實際上是想通過不懈的努力,體現(xiàn)考古工作者的特殊價值?! 靶『庸拍埂焙皖~濟納漢代烽燧的驚人發(fā)現(xiàn),作者只是略做點睛之筆,他相信真正的成就絕不會被埋沒!而在這本考古探險紀實之作當中,隨處可見的是每日跋涉的甘苦,日復一日的啟程、宿營,缺糧斷水的危難……他獨具慧眼的地方在于,能夠隨時著意點染出人們往往會忽略的一些細節(jié),并通過這些細節(jié)使自己的追求得以升華成一種精神境界?! ≡诓_桑齊漢代烽燧遺址做了重要發(fā)掘之后,貝格曼這樣寫道: 考察隊大部分人馬繼續(xù)向額濟納河走去,我、陳宗器和兩個挖掘工留下來。我們挖出的幾塊木簡上標有紀年,但暫時無法確定根據(jù)西方的算法是哪個年代的。然而可以肯定,這些是漢朝紀年。從一個老鼠洞里發(fā)現(xiàn)的碎紙片,我猜測這是公元前2世紀的遺存,紙上沒寫什么,這個判斷是據(jù)木簡或絲綢做出的?! ∵@些老鼠洞非常有趣,里面有稻草、絲綢碎片、碎繩子和削下來的碎木頭。很明顯,在寫了字的木簡不必保存時,就用簡便方法把有字的表面削掉再重新寫字。老鼠把這些削下來的碎塊拖回洞里,成了一個小小“圖書館”。而洞旁邊,總有一小堆變黑的小米?! ∫?,貝格曼是發(fā)現(xiàn)了成噸文物的考古學家,居延烽燧、城障挖掘的木簡數(shù)量之多,以前也許只有“汲冢遺書”可以比肩,但他卻沒有放過一個已經(jīng)繁衍了幾十代老鼠的小小洞穴!漢代戍卒在居延海的邊防烽燧上燃起第一堆烽火時,這個洞穴就有老鼠出沒了,直到漢代要塞成了棄置千年的廢墟,老鼠洞又構(gòu)成了使今人能返回往昔歲月的時間隧道,兩千年的光陰在人間逝去,綠洲變成荒漠,要塞改名叫做遺址,有誰能想到這個不起眼的老鼠洞競成為儲存歷史線索的博物館?! 】梢哉f,貝格曼在中國西部的考古探險主要是由兩部分內(nèi)容組成的,一部分是在內(nèi)蒙古西北,在甘肅、新疆交界處的考古探險,這以居延漢簡的發(fā)現(xiàn)為核心;另一部分是作者在新疆塔里木東端和阿爾金山、昆侖山的考古探險,這以發(fā)現(xiàn)“小河古墓”為高潮。在新疆的內(nèi)容和在內(nèi)蒙古的一樣,《考古探險筆記》中并沒有著意于記錄考古的具體過程和收獲,那是《新疆考古記》的組成部分,而是寫出了自己在剛剛經(jīng)歷了水系置換這滄桑之變的塔里木河尾閭的所見所感。讀其中許多感人至深的段落,就如同在觀看一部成功的電視專題片,讀者不但領(lǐng)略了貝格曼所見的風光物態(tài),而且也隨著他的喜怒哀樂,在激動,在失望,在回憶,在思考?! ∥曳磸烷喿x了《考古探險筆記》中“興地婚禮”(第二章第三節(jié))這個段落。老實說,讀過貝格曼的記述我簡直覺得自己就是婚禮的來賓了。興地是深藏在庫魯克塔格皺褶中的山村。這村子之所以知名,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阿布都熱依木家族世居于此。19世紀后期俄國探險家科茲洛夫來羅布荒原探險時,獵人阿布都熱依木及其父親帕萬就已是科茲洛夫的向?qū)А?900年,又是阿布都熱依木和兄弟阿布都熱合曼將斯文·赫定引導到考察羅布荒原的關(guān)鍵位置阿提米西布拉克。20世紀前期,阿布都熱依木曾數(shù)次為斯坦因帶路,并且?guī)ьI(lǐng)黃文弼發(fā)現(xiàn)了土垠遺址。貝格曼《考古探險筆記》中,阿布都熱依木兄弟居住的興地“一家村”是固守舊俗的世外桃源。