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6-5 出版社:新疆人民出版社 作者:梁衡 頁數(shù):381
內(nèi)容概要
人活著就是尋求新的東西,生命是新的增長,生活是新的發(fā)現(xiàn)。新聞的題材是生活中剛發(fā)生的最新事實,以信息求新;文學(xué)的題材是生活中積累已久的典型,以思想求新。我的文學(xué)創(chuàng)作與記者生涯是同時舉步的,這幾十年就在這兩個“新”字間煎熬。像熬中藥一樣,從不同的配方中提煉出那么一點點新意的汁液。新聞的“新”好理解,就是采寫新事實、新信息;文學(xué)的“新”則經(jīng)常是舊事新作,借舊圖新。因為一個典型從成熟到被理解、承認肯定要一定的時間,要有一個過程,它不可能像新聞事件那樣瞬間發(fā)生,引人注意。所以文學(xué)創(chuàng)作實際上是舊中求新,人、事、物是舊的,是早已存在的原物、原型,作家硬是要在這些舊事物中蒸餾出新思想和美感,這是文學(xué)的難度。當(dāng)然新聞也有它的難處,要追、要搶、要靠運氣?!靶侣?wù)f難文亦難,信息難追理難現(xiàn)。記者到老腿方停,作家至死思不斷?!?/pre>作者簡介
梁衡:1946年生,1968年畢業(yè)于中國人民大學(xué)。歷任內(nèi)蒙古日報記者、光明日報記者,國家新聞出版署副署長?,F(xiàn)任人民日報副總編輯、中國人民大學(xué)新聞學(xué)院博士生導(dǎo)師、中國作家協(xié)會全委會委員。作品有《梁衡文集》等多種?!稌x祠》、《夏感》、《覓渡,覓渡,渡何處》、《把欄桿拍遍》、《跨越百年的美麗》等多篇作品入選中學(xué)課本和師范教材。曾獲青年文學(xué)獎、趙樹理文學(xué)獎、全國優(yōu)秀科普作品獎。書籍目錄
讓閱讀豐富人生兩難中綻開的花朵人杰鬼雄特利爾的幽靈覓渡。覓渡,渡何處?這思考的窯洞大無大有周恩來紅毛線。藍毛線領(lǐng)袖如父一座小院和一條小路廣安真理寶鼎記把欄桿拍遍最后一位戴罪的功臣武侯祠:一千七百年的沉思青州說壽:一個永恒的范仲淹亂世中的美神讀韓愈讀柳永追尋那遙遠的美麗與樸老緣結(jié)釣魚臺跨越百年的美麗名山大川晉祠秋思夏感杏花村訪酒古城平遙記石河子秋色吳縣四柏蘇州園林冬日香山泰山——人向天的傾訴武夷山——我的讀后感草原八月末壺口瀑布記九華山悟佛在青島看房子長島讀海永遠的桂林天星橋:橋那邊有一個美麗的地方被緩解稀釋和沖淡了的環(huán)境挽留自然,為了我們的生存感悟真理人格在上年感享受人生人生沒有返程票桑氏老人青山不老書與人的隨想節(jié)的聯(lián)想一個大黨和一只小船在歐洲看教堂印在黃土地上的紅手印馬列公園賦碑不自立名由人傳說經(jīng)典人與石頭的廝磨身邊故事試著病了一回夜市熱炕平塘藏字石記大渡河上三首歌事業(yè)就是你的宗教圣彌愛爾大教堂忽又重聽走西口三十年的草原四十年的歌奉獻給死者的藝術(shù)邁索爾土王邦尋舊佩萊斯王宮記在美國說錢到處都伸出—雙乞討的手與一個首相間的一次平民式采訪附錄我寫《晉祠》《覓渡》自注提倡寫大事、大情、大理文章五訣關(guān)于寫偉人文章為思想而寫一篇跳窗而得的文章關(guān)于《覓渡》的通信章節(jié)摘錄