在這兒他不但受到了古樸的羅布獵人家族的款待,還親身參加了一個隆重的婚禮。婚禮上,阿布都熱依木的哥哥的兩個女兒同時嫁給了他弟弟的兩個兒子,而他哥哥的另兩個兒子,則同時娶了他弟弟的另外兩個女兒。這四對堂兄妹的婚禮,使寂寞的山村像節(jié)日般熱鬧…… 一邊讀著貝格曼如同抒情歌謠般的描寫,我一邊在腦海中尋找、印證著自己對羅布人生活的懸想。這時我才不得不承認,其實我的想象并不怎么豐富?! 犊脊盘诫U筆記》的第二章“1928年的新疆之旅”,是全書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段落。在這一章中,貝格曼根本沒有正面描寫考古發(fā)掘。他寫的只是一個考古學家對羅布荒原古老文明和復雜現(xiàn)實的感想。從車爾臣(且末)前往庫爾勒的一路,就是貝格曼與羅布荒原和羅布人的相互自我介紹的過程。1928年,正處在羅布荒原水系發(fā)生根本改變的關(guān)鍵時期,這個歷史性的巨變,使異域青年得以親歷了滄海桑田。他路經(jīng)的一個有七八十戶的大村落,在1915年斯坦因路經(jīng)時,還只是個地名,而別的什么也不是。僅僅十幾年,就發(fā)生了如此巨大的置換。他闖入的一個居民剛剛遷走的廢墟,在1915年時,竟是這一帶的繁榮居民點。在中亞荒漠,水系的遷移,就決定了人類生存環(huán)境的遷轉(zhuǎn)。在羅布荒原,這種遷轉(zhuǎn)含義深遠?! 犊脊盘诫U筆記》篇幅并不大,但對于認識瑞典青年考古學家貝格曼,認識新疆與西部探險發(fā)現(xiàn)的過程,不可或缺?! ⅰ陡瓯谏衬贰放c《考古探險筆記》銜接起來閱讀,就可以看出無論從探險實踐還是從探險記寫作,斯文·赫定都是貝格曼的名副其實的導師?! ?9世紀末開始,中國西部探險家有一個慣例:每次回到家鄉(xiāng),都要以剛剛完成的探險為題寫上兩本書,一本是通俗的探險讀物,另一本是有關(guān)地理、歷史、考古等學科的考察報告。斯文·赫定就是慣例的典型體現(xiàn)者與首倡者。他的《穿越亞洲》、《游移的湖》、《我在中亞的狗》等屬于前者;《1899~1902年中亞科學考察報告》、《1906~1908年藏南科學考察報告》等則屬于后者。當然,《戈壁沙漠之路》(《長征記》)也在前者之列。就今天的閱讀習慣而言,前者是紀實文學范疇的,后者是學術(shù)專著。而《考古探險筆記》與《新疆考古記》,都是這一慣例的體現(xiàn)。一般來說這兩種書籍寫的雖然是一同件事,但內(nèi)容并不重復。這個特點也是從赫定開始的。赫定的文筆在探險家中當然無人能及,但貝格曼卻以一個青年的熱情和一個探索者的執(zhí)著,將其時間跨度長、空間范圍大的考古探險生涯結(jié)構(gòu)成一部生動曲折的作品,而他自己就理所當然地成為這部書的主人公。實際上,從斯文·赫定開始,成功的通俗探險讀物不但擁有更廣泛的讀者,而且也具有較高的文化品位。這類讀物的通俗,更容易使不同層位的讀者產(chǎn)生共鳴。
內(nèi)容概要
《橫渡戈壁沙漠》,收入了斯文·赫定的《戈壁沙漠之路》與沃爾克·貝格曼的《考古探險筆記》。兩作者,都是中國西北科學考察團的瑞典籍成員,區(qū)別只是,斯文·赫定是20世紀新疆探險史的領(lǐng)軍人物,而沃爾克·貝格曼以自己的發(fā)現(xiàn)豐富了探險家的視野。
書籍目錄