《共產(chǎn)黨宣言》的第一句話就是:“一個幽靈,共產(chǎn)主義的幽靈,在歐洲游蕩?!蔽也恢赖挛牡脑?,中文翻譯時為什么用了這個詞。中國人的習(xí)慣,幽靈者,幽遠神秘,縹緲不定,威力無窮??床灰?,摸不著,似有似無,信又不信,幾分敬重里摻著幾分恐懼,冥冥中看不清底細,卻又擺不脫對它的依賴。大概這就是幽靈。或許就是這幽靈的魅力,我一到德國就急著去看馬克思的故居。馬克思出生在德國西南部的特利爾小城。那天匆匆趕到時已近黃昏,我們在一條小巷里找到了一座灰色的小樓,在清靜的街道上,在鱗次櫛比的住宅區(qū),這是一處很不引人注意的房舍。落日的余暉正為它鍍上一層淡淡的金黃。我推門進去,正面一個小小的柜臺,陳列著說明書、紀念品,門庭很小,窗明幾凈,散發(fā)出一種家庭式的溫馨。最引人注目的是墻上的一張馬克思像,不是照片,也不是繪畫,是一部用《共產(chǎn)黨宣言》的文字組成的肖像。連綿不斷的英文字母排成長長的線,勾勒出馬克思的形象,我們所熟悉的大胡子,寬額頭和那雙深邃的目光。我在這張?zhí)厥獾男は袂澳玖撕么笠粫?。一個人能用自己馳名世界的著作來標志和勾勒自己的形象,這真是難得的殊榮。故居的小樓共分三層,環(huán)形,中間有一個小小的天井。一層原是馬克思父親從事律師職業(yè)時的辦公室,現(xiàn)在做了參觀的接待室。二層是馬克思出生的地方,現(xiàn)在陳列著各種資料,介紹馬克思的生活情況和當(dāng)時國際共運的背景。三層陳列馬克思的著作。其實,馬克思出生后在這里只住了一年半,他父親1818年4月租下這座房子,5月5日馬克思出生,第二年十月全家便搬走了。馬克思于此地可以說毫無記憶,他以后也許再沒有來過。但是后人記住了它。1904年,這座房子被特利爾一位社會民主黨人確認為就是馬克思的出生地,黨組織多次想買下它,限于財力,未能如愿。到1928年才用10萬金馬克從私人手中買下并進行修復(fù),計劃在1931年5月5日開放。但接著政治形勢惡化,希特勒上臺,1933年5月,房子被沒收,并做了法西斯地方組織的黨部。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jié)束,社會民主黨才重新收回了這座房子,1947年5月5日終于第一次開放。世事滄桑,從馬克思1818年在這座房子里出生到現(xiàn)在已過了170年,這其間世界變化之大,超過了這之前的1700年。但是世界仍然在馬克思的腦海里運行。陳列館里有一張當(dāng)年馬克思投身工人運動和為研究學(xué)問四處奔波的路線圖,一條條細線在歐洲大地來回穿梭,織成一張密網(wǎng)。英國倫敦是細線交匯最集中的地方。我目光移駐在這個點上自然想到那個著名的故事,馬克思在大英博物館讀書、寫作,時間長了,腳下的石板給蹭出了一條淺溝。就像少林寺石板上留下了武僧的腳窩一樣,不管是義功還是武功,都是要下工夫的。馬克思從一開始就把整個地球,把地球上的經(jīng)濟形態(tài)、生產(chǎn)關(guān)系、科學(xué)技術(shù)、人的思維,及這個世界上的哲學(xué)等等,全部做了他的研究對象。他要為世界究出個道理,理出個頭緒。他是如阿基米德或者像中國的老子那樣的哲人。他看到了工人階級的貧困,但他決不只是想改變一時一地工人的境況。他不是像歐文那樣去搞一個具體的慈善實驗,就是巴黎公社,他一開始也不同意。他是要從根本上給這個亂糟糟的世界求一個解法。這座樓里保存最多的資料是馬克思的各種手稿和著作的版本?! ?/pre>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