出版說明新疆考古發(fā)現(xiàn)與西域文明中國邊疆研究60年與西域探險考察戈壁沙漠橫渡記(代序)戈壁沙漠之路一 駱駝的畏途二 從“仙島”到“黑城”三 富有田園風光的駐地四 一次國慶和一位信使五 額濟納河上的獨木舟六 從索古淖爾到嘎順淖爾七 中國西北第一個氣象站八 沙漠旅程與飛沙暴風九 冬日漸嚴酷十 艱辛的日子十一 戈壁圣誕節(jié)十二 新疆不歡迎我們十三 終于到了哈密十四 經(jīng)過辟展、吐魯番到烏魯木齊考古探險筆記第一章 穿越蒙新——1927年第二章 1928年新疆之旅第三章 1929~1931年的探險考察第四章 1933~1934年的汽車考察結(jié)束語 中國西北考古探險八年附:羅布沙漠新發(fā)現(xiàn)的墓葬編譯說明
章節(jié)摘錄
即便是在月亮的表面上,也不見能有這樣比著我們所走過的這地方更荒涼的——瘠磽干枯,很少能見到有一個略有生意的荒丘。位于我們的第29號營地的泉流還有點水,但地面上的草就稀少極了。在這個營地,所有鞍墊都卸了下來,擦傷的駱駝脊梁用草藥膏涂上。一峰駱駝病了,不能馱行李,而且用面粉和牛油喂養(yǎng)著。 9月5日那天,天氣清朗平靜,早上卻有點風。行進在地勢平坦的荒漠,我們的旅程是這樣單調(diào),我們正在驚訝居然有一個騎著驢的蒙古人迎面而來。卻發(fā)現(xiàn),這是我們的信使蒙古人蘇寧吉斯,他站住了,下了驢,很快活地向我們問候,遞給我一封拉爾生的信。我們的隊長報告,他留下了11峰沒馱行裝的瘦弱駱駝,那是需要飼養(yǎng)的,以后可撥歸到那林的分隊;他的輜重隊其他駱駝大體還好,壯健活潑。蘇寧吉斯帶了6峰駱駝逗留在此地,還有一峰已是斷送了。這6峰中一峰病著,其余5峰交給一個中國人看守,在西進的一路上邊走邊休養(yǎng)著?! ∥覀冊诎⒓恿譃跆K的駐地,就安置在一處中國住戶的近鄰,這是一間土屋,一頂蒙古包和一處干草垛圍成的院子。我們拜訪了主人,他和另外7個人同住著,其人快愉,自足;麥糧堆在外面一間房里,靠屋頂?shù)囊桓竟魃蠏熘鴥缮妊蛉?,寢室安設(shè)著一張火炕,冬天是燒熱的,現(xiàn)在在一爐小火上卻沸騰著一只茶壺。我們就坐在爐邊,一面墻點綴著四幅風景畫,我們最注目的是一幅水墨畫的馬,拚命地扭著它的頭,兩足矯健地直立著,上面題著,這是“一匹威嚴壯麗的馬”,這房內(nèi)的裝飾顯出就是一個簡單無知的中國人也有著某種好美樂觀的情緒?! ⌒毂茊査@同鄉(xiāng),年復一年地在這種荒僻之地居住,生活是否感到艱苦困乏?! ∵@人泰然微笑著,回答:“總得努力做點事,開辟一條生路啊。”從這里到王爺府——衙門,他說是有七日的路程,到外蒙古的邊界則需四日。 天已很晚了,蘇寧吉斯帶著拉爾生四峰疲乏的駱駝回來了。我們次早前進時,他同哈士綸和巴圖留在這里,巴圖是我這隊蒙古族馱夫中的組長。哈士綸領(lǐng)到命令,無論如何,也要把這九峰留下的駱駝擺脫。它們不特是我們的累贅,就是那林手下已是困乏不堪的駱駝,也不當為它們所連累。 今天我們在群山中間向西北進行。病駝“茶花女”已是閑起來待治了。它別的都很好,只是硬蹄有點軟弱,需得休養(yǎng)。我騎的新駱駝,步趨倒溫和,但是很頑梗,要不是同它的旅伴一同走,它便要作怪起來了?! 」烤]和巴圖又聚在我們在烏蘭托洛蓋(紅頭)的駐地了,他帶著4峰優(yōu)美的新駱駝,那是付了28.5元錢,外加我們那4峰無用的駱駝交換來的。拉爾生那五峰傷殘駱駝還繼續(xù)在蘇寧吉斯和一個漢族人照管之下?! ∥覀兊鸟v地依附著泉流,四面環(huán)繞著血紅的山丘。太陽像熔化的黃金一樣地落下了,輕薄的云在光亮的花冠中照耀著。云彩飄過后,地面像是為燒紅的草原所映照的一樣,吐著紅焰。駱駝便在這奇致的照耀中去飲水,像用燒泥制成的標本一樣,紅晃晃的。傍晚的暮色愈濃重,這綺麗的色彩也一點點地衰滅下去了?! 【酁跆m托洛蓋駐地(第31號營地)不遠,便與三輛運貨汽車的車轍相交——這在沙漠里是非常罕見的。后來據(jù)拉爾生說,他和他的前鋒是與這幾輛汽車同時到達烏蘭托洛蓋。他在庫倫(即今蒙古國烏蘭巴托)時就認識其中一位司機。他們是從庫倫來的,想到寧夏接回在馮玉祥軍隊里任職而現(xiàn)在準備回國的15個俄國教官。我們的人同俄國司機快愉地過了一夜,他們還請李伯冷帶著他的攝影機同乘一截路。這樣,李伯冷便坐了50里的汽車,卻碰到機會攝了一張汽車陷入沙窩的照片,這車后來是用鐵鍬挖了出來?! ?月7日,我們從一道直谷走過,這是峻峭的矮山間的一條瀉水溝。隨處都是茂盛的野榆樹。道路正從這樣一株榆樹下通過,樹梢的蕭瑟聲,可以作一瞬間的傾聽,消受一會兒密葉下的濃蔭。這是多么令人愉快的呀:風在葉間的戲舞聲,像遠遠地傾聽著家鄉(xiāng)的洶涌的瀑布一般,但這一切只在一瞬間便風馳般地過去了。更前便走在灼熱的烈日之中?! ÷冯x開了山谷,轉(zhuǎn)入左面一道旁溝,向上便是一個隘口。自這隘口有一條兩邊夾山的山谷,直達平地。那真可以說是一條死亡的山谷,因為這里先后倒斃著10峰駱駝的骷髏?! ∫惶焯斓匚鬟M,卻總是走不出無際沙漠的中心點,幾乎看不見一棵草,一點地表的水,一只活物;只有一次,一條蜥蜴竄著逃跑了。我們在撒拉霍魯遜(黃色蘆葦)泉旁邊住下,要是那里沒有一堆石塊作標記,這小小的一孔清泉是不容易發(fā)覺的。石堆的尖頂上放著一個駱駝頭顱,張著的喉嚨里塞著幾塊石頭。那樣子極可怕:冷笑,飲恨,猙獰。它是一個象征,是特意警告到這地域中來的人物,因為到了這里,一切的希望都要消滅了。人是通過了,駱駝卻成了犧牲品。 今天氣溫最高30.8度,昨天20.3度,前天24.8度。最后幾夜最低在零上5.5度和9.5度。白天在強烈的陽光中更是熾熱。一刻刻地盼望夜晚的到來,正如盼望救星和好友一樣。假如我們早兩個月動身,路經(jīng)這里時將有怎樣的溫度呀。就在這里也有幸運之神幫助了我們。大體上我們得到許多意外的垂顧。
編輯推薦
中國西北科學考察團(1927~1935年)的成就,是現(xiàn)代歷史引人注目的章節(jié)。考察團組建的初衷,為了開拓貫通東西方的現(xiàn)代化交通路線。自古以來,絲綢之路是東西方文明之間的紐帶,是銜接地球上最遼遠的大陸的“大陸橋”。從1927年5月9日離開北京西行,前往內(nèi)蒙古的重鎮(zhèn)包頭,中國西北科學考察團的中外團員就陸續(xù)進入了各自的研究位置。這個組建時間不長、目的明確的團隊,始終行進在游牧與綠洲兩種文明之間的空曠區(qū)域.直到穿越了黑戈壁,進入新疆。一路上艱苦備嘗,與具體困難相比,其實一切準備都是不夠充分的,同時正是坎坷多阻的行程.將這個有多國成員的“旅行大學”,磨合成一支拖不垮、拆不散的隊伍。 斯文·赫定的《戈壁沙漠之路》一書,作為考察團負責人記述的就是此行離開北京,抵達新疆烏魯木齊,一路上所發(fā)生的故事。